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68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 (1),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 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

佛灭后数月,迦叶 (2) 尊者,得摩竭陀国 (3),阿暗世王 (4)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窟 (5) 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 (6) 负责经藏,优婆离 (7) 负责律藏,富楼那 (8) 负责论藏 (9),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 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

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舍耶,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 (10),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佛灭二百三十五年,阿育王 (11) 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内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其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 (12),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佛灭四百年,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13),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肋尊者 (14) ,尊者曰:「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从新结集,以定其义。」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 (15),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碟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 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注释】

(1) 印度古以贝多树叶书经文,故经文亦称贝叶。

(2) 详第十五课注二。

(3) 译为甘露、善胜、无恼等,为中印度国名,王舍城即在其国。

(4) 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言,幽囚父母,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建统一印度之基,后因害父罪,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平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

(5) 在王舍城侧,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上,故名。

(6) 阿难陀的略称,译曰庆喜,为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多闻第一。

(7) 佛为太子时,彼为执事之臣,本为尼犍外道的弟子,后出家皈佛,在诸弟子中,持律第一。

(8) 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简称亦译为满愿子,满慈子,在佛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9) 或说由迦旃延,负责论藏,或说由迦叶自任,或说由阿难兼任。

(10) 亦作耶毗离,详初级教本第十三课注一。

(11) 又译为无忧王,西元前二六六年顷,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臣,及妇女人民无数,后改信佛教,为大护法,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寺,及八万四千宝塔,派宣教师,于四方传法,使佛教发扬于国外。

(12) 本为树名,后以名城,为摩竭陀国的帝都。

(13) 为佛教大外护,与阿育王并称。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生正信,注其全力,弘宣佛教,第四次结集三藏,为其最著的功绩。

(14) 由昔业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时须发皓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及八解脱,终不以肋贴席,后历三年,尽偿所誓,时人尊之为肋比丘,或肋尊者。

(15) 国名在印度西北,四境多山,势极险峻,旧传即罽宾国,非也。

【习题】

(一) 写出结集时的仪式,及其情形。
(二) 结集三藏,共有几次?各在佛灭后若干年时举行之?
(三) 述:一、上座部结集情形。二、大众部结集情形。
(四) 第二次结集的起因为何?结果怎样?
(五) 述第三次结集的动因。
(六) 述第四次结集的动因。
(七) 主持大乘佛法结集者,是那几位菩萨?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下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中级佛学教本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中级佛学教本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栏目:傅味琴居士]
 大与小[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成佛捷径[栏目:文珠法师]
 初行者的信心是不稳固的[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栏目:净界法师]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栏目:麻天祥教授]
 吾师续公愿生何国[栏目:超定法师]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7.过患随观智[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礼敬诸佛」赞[栏目: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Refuge in the Buddha[栏目:Bodhi Bhikkhu]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