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死一如 1996.6.1~1996.6.15
 
{返回 星云日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1

星云日记
生死一如 1996.6.1~1996.6.15 
 

  六月 一日  星期六               
  在玫瑰岗母亲灵柩旁,我深深体会到佛法之美。母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两天来,在澳洲、欧洲弘法的徒众纷纷来信,向我表示他们要收摄身心、弘法利生,这不正是母亲的现身说法吗?在静悄悄的追思厅里,家中子孙虔诚专注地称念佛号,感受着佛号声之美、宁静安详之美,乃至宗教信仰的真善美,这不也是母亲的现身说法吗?

  平常在动乱中,不会觉得有人生、有社会,只有在整个人停顿下来时,才会思考人生什么时候开始学佛?才会想到人生的价值以宗教信仰为最高。只是有的人无法接触到宗教,必须经过大死一番,才能亲身体会。在台湾有许多到佛学院念书、出家的学生,都是因为父母、祖父母的往生而得度。有一位名叫“觉常”的徒众,他写信给我,问我应该觉悟世间无常?还是应该从无常中去体会永恒生命?

  记得慈庄的父亲往生时,我建议最好的纪念就是为他出版一本书,将这本纪念册留传给世世代代的子孙,作为纪念。我也告诉弟弟国民、侄子春富、侄孙李正、李俊等人,应谨记母亲生前的教诲,只要能记得三句话并奉行实践,远比落泪痛哭有意义得多。

  昨晚阅读了一些佛教历史书籍,深感虽然人生的最后会带给我们生离死别的伤感,但是若以另一个角度去想,母亲除了过去社会环境的逼迫以外,实在比一般的女人有福气。因为母亲十分明理,虽然年纪老了,但正如佛教所说,破烂的车子不能再用了,损坏的房子不能再住了,她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直至临终,仍乐观通达。像美国前总统雷根先生,七十岁时仍日理万机,但是现在却患了老年痴杲症,即便想躲也躲不过,因此对于长生不死,她觉得不合实情,尤其对我讲“慈航菩萨肉身不坏”这句话,她认为是外道。试问世间上哪里样东西不坏?佛陀证悟的三法印道理当中,其中就有一句“诸行无常”,也就是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不是在刹那之间迁流转变,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因此“肉身不坏”违背了真理的说法。

  母亲平时在家从不出门,但是今年佛诞节特地上山礼佛,因而感染风寒,就此往生,这是为了信仰而牺牲的啊﹗母亲一生没有其它嗜好,唯独喜欢打牌。我一直觉得打牌不好,但是母亲以此为消遣,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反而后来许多人都认为老年人以打牌为娱乐,对于身体健康和头脑灵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母亲能将原本大家觉得“不好”的事做到最后大家“普遍认同”,多么难得啊﹗

  母亲生活简单,三餐均以酱瓜、豆腐乳配稀饭,几十年来习以为常,即使到了现在,加一、两样菜放在桌上,她也很少去碰。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不管你跟她老人家谈什么话题,她都可以对答如流,尤其是母亲的明理和宽容,更是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这世间,没有怨恨,没有不平,凡事都是当然,都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禅师大德在开悟以后往往发现“平常心是道”,所以我希望大家今后多尊重别人,一切随缘,包容一切,让我们转娑婆为净土,转烦恼为菩提。若没有母亲现身说法,一般人不容易懂得这些道理。例如假使平常问大家佛号声好听吗?大部分的人一定习以为常没有感觉,此刻再问大家佛号声好听吗?宁静好吗?大家一定同声应:“好。”佛教里,念佛只要一支引磬或一个木鱼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与弹琴奏乐完全不一样,佛教贵在“一”、“单”,简单、单纯就是美。所以我常觉得世间上最好听的声音就是阿弥陀佛圣号,而这种感受只有随着一个人的阅历成长才能慢慢体会。

  六月 二日  星期日

  最近台湾有一则消息,叙述将一位因游泳淹死的十八岁男孩的心脏,移植到一位五十五岁的妇人身上。我一直为此而沉思:既然心脏可以更换,那么头是不是也可以换?依发展的趋势看来,不仅头可以更换,恐怕整个身体也都必定可以更换。忍不住要问一句:生命究竟在哪里里?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被斩成两段的蚯蚓,头尾各置于一处,切断后的头在动,尾也在动,那么生命究竟在头部?还是在尾端?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发现动的不是生命,而是能量,之所以会动是因为一息尚存,还没有用完。当有限的能量耗尽时,头不会动,尾巴也不会动了。因此生命不在头部,也不在尾端,佛教里“涅槃寂静”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的。例如海水波涛汹涌,海面上的泡沬究竟是海水还是波浪?我觉得从觉悟的观点来看:有风起浪,无风平静,动乱最终还是归于寂静。又好像一杯水,茶杯打坏了不能恢复,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烧的木材,薪薪相传,流转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会死。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器官可以移植,换心、换肾、换眼角膜,将来或许还可以换头。科学讲究“基因”,认为基因是生命的密码,科学家发现,每个人由于基因不同,遭遇也变得不同。其实,佛陀讲的“业力”,比基因更微细周全,业力有定业、不定业、共业、不共业等等。

  张燕大夫过去每周只做两个心脏手术,为我开刀以后,若有所悟,因此发心每周为五个病人开刀。他说,趁年轻时多开刀,否则年纪大就不行了,手会发抖,刀子也拿不稳。对张大夫来说,换心手术是家常便饭,在手术室里,以人工方式让摘下的心脏继续跳动,然后找出坏死的血管,提供静脉的补给。医师开一次刀要站在手术室里八小时,有的时候更多达十七小时,非常辛苦。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世俗。过去有一个人老年得子,欣喜万分,出家法师却在门口痛哭这个家里多了一个死人,因为事实上,“生死一如”,生的时候就应知道会有死的一天。生死犹如一张纸,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会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乔迁之喜”来形容生死,房子旧了必须搬一个新居,衣服破了应该换一件新衣,身坏命终也会赋予另一个新的躯壳。因此,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六月 三日  星期一

  生死,在佛教里可以说是一个秘密,当初释迦牟尼佛就是因为想要揭开这个生死的秘密,所以出家修道,乃至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果,才有了今日的佛教。而母亲这次往生,遵照遗嘱不对外公开也是个秘密,母亲生性通达体谅,不喜欢劳驾别人,因此我们体会她的心意,不惊动大家,甚至西来寺的徒众也只有几个人知道消息。

  母亲没有受过一天私塾教育,也没有捧过一天书本,她之所以对成语诗词那么熟悉,人情事故那么练达,是从吟唱戏剧里明白因果忠义,由待人处世中发扬慈悲关爱。据儿时的记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常跟人说:“只要我有一碗饭,你也一定会分到半碗。”母亲的喜舍与侠义一直为左邻右舍所称赞不已。母亲一生乐于贫穷,并以贫穷为骄傲,她不贪不吝的性格,让身为子女的我们受益良多。记得幼年决定出家学佛,只知道母亲当时含泪勉强答应了我的要求。转眼时隔四十年,我与母亲于美国重逢,我问母亲,为何答应让我出家?母亲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自知无法培养你,又很希望你有前途,刚好有一条路能让你走,何不就此一试?”我听后,顿时心潮澎湃,感动莫名。伟大的母亲为了心爱的儿子将来有美好的前途,强忍着满心的难舍与牵挂,将我割爱给佛教与众生,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人设想的人。

  出家后,母亲常来寺院探望我,印象中,六年来看了我三次,每次我都请母亲不要再来,结果母亲还是又来了。母亲非常疼爱我,只有一次母亲得悉我去游泳打了我。后来,才知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游的。”母亲打我是爱之深、责之切啊﹗

  大陆文革期间,谣传我在台湾当了某军营的师长,家人因而被列为“黑五类”,母亲为我受了很多苦。虽然每天都出外做工,仍然三餐不继,为了解饥除饿,母亲常常捡菜叶、吃野草,饱受沧桑,因为我的关系,母亲还被公安人员抓去好几次,每次都是日夜审问,虽然她不知道我在哪里里,但心里对我的挂念实非常人所能体会。

  如今回首前尘,思绪万千,想起母亲的点点滴滴不禁心存感恩,倍加思念。记得一九八九年,有一次应电台邀请,出外接受访问录音,回西来寺时已是深夜,隔天早上,母亲充满爱怜地对我说,为何要对自己如此严格?不可太劳累啊﹗言语中字字体谅关怀。数年前,母亲由香港回大陆,到了机场,坐轮椅的母亲要从另一个门进入海关,而我则帮忙国华兄、国民弟入关。送走了他们,我以为可以离开,不料母亲却一直在另一个关口处等我,非要和我再见一面后才肯离开。母亲曾经渴望拍摄一张全家福照作为纪念,在诸多相片当中,她最喜欢我为她推轮椅的那张照片,她认为别人尊敬我,我尊敬她,这才表示我是真正的孝顺。又有一次,前往夏威夷弘法,母亲坚持要送我到门口,车子开走了,仍然见她在门外伫望,在夕阳下留下长长的身影。

  母亲九十五岁含笑归养净土,今天在玫瑰岗为其举行告别仪式,深觉美国殡仪馆设备完善,服务人员彬彬有礼,与家眷尊重配合,整个程序进行顺利。今日一早,即接获中华民国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的慰问吊唁。上午九时,驻洛杉矶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欧阳瑞雄、副处长李世明、侨二中心主任廖东周、名主持人高光勃、夏铃律师、印海法师、通理法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佛光会员两百余人均前来玫瑰岗,在庄严肃穆的念佛声中敬致哀悼之意。母亲一生感恩惜福,对于大家的盛情厚意,一定受当不起,身为她的子孙,唯有努力将母爱的光辉分享世间大众。

  六月 四日  星期二

  一早,便挂念着打电话回台湾,感谢昨天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先生、监察委员康宁祥先生、前高雄县长余陈月英女士、教界长老妙莲老和尚、及本山功德主张姚宏影居士等人的来电慰问。

  上午八时,前往母亲生前寓所布置灵堂。

  散居在美加各地的出家徒众陆续回来,其中慧用问起一些行止威仪等事。我告诉他,做一个出家人,应注意到平时的言行,例如:路上少讲话、走路具足威仪、目不斜视、不戴帽子、不用雨伞、衣袜整齐、不穿短褂出门,不宿俗亲处等等,出家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一瞬目,皆是对信众无言的说法。

  上午十时,徒众聚集于小会议室,我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省思

  1.我怎样才能成功?

  2.我自己的毛病在哪里里?

  3.如何承认自己的过错与缺点?

  以我自己为例,觉得字写得不好、音感不好,了解自己缺点,再想办法改善。因此要多发心、多赞美、多微笑、善于结缘、勤于课诵、乐于招呼,尽管自己没用,但是勤劳可以给人好印象,让人同意自己的存在。

  关于领导寺院,如何推动弘法工作,应依自己的性格选择发心服务的道场

  1.如果能传教说法、热心度众,慈悲亲切者,可于都市弘法。

  2.如果不善应对,则应选于郊区修行,即所谓的阿兰若比丘。

  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必定不易成功,凡事得体谅人、为人设想。侄儿春富向我提起,将来西来大学的餐厅可由他来管理,我告诉他,开餐馆应先想想,大众需要的是什么菜?什么样的口味?同样的,弘法度众要先想信徒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予信徒什么?

  从青少年时我就期许自己要像虚空一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随时可以调整,在不变的原则下随顺众生。例如,办养老院、育幼院并非我所好,但想到众生需要,于是我兴办了佛光精舍、仁爱之家、大慈育幼院。寺院可办养老院,却不能将寺院当成是养老院,否则无法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我在人间,便想到人间的需要,个人的欢喜与不欢喜并不重要,要能“以众为我”。

  徒众每一次见面都急切诚恳地要我教导他们为人处世之道,我告诉他们,社会上的人以金钱、爱情、强弱、大小来比赛,然而比拳头、声音、气势并不是胜利者,具有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下午一时,前往座落于柔似蜜市的西来大学新址,自洽购、签约,直到今天交屋,方能一睹内部的设备与风貌。

  到了傍晚,心定及台湾各别分院住持当家:慧龙、依德、依润、依培、依圆、永平、满益、觉范亦相继抵达,并报告此次台北道场启建水陆法会万人参与的盛况。

  六月 五日  星期三

  慰问吊唁的传真似雪片般纷至沓来,大部分的友人是看了报纸上的讣闻才获悉母亲往生的消息。不惊动大家,主要是遵照母亲的遗嘱,不将后事铺张处理。自从倡导人间佛教以来,一直希望能改善社会风气,喜庆丧事一切从俭,如今母亲往生,当然以身作则,从自己先做起。

  一大早,浩霖法师、休士顿严宽祜居士、中国民主基金会吾尔开希、沈彤、北美卫视郭原勋等人纷纷致电问候,正一一回电致谢时,天下文化高希均、王力行捎来一份传真

  “大师:

  今晨惊悉尊母在西来寺仙逝,您已赶返美国治丧。晚与各同仁谨表万分哀悼,深盼您节哀保重。

  四十余年来,您对台湾佛教,以及近年在海外弘法之重大贡献,已为中国佛教树立了空前的典范,尊母在天,一定也万分欣慰,倍感骄傲。

  待您返台后再向您请益。

  晚希均、力行敬上”

  另外,又收到一位善心人士的传真,告以当归和石斛两种中药,磨成粉,三餐后服用一汤匙,将会对糖尿病有显著的疗效。

  在此谨以日记一栏,感谢十方师友的美意。

  下午,身为子孙的我们,分别为母亲写了一副挽联

  “敬爱的母亲大人

    历经民国缔造、北伐统一、国共战争,吾母即为现代史,

    走遍大陆河山、游行美日、终归净土,慈亲好似活地图。

  不孝男国华、星云、国民拜挽”

  “母亲大人灵右

    永念亲恩云何为报,

    长思母德怎能忘怀。

  不孝女素华泣拜

  “祖母大人灵右

    茹苦含莘教我养我亲情深似海,

    忍气受屈利人益人厚德高如天。

  不孝孙春来、春富叩拜”

  “曾祖母大人往生佛国

    千呼万唤祖奶奶而今何在,

    三跪九叩老太太乘愿再来。

  不孝曾孙李俊、李正叩拜”

  “圣母老奶奶生西

    舍子出家成为四海同钦老奶奶,

    本具正见造就普天共尊人天师。

  法眷孙一同敬挽”

  “老奶奶生西

    佛缘师缘亲缘奶奶有人缘,

    法情道情人情处处见真情。

  优婆夷慈满、碧霞、宝琴、碧云敬挽”

  “李母玉英居士

  般若禅心堪称世间大菩萨,

  慈悲方便尊为人中老奶奶。

  国际佛光会全体会员一同敬挽”

  以上的挽联可说是母亲一生鲜明的写照。

  心定等人昨天赶到西来寺,今天再加上美加地区的徒众,围聚一堂,话说母亲种种事迹,在温馨的气氛中诉说点滴

  慈庄:“每次探望奶奶,奶奶都跟我说,请师父派人到南京下院当住持,奶奶的常住观念很强,从不认为南京下院是她个人拥有的。”

  慧龙:“记得奶奶对我说过,‘有修天上一条龙,不修天下一个人。’奶奶每句话都给我很大的启示。”

  依照:“记得有一次师父纠正我不如法,奶奶见了,忙对我说,出家受一点委屈是有价值的,因为多受一次委屈的磨练,就会多增长一分根基,一个人禁得起千鎚,才能成为大法师。”

  依瑞:“奶奶纵然对小法师也非常尊重,从不轻视。”

  慈惠:“奶奶待人和气,每当前往探望,一见面,挂在嘴边的第一句话总是‘对不起’。尤其是与四十年未见面的师父重逢时,奶奶仍然淡淡地不动声色,令我最为敬佩。”

  慈容:“奶奶对人尊重,甚至在病床上也处处替人着想,凡是身旁有人要吃饭睡觉,奶奶都叫他们赶快前往,对于别人的生活特别照顾。”

  母亲没有接受过教育,但是她的言语举止蕴藏佛法。母亲讲究威仪,一生从不靠背,即使坐在床上,也是腰背挺直,威仪具足。母亲的养生之道主张饮食要少,使用东西简单,平时多劳动,不轻易指挥别人工作。在修持法门方面,除了念佛之外,她认为本住一心,从善心出发,地狱、天堂随心转,清净佛道、荣华富贵皆在一念之间。母亲常常赞歎出家的功德,并一再提醒我,要好好接引大众,将来大家都成佛了,她也可以沾点光。每次想到母亲,而我未能侍奉尽孝,实在愧疚万分﹗

  六月 六日  星期四

  近来,常常收到西方人士写给我的信,难得的是大家对我的作品表达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今天有一封来自圣地牙哥威廉的来信,经依日翻译如下

  “敬爱的星云大师:

  首先献上我衷心的问候和祝福。大师,感谢您的慈心悲愿,尤其您在美国弘扬佛法所付出的努力。

  数月前,有幸拜读您的著作,在此报告我的感想,敬请大师多包涵。我所接触的英译本是由圣地牙哥通晓中文的美籍人士翻译的,内容清晰流畅。虽然我不谙中文,无法评论该译文的准确性,但是我要肯定地说译文表情达意,是可读性极高的译作。

  在‘我的人间佛教性格’文中,有些事例典故颇为深奥,有些非常微妙,大部分读后都能马上明白文中的精神和理念,同时也让我明白人间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方法和重要性,与一般只在哲理上偏重论说的题材截然不同。

  我非常喜爱‘缺嘴的小鸡’,牠虽然被炉火烧伤,但在大师悉心呵护下竟能起死回生,长大下蛋,真是不可思议。另外,有关您第一次遇见‘黎姑’,热心为她引路的情形,也令人印象深刻。以上故事不但甚富教化意义,对西方人士来说,更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机会。

  对我而言,有些故事并不能立刻把握个中的涵意,也许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西方人眼中,恐怕会失去原有之意。例如有关‘善巧方便’,提及一位徒众喜欢吃蛋,一有机会就想请假回家一饱口腹之欲,可是大师您却慈悲方便地请某人烹饪各式各样的蛋,虽引起一些人不以为然,但大师的幽默和智能反而给予当事人自我反省的机会。(依日法师后来跟我说明在佛教道场不吃蛋的惯例)

  《佛教》丛书教理篇中的〈人间佛教的建立〉,对了解佛光山提倡的人间佛教是一大贡献,它将人间佛教的理念简明扼要地介绍给读者。只有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末端提到菩萨修行的五十二阶位,对我来说,恐怕要花较多时间深入研究才能清楚了解,像十信、十住等名相读起来不易明白,以我的程度,实在有必要特别批注,加以用功才行。

  总而言之,大师的译作非常值得呈现给广大的读者朋友,若能印行流通,将会有更多的有缘人共同分享您的慈悲与智能。我真的好庆幸自己能有机会阅读这些作品,尤其恳切地希望其它西方人士也有这样的福报。大师,再次地感谢您,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您的皈依弟子 安振(William Siebold)合十”

  这几天西来寺访客很多,光是每天的接机就有八趟以上。除了各别分院的信徒之外,台北汐止弥勒内院住持宽裕法师等六人前来参访挂单,特嘱咐西来寺知客安排旅游,给予招待。稍一有空,找来担任知客的满勤、觉幻等人,谈谈待客之道

  知客就是要知道客人的心理,知道客人的需要。如何知客?重要的是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个单元,我们都要了解整个过程和环节。例如在客堂,要懂得上茶、问候、寒暄、茶点招待,了解客人,与之沟通。佛殿里,引领客人上香、礼佛,为其介绍说明和简报。到了斋堂,除了上茶、上菜、上饭,还要知道陪客,准备适当的菜肴,其中时空的拿捏、分寸亦是极为重要。

  知客一职在寺院负责的工作范围很广,包括电话管理、客来人往登记、厨房饭菜、对外接待、朝山会馆、车辆安排、纠纷处理、对外人事应对、知会协调等,身为知客,首要条件除了主动、热情之外,盘算、策画、了解各种因缘关系,来龙去脉,也要一一了解,更要懂得耐烦、替人设想、肯吃苦,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经过多少辛苦、血汗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六月 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时起,开始会客。首先是记者团的来访会谈,计有北美卫星电视公司总经理王传亮、《中国时报》高县特派员柯纪钢、中视高市记者王振裕、华卫电视台南部主任李永和、《民生报》高雄记者陈俊合、凤鸣电台记者王琳、《民众日报》记者崔家琪、李姿槿、《台湾时报》记者黄丽安、《中时晚报》记者严光澎、《青年日报》记者李静音等十三人。

  在带领大家参观的同时,又遇到一群台大校友会的远方来客,一个个要跟我合影留念。

  不久,又来了几批台北、香港的信徒,我依然欢喜地与每个人寒暄、合影,并以茶点招呼大家。眼看每一位合影的宾客都显得非常高兴,我也随缘和大家说了一则有关照相的趣事

  照相往往花了我很多时间,有时候五分钟的路程,由于照相而足足走了半小时之久。我常常遇到一个人突然跑过来说要跟我照相,照完之后,又要我跟他爸爸照一张,跟他妈妈照一张,甚至还要我跟他太太照一张,镜头对准了,那位太太还不过来,站在我身旁的先生一直着急地喊道:“来啊,来啊,赶快过来,机会难得。”那位太太就是不肯过来一起合照。我心想:“天下竟然有人不肯跟我合照?”正当纳闷之际,只听那位太太说道:“你没看见我今天没化妆?!”

  说完,博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个上午,就在陪客、照相、谈话、问候中悄然度过。送走一批批客人,我对一直在旁倒茶接待的觉幻说:“如果我是西来寺的知客,西来寺一定会兴旺起来。”觉幻点头称是。

  匆匆用过午餐,驱车前往圣地牙哥西方寺,勘察目前翻译中心的情况,依日为我介绍了多位优秀的美籍人士,彼此交换学佛心得,我也聆听每个人对翻译的意见,并约定两天后一起到柔似蜜参观西来大学新校址。

  回到西来寺,天色已晚,听说夏铃律师已在客厅等我,夏铃对于佛法在西方的弘传贡献甚大,今天我们谈话的主题一直围绕在西来大学今后的方向与展望。

  就寝前,突然想起日前曾经承诺圆神出版社简志忠社长,为林清玄先生的新书写一篇短序,因此赶紧伏案下笔

  “以语言三昧给人欢喜,以文字般若给人智能,是我的理想。一向以语言文字弘扬佛法的林清玄先生,擅长将佛法融入生活之中,其富有人情味的动人故事,最能描绘‘人间佛教’的内容,所以最能获得大家的欣赏。”

  写完传真,已是深夜十二时。

  六月 八日  星期六

  今天收到徒众传真一篇〈痛就喊痛〉的短文。记录如下

  “台湾的星云大师透露最近动了一次心脏手术,奇怪的是,自己开心,别人痛心。

  医生用手术刀替他开心之前,问他怕不怕死?出家人若说怕死,修佛半生未免冤枉;若说不怕死,却显得矫情。星云答道:‘死不是很怕,但怕痛。’

  佛家智能从不落语言陷阱,说‘怕死’不妥,说‘不怕死’不当,只好说怕痛。非‘是’即‘非’的逻辑,只在数学上有用,数学以外的人生,不受‘是非’限制。懂是非的数学家很聪明,摆脱是非者才叫智能。

  基督教的耶稣也有这个智能,当人问他是不是该用石头掷死犯了罪的妓女的时候,说‘该’不妥,那是教唆杀人;说‘不该’不当,即是姑息犯罪。只好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罪,就可以用石头掷她。

  耶稣有智能摆脱了语言陷阱,但未免有点卸责;将别人的道德感摆上台。万一真有一个对自己罪行完全失忆的痴杲老人,以为自己身家清白而拾起石头将妓女活生生掷死,怎么办?妓女死不瞑目不打紧,耶稣满脸尴尬才是大事。星云简单的一句‘我怕痛’,既没有将别人摆上台,也体现了率性而为的佛家精神,值得鼓掌。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本来就是明心见性的最高层次,一刀扎在心上,不喊痛的是贪慕虚荣的伪好汉。

  但关云长这类刮骨疗伤时还要死顶跟人下棋的矫饰行为,却受称颂为真英雄。于是造就了后代中国人死要面子不肯认衰的恶习,尤以高官为甚。为官者应习佛法,痛就喊痛,错就认错,善哉善哉。”

  曾在报上看到一则报导:竞选期间,候选人到处拜票,一位候选人来拜票,某人就回答:“一定,一定。”另一位候选人来拜票时,某人又回答:“没问题,没问题。”再一位候选人来拉票,某人立刻就说:“当然,当然。”可是自己只有一票,怎么办?到底应该投给谁?再者,自己是社会的中坚分子,像自己这样的人,都信口开河,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真是太可怕了。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行事,社会风气将会败坏,自己岂不成了社会的罪人。所以,他很欣赏我的直率,公开表明要支持某某人,就不会有这些困扰。

  我一向主张讲清楚、说明白,真诚地说出内心的感受,也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必矫揉做作。有的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不惜说谎。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必须一再的撒谎,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等到西洋镜被拆穿时,倍受轻视,无地自容,真是悔不当初。忠于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知”的权益,才能活得心无罣碍,潇洒自在,何乐而不为。

  六月 九日  星期日

  今天上午,在西来寺法堂为家母举行怀恩法会。虽遵母嘱,谢绝花圈、挽幛等,但陈履安、陈曹倩伉俪、孙春华老师、高市议会陈田锚议长,和许多佛光协会都赠送花圈。整排花圈排列在法堂外,十分壮观。

  上午九时起,前来参加怀恩法会的信徒即陆续抵达法堂。计有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夏铃法制长、蔡总镇理事、洛杉矶协会吴剑雄督导、陈居会长,圣地牙哥协会方俊雄会长、旧金山协会刘明珠副会长、加州教育部建教合作负责人比安可先生、《世界日报》王惠兰社长、刘之刚经理、加州寮华联谊会佘绍汉会长、美国国际大学崔纯一校长、韩国社区代表郑晖桓先生、台视赵石尧导播、田文仲先生、张月丽小姐,《世界日报》尹祧小姐、《国际日报》王艾伦小姐等三百余人。拈香之后,大家一起念佛。整个法堂的气氛庄严肃穆。

  上午十时,先由三弟国民、侄子春富、侄孙李正、李俊等人献上十供养。我们诵完经文之后。由我报告母亲的行仪。

  母亲一生历经忧患,且具有相当的特质和美德,我分六点来说

  1.母亲非常勤俭

  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母亲安于贫穷的生活,即使有钱也不会添置衣裳、家具等物质,她重视的是精神层面的提升。平常吃饭,只以豆腐乳和酱瓜佐餐。往生后,西来寺的徒众为她准备丰盛的供菜。我告诉徒众,不如供养豆腐乳和酱瓜,更合家母的胃口。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日常琐事都自己料理,丝毫不愿意麻烦别人。

  一天早上,我推着轮椅,带她到西来寺的佛殿。当香灯师献上一炷香时,她说:“佛祖不要我们的香,也不要我们的花,佛祖只要我们的一点心。”

  2.母亲注重威仪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非常重视威仪,她的坐姿端庄,即使坐在床上,也从来不靠枕头、棉被。平时坐凳子,也是腰杆挺立,只坐凳子的一半;即使衣服破旧,也总是穿着整洁。家里时常保持窗明几净。

  3.母亲非常机智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被归为“黑五类”,公安人员将母亲抓去,盘问我的行踪。她说:“我生一个儿子,没有享到福,反而惹得一身霉气。我劝你们不要养儿子。”

  数 年前,我接她到台湾时,曾有记者问她:“奶奶,大陆好还是台湾好?”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在旁边,为她暗暗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她神色自若地答道:“台湾人民生活富裕,经济发达,但是我年纪大了,在大陆住得比较习惯。”

  她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是经常以诗句教人,例如:“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虽然没有学佛,但是她很有佛法。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被境所转,要能转境。”

  4.母亲注重恩义

  唐山地震时,唯恐扬州受到波及,我们到上海表哥家避难一阵子。地震过后,家母对于表哥的照顾,念念不忘,我与她相逢这十八年来,她一直要我送表哥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化制品,以回馈当年的恩情,古人所谓的“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母亲力行不渝。为了让母亲安享晚年,我特地在南京购置雨花精舍。母亲却从来不说这是她的,而说南京下院是常住的,一直要我们派人去当家。

  有一次我回家探亲,三、四十位子子孙孙前来济济一堂,围着母亲谈天说地,她笑着说:“万朵桃花一个根”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注重恩义,才是正道。

  5.母亲非常慈悲

  母亲总是处处为人着想,时时流露出慈悲的精神。四个人吃饭时,她总是煮六人份的饭菜,随时预备客人来访,可以有现成的饭菜享用。

  文革期间,她经常到运河边挑水回家,将水煮沸后,分置于碗里,方便邻近学校的学童放学后,可以解渴。后来大家都一致称她为“老奶奶”。

  她最大的慈悲是把我布施给佛教,让我能安心向道,广度众生。

  6.母亲体谅他人

   有一次我讲《金刚经》,母亲听后说,我讲得太高深了,她认为“我相要空,人相要有。”因为我们与人相处,心中要有别人的存在,时时尊重别人,处处为人着想。否则大家都无视别人的存在,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每当去看她时只要别人告诉她“二太爷(母亲对我的昵称)还没吃饭”、“二太爷该去睡觉”或“二太爷要去会客和开会”,母亲都非常体贴人意地催促我:“快去、快去”。

  有一年我在澳洲弘法时,她在美国跌断了腿,坚持不准别人通知我。这次病重,也交代家人不可以让我知道,因为她要我为众生忙碌,不要只为她一个人忙碌。

  千言万语也无法道尽我们对她的感恩之情。

  “永念亲恩云何为报,

   长思母德怎能忘怀。”

  怀恩法会之后,将家母的灵骨迎请至禅堂,诵经之后,暂厝于此。家母一生的嘉言懿行,可以用一首诗偈来表达

  “般若禅心堪称世间大菩萨,

   慈悲方便尊为人中老奶奶。”

  六月 十日  星期一

  最近有四批法师前来悼念家母。

  第一批是印海法师和通理法师,他们在家母停灵玫瑰岗时,即前来探视,关怀备至。在玫瑰岗举行告别式时,他们也一大早就到灵堂,参加法会,令人感念。第二批是悟明法师带领多位高徒前来,不但上香,而且诵经,加上全套的祭文和说法。第三批是弥勒内院的宽裕法师及多位高徒,他们也是从头来起,既诵经又祈福。佛教传统的礼仪,在这些长老的身上表现无遗。

  第四批不知是何方大德,他住在离西来寺一个小时车程的饭店里,打电话给住持慈容,要求西来寺派车去接他。秉持“给人方便”的原则,慈容特地请人去接他到西来寺,一趟车程两个小时,终于到了西来寺。他说:“怎么没有人来接驾?”接他的义工赶快去找了一位男众法师来接驾,他接着问:“星云大师在吗?”刚好我不在寺里,他一听我不在,很气愤地说道:“太没诚意了,送我回去。”义工只好送他回去,再一趟来回,又是两个钟头。

  人生百态,有各种人、事的诉求,俗云:“一样米养百种人。”有的人欢喜别人恭维、接待,一有好的待遇就洋洋自得,以为自己的身分高人一等。相对地,有的人谦恭自持,虽然身分高尚,但是一切从简,不愿劳驾他人。

  佛门长老,受丛林的传统教育,言行举止,合乎佛门的行仪,举心动念,处处为人设想,最合乎现代的需求。除了这些教界的长老大德之外,还有张少齐居士和沈家桢居士,他们也是现代护法的楷模。

  张少齐居士除了弘法之外,更热心于佛教文化之推动,先后创办《觉世》旬刊社、建康书局等机构,对于《大正藏》在台影印,亦出力甚多。由于他对佛教贡献良多,所以佛光山将他列为功德主,并且妥为安养。

  沈家桢居士于一九七○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了“世界宗教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World Religion),搜集世界上有关佛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献,提供社会大众研究佛教学术的良好机会。他的图书馆中,收藏了亚洲地区三十二种文字著作的佛学文献,非亚洲地区十一种文字著作的佛学文献,卷帙浩繁。佛学期刊有三百六十七种,视听教材有两百五十四类,以及制成微片的手稿和经典五万种。

  今天,他送给我一片《金刚经》光盘,他特别介绍了光盘的好处,可以储存两万万字,随时都可以调阅资料出来,而且不怕虫咬,不怕潮湿,方便又可靠。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真是来不及学。电脑联机可以让你在任何地点知道天下事。我不懂电脑,但是我知道电脑的重要性,也有心发展佛光山的电脑中心。有“专家”告诉我们要买五百万的设备,发展电脑中心,买回来之后,却不管用。又有一位“专家”建议我们要买另一套七百万的设备,买回来之后,也派不上用场。

  佛光山计画将《佛光大辞典》和佛教经典输入电脑里,但是花了数年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成品,到时候可能因为新产品的上市而显得落伍了。真不知道该不该进行?

  我到西来寺时,看到办公室有几部个人电脑。徒众兴冲冲地要我看他的电脑。我说:“我不要看,因为在紧要关头时,电脑时常‘当机’”。有人预言,以后法师出外弘法必须携带随身的笔记型电脑。到了讲堂,把电脑架好,电线一插,就可以开始讲经说法。只是不知道跳电时,法师们要如何应变?恐怕未来的课题要加上一门停电时的应变之道。这招学会了,才能到处弘法,通行无碍。

  六月 十一日  星期二

  上午跑香时,遇到一位美籍人士,很热情地和我招呼,我也回应一句:“How are you?”走遍世界各地,发现每一国家的人士都有特定的招呼语。例如

  中国人:“你吃饱了吗?”

  日本人:“今天天气好吗?”

  美国人:“你好吗?”

  佛教徒:“阿弥陀佛。”

  无论我走到哪里一州、哪里一国或哪里一洲,佛教徒的共通语言就是“阿弥陀佛”。尤其加上合掌的手势,令人感觉既温馨又亲切。人人口中“阿弥陀佛”不断,大家就能生活在佛光净土中。

  上午十时,在西来寺小会议室召开西来大学董事会。慈庄、慈惠、慈容等人都出席了。今天会议的决定事项如下:

  1.西来大学在柔似蜜市的校地已购妥,即将于近期内迁校。

  2.慈惠法师担任董事长,慈容法师担任执行董事,下设课程发展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义工委员会、校务推展委员会等。夏铃律师担任发展委员会主任。

  3.依法法师担任教务主任,慧恺法师担任总务主任。

  4.拟定三年内修缮计画和五年内修改计画。

  5.招待过去赞助西来大学的功德主参观西来大学。

  6.积极招生,推展校务。可设正班生、分校生、集训生、建教合作、技训班和代训生等。

  7.重建原有的印刷厂,增设礼堂、讲堂和禅坐中心。

  西来大学自一九九○年创校迄今,历经千辛万苦,于去年申请到I-20,到今天终于能够迁校,嘉惠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内心感到相当欣慰。希望西来大学能秉持佛光山的创业精神“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以及佛光山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办出一所有水平、有特色的大学。

  午餐后,指导西来寺的工程。在“南海慈航”处增设一座钟,让访客均能闻声得度,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能长,菩提生”;在“灵山胜会”处,增设一位罗汉,让访客能与罗汉合影,藉此时时提起他们的佛性。另外,增设“义工室”,让发心的义工菩萨们有一个安心工作和休憩的场所。我认为规画时,不是用金钱来堆砌,而是用智能来庄严道场,才是最上乘的规画。

  晚七时,在小会议室与徒众接心。徒众陆续说出令他们受益的话语,有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做慈悲事、行忍辱法、发柔软心。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集体创作。

  会议同时,宣布了西来寺的新人事,依果为内当家,慧传为外当家,慧济为办公室主任。他们都很发心,有常住观念,希望藉重他们的长才,让西来寺在慈容的领导下,有一番新气象。

  六月 十二日  星期三

  母亲往生后,家中的子孙后辈只知道哭,不知道如何表彰其行仪,延续其精神。最近接到外甥女凤珠和外甥龙珠的传真,真正地道出了他们敬爱的奶奶的风范,兹记录如下

  “舅父大人慈监:

  下午接到春来哥哥的电话说奶奶已经走了。听到这个噩耗,我们心疑这个消息不是真的,打电话回家问了又问,知道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水模糊了视线,奶奶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记得奶奶在国内的时候,每次去看奶奶,奶奶总是欢喜得不得了,满脸尽是笑容,教人拿东西给我们吃,拿钱给我们零用,总是对我们说,要什么就跟我说,奶奶买给你们,一定要吃好东西,身体才会好。每次从奶奶那里回来,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奶奶不但对我们这样,对爷爷等家里的每个人,对每一个她见过的或没见过的都施以伟大慈爱和关怀,真正做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人到雨花精舍去卖豆花,卖完之后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奶奶知道了,说:‘这么冷的天,在外面卖豆花,一定很缺钱用。’接着便叫李俊、李正(孙子)多拿些钱去给那个卖豆花的人。奶奶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自从奶奶出国后,就没有见过奶奶,真恨不得立刻到美国见奶奶一面。我们总是在想,等以后有出息、有事业,再好好地孝顺奶奶,但是天不遂人愿,不让我们等到看到奶奶,孝顺奶奶的那一天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啊﹗

  听到奶奶走的消息,爷爷和家中各位亲人都悲恸万分,在春来哥哥家中失声痛哭。奶奶虽然走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慈爱像日月的光辉永远地照耀着我们,也教我们像奶奶一样去爱每个人。

  奶奶,我们永远地怀念您。如果奶奶回家,我们随时在上海接奶奶。

  舅父,珍重。

  甥女凤珠一九九六、六、一”

  “舅父大人慈监:

  奶奶已经走了十天,这十天来,满脑子都是奶奶的笑容、奶奶的身影,总是觉得奶奶还在。我一直恍恍惚惚,心神不宁,好像什么东西堵在心里,说也说不出,吐也吐不出,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我一向自谓勇敢坚强,现在却发现我也是那么的脆弱。

  奶奶走的前几天,爷爷每天晚上都梦见奶奶,觉得是不祥之兆,一直很担心。奶奶走的那一天夜里,家里的堂屋总是有东西在响,妈妈不放心,打开电灯,响声没了,四处搜寻了一番,也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关上灯,却又响了起来。妈妈吓得灯也不敢熄,心里一直七上八下到天亮。第二天,春来哥哥通知奶奶的噩耗,家里人的担心终于变成了伤心。

  从小,奶奶就是我们大家庭中最受尊崇的长辈。记得在九二年春节,我到雨花精舍给奶奶拜年,那天给奶奶拜年的人很多,一位伺候奶奶的阿姨说‘老太太现在休息,不见客。’结果,奶奶听见了我的声音,在房里大声喊道:‘龙珠啊﹗快进来。’这句话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奶奶让我进的不是她的房间,而是她温暖宽厚的怀抱。还有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用奶奶给的压岁钱买了一双漂亮的新鞋,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也很得意的说:‘是奶奶给我买的。’他们更加羡慕我的好福气,有这样一位爱我疼我的好奶奶,我也把新鞋借给同学穿,把奶奶对我的慈爱让每个人来分享。还有许多事迹,真是不胜枚举,奶奶走了,我对奶奶只有无尽的想念和哀思。

  奶奶,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小时候读书,功课压力重,营养也不太好,常常面带菜色。每次奶奶见到我,总是心疼地说:‘龙珠啊﹗读书不要太辛苦,要多运动,多吃好东西。’然后,就拿蜜枣、蛋糕、饼干给我,甚至于拿钱叫我去买。她拿给我的岂止是这些,而是一颗火热的爱心啊﹗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了,虽然个儿不高,但是很健康。奶奶,你怎么不再看看我呢?

  舅父,自从奶奶走了之后,这是写给您的第二封信,就是写二十封、两百封信,又怎能表达奶奶对我无边的关爱和我无尽的思念呢?

  奶奶虽然走了,但是奶奶的在天之灵,必定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舅父,珍重。

  甥龙珠顶礼 一九九六、六、十”

  六月 十三日 星期四

  满和今天早上把《传灯》英文稿的稿件交给我,让我带回台湾印刷。回想起《传灯》的作业,真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一九九四年,《传灯》尚未出书,满和就自告奋勇地要帮我出版《传灯》的英文版,让美籍人士了解佛光山的宗风和我的作为。去年初,我专程将稿件带到美国,让西来大学出版社为我出书,满和就请一对吕氏姊妹来做翻译和照排的工件。七月下旬,我在开心手术三个月后到美国静养,就希望满和在八月底将稿件完成,以便及时在台湾印刷,如此,十月分的澳洲大会时就可以赠给各协会的会员。

  可是,书还没出版,却有一大堆的争议。

  为了及时交稿,满和看过七章稿件后和译者见面,商讨如何修正错误。初次会谈,译者就开始摆姿态,表明小问题不谈,要谈就谈她注明有问题的地方。译者谈到版权的问题,说在美加地区的版权是属于译者的,但是她要奉献给西来大学。满和坚持,版权本来就是属于西来大学的,是西来大学和天下文化公司签约,拿到版权的。译者又说,她以含糊的方式(ambiguous)来翻译这本书,可以显出这本书的客观性,并说自己是作者,要求满和向国会图书馆申请的登记内容加以更正。后来又表示,只要印出一份文稿来看即可,照排的版面不必印出来,因为她没有时间看。满和又坚持,一定要印出来看,否则到了印刷厂就来不及改了。

  看完另外八章的稿件后,满和再度约译者见面,磋商翻译的内容。译者却表示不必,她和她妹妹很快地看过去就可以了。后来,经过依空的协调,她才答应会谈。

  八月下旬,工作还没做完,她就说要回三藩市,令人错愕。

  对于封面,他们也有意见,他们不欢喜原来的封面设计,一定要译者的夫婿设计。设计出来后,依空等人认为没有原来的好,而不予采用,没想到负责照排的妹妹罢工,不愿再重新更动版型,因此虽然徒众极力反对,但体谅到设计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便挑了其中一种。之后,妹妹才愿意继续照排。

  

  最后的几章稿件,拖了一星期才陆续传到西来寺。依空九月三日回台湾,必须将稿件带回台湾,他们在九月二日才将最后的六章稿交给满和,要他在一天内看完。九月三日,上午十一时四十分才将稿件交出。结果,封面上译者的名字大大的,原着的名字小小的;译者的简介长长的,原着的简介短短的,根本来不及改。

  译者又说:“为了配合内页的设计,彩色照片洗成黑白的比较好看。”真是想不通,又不是“走过台湾佛教五十年”,没有彩色照片,只能用黑白的呈现。

  没想到,稿件带回台湾后,满华请高牧师等人看稿,他们一致反应翻译手法生硬,要我暂缓发行。我随顺众人的意见,就延缓了此书的发行。满华甚至于想请一位教授重新翻译,认为只是洋泾滨的英文实在令人不敢苟同。满和在澳洲之行返台后将稿件带回美国,请人重新润笔,半年后,终于完稿。

  今天,满和向我报告,他终于了解为何照排的人要求把彩色照片洗成黑白的,原来他们擅自把四张彩色照片换掉了。我很纳闷,这是“专业”的作风吗?

  现代的人,科技的进步并不能提升心灵的层次,实在是很可悲。使我想到过去的高僧大德,为了西行取经,舍身舍命,无非要让佛法能够流传于后世。玄奘大师在取经途中,身陷流沙,但是他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鸠摩罗什到中国的过程,历经艰险,甚至在凉州被拘留十六、七年;姚兴以罗什为聪明超凡之辈,强迫他接受十位美女为伴,但是他翻译不辍,以他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内容出类拔萃,文体简洁晓畅,至后世仍颇受重视。

  佛法西行,有多少人肯发心将经典译成英文,让西方人士也能同沾法益?所幸仍有一些有心人士默默地耕耘,甚至于西方寺的美籍人士在依日的带领下,也做了一些翻译的工作。看来,国际翻译中心的成立,刻不容缓,经过有规模、有水平的翻译,才能将佛法流传于西方世界。

  下午,于洛杉矶搭机返回台湾。

  六月 十四日  星期五

  今天在飞机上,有两位信徒问了一些问题,简略的为他们解说

  “新闻”其实也属于制造业。将教育性、启发性、理想性、光明面提供给读者,是每一位记者的职业道德。

  受戒比发财更好,尤其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功名富贵均在五戒中。

  禅堂重于安心,“坐”只是一种体验,而不重在“开示”;规矩是在讲究“合理”,特别是佛法教育非常注重生活教育。

  理想是现实之用,现实是理想之果,一个人有理想才会有世界。

  做事一定要有人,有人还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方向去实践。

  念佛要具慈悲心,真心的流露,佛号才会受用。

  晚八时三十分,抵桃园中正机场,弟国民、侄春富、孙李俊等人,也随行回台。

  一出机场,即开车南下,于深夜十二时三十分回到佛光山,徒众多人早在法堂等候,对母亲的往生都表示深深怀念。应信众要求,本山将于后天(十六日)为母亲举行怀恩法会。

  侍者提醒我,明晚起一连两天在彰化县政府礼堂有两场演讲。是由彰化国际女青商会和彰化县政府联合主办的佛学讲座。忙,让人觉得时间很充实。

  六月 十五日  星期六

  今天到法堂的徒众川流不息,有的来请示、有的来问安、有的来送报告、有的来转达信息、有的来等候指示,依大家的需要,给予一些建议和看法

  出家人带三分病,比较会发道心。但要从心理的健康做到身体的健康,信心、明理、毅力不可少。

  做错事,非一句“我错了”或“对不起”就没事了,知错要设法补救、改过。

  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不宜有标准,所以不要太有主见或太固执,凡事从善如流,人与人相处,口边多善言,可以广结很多善缘。

  工作时,要有整体观念,个人喜怒好恶不要太强烈,能做别人的好部属,将来才可能做一个好主管。

  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起烦恼,不与人斗争,是处事最好的妙方,其原则不外:常住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人在世间上,要将慈悲给社会、将道德给人间、将奉献给人类。非只有名利才受用,因虚名无义,唯有功德、慈悲、信仰、道德才实际。

  修行重在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人可以失去一切东西,但不可失去一颗慈悲心。

  与人共事,要有一颗至诚的心,不计较人家如何待我,用心待人才重要。

  战胜别人非真正胜利,能战胜自己的贪欲、瞋恨及自我控制,进而掌握自己,才是真胜利。

  人的身心皆由烦恼鼓动而造罪,世怨能害我们色身,烦恼则害我们法身,故对不安住、闹情绪者,不可不慎。

  有佛法就有办法,守法就不会犯法。有道之士值得尊敬,远离了“道”,如同黑夜射箭没有目标,不得不慎。

  福德智能是从读经、作务、布施、修行中累积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故老实修行是不二法门。

  佛门供养的方式有四事供养、十供养、三业供养及心香一瓣的供养(内心至诚的布施),以供养的美德与人分享,是一件很美的事。

  人都希望得到宝贝,然世俗的宝贝都有好坏善恶的利弊,唯有信仰、明理、智能的宝贝,才可看清世间真相。

  做人处事乃至学佛,都以发心为首,立愿为先。有发愿才会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转;有发愿就有目标、方向,因愿力是我们的导师,能助我们成功。

  一个人太过于保护自己、理由太多,就听不进道理,故学习要带着空纳的深心、谦虚的态度,才能得到法的受益。

  好的语言,不外让人听了欢喜、接受。“语言”可以改善人我关系,甚至化敌为友,故不乌鸦嘴、不两舌、不绮语,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

  惭耻之服无上庄严,有惭愧心者,才会懂得分际,远离一切过失,进而给人方便服务。

  人有胜负的性格,胜就欢喜,负就难过。好胜心太强易引发他人憎怨,一时胜负得失,不要太计较,不要、不求、不争自然无瞋,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要以大众的需要为需要。

  参禅学道重在不动心,禅不一定只有打坐,搬柴运水、起居作务皆是禅,将禅运用在生活中,可以认识一切真相。

  世间上,万事万物皆是无常,因无常所以不会定型,人才有希望未来。


 


{返回 星云日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千里马 1996.6.16~1996.6.30
下一篇:大事与小事 1996.5.16~1996.5.31
 法无定法 1991.9.1~1991.9.15
 自我教育 1995.11.1~1995.11.15
 菁华语录
 菁华语录
 菁华语录
 面对生死 1995.5.16~1995.5.31
 不二法门 1992.6.1~1992.6.15
 欧游记事 1990.11.1~1990.11.15
 菁华语录
 逆增上缘 1992.7.16~1992.7.3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琉璃光现消灾障[栏目:传喜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五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8处生中阴02[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法在何处[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祖师诞生的三大要素[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