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云游与参访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
二.挂单求法的虔诚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我前天和昨天都在这里讲“禅”;禅,主要就是让我们觉悟。
过去有禅者悟道了,有人问他:‘你悟了什么呢?’
他说:‘原来佛祖是凡夫做的,我现在悟到这个道理。’
也有的禅者悟道了,你问他:‘你悟的什么道呢?’
他说:‘啊!我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拜佛的师姑都是女人哪里!’
今天各位不知道悟道了没有?假如你们悟道的话,也可以说:‘噢!我悟道了!原来山河大地是那么清净,那么庄严。’
究竟古代禅师们悟道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今天就来跟各位讲“禅者的云游与参访”:
我们常听人讲,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我们的政府贤明,开放观光政策,举国上下都能自由自在的到世界各地旅行,让大家感觉到没有白来世间一趟!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
在这个题目里,我一样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云水行脚的风姿
古时候的禅者,他们行云流水似的各处行脚、参访、教化,那种随遇而安、随缘度化的风釆,为人间树立了圣贤的典范,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这种芒鞋竹杖,以天下为家的洒脱无滞,实在不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君王所能企及,无怪乎他要慨叹:“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禅师们平日生活是随缘而又简单的,“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在清茶淡饭、粗布衣单的生活里,有着“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怡然自得;清茶淡饭里有甘美的妙味,粗布衣单里有无上的庄严。在这个世间,百年岁月犹如一场乾坤大梦,人生不过是乾坤里的一盘棋局,到最后输赢又能如何?还不如学学禅师们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摆脱物质尘劳的束缚,安住于丰富的心灵世界。
有一首描写禅师生活的诗偈:“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道尽了禅师们安贫守道的高旷风骨。三衣一钵,竹杖芒鞋,随处参访,随处行化,看起来象是清苦的乞者,其实是世间最富足快乐的人。像我们现在睡在席梦思上,犹有千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计较;但是禅师们只要“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心里就很满足自在了,没有牵绊,也没有烦恼。
佛陀时代,有一位跋提王子,和两个同参法友在山林里参禅打坐,不知不觉中,三个人异口同声地叫出:‘快乐啊!快乐啊!’
佛陀听到了,就问:‘你们刚才一直叫“快乐啊!快乐啊!”什么事让你们这么快乐?’
跋提王子答:‘佛陀啊!想当初,我住在高墙深院的王宫里,每天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锦缎,多少卫兵日夜保护着我,但是我仍然感到恐惧,好像有人要行刺我;每天都在不安的情绪里生活。现在出家了,参禅了,吃的东西虽然素简,却甘美饱腹;住的地方虽然是林间树下,却觉得好安全,好自在,所以忍不住欢喜得叫了出来。’
你们各位在每天的生活里面,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快乐?有人以为世间上爱情最快乐,但是爱情像朵花一样,虽然美丽芬芳,却不能长久;爱情像柿子、菠萝一样,不错!有那么一点甜味,但是那个甜味里面有酸、有苦,也有涩啊!爱情好象是南北极一样,有时候情欲炽燃热如火!热得我们头昏脑胀,不能自己;有时候爱恨交织冷如冰!让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也有人说:世间不一定要有爱情,金钱一样使人快乐。但是金钱并非万能,金钱可以买一切山珍海味,却买不到健康的食欲;金钱可以买到高级化妆品,漂亮流行的服饰,却买不到优雅的气质;金钱可以买名贵的床褥,却买不到安心的睡眠;金钱可以买千万本书籍,却不能买到智能;金钱可以堆砌权势,却得不到众人的敬重啊!金山银山,能买到恒久的快乐吗?
爱情,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金钱,也不是最快乐的资源;那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如果你的生活里面有禅,像禅者的参访、云游或者是打坐,看世间烦恼如流水,横逆是涅槃。因为有禅,那怕是短短的一瞬,也足够一生一世受用无尽了。
禅师们云游参访到处行脚,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有的慢慢会体悟:道,不是在云游参访里面!道在哪里里?道在我自己的心里!赵州禅师有一首诗: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禅师们非常精进,虽然是年高八十的人,仍然虚心访道四处行脚,到最后呢,走遍天涯海角才知悟:道,原来是在自己心里。
有一位比丘尼禅者,她有一首诗说的很好: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像我们现在自由中国的国民,常常到世界各国去观光,走遍了世界,回到了我们自由中国,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歎息:‘唉!还是台湾好!’哦!台湾好,你平时没有感受到吗?你要走遍了世界,旅游各国以后,回来才知道台湾好?转眼成空,回头是岸,禅者就是这么一个味道。大千世界云游都尽之后,才知道大千世界原来不在彼处,在我们的心里。
禅师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禅”的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云游,也体会那么一点禅的味道,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禅师们的云水行脚,另有一种潇洒风姿,他们来去无碍,也不沾不滞,对自己的故乡不留恋,对风景际遇也不执取;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如雪泥鸿爪不留痕。例如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回到家乡,遇见一个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老婆婆看到出家僧,就问旁人:‘哎哟!那不是我们家隔壁那个小三子?’她不叫他马祖道一,叫马祖的小名。马祖道一不禁感叹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长;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云游天下的禅师,常常是连自己都遗忘的人。
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风起云拥到江西去访道;湖南有个石头和尚,也是当时众望所归的禅师。由于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湖南参访石头希迁,社会上就称参禅的人叫作“走江湖”。“江湖”这两个字,古代本是指的江西马祖和湖南石头,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四方以杂技谋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禅者的云游参访。
二.挂单求法的虔诚
禅师们为了云游参访,经常会到一些禅寺挂单食宿。他们为了寻师访道,那种求法的虔诚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当时有一位博览群书、善读玄理的神光,知道少林寺有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便前往就教。但是好几天过去了,每次他来,达摩祖师瞧也不瞧他一眼,更别说有只字词组的开示,想起古德那种为求道而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甚至投崖饲虎的决心,神光决定彻夜 立,等候达摩祖师开示。十二月的大雪天里,神光独自默立于雪中,寒风砭骨,积雪深埋过膝,却仍动摇不了他求法的决心,达摩祖师知道他是法器,终于开口问他:
‘你站那么久做什么?’
‘向您求法啊!’
‘无上妙道,需要旷劫修持各种难行难忍之行,那里是轻心慢心就可以求得到?’
神光一听,立刻取出利剑自断左臂,表示自己求法的决心。
达摩祖师沉默了一会儿,问他:‘你要向我求什么法呢?’
神光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
达摩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神光一怔:‘我找了很久,可是找不到心。’
达摩祖师笑着说:‘好!我已经替你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原来达摩祖师要他拿出心来,是让他发现自己的妄心,以唤起他直观自性,了悟真心。古代禅师为法忘躯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各位也许会想:所谓的“恍然大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以日常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向大家说明:悟,好象是电光石火在刹那间迸出的火花,在那轰然乍现的一刻里,很多久远以前的人、事、物一下子都集中到眼前来,前尘旧事一点一滴都浮现脑海,时间、空间都不能障碍他所感的这个悟。所以这个一悟啊!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和宇宙万有休戚相关;他看到大家,也不会有你张某某、王某某、李某某的差别距离,芸芸众生与他都是一体的。我们所计较的功名富贵,我们所执着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污辱毁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有一位浮山法远禅师,是南方人,他和几个同参到北方去。北方天气很寒冷,尤其到了冬天更是酷寒难熬,他们到一个寺院挂单,从早晨等候到中午,竟没有一个知客师来接待,大家饥饿难耐,其中四个人退心,离开了;入夜后,寒风呼呼吹来,衣衫单薄,肚子又饿,实在不能忍受,又有三人退心离去,只剩下法远一个人;到了深夜,知客师出来了,一言不发,端着一盆冷水,不容分说就朝法远禅师头上泼去,大骂:‘这么迟了,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还不赶快离开!’
法远禅师任由水溅满面,只是静静地说:‘大德,我从南方不远千里而来,一盆水就想把我赶走吗?请原谅,我不走!’
‘不走?好吧!你到厨房后面去典座,替大众煮饭、烧菜。’
寺院的生活很清苦,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点灯的油节省下来,用这些油煮面给大家吃,供养大众。为了这一餐面,大和尚非常生气:‘常住的东西,你能随便煮来给大家吃吗?公家的东西,你能自己拿来做人情吗!?现在要处罚你:第一、把衣单统统扣下来抵偿。第二、请你立刻迁单,走!’
‘我不要离开!’但是已经被迁单了,想想非离开不可,怎么办呢?只好在门外走廊上挂单,每天在那里打坐。半个月后,住持大和尚经过:‘咦!你不是迁单了,怎么还坐在寺里啊?’
法远赶快分辩说:‘大和尚!我不是住在寺里,我住在寺外啊!’
‘寺外这个地也是我的啊!哎!不要多说,缴房租!’
法远恳求说:‘请大和尚慈悲,让我去替人家念经,为人消灾祈福,化缘一些钱来缴纳房租,我不要离开!’
像法远禅师,他去参学、求法,始终信念虔诚,使住持大和尚觉得这个青年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磨链,后来就把住持的位子传给了浮山法远禅师。
假如各位到韩国、日本的禅寺参观,可以看到寺院门口,常常有许多年轻和尚跪在那里,伏在衣单上,你们以为他在休息吧?不是!他是在求法。他在那里到底要跪多久,知客师才会接受他去挂单?一般大约是七天七夜,也就是要跪足七天七夜,知客师才肯跟他讲话,接他进去。
日本、韩国的禅寺,每天早上也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力壮的出家人,在那里擦地板,打扫水沟;他们都是各个大学毕业的学僧,必须到禅寺擦地板,打扫水沟,或每天出去托钵化缘,做一些修行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练,才能领到毕业证书。
我自己是在四十四年前(大约民国三十年),在南京栖霞山求受具足戒。我受戒的老师,上月下基老法师,他今天也在这里。我在栖霞山寺受戒以后,也到各处去挂单。我记得在很多禅寺挂过单,但我从来不以老师是丛林的方丈住持去攀关系,于是挂单的时候,可以说受了很多的责骂,很多的委屈。坐在那里,知客师来了,我先向他顶礼,他问:
‘你从哪里里来的?’
假如我用眼睛看着他说:‘我是从某某寺来的。’
用眼睛注视对方讲话,在现在是很礼貌很正常的事,可是在丛林里,知客师父会大喝一声:‘眼睛收起来!看什么?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是你的!’
有时候,他停下来坐在那里,大家都不讲话,这个场面很尴尬啊!我们只有报告知客师父,我们很想跟他说话;我们正要开口,他马上又是一声雷鸣:
‘闭起口来!这里有你讲话的资格吗?’
为了要参学,要访道,光是这个挂单,就要很恭敬、很虔诚,磨尽我执法执,才能通过,有时知客师父会问:
‘你到本寺来挂单,有什么供养吗?’
我们年轻的和尚没有钱,也没有东西,只有说:
‘老师!我只有身、口、意来供养你。’
他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光,这一记挨得很痛啊!忍不住就摸摸头,这个动作又给自己找骂了:
‘摸什么头!你不是把你供养我吗?你的头已是我的了,还摸什么?’
现在的出家人很有福气,也很没有福气。在台湾,不论你到哪里个寺院里去,还没挂单,大老远就有人招呼:‘噢!您来了呀,欢迎!欢迎!’跟过去真不能相比了。过去的禅者在挂单时受委屈受种种严厉的考验,但是,他的道就在这忍耐里慢慢成长,攒聚养深积厚的功夫。所以告诉各位,我们那时候的受委屈受苦,我觉得很有福气。今天我们出家人生活在众人欢迎,众人疼爱之中,欠缺我们当初的那种磨链,未尝不是一种修道的损失。
挂单求法,要守五个规矩:
第一、要有谦恭下意之心。
第二、要知道次第的坐处,也就是懂得长幼进退,知道该坐何处,知道自己的顺序在哪里里。现在的一些青年们访师云游,到人家家里做客;真的,有时候连自己该坐在哪里个位置都不晓得。
第三、不论说余事,就是不可以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第四、要细心聆听,到外面参访游学,要多用耳朵注意听、注意看,把它融会铭记在心。
第五、要能信受奉行。
今天的青年学子们,有时候进步很慢,像参加大专联招的青年,觉得考试好苦好难,主要是事前他没有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用心复习;学佛的人也一样。所有的佛经开头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最后一句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我常常慨叹我们学佛的人只有半部经,没有一部经,为什么?大家“如是我闻”都有了,“信受奉行”却没有。
我很希望我们学佛的人,能够从头到尾,有“如是我闻”,也能有“信受奉行”。
三.入室接心的参访
入 室接心的参访,是学禅者很重要的一课。如果能够跟老师心心相印,念念汇流,在那一刻意志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谐交流是很宝贵的。
我们向老师参学,第一、要经常呈上我们参访学习的心得。第二、经常地审察自己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见解给老师知道。第三、在公开的地方,要经常地求老师为自己印证,就是“我现在到什么程度了”。经过了前面的三个条件以后,才能单独地入室跟老师对谈。所以我们平常参禅、参学,都说“一定要明师指导!”没有明师指导,盲修瞎链,难保不出差错。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说法,一字不语,只拿了一朵花,大迦叶会心一笑,佛陀就将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这个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叶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两个相爱的人,有时还说这样一句话:换你心为我心,两心结同心。爱情是变幻无常的,爱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来;道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用道来彼此接心,就等于现在好的电线和开关接合很好,永远都会发光,不会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儿,经过了八个月的学习以后,根基沉稳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内,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说了这样的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禅师们的接心,有时候也会话不投机,不容易彼此接心。像有名的临济禅师参访黄檗禅师,一直不开悟,黄檗就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大愚禅师那里去!’;也有一个玄机比丘尼,他要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一见玄机比丘尼来了,就问:
‘从哪里里来?’
‘我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也未?’
你从大日山来,太阳出来了没有?意思就是:你觉悟了没有?
这个玄机比丘尼回答得很妙:‘假如太阳已经出来,早就融却了雪峰!’
意思就是:你的名字叫“雪”的山“峰”,假如我已经悟道了,还需要见你雪峰吗?
雪峰禅师一听,噢!这不错啊!再问:‘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机!’
‘噢!玄机玄机!日织几何?’
意思就是:你这个机器每天要织多少?你这个求道人每天悟多少?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
意思就是无牵无挂无碍,能悟的都悟了。
这样谈过以后,玄机告辞,正要跨出门槛的时候,雪峰突然叫住她:
‘喂!玄机啊,你的袈裟拖在地下罗!’
玄机一听!立刻回头伸手撩衣,却撩了个空,才知道上当了。雪峰禅师见状,哈哈大笑说:
‘好个一丝不挂啊!’
这个意思是:原来你大日山的太阳也没有出来,所以融不却雪峰。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说“玄机”,噢,你很了不起,问你“日织几何”,你说“一丝不挂”,了不起!这么有境界啊!怎么一说你袈裟拖地,噢!你就那样紧张?看来一丝不挂只是口头禅,你并非真有那么高远的境界。
在禅师的参访里,接心有六个原则:
一、不得贪求玄妙的境界。
二、不得将心等待觉悟。
三、不要希求证得妙果。
四、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怀疑、挂虑。
五、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六、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四.解脱自在的禅风
人们常常追求金钱名誉,为名利所苦,禅师则不受世间声色犬马的迷惑,因为在禅的宽阔天地里,上下四方都可以供他驰骋纵横,解脱自在。甚至于生死临头时,禅师们也有了脱的本能,有超越的力量。
生死来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自在解脱呢?我说一个公案给大家参考:
德普禅师有很多门徒弟子,有一天,他把所有门徒全召齐了,问大家:‘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样待我啊?’
弟子们立刻热烈表示:‘我们会以丰盛的果物来祭拜,开追悼会、写挽联啊!’
师父:‘哎!我都死了,你们祭我、拜我,我又看不到,吃不到,有什么意思;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你们先郑重祭奠我、礼拜我,让我实实在在大吃一顿,等我吃完以后再死,好不好?’
弟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我死了以后,你们怎么替我布置灵堂啊?是不是也可以先布置起来,让我看着高兴?’
弟子们为了恭敬孝顺,于是赶快布置鲜花灵堂,准备了珍馐美味来祭拜,德普禅师吃完了以后说:‘喂!喂!喂!祭文还没读啊!’
弟子们赶紧再来一段祭文:‘呜呼......呜呼哀哉!尚飨!’
德普禅师吃饱看足,很高兴,就说:‘很真实!很好!我很满足,明天中午我就死给你们看。’
到了第二天中午,他真的就悠悠坐化了。
还有一位性空禅师,从他一首临终偈语,我们可以看到他解脱自在的禅风。他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不论打坐去世或者站着死,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水葬来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死了用火烧,还得花一笔柴薪费;如果用土葬,也得挖坑埋,太麻烦了!所以还是在水里面死最简单省事!“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在水里面死,撒手便行,这是多么逍遥自在啊!谁是我的知音呢?恐怕只有船子和尚了。所以他结尾两句是:“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后来他做了一个木盆,在盆里挖了一个洞,自己坐到盆里头,摇到江心时,拔起洞里的塞子,人与盆就沉没了。他这样自我解脱不是自杀。自杀是很苦,活得不耐烦的人才要自杀。禅师他们面对死亡,是那么洒脱,那么欢喜,那么自在,禅师们对生死都这么轻松儿戏,其它荣辱毁誉,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名的大梅法常禅师,有一首诗偈叙述他的生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他的生活是:池塘里的荷叶是他穿不了的衣服,树上的松花是他吃不了的东西,刚刚被人发现自己的住处,唉!嫌烦了,又将茅舍再搬到深山里去。为什么?因为大自然的生活已经享用不尽了,世事浮云,对世间还要求什么呢!
今天,我在这里讲禅的生活,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禅味,“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心中有事天下小,心中无事一床宽”,有了禅,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禅床,何愁居处不宽绰呢?做工有工禅,做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禅不一定专属出家人,禅是属于大家共有的。祝福各位每天都能有禅的喜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