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13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涅槃经

十六、
 若人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永不改悔惭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惭愧,不 肯发露 (3)。于佛法无护惜建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者,或复说言无佛法众者,皆名趣向一阐提道。
 
十七、
 诸苦皆自生而有,是故智者,住于不生。
 
十八、
 初禅内有觉观 (4),外有火灾,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自 (5),外有风灾。唯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大菩萨安住大般涅槃,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死苦,不能及之。
 
十九、
 世谛中,含有第一义谛,在世谛上,知能所皆空,一切法相,毕究空寂,为第一义谛。又如人知为父母所生,为世谛,知从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
 
二十、
 佛法僧皆属自性,故法为常,若一切法从因而生,不名为常,盖无为为常,有为者,非常也。
 
二十一、
 过去无有佛法,帝释乃化为罗刹 (6),对释迦说半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闻已,乃请罗刹,为说全偈,彼言:我以人为食,汝如能舍身食我,我则为说。释迦许之,故乃复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闻竟,乃攀登高树,自投于地,尔时罗刹,复现帝释,自下抱之,顶礼赞叹。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二十三、
 菩萨得四无智 (7),虽知诸法,而不取著,曰法无阂,虽知诸义,而不取著,曰义无阂,虽知名字,而遗不著,曰词无阂,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乐说无阂。
 
二十四、
 若四毒蛇,虽能杀人,不至使人堕于三涂。四大身心苦恼,则令众生作恶,以作恶故,堕于三涂,故四大甚于毒蛇,五阴六尘,亦复如是。
 
二十五、
 若断烦恼,不见佛性,谓之涅槃,不得谓为大般涅槃,因只有乐净,并无常我也。若断烦恼见佛性,则名大般涅槃,以具足常乐我净四义也。
 
二十六、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二十七、
 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 (8),二者断见 (9),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断无常,乃名中道。
 
二十八、
 阿罗汉已断子缚 (10),故能断烦恼结使(11),未脱果缚 (12),故不见佛性,不得无上正觉。
 

【注释】

 (1)
 即四重罪,又称四重禁、四弃、或四波罗夷罪,为一、犯淫戒,二、犯盗戒,三、犯杀人戒,四、犯大妄语戒。
 
 (2)
 详中级第十七课注十五。
 
 (3)
 谓不肯发露所犯之罪,而隐藏起来。
 
 (4)  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的思想名为觉,细的思想名为观,二者皆能扰乱禅定之心。 
 (5)  禅定时呼吸气粗,名为喘息,达摩禅偈说:「外息诸缘,内心勿喘」即是指此。 
 (6)  是恶鬼的总名,或飞空,或地行,食人血肉。 
 (7)  阂音碍,外闭曰阂,与碍义近,或作碍。四无阂智,称四无碍解,四无碍辩。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名法无碍智,二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名义无碍智,通晓殊方异语,能随意演说,名词无碍智,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乐说无碍。
 
 (8)

(9)
 固执人的身心,过现未三世皆常住,无有间断的妄见,名为常见或有见。固执人的身心,断灭不续生的妄见,名为断见或无见。
 
 (10)  见思烦恼,系缚身心,使不得自在,名为子缚,对果缚而言也。 
 (11)
 结与使皆烦恼的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随逐驱使众生,故称为使。
 
 (12)
 为生死苦果所缚,不能解脱,名为果缚。故烦恼为困,称为子缚,生死为果,称为果缚。阿罗汉虽断烦恼而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余涅槃,则并果缚亦断矣。 
 


【习题】

 (一) 初禅、二禅、三禅天,何故有火、水、风三灾?第四禅天,何以诸灾不能及?
 (二) 写出释尊往世,为半偈而舍身的全偈。
 (三) 何谓一、四无量心?二、四无阂智?
 (四) 说出四大甚于毒蛇的理由。
 (五) 声闻缘觉,何以不见佛性?
 (六) 解释:一、四重,二、觉观,三、常见和断见。四、子缚和果缚。

 

【经文语译】  (十六)
 若使有人,发粗恶的语言,诽谤正法,永远不改悔惭愧者,或者犯四重,作五逆罪者,自己知道这罪是犯定了,但不害怕惭愧,不肯把所犯的罪,宣布发露出来。于佛法方面,没有护惜建立的心,而且毁骂轻贱它,所说的话,又多有罪过者,或者说及无所谓佛法僧众者,这都名为趣向于一阐提道。
 
 (十七)
 许多的苦,皆由生而有,所以有智慧的人,住于不生的境界。
 
 (十八)
 初禅天人,他们心里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的过患,一切都没有,所以诸灾都不能到达那里。大菩萨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所有内外的过患,一切都没有,所以死苦,不能到达那里。
 
 (十九)
 世谛之中,包含有第一义谛,在世谛上,知道能和所,都是空的,一切法的体相,究竟是空寂的,这就是第一义谛。又如人知道是由父母所生,这是世谛,知道是由十二因缘所生,这是第一义谛。
 
 (二十)
 佛法僧都是属于自性所具,所以这法是常的,若使一切法,是由因生出来的话,就不得名为常,因为无为的才是常,有为的,就不常了。
 
 (二十一)
 过去没有佛法的时候,帝释化为罗刹恶鬼,对释迦菩萨说半偈道:「诸行皆属无常,都是生灭之法,」释迦闻了之后,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请罗刹,将全偈说出来,罗刹说:我是把人作为粮食的,你假如能够施舍身体给我食,我就对你说出来。释迦答应了,他由是续说道:「生灭灭了以后,寂灭最为可乐。」释迦听毕,就攀登高树上,投地自杀,这时罗刹再现帝释身,在树下抱著释迦,对他顶礼赞叹。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种的无量心。
 
 (二十三)
 菩萨得四种无碍智:虽然知道诸法,而不取著它们,名为法无碍,虽然知道诸义而不取著它们,名为义无故碍,虽然知道各种名字,也不取著它们,名为词无碍,虽然知道乐于说法,认为这是最上的,们也并不取著,名为乐说无碍。
 
 (二十四)
 如四种毒蛇,虽然能够杀人,但不至使人死堕三涂。地水火风四大,所合成的身心,生起苦恼,则会使众生作罪恶,因为作罪恶的缘故,堕于三涂之中,所以四大比毒蛇更凶,五阴六尘,也是这样。
 
 (二十五)
 假如能够断除烦恼,而不见佛性,只能称为涅槃,因为只有乐和净,并没有常和我也假如断除烦恼,而又能见佛性就名为大盘涅槃,因为满足常乐我净四种的意义也。
 
 (二十六)
 所谓之空者,是一切生死,不空者,是大涅槃;无我者,就是生死,我者是大涅槃。假如能见一切都是空的,而不见不空的所在,不得名为中道。乃至于能见一切法无我,而不见我的所在,不得名为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所以佛性常是永恒的,没有变易的,因为给无明后蔽的缘故,使许多众生,不能见到它。声闻缘觉二乘,见一切皆空,不见不空,乃至于见一切法无我,不见于我,因为这样的缘故,不能得到第一义空,不行于中道,为了没有中道的缘故,见不到命中性。
 
 (二十七)
 众生所起的见解有二种,第一是常恒的见解,第二是断灭的见解,都不算是中道;既不是断灭,也不是常恒,这才是中道。
 
 (二十八)
 阿罗汉已经断了子缚,所以能够断除烦恼结使,但因为还没有脱离生死的果缚,所以见不到佛性,不能得无上正觉。
 

 


{返回 高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下一篇: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三课 律宗 (三)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二课 律宗 (二)
 高级佛学教本 第一课 律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课 天台宗 (三)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高级佛学教本 第八课 天台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高级佛学教本 第五课 华严宗 (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死了以后,应该为他做些什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摩诃止观卷第十上[栏目:智者大师]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二[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福报是修来的[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正定业[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布施的真义[栏目:布施]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Great Teachers and B..[栏目:Jetsun Khandro Rinpoche]
 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栏目:体方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栏目:圆瑛法师]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