[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中的守护根门之道(释普性)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16

《杂阿含经》中的守护根门之道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迫纷纷,根本为‘我见’在作祟。我见,即人人于自己的身心,有意无意的直觉到自我。”(1)
  在日常生活中,六根(2)和六尘(3)的接触--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每个人都是难免的。而在根、尘相触时,我们如何做才能免除不必要的烦恼纠缠呢?本文拟从《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关于守护根门之意义和修法,为大家修习佛法提供参考。

什么是守护根门

  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认识的门路,也是六识--劫功德贼的入门,所以叫做根门。”(4)依佛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外界相隔的六道大门:眼为色之门,耳为声之门,鼻为香之门,舌为味之门,身为触之门,意为识之门。
  “鲁醯遮婆罗门语诸年少:‘诸年少!莫作是语。所以者何?摩诃迦旃延宿重戒德,不应谤毁经典,毁訾言说,骂婆罗门。’诸年少言:‘和上不信我言,当自往看。’时,鲁醯遮婆罗门不信诸年少语,往诣摩诃迦旃延,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摩诃迦旃延言:‘我诸年少弟子来到此不?’答言:‘到此。’‘少多与共言语不?’答云:‘与共言语。’鲁醯遮婆罗门言:‘汝与诸年少共语,今可为我尽说是。’摩诃迦旃延即为广说。时,鲁醯遮婆罗门亦复瞋恚,心得不喜,语摩诃迦旃延:‘我先不信诸年少语,今摩诃迦旃延真实诽谤经典,毁訾而说,骂辱婆罗门。’作此语已,小默然住。须臾,复语摩诃迦旃延:‘仁者所说门,何等为门?’摩诃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罗门!所问如法,我今当为汝说门。婆罗门!眼是门,以见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门,以识法故。’”(5)
  众生之所以对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有种种不同的认识,是因为众生内有认识外界的东西--六根,外有能被六根所认识的对象--六尘。这里所讲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五种单纯的器官,应该类似于现代生理学所说的视神经等。意根,则类似于现代生理学所称的脑神经,是我们一切身心活动的中枢。前五根所取之对象,必须依赖意根的摄受才能发生作用。这样说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总是各自求取自己所乐的境界,而厌恶或者逃避不乐之境。
  “摩诃迦旃延言:‘……今当为汝说不守护门。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处,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心解脱、慧解脱不满故,身满恶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鲁醯遮婆罗门言:‘奇哉!奇哉!摩诃迦旃延!我问不守护门,即为我说不守护门。摩诃迦旃延!云何复名善守护门?摩诃迦旃延语婆罗门言:’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善守护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守护门义。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缘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摄其心住身念处,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于彼所起恶不善法寂灭无余,于心解脱、慧解脱而得满足;解脱满足已,身触恶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如眼及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6)
  依世尊所说,守护根门,就是要看好自己的六道大门,并善于看护自己的六门,把一切不利于我们修行的东西,统统地挡在六门之外。眼见或美或丑的东西,耳听或誉或谤的言语,鼻嗅或香或臭的气味,舌尝或适或涩的味道,身触或软或刺的物品,意辨或善或恶的判定,在这种或因爱著而贪求、或因厌弃而远离所交织的感觉中,仅仅是根、尘、识三者合和所生的假象而已: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若有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系著,无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7)
  世尊在这里对六根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在受、想、思等不同的阶段,在根、尘、识三者合和生触时,唯有依正念、正知统摄六根,做一个称职的守门“卫士”,众生才会“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才会真正地达到“见法”的目的。

守护根门之意义

  (一)守护根门使众生离苦趋乐
  “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应、愚闇、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受、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坏烧然,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于眼不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著。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不染著故,不相杂、不愚闇、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8) 
  众生于无尽的生命洪流中,总是处于不清净、不离欲的境界之中,对自己所爱著的,苦苦攀缘,执著不放;对自己所厌烦的,又总是唯恐避之不及,拒绝接触。每天我们的身心都随著六根的好恶而起喜、怒、哀、乐、忧、悲、苦、恼之心,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无常变化的痛苦之中。如果我们放纵身心,那么随著时间的流逝,我们增加的不仅是岁月刻在额上的皱纹,更多的则是无尽无始的生死轮回之苦:
  “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9)
  由此可见,如果不善于守护根门,生生世世就会苦报无尽;要离苦得乐,则必须守护好自己的根门。

  (二)不守根门使众生趋于三恶道
  “如癞病人,四体疮坏,入茅荻中,为诸刺叶针刺所伤,倍增苦痛;如是愚痴凡夫六触入处受诸苦痛亦复如是。如彼癞人,为草叶针刺所伤,脓血流出;如是愚痴凡夫,其性弊暴,六触入处所触则起瞋恚,恶声流出,如彼癞人。所以者何?愚痴无闻凡夫心如癞疮。”(10)
  世尊在这里以形象的譬喻指出不能守护根门的过患。不守根门,就如同行走在荆棘丛中的瘌疮病人,浑身上下,恶臭浓血长流不止,痛苦异常,人皆嫌弃。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守护自己的根门,任六根放逸,势必陷于追逐五欲六尘的享乐之中,忘乎所以,结果必定是损人又不利己,生生世世受苦无尽。

守护根门之标准

  在《杂阿含经》中,世尊为摩罗迦舅说法时,以“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11)作为守护根门的标准。世尊指出:见色只能是见色,闻声只能是闻声,觉受只能是觉受,思维只能是思维,即六根触及六尘时只能仅限于见色、闻声等之表面而已。另外,世尊还以精彩的譬喻形象地说明守护根门之标准:
  “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故,堕恶趣中,如沉铁丸。愚痴无闻凡夫宁烧铁锥,以钻其耳,不以耳识取其声相,取随声好。所以者何?耳识取声相,取随声好者,身坏命终,堕恶趣中,如沉铁丸。愚痴无闻凡夫宁以利刀断截其鼻,不以鼻识取于香相,取随香好。所以者何?以取香相,取随香好故,身坏命终,堕恶趣中,如沉铁丸。愚痴无闻凡夫宁以利刀断截其舌,不以舌识取于味相,取随味好。所以者何?以取味相,随味好故,身坏命终,堕恶趣中,如沉铁丸。愚痴无闻凡夫宁以刚铁利枪以刺其身,不以身识取于触相及随触好。所以者何?以取触相及随触好故,身坏命终,堕恶趣中,如沉铁丸。诸比丘!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然诸比丘宁当睡眠,不于彼色而起觉想;若起觉想者,必生缠缚诤讼,能令多众起于非义,不能饶益安乐天人。”(12)
  凡夫因贪恋自我的缘故,对身心所承受的一切东西往往作出避苦趋乐的选择,正如济群法师所说:“以自我为中心,执五蕴为我,给有情带来人生的种种烦恼。……众生的烦恼多半因为执我的关系。”(13)在这里,世尊为弟子们的开示是:宁愿让眼睛被火热的铜筹所烧,耳朵被火热的铁锥所刺,鼻子、舌头被锋利的钢刀所割裁,身体被坚硬的铁矛所穿刺,如此大的痛苦加在身上,也决不让眼耳鼻舌身随著色声香味触之种种威逼利诱而“俘获”我们的心;甚至于明知贪著睡眠是无福无慧的“五欲”(14)之一,但是相对于众生的根门因“觉想”而引起的种种祸患,则宁愿选择卧地而眠,只希望守护住自己的根门。由此看来,只有彻底地断除对色身的爱恋,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住自己的根门。


守护根门之修习

  明了守护根门对修行解脱道的重要性,就应当精勤防护,勿使根门有所漏失。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根门呢?我们还是依世尊所开示的守护根门之法去做,这里仅列三条:

  (一) 于安住身心中修习
  “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处乞食。”(15)
  又:
  “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欲乐、令人缘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著、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16)
  根尘相触时,要随时察觉身心是不是对所爱恋的东西还执著不放;如果是,应该快刀斩乱麻。因为这种杂染之心就如同我们头上著火一样的紧急不可延误。我们要守护根门,让身心时时刻刻处于清净之中,就必须正视一切有可能增长我们五欲之乐的东西,面对可能使我们陷入五欲苦海一切事物,随时提醒正念。这样,才不会于五欲中迷失自我,我们的身心才会于“安住不动”中得到解脱。

  (二) 于戒、定中修习
  修持解脱道的工夫,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但是,慧的源头还是戒与定,所以修持守护根门之法,还要从持戒和禅定两方面著手:持戒是修身,把不好的行为清理掉;禅定是修心,把不好的念头清理掉。如经中所言:
  “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17) 
  又:
  “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彼于分别法,心乐修梵行,离诸睡眠,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18) 
  所以,持戒与禅定就好比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在戒律的防护下,在禅定的状态中,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起来,坏事恶物才不会从六根门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种下生死流转的祸苗。如果六根不再受到六尘的诱惑和支配,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了解脱。

  (三) 于安那般那念(19)中修习
  “当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顺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乐,随观住乐,觉知不染著乐。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20)
  在这里,世尊告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念”,就是守护根门之法。“安那般那”,即是调息法,也叫“系念法”。在早期禅典《禅密法要经》中,世尊也多次提及此法,世尊教导弟子迦郗罗难陀修“安那般那”之法要:先端坐闭目,然后从手指、脚趾观起,依此从皮、膜、血、肉,再到骨节,再到身内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观到整个人都化成灰烬。如果心不散乱,自然会专心一念,守住六根。如果贪欲过多,则观想到后来变为白骨观。如果真正修持“安那般那念”到一定工夫,那么我们不仅会牢固守住六根,而且三毒之念也不会再生成了。 结语

  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只要自己不作非分之想,不介入人我是非,不犯淫行,便是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一丝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也就是不守根门。依《法华经》及《涅槃经》所说,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也就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因无明所缚而不善守六根。我们唯有依世尊的教示,守护住自己身心之六道大门,那么一切阻挠我们走向解脱的坏事恶物便不再会从六根门中潜入我们的心田。坚持守护六根门,不放逸自己的行为,才会于一点一滴中积累成就解脱的资粮。

  [参考书目]
  1、《杂阿含经》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共上、中、下三册)。
  2、杨郁文著《阿含要略》,东初出版社,1993年版。
  3、印顺法师著《成佛之道》,《妙云集》中编之五,台湾正闻出版社,1989年第十五版。
  4、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台湾正闻出版社,1989年第十五版。
  5、济群法师著《心经的人生智慧》,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7、《禅秘要法经》,大正藏十五册。
  [注释]
  1、同[参考书目]注3,P196。
  2、佛法中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3、佛法中的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
  4、同[参考书目]注4,P64。
  5、同《参考书目》注1 (下同),《杂阿含经》(上)二五五,卷第九, P205-P206。
  6、《杂阿含经》(上)二五五,卷第九,P206-P207。
  7、《杂阿含经》(上)三O六,卷第十三,P279。
  8、《杂阿含经》(上)三O五,卷第十三,P277---P278。
  9、《杂阿含经》(上)二七九,卷第十一,P244。
  10、《杂阿含经》(下)一一七O,卷第四十三,P989。
  11、《杂阿含经》(上)三一二,卷第十三,P285。
  12、《杂阿含经》(上)二四一,卷第九,P187。
  13、同[参考书目]注5,P42。
  14、佛法中的五欲指财、色、名、食、睡。
  15、《杂阿含经》(上)二三六,卷第九,P185。
  16、《杂阿含经》(上)二八一,卷第十一,P248。
  17、《杂阿含经》(上)二七九,卷第十一,P244。
  18、《杂阿含经》(上)二七一,卷第十,P228。
  19、安那般那,《佛光大辞典》第四册P3624注为出息之义。
  20、《杂阿含经》(中)八一四,卷第二十九,P660。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阿含经》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释普性)
下一篇:《阿含经》中的“善知识”道(释普性)
 关于发菩提心的几点体会(释普性)
 《阿含经》中的“善知识”道(释普性)
 第三只眼看生命的痛苦(释来圣)
 夏会本《无量寿经》小议(释成峰)
 对六祖得法偈的一点看法(释昌法)
 从当前中国佛教的组织形式看未来佛教的发展(释延裕)
 “五逆往生”说初探(释昌法)
 略论南北宗禅的对立(释来圣)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释界文)
 高倍镜下看烦恼(释宗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平凡的回忆(为敏智老和尚上生周年纪念而作)[栏目:高僧传记]
 高倍镜下看烦恼(释宗净)[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玄琬 (盛世律师)[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魏晋佛性论(姚维)[栏目:佛性思想研究]
 珍惜善知识[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栏目:纯祥法师]
 永远不会退转[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微教言]
 那先比丘经 第十六问 为善应预先做或事後做呢?[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人生之目的[栏目:慧净法师]
 巍巍太行[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