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六章 精进中道
 
{返回 恒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86

第六章 精进中道

  精进,又译作精勤、勤,即为了成办而热忱做事、不懈努力。古印度外道中有的基于各种邪见否认精进,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佛教则说业力,注重精进,佛弟子要想成就解脱就必须断恶修善、不懈努力。精进支为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能资助一切善法,贯穿修行解脱的整个过程。正精进在八正道中又译作正方便,即是说除了应有的不懈努力外,还应当不急不缓、不取不著,注重劳逸结合,另外要方法得当、能善加运用,避免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反招损害,这就是精进中道。

一、外道“无精进”说

  古印度诸多外道中,有道德虚无论者通过否认善恶业而否定精进,有断灭论者通过否认业果而否定精进,有定命论者通过定时自然解脱而否定精进,有无因论者通过本性决定一切而否定精进。现依南传经典分述如下:

  (一)道德虚无论者
   道德虚无论者认为自作种种恶业、教人作种种恶业,这本身并非恶业,因为业之“恶”只是人们的观念而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令煮、苦、令苦、恼、令恼、胁、令胁、杀、盗、穿墙、掠夺、偷夺、断阻道路、许往他之妻、妄语,虽如是作亦非作恶。以利刃之轮宝,作此地上之生类为一肉聚、一肉块,此因缘故,无恶、无招恶。虽往恒河之南岸自杀、令他杀、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缘故,无恶、无有招恶。虽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缘故,无福、无招福。虽以布施、调御、禁戒、实语,亦无福、无招福报耶?[270]
   如经中外道说,即使坏事做尽,也“无恶、无招恶”,因为没有“恶”业,也就自然没有恶报了;即使修尽善法,也“无福、无招福”,因为没有“福”业,也就自然没有“福”报了。道德虚无论者通过否认业的善恶而否定业果,那以断恶修善为内容的“精进”自然也就毫无意义了。

  (二)断灭论者
   断灭论者否认有前后世有轮回,认为有情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都还归于四大而无所有。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无烧施,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生死之众生。于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自证知、现证、宣说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终之时,地还归于地身,水还归于水身,火还归于火身,风还归于风身,诸根转入于虚空。以四人载死人于舆床而往,乃至火葬场,虽语其骨成为鸽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说,说死后有是虚诳妄说。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271]
   此断灭论者不仅否认轮回,还否认业果,如世间的布施报、善恶报、孝逆父母报及出世的涅槃解脱报。否认了业果,也即否定了个人为业果所作的种种努力。

  (三)定命论者
   定命论者认为有情由七种元素所构成,即地、水、火、风、苦、乐、命等。此七种元素是独立的、不变的、自然而有的,相互不能影响。所以用刀将别人的头截下时并没有丝毫伤害他的“命”,实际情况只是这刀在“命”等七元素之空隙间经过了一下而已。如经:
   以何为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乐、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以利刀截其头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间。复以百四十万之生门为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门,五百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六十二内劫、六种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龙家、二千根、三千地狱、三十六尘界、七想胎、七无想胎、七节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险、七百险、七梦、七百梦、八百四十万大劫之间,不论愚人或贤者,流转轮回后,以究竟苦之边际。于此间,谓无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业,继续忍受已熟之业至灭尽’。以桀可量乐、苦,于轮回中无有边际,无有增减、消长。譬如掷缕丸之散解,不论愚人或贤者,而散解乐、苦。[272]
   由此常恒不变的“七身”所构成的有情,会经历定量的种种生门、种种业、种种道、种种族、种种界等,一旦轮回时间达到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贤恶,最后都自然解脱。而在此前,没有任何人凭借持戒、苦行、梵行等能使解脱的时间提前,同样也不能使解脱的时间延后。定命论者在此否定了个人的任何努力。

  (四)无因论者
   无因论者认为众生的烦恼是无因无缘的,众生生起烦恼也是无因无缘的;众生的清净是无因无缘的,众生成为清净也是无因无缘的。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杂染是无因、无缘;众生之清净是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清净乃无因、无缘。无力、无勤、无人势、无人勇,一切之众生、一切之生类、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无自在,无力、无勤而决定、结合,依本性而转变,于六种姓[273]受苦乐耶?”[274]
   为什么都是无因无缘呢?他们认为一切众生“无自在、无力、无勤”,这又是因为一切众生及众生的一切都已经决定了,只是按照其本性而相续、转变,在六种人中受苦乐。所以无因论者的本质还是定命论者,以此否认个人的任何努力。

二、佛说精进

  精进的内容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中有精进如意足,五根中有精进根,五力中有精进力,七觉支中有精进觉支,八正道中有正精进。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其它各支无不以精进支为助而得以圆满成就,所以精进在佛教修学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
   精进虽然有足、根、力、觉、道的区别,但其内容都是四正勤。四正勤又说为四正断、四意断。如《杂?六四七经》中说精进根,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275]即是于断恶修善精勤不懈。
   精进在佛教解脱教法里,是贯穿始终的。精进在八正道中又作正方便,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以正念、正方便为助而成就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定。正方便如同正见、正念一样是贯穿始终的,如《圣道经》中说:“欲断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方便”,正志、正语、正业、正命亦复如是。[276]

  (一)精进之相
   关于正方便之身行心行,《杂?七八四经》中说“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277]其中“出离”,即是说心不旁骛、专心于法。如佛陀在《杂?六二三经》中曾说持油钵喻,一个人持满钵油在世间美色及大众中过,复有另一人持刀跟在其后,如果前者漏失一滴油,后人即杀之。前人为保性命,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前进、不敢左右顾视。佛陀说比丘修四念处当摄心如是。[278]精进能对治懈怠,心于善法能起意乐,终不舍离,并为成就而心性勇悍、力求圆满。《杂?一二五二经》中提到离车族人为了防止摩揭陀王阿阇世乘机来犯,睡眠时头枕木枕,常自警醒,阿阇世王终无机可乘。佛陀以此比喻,要比丘精进、不放逸住,不要让恶魔波旬有机可乘。此经中说到精进之相:“肌肤损瘦,筋连骨立,精勤方便,不舍善法。”[279]日常比丘之精进相,则如《杂?五〇三经》中说:
   若此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目揵连,是名比丘殷勤精进。[280]
   日常精进之相,则是于昼三时夜二时,若坐禅若行禅,自净其心。即使中夜睡眠,也应当吉祥卧,系念明相,作起思惟。在《杂?二七五经》中,佛陀说到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而能于夜间精勤修习。[281]
   在《十上经》中佛陀则说到日常精进有八个方面,即所谓“八精进”,如入村乞食无论是“不得食还”还是“乞食得足”,无论是“有执事”还是“欲执事”,无论是“有行来”还是“欲行来”,无论是“遇患时”还是“患得小差”,比丘都应起念“今宜精进坐禅、经行”,尽一切努力把握当下、及时起修。[282]
   精进之念又往往是通过念死、无常来提起的。有比丘说意想自己仅命存七日而念死,佛陀说此为“放逸之法”。其他或有比丘意想自己命存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乃至抟食间而念死,佛陀也说此等“皆是放逸之行”。而唯有如婆迦利比丘,观身不净,于出入息间思惟佛法,“此则名为思惟死想”,是故佛陀说“当于出入息中思惟死想”。[283]

  (二)精进得解脱
   外道“无精进”说必然导致懈怠、放逸,于是恶法转增、善法消减,无明生爱,不离热恼,不得解脱。即使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的善男信女,如果平日懈怠、放逸,也必然障碍解脱。对于放逸、懈怠者,有些人表现为贪睡。《增?须陀品?第二经》中说一比丘在闻佛说法时,向佛舒脚而睡,佛当众呵斥他,说他会五百世做龙,而赞叹另一端坐思惟的八岁沙弥,说他七日后当得四神足等上人法。[284]另外如阿那律,也是在佛陀为大众说法时睡着了,佛陀当即问他:“汝畏王法及畏盗贼而作道乎?”[285]佛陀此问意在警醒他出家后不应当贪著睡眠。神通第一的尊者大目犍连也曾在独处静坐时著于睡眠,佛陀在定中以神通唤醒他,劝导他“莫计床乐、眠卧安快”,因此特意说了种种方便以克服睡眠的《长老上尊睡眠经》。[286]
   佛陀无数方便呵斥懈怠、赞叹精进、劝行精进,如《增?善知识品?第六经》:
   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精进者,此者最妙,于诸善法便有增益。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以此方便,当知懈惰为苦,作诸恶行,于事有损。若能精进、勇猛心强,诸善功德便有增益。是故,诸比丘,当念精进,勿有懈怠。[287]
   经中说到懈怠令人“作诸恶行,于事有损”,若能精进勇猛则“诸善功德便有增益”,如过去恒河沙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释迦佛亦由精进在弥勒前成道。所以佛陀甚至说:“但施与不精进者,不得大福;施与精进者,当得大福。”[288]
   佛陀说自己“于二法依止多住”,即“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于断未曾远离”,即使“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进方便”。[289]佛陀成道前六年苦行、磨练身心,即使皮肉坠堕也心不舍道。另七年念身,精进不懈,为佛之未曾有法。[290]佛陀甚至患病背痛时仍念精进、行精进,说“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如往常一样“正坐、端身、系念”。[291]佛陀之其精进可见一斑。
   但精进也决非一时冲动或兴起而作,而是需要长久的努力与忍耐。如《增?高幢品?第八经》中释迦佛说“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292]在《增?八难品?第六经》中释迦佛又说“诸佛世尊皆同一类”,而“唯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293]释迦佛也正是在多生多劫中以精进勇猛而使弥勒在后成佛。

三、精进中道

  精进的内容是断恶修善,对治的是懈怠,目的是破执、离欲、解脱。若是已提起精进之念,则还要明白过犹不及,应依于中道不取不著而不急不缓,这样才能与解脱法相应,才能得法喜、得受用、得解脱。另一方面,正精进之所以又翻译为正方便,这在于正精进也意味着要掌握好恰到好处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徒劳无功,而能事半功倍。

  (一)不急不缓
   所谓不急不缓,即是在提起精进之念后,一方面要远离懈怠、放逸,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而不要一味埋头苦干。
   懈怠与放逸即所谓“缓”,障碍解脱。很多比丘正是克服了放逸、懈怠而精进、不放逸,从而证果解脱。如《杂阿含经》中说一比丘白天“入昼正受”,由于“身体疲极”,“夜则睡眠”,后不著睡眠、专精思惟而得阿罗汉。[294]一比丘也是“身体疲极”而“夜著睡眠”,后起精进、不著睡眠而得阿罗汉。[295]一比丘住在林中,“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纵诸根门,驰骋六境”,后精进思惟得阿罗汉。[296]一比丘住在林中,多与妇女交往调笑而有恶名声,甚至因此想到自杀,后专精思惟得阿罗汉。[297]
   埋头苦干、急功近利即所谓“急”,如精进太过、企望早日证果,这反而增加掉举、散乱,也会障碍解脱。
   如尊者二十亿耳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二十亿耳家多钱财,善于弹琴。见佛生信后即出家精进修道,为了成就三十七道品持头陀行,“若坐若行,常修正法”。由于“昼夜经行”,乃至“脚坏血流,盈满路侧,犹如屠牛之处,乌鹊食血”,虽然他是释迦声闻弟子中苦行精进第一,而“不能于欲漏心得解脱”。于是他想到“今作沙门,甚难不易”,就想还俗在家修布施。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心念,就以二十亿耳最熟悉的弹琴技巧开导他,琴弦无论紧绷或松缓,弹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听,只有“琴弦不缓不急,尔时琴音便可听采”。佛陀为他总结精进的中道说:
   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当成无漏人。[298]
   如何“在中”精进呢?《杂?二五四经》中佛是这样对二十亿耳说: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尊者二十亿耳听闻佛陀所说的弹琴譬喻后不急不缓,平等修习,独静禅思,不久后“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299]
   阿那律虽然成就了天眼,但肉眼视力受损,也说明了精进过头反招损害。一次在佛陀说法时,阿那律在众人中睡着了,受到佛陀当众呵斥。于是他在佛及众人前发誓:“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在如来前坐睡。”此后,阿那律通晓不眠,但由于没到不需睡眠的程度,所以“眼根遂损”。这时世尊也为他说精进中道:
   勤加精进者,与调戏盖相应;设复懈怠,与结相应。汝今所行,当处其中。
   佛陀教导他当处中而行,说“眼以眠为食”,劝他适当睡眠,同时接受医生治疗。但阿那律坚持自己的誓言,既不睡眠也不接受治疗,于是“眼遂败坏”。但在佛陀的教授下又得到“天眼”。[300]
   阿难证果也反映了精进中道在证果时的关键作用。他在佛陀生前侍佛二十五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想到佛陀要舍寿入灭了,而自己还在学地,因此忧悲哭泣。佛陀因此安慰他说“汝供养我,功德甚大”、“无及汝者”,又鼓励他说“汝但精进,成道不久”。[301]
   《四分律》中说佛陀灭度后阿难在毗舍离,时多有出家众、在家众、外道众前来拜访问法,不得清静。有跋阇子比丘为了使阿难生起厌离心、增上解脱,而说一偈:“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作?”阿难闻偈后即醒悟,于是独自静处,“精进、不放逸,寂然无乱”。他夜多经行,一天“夜过明相欲出时”疲劳至极,就想小坐,小坐后又想“亚卧”,正欲躺下头还没碰到枕头时,心得无漏解脱。[302]
   如前面经中说到,若要做到不急不缓、平等修习,则要“莫著、莫放逸、莫取相”。而不取不著地精进,佛在跋地罗帝偈中解说为于过未现今不念、不愿、不受: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经中佛陀解释了此偈,即是要比丘于过去五蕴、未来五蕴、现在五蕴“不乐”、“不欲”、“不著”、“不住”,如是而行精勤。[303]

  (二)方法得当
   国人赞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在于他们意志顽强、精诚可嘉。但如果方法笨拙,要想成功,却是遥遥无期,或是根本不可能。正精进又翻译为正方便,这在于正精进也意味着要掌握适当的方便与善巧,以避免徒劳无功。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所以精进修行还是应当找到恰当的方法及善于运用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即生成就。否则,越修越苦恼、越修信心越渺茫,反而障道。
   前文中如二十亿耳、阿那律,问题主要在于精进太急,但也有于修法过于死板、不能以智慧灵活善巧地加以运用的因素。虽然二十亿耳只是脚板流血、阿那律只是眼根损坏,最后也都证果了,伤害有却不严重。但是经律中记载的修不净观的六十多比丘,则因为于不净观法门没有适当地把握、有取有著而失去性命。最冤枉的是他们自杀或被杀后,还以为自己得到度脱了。[304]佛陀教授不净观,是为了对治色贪、我爱,在道业成就前,还得于此色身善加照顾,所以佛陀随后制戒不得杀人及自杀。
   又如朱利盘特,从小愚钝,记什么就忘什么。刚出家后也一样,其兄教他一句偈子,四月以来专心念诵,可是记前忘后、记后忘前。他出家以后,什么法也没学到。[305]其兄盘特气得不行,就跟他说:你只有学持戒了,要是连戒也学不好,你就还俗回家吧。朱利盘特也担心自己太愚钝连戒也没法学,就在祇洹精舍门外伤心落泪。佛陀知道后就带他到静室教他念“扫帚”,边扫地边念。朱利盘特好不容易念熟了。他再想扫地是去尘垢,而修行是去心垢。他就这样扫着、念着、想着,进一步思惟五盛阴无常,而逐渐断除了欲漏、有漏、无明漏,最后证得阿罗汉。[306]虽然朱利盘特不善说法,但能自在变化身形,亦能使不信者信,所以佛陀说他“恒以神足与人说法”。[307]朱利盘特天生善忘,如果以念诵为学佛入门方便,即使他不吃饭不睡觉地精进念诵,又能记住多少偈颂又能领会多少法义?但他天性纯良、乐于出离,所以一经佛陀善巧点化,即能成就阿罗汉果。身心精进虽然重要,但还要看法门对不对机。
   又如汉传《大般涅槃经》中说到舍利弗有两个弟子,一教白骨观,一教数息观,但两人经多年持戒护戒、精勤修习都不得定,于是因此生起邪见:无有涅槃,要是有我等早应得到了。问题出在舍利弗教不得法,因为二弟子出家前的职业不一样,一是洗衣工,一是冶金师。洗衣工经常接触脏衣服,易起不净观,而舍利弗教以数息。冶金师经常有韵律地锤打,易与数息相应,而舍利弗教以白骨观。所以佛陀说他于二弟子“颠倒说法”,经佛陀调换两人的修法后,他们很快证得阿罗汉果。[308]
   所以说精进之中道,除了不急不缓、不取不著外,还应当方法得当,否则如缘木求鱼、水中捞月,无论如何精勤勇猛,也是徒劳无功,甚至反招损害。

 


{返回 恒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
下一篇: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
 由佛之四大教法谈佛法的弘扬与发展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
 佛教反对堕胎的现代意义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四章 无我中道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二、以清净心说法
 原始佛教之中道 内容提要 绪论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前言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容忍 The Need for Tolerance Today[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无执著的行者[栏目:哼哈一如说]
 佛陀的教法:佛法做为安慰剂[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壹贰陆 安心即是道场[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无门直指 第八十五节 次第[栏目:程叔彪居士]
 《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圣凯法师)[栏目:大智度论研究]
 有人总是很幸运,有人却诸事不顺,坏运连连,这是老天爷偏心吗?[栏目:问星云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