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94

陆、观所缘缘论讲话

  何谓“观”?就是能观之智。
  何谓“所缘”?就是所观之境。
  何谓“缘”?就是生识之助缘。
  何谓“论”?就是能诠之文句。
  心法具有四缘,其概要如左:
  (1)因缘,“因”是生识之缘。每识之“种子”即为生每识之“亲因”,故名为“缘”。
  (2)增上缘,“增上”亦是生识之缘。如眼识除“亲因”之外,其余眼根、光明、空间、作意等,皆是生“眼识”之“增上缘”,故亦名为“缘”。
  (3)所缘缘,“所缘之境”,亦是生识之缘。盖心法为“能缘”,必有“所缘”之“境”,约色声香味触之本质,系第八识亲变之“相分”;前五识托之为“本质”,为“疏所缘缘”。若前五识托质自变之“相分”,方名“亲所缘缘”,本论专明此义。
  (4)等无间缘,“前后相续”,亦是生识之缘。不过是“心法”前后生灭相续耳。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诸”是代名词,即指凡夫、外道、二乘而言。就是说,在一切凡夫、外道、二乘的人中,有人想要用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来作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所缘缘”的,大概可分为三家:
  (1)执“极微”的人,以为“极微”有实在的“体”,所以能生起眼等识来。
  (2)执“和合”的人,以为“极微”的“和合相”,能带“彼相”,然后能生眼等识。
  这两家所执的都不合乎道理,是甚么原因呢?颂曰:
  【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
  这是出颂,下面有长行释,此处先立一量,以明颂的大意:
  宗——极微非所缘
  因——彼相识无故
  喻——同喻如眼根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上面这首颂是说明“极微”不能作“所缘”的“境”,这长行里面解释得非常清楚。它的意思是这样:
  甚么叫做所缘缘呢?做所缘缘的条件,就是说,“能缘”的“识”对“所缘”的“境”要具足下列两个条件:
  (1)要带彼“所缘境”的“相”。
  (2)所缘的“境”要有“实体”。
  如果能够合乎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做“所缘缘”,才能令能缘的“识”,托彼所缘的“境”而生起。但是外人所执的“外色”等“极微”本来是没有“实体”;纵然虽有实体,能生起前五识,有第一个条件,却又缺了第二个条件,就是容许有“缘”的意义,然而又没有了“所缘”的意义呀。因为那“极微”的“相”眼识上看不见,带不起来。这个道理你设若还不懂,我可以说一个譬喻给你听:
  譬如眼根——胜义根(神经)虽然是有“实体”,但是在眼识上,却没有彼眼根的形相,故不能为所缘。这样,你说的“外色极微”在眼等识上既然没有其“相”,就没有“所缘”的义了。
  【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实体无故,犹如第二月。】
  上面破了“外色”的“极微”,于前五识上没有其“相”,不能作“所缘缘”。下面再破“外色”的“和合”,于前五识也不能作“所缘缘”的道理。
  此颂先立一量:
  宗——和合无能缘。
  因——无实体故。
  喻——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
  【色等和合,于眼等识,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这长行的文义是解释前面那首颂的,它的意思是这样:
  外人所说的“和合”,在眼等识上虽然有和合的“粗相”,这“粗相”设若能够做“所缘”的境,然而没有“缘”的意义,这是甚么原故呢?这就是因为前五识是“现量”,不分别大小、方圆、长短、名言、种类的“粗境”,并且和合是“假色”,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不可以“作缘”而“生识”呀。例如眼识错乱,所见天上有第二个月亮,是没有实体,这第二月当然是不能为缘而生识的。这样说起来,和合的“粗色”在眼等识上是没有“缘”的意义。所以知道,外人所说的两件事——“极微”、“和合”,对于所缘缘的条件是互相缺减一支,都不应理,即是:
  (1)“极微”有“缘义”,而缺了“所缘”。
  (2)“和合”有“所缘”,又缺了“缘义”。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具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己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
  (3)为“小乘”的人,看见别人两种外色(“极微色”及“和合色”)的主张,都被唯识家破了,他现在换过一个挽救的方法,他说,不是“极微色”,也不是“和合色”,是一种“和集色”,可以作五识的“所缘缘”。他的理由是:
  ①“和集色”不同“极微色”。
  ②“和集色”不同“和合色”。
  因为“极微色”是分散在虚空中,太微细了,看不见,故不能作“前五识”的“所缘境”。
  因为“和合色”是“假”的,并且是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虽可作“前五识”的“所缘”,而不能为“缘”。
  若是“和集色”,那是“缘”和“所缘”都有了。因为:
  ①“和集色”是以“极微”为单位,具足有“实体”,故能为“缘”。
  ②“和集色”是合集许多极微实体而成粗相为所缘时,能带“彼相”,故是“所缘”。
  前面所说过的话,还没有离开好久,大约不至于忘记吧?“所缘缘”者,“要有实体,能带彼相”。现在“和集色”对于这两个条件都合上了,所以能做“所缘缘”。
  试看“唯识家”破他,说他这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怎样知道呢?颂曰:
  【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
  此是颂文,先立一量如下:
  宗——和集非所缘。
  因——许极微相故。
  喻——如坚湿相等。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极微相故。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
  此段“长行”文是解释上面这首颂的,如何解释呢?
  例如四大之坚湿暖动性,虽然是“实有”,但是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上,容许“前五识”有“缘”义,但却没有了“所缘”,为甚么道理呢?因为眼等“前五识”亲缘不到坚湿等相,则识上无彼相。色、香、味、触等极微的“和集相”,就“前五识”也是缘不到的,故五识上也是一样,没有彼“和集相”,就是“极微相”,故只是“缘”而不是“所缘”呀。
  还有另一种人,他执着眼等的五识,而对于能缘极微诸“和集相”且复有各别的相状生起,颂曰:
  【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
  “瓶”是“花瓶”,瓶有瓶的形相。
  “瓯”是“茶杯”,杯有杯的形相。
  “等”是其他的种种形相。
  “觉相”是觉知这是瓶瓯之知觉。
  “瓶瓯等”是被觉相。
  “彼”是指小乘外道。
  “执”是执着。
  “应无别”是指极微一样无别。因为瓶瓯的形相虽有各别的不同,而能成的“极微”也是没有各别不同。
  “非形别故别”,不是因为“瓶”“瓯”形相各别,而“极微”也有分别,因为“瓶”“瓯”形相各别,是“假”而非“实”的。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物形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瓶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现在解释上面的颂文。“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这个“等”字是说“瓶”“瓯”的“极微”,是同等一样大的。所以说能成的极微,无论多少,而缘彼极微的知觉应当没有差别的。若说彼“瓶”“瓯”等物的形相各别,就说连“能知”的“觉相”,也有各别,这个道理也是不对的;因“瓶”等的形别但在“瓶”等假法上所有,“极微”是没有大小等各别的形相啊。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极微量等故;形别唯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故,故知别形,在假非实。】
  彼外人不应当执着“极微”也有差别的形相,甚么道理呢?因为“极微”的微圆量是同等一样,所以形相各别,是由极微合成的。但是“假有”决非“实在”,如果将一个物体的形相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那原来的物体固然没有了,就是那原来物体的“观念”,即各别形相的“能觉”,也决定会舍去的。为甚么呢?因为极微合起来时,不是能成“瓶”“瓯”等的极微,有甚么形量差别,舍去了极微的圆相了。所以知道,物体的形相差别是在“假”而非“实”。
  【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又要知道,一种物体有二种色,一是“形色”,二是“显色”;形色是“假”,显色是“实”。一种物体的各别形相是“假”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把物形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原来物相没有了,其各别形相的观念知觉也一定是会舍去的。譬如一个瓶子,未打碎时,瓶的形状存在,人对瓶的观念也存在。若是把瓶子打碎了,立刻瓶的形状没有了,人对那瓶的观念也没有了。青、黄、赤、白显色实物就不同了,要把青色分析到了极微之时,青色还是有的,彼分别青的能觉观念也不能舍去。由此我们就知道,物的形相各别,是世间俗谛假法上有,不同青黄赤白等实色,也是实物。因这原故,作前五识“所缘缘体”的,决不是“外色”,这个道理能不赞成吗?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为识缘? 】
  上面这段文有问,有答,有释。
  外人问云:照你们的大乘这样说起来,“外色”不可作“所缘缘”,那末,这“所缘缘”岂不是完全没有吗?
  大乘答:不是完全没有。
  小乘又问:若不是完全没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大乘先用偈颂来答他:
  内色就是内识“自证分”所变的“相分色”,好像和外面显现的色法是一样,这内识所变的“相分色”才是内识“自证分”所变的“见分”,是它的“亲所缘缘”。这是甚么理由呢?因为唯识家自许“相分色”,是由自己的识体(自证分)上所变的,并且这“相分色”又能够引生自己识上所变的“见分”。
  在大乘说没有外境,并不是否定的完全没有,不过是没有实体,而不离识的假有罢了。故说有内面的心识变现境界,好像有“外境”的“显现”,作前五识的“所缘缘”,许眼等前五识,带彼“相分色”而起,即是“所缘”;这“相分色”能引生识,即是“缘”。这样,岂不是具足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而做“所缘缘”的两种意义了吗?
  (1)带彼相——带彼相分色——所缘。
  (2)从彼生——从彼相分生——缘。
  现在我们才知道,我自己内识的“相分色境”既然不是离开了“内识”而独有,怎样能作识的“所缘缘”呢?且看下文解答。
  【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
  上面这首颂是答覆前面的问题。如何为“缘”,在时间上说有二种:
  (1)同时为缘,“能缘”和“所缘”同时。
  (2)前后为缘,“能缘”和“所缘”前后。
  所缘的“相分”和能缘的“见分”之行相决定同时相随不离,有此定有彼,故可作“缘”;或“相分”在前,“见分”在后,由相分引生见分,这是相分能引生见分了境的功能力量。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识,若此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所缘的“境相”和能缘的“识”决定是互相随顺,虽然是同时生起,然彼境相亦作生识之“缘”。若此法(境相)对彼法(能缘识)是成功了“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话,此彼决定相随,二者虽然是同时生起,也有个因果道理在;此(相分境)有是“因”,而彼(见分识)亦有是“果”。前者本身既是“所缘”,又是后者的“因”,故又是“缘”,而成因果关系的“所缘缘”了。
  还有一个“所缘缘”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心念前一刹那的“识相”,作后一刹那的“识”之“所缘缘”。这前刹那的“心识”能够引生根本识中的功能(种子)生起能缘“见分”,好像从自己的种子生出自己的华果一般。这前刹那“识相”是“所缘”,又能引生后刹那“自识”,故又是“缘”,此是自类心识为“所缘缘”,也是不违背正理的。
  【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外人意思是说:设若在前五识生起的时候,但缘“内识”所变的“相分色”,那末,怎样又说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也可把它作了生识之缘呢?颂答曰:
  【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
  这是大乘唯识家有名的解答,唯识论上的唯识道理完全在这一颂。“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识上”就是识中,“色功能”就是色法种子。“第八识中”的“色种子”就是“色等五根”,这是合乎正理的。这“能生”的“色功能”(种子)和“所生”的“境色”从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为因果的,怎样互为因果呢?
  “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种子是“果”。
  “种子”生“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为“果”。
  【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色造。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我们怎样知道有“五根”呢?因为能发生“五识”,用“比知”的方法,才知道有“五根”。老实说,这“五根”就是“功能”,“功能”也就是“种子”,“种子”才能生“识”。你切切不要把“五根”当作是离去内识,以外色所造来的,这“功能”发生了识的“现行”,这种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在“识内”或在“识外”,虽然不能一定说它是在那里,但是离识以外的一切色法在道理上说起来,都是没有的。这样说起来,“外色”既然都是没有,那末,决定要允许了这“所缘缘”是在我们“心识之内”,而不在“其余的地方”。
  这“五根”的“功能”和“所缘”的“境界”从无始以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互相展转为“因”,就是说,这“功能”——(种子),到了成熟的时候,生起了现行识上的“五种内色”——(相分色境界),又能引生异熟识上的“五根功能”——(种子)。此“五根”和“五境”这“两种色法”同“内识”或一或异,或非一非异,都可随你欢喜,任何那一种都可以说。如是“诸识”都是用“内境为相”,作“所缘缘”这种道理,善能成立。
  即说偈曰:
  【凡夫贪外色 佛圣观内识
  了达是唯心 学佛能事毕】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柒、六离合释讲话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一、为甚么要皈依三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三、评《整理佛教意见书》..
 成唯识论讲话(卷七)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三一、出家会灭种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佛教与宗教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九、中兴佛教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七九、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慈航大师全集(三)十二门论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二、《静坐须知》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当下是什么——《回到当下》朝阳寺版序言[栏目:明奘法师]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 第一节 南岳慧思禅师及其着述[栏目:圣严法师]
 回向的意义[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茶海渊香 禅味人生 法喜禅悦(张翔)[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奉献佛僧 供佛规矩[栏目:宣化上人]
 四圣谛(智敏上师)[栏目:基础佛理]
 上师瑜伽的修持即为虔敬心的修持[栏目:泰·锡度仁波切]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Chapter 11 - Vision of the Jeweled Stupa[栏目:The Wonderful Dharma Lotus Flower Sutra]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三)修法不能轻视方便[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