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 不说是非难
 
{返回 人有二十难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24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不说是非难

清早的气氛让人觉得精神清爽,小鸟的叫声让人越发感受到大地的静谧,但一阵火车经过的隆隆之声,却破坏了这宁静自然的气氛。“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然会接触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风细雨、鸟叫虫鸣的声音,它是优美的;而人为得机械噪音,和人们开口动舌的杂音,则是人为的音响。

□修养在言行举止间□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二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和“色”,“声”是指言语声音,“色”是表现于外的举动形态。言行举止能人起欢喜心,就表示这个人修养好;相反的,若让人不高兴,则表示这个人的修养还不够好。

以谈话而言,我们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离,来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让对方正好听的清楚为最恰当,若声音太小,使听者无法听清楚,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远,可是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不只是无礼,也回吵到别人,这就是没有修养。想想,连讲话的音量控制,都有这么多学问,何况还有其他的动作习气要改呀!人们习惯上常随著自己的好恶之心待人,若对某人有好感便赞叹他,即使他有缺点也会帮著掩护,只说好的一面;若对某人没有好感,那么即使他有很好的才干,也会被埋没,若是他有一点点缺失,就紧抓住这个机会来毁谤他。这就是我们的口业,随著喜欢或厌嫌所表现在外的言谈。口舌是传达人们思想心念的关卡,而一般人的开口动舌,都是在讨论是非,不可不慎!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释迦牟尼佛说“不说是非难”,凡夫不谈是便说非,要人们不说是非实在是很难!佛陀又说“大道无言说”──真正的道理也是无法用言语来诠释啊!就如我平时讲给大众听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确的呢?若想想这句话──“大道无言说”那么我平时讲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有很多事情还是要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如何传达彼此的感情的?修行就是要修道言谈之间能使每个人“气能和”、“心能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学道。

泰清不惜路远迢遥来访问,所得回答却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后来又有人向他推介“无为”这个人,他也以同样的问题请问无为:“天之大道,你是否瞭解?”无为很快的回答说:“知道呀!可贵可贱,可大可小谓之道。”这几句话,他仍觉得不怎么满意。

于是,他有再去找一位叫“无始”的人,泰清告诉无始自己的访到过程,又问无始说,“他们一个说‘不知’,一个说‘知’,到底那一个对呢?”无始回答说:“知与不知,知是浅显的道,不知才是深远的的道。因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语所能宣说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范围而已,实在无法说尽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见,有道者对听和说并不刻意去表现,他无所求,因为并不是光靠音声与研究能道断(尽)一切。平时讲话若无法传达很透彻的道理,不如不讲的好。

□真理非语言能说尽□

人与人之间的言谈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对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篇,那么,好的将被说成坏的,坏的也会被说成好的,这种偏见之言,会导致别人对被批评的人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随著自己的好恶来议论。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偏要说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这样不但会让人嘲笑,而且常会说错话。日常生活中,最好要多用心,不要以为开动口舌很简单,心想:“我又没骂人,随便说说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因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难”中说:“不说是非难”而我们要在此“难”中,把它转为“不难”,像刚才所说的,有时候要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那要如何呢?这就要多用心了!

 


{返回 人有二十难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下一篇: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心行平等难
 人有二十难之二十 善解方便难
 人有二十难之二 富贵学道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人有二十难之九 有势不临难
 人有二十难之七 见好不求难
 人有二十难之一 贫穷布施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 触事无心难
 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人有二十难之六 忍色忍欲难
 人有二十难之十五 不说是非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等大集经》导读[栏目:田光烈教授]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四四、成佛希望[栏目:慈航法师]
 真实不虚的四种清净明诲 The Four Clear Instructions on Purity ..[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做到这十六个字[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修学上师之意行3[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显密之关系[栏目:藏密问答录]
 年轻的梦想—圣严法师与李钟桂的对话 相互学习无距离[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因果故事一则[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20世纪50年代中印佛教交流勾沉——以玄奘纪念堂为线索[栏目:圣凯法师]
 三毒[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