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3)
 
{返回 佛是一棵树 第四部分:佛法中的六度空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2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3)


我们在团队中的生活更是如此,谁也不能真正的做到天马行空,游离于世;同样谁也不能离开互相照料及关心,只要有能力,我们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布施的方法有很多种,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更可以通过文雅、缓和的语言布施仁慈,不说严厉及忿怒的语言。这样可为听者带来愉悦和欢乐的心情。在南传佛教中,有一首诗如此描述

忠言数句值千金

在人生旅途的斜坡上

使弱者,厌倦者

更坚强,勇敢地奋斗

因此,在往上的生命旅途中

让我们散布四方

仁慈的语言

就像黑暗中,阴天里

普照的阳光

当我们把快乐带进别人的生活中时,我们就是正在进行一项相当有意义的布施。这就是超越物质布施的概念。

而一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如果企望有所回报,就不是布施而是交易了。一个人布施后,而滋生出控制受施者或受施团体的念头,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布施,不要企望别人的感激,人类是善忘的,不过他们也一定会感激你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是不企望任何物质的回报,布施者和受施者,同样的不需要为布施而负责并承担任何义务。

佛教的布施,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义:布施让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义。有些人布施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或信条,这种不正确的动机,不是真正的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抑制个人物质的贪著,从而获得心的进长。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心灵上的进长,就必须无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强烈的回报欲望,就无法生起正念,导致他更加的贪婪。一个人应该经常伸出援手,协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他们获得利益,令他们快乐。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慷慨和布施将使一个人获得精神和品质上的提升。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当一个人在布施时,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够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也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因而也称为第一波罗蜜;是佛陀在许多过去世中,寻求圆满觉悟的重要法门。一个人常做布施行善,能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

人类可以用来布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饥饿者施予食物,对贫困者施予金钱、衣物、知识、技术、时间、精力,对悲伤者施予关怀、同情、安慰、包容……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是可以布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专心聆听和学会祝福的朋友;我们可以尽量不随便残害弱小的生命,同时对那些生命垂危的众生伸出援手;我们可以将死亡之后的身体的部分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肾脏等等;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布施。在佛陀觉悟前的许多过去世中,他不但布施部分的身体,有时连生命也布施出去,这些都显现出佛陀的慷慨和慈悲。

佛陀布施给人类真正的无价之宝,便是他那大慈大悲的佛法,佛法让众生得乐。佛陀最大的布施是佛法上的布施(法施),法施足以改变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生命。当一个人以纯净的心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就不再有所改变;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实践佛法,令残酷者生起慈悲心,令贪婪者变成慷慨,令嗔恚者懂得宽恕,令愚痴者获得智慧。实践佛法不仅于今世获得幸福,在证悟涅槃后,将获得更大的幸福与欢乐。

黑格尔在《生命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人群中有一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返回 佛是一棵树 第四部分:佛法中的六度空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下一篇: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2)
 模块一:最后一课(3)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3)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4)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6)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6)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5)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2)
 模块一:最后一课(2)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3)
 模块三: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负责(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济公为什么开戒[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修学上师之意行6[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第十章 证相六妙门[栏目:白话六妙门]
 智慧的能量 第七章 教示要旨 大乘转念的利益[栏目:智慧的能量]
 论因明的合离与汉语语序(张敏)[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对“菩萨提心”的认识[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因果可转变[栏目:看开]
 大乘起信论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共同外前行应该要多多观修[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灵山未散 法华犹在[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