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九、因明学之必须研究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19

九、因明学之必须研究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慈航于佛法方面知识浅陋,深为惭愧!惟对于因明学曾略加研究,现在来谈谈“因明学的研究法”。因明学到底是什么?因明学有何用处呢?查佛教经典,有“经”、“律”、“论”三藏之分。《经藏》者,有正确贯串之意义;《律藏》者,有规矩条约之意义;《论藏》者,有阐扬讨论之意义。又“论”乃菩萨或罗汉所造;三藏之外,又有杂藏,如传记等。“藏”字之意义,乃是许多经典,集在一处,非教本经可名为藏。现在《因明论》是属于《论藏》的。但论亦有二种:一为“自论”,二为“他论”。他论者,比如我所说之话,你若不服,则加以反诘,我又从而解释之,名为“他论”。自论者,不须他人反驳,只是自问自答,名为“自论”。他论自论之外,又有二种:一为“宗经论”,二为“释经论”。“宗是宗旨,凡根据大小二乘之三藏经典而造者为“宗经论”。“释”是解(P84)释,依照一种经而解释其奥义者,为“释经论”。佛教学说,是首尾一贯,不同世间科学,其师倡之,其徒破之,故佛所说经,万古不灭。比如有经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龙树菩萨,依此经造大智度论,故《大智度论》及《法华论》为“释经论”,而《成唯识论》、《三论》等为宗经论”。释经论又有二种:一注、二疏。“注”是逐句解释,“疏”是逐段讨论;“注”则直而“疏”则曲。现此“因明论”,乃属“自论”,属“宗经论”,上来论之意义已说竟。
  现讲因明二字,因明学有三支比量,支者条也;三支者,谓宗、因、喻。“宗”是“宗旨”,“因”是“因由”,“喻”是“比喻”。“宗”是“主义”,“因”是“理由”,“喻”是“事实”。不曰宗明,不曰喻明,而曰因明者,盖有理由方可以证明所立之宗旨,故曰因明。
  宇宙万有,有二条件:(1)事实,(2)理由。比如此布,甲说是黄色,乙说是黑色,相争不下,须有事实证明乃可决定;但事实未必可以拿出来的,则须用理由证明;比如你说有孔子,我说没有孔子,你能否拿出孔子来证明?(P85)又比如千百年后,甲说有孙中山先生,乙说没有孙中山先生,试问能否拿孙中山先生证明吗?故观察宇宙万有,不是偏要事实,只需理由充足就可。又比如我说“觉苑”是我的,你说是你的,相争不决,结果只有打官司,试问此法官,是否派人来,抑亲自来,四围看过,而后决断。即使四围看过,亦无痕迹,要双方拿出理由,方可判断。又比如你问我有没有母亲,有没有祖宗,我说有母亲有祖宗,但你未曾看过,岂能承认?此在事实上,是拿不出来的,就要讲理由,须知你有母亲,有祖宗,你之父母,乃由祖宗而来,故推知我亦决定有母亲,亦决定有祖宗。但推论法有二种,一是东方论理学,一是西洋论理学。西洋论理学,名为“逻辑学”,东方论理学,名为“因明学”。论理学有二规则,一是演译法,是逐步推论而言之;一是归纳法,是总结归拢而言之。在逻辑学有一原则(1)大前提,(2)小前提,(3)断案。断是判断,案是案件,前提者,凡案件未判断之前,须先有条件提出,故谓前提,例如:
  大前提——凡有生者必有死。(P86)
  小前提——我有生。
  断 案——故知我必有死。
  “凡”字,可概括宇宙万有,其范围大,故曰大前提;“我”字在凡字范围之内,为小份子,故曰小前提。此为推论法,要拿共同之道理,推论到其他的道理,而不断案。但因明与逻辑,略有不同,例如:
  宗——我会死。
  因——有生故。
  喻——如我父母。
  盖父母有生则会死,而我有生,故亦当会死,此是归纳法;然则因明与逻辑,如何会通呢?因明之第一支,即逻辑之第三条,因明之第三支,即逻辑之第一条,因明之第二支,与逻辑之第二条相同,即“小前提”与“因”相同,而“宗”与“断案”互易,此是“因明”与“逻辑”之异点。又“逻辑”是把宇宙万有何者合?何者不合?以自己思想而推论之,可名为“自悟法”;“因明”则是自己明了之后,复将此义理用以教人,把自己之思想宣(P87)传出去,可名为“悟他法”。故因明要先立主义,后讲理由,如释迦孔子孙中山等,自己觉悟之后,复令他人觉悟。比如孙中山先生云:“《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此是先立宗旨,而后再说民族、民权、民生等义,今再将“因明”与“逻辑”之量,互相比较,逻辑例如:
  大前提——凡是穿袈裟者皆是和尚。
  小前提——我穿袈裟。
  断 案——故我是和尚。
  此是逻辑之推论法,若在因明,则如下例:
  宗——我是和尚。
  因——受和尚戒故。
  喻——如我师。
  上来两例并举,今试问:用逻辑好呢?抑用因明较好呢?如上来大前提,凡是穿袈裟者,皆是和尚。在表面看来似合,但试想,若两例并论,则逻辑例错!何以故?凡穿袈裟者,岂尽是和尚?穿袈裟者,有否尼姑?若尼(P88)姑亦穿袈裟,则不能说都是和尚,故此例错了。若在因明则否,盖因明第二支是我受和尚戒故,明明说不是受尼姑戒,不是受居士戒,则决定是和尚,并非其他,若照此立量,一毫都错不去。
  凡有法师讲经,都喜欢去听,以为听了经,就可往生西方,了脱生死。若听因明学,恐怕会跑到东方去,不会了生死。现在我先说几个问题,就可解答讲“因明学”之重要了。街上的人不足传说吗?佛法会亡国,若人人皆为僧尼,人人皆生西方,再过百年,人种灭了,岂不亡国吗?又说:佛教不杀生,假如现今有外国人,侵略我国,我们个个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开杀戒,不去抵抗,岂不亡国吗?再说,佛教不生产,若人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则无米、无柴、无屋住、无衣着,岂不也会亡国吗?外间之人,此等说话,充满耳朵,要把佛教根本打倒!因此之故,我要先把因明学讲给你们听,如果将因明学学好了,方可对付他们,方可以驳倒他们的理论。否则,你们虽信仰力足,死心念佛,以求往生西方,但除了你们以外,尚有无量众生,被他们的言论所转,好像黑夜里破坏了明灯,前途茫茫,不晓得往那里(P89)走好?
  上来三种言论,就是佛教不发达之重大原因,我们要用因明量,加以辨明,就可以知道反对佛教之逻辑量,是如何错误?他们说:“凡是学佛之人,都要做和尚及尼姑——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错了,因为凡学佛者,不是人人都去做僧尼。何况除僧尼之外,不娶不嫁之男女也很多,如果说僧尼不娶不嫁,会灭种亡国,为什么不说抱独身主义者,会灭种亡国呢?这岂不是不平等之苛刻言论!又佛教有五乘法:声闻乘,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积极的求了脱生死;至于菩萨乘,是秉大无畏之精神,抱大牺牲之主义,入烦恼大海,救度一切有情,决不畏首畏尾,怕死偷生,不特可以救一家一族一邑一国,乃至可以救全世界,其精神愿力之伟大,岂凡情所能测度呢?就人天乘而论,亦是救人救世之法,其所守戒,是不乱杀,不无辜杀,并非完全不杀,而反对佛教者,两头不讲,只讲中间,把佛教之真义,埋没不彰,因此发生无限误会;以为佛教不杀,就是不抵抗主义,岂知我们大乘佛法,是积极抵抗,救人救国之法?彼反对者,只是门外汉,看看招牌,并(P90)未入内,自己未明真相,胡乱嚷着,真是可怜!至谓佛教不生产,则会亡国,试问佛徒中有教育界人否?有农人工人商人否?有政治法律军警各界人否?彼反对佛教者,以为信佛则不种田,若人人去种田,则谁人做衣服?若人人去做衣服,则谁人去当兵?若人人去当兵,则谁人弄饭做子弹?故要人人都同做一件事,无论如何,都是办不到的,不只做和尚为然,须知所谓国家者,乃是集合种种份子而成,此种种份子之中,要文化否?要教育否?要道德否?若谓国家要有文化、教育、道德,则佛教就是文化教育道德,且中国佛教徒,于四万万民众之中,就占得一万万,有了一万万佛徒,即是少了一万万暴徒,而增加一万万良民,此一万万良民,是否由和尚教化而来?然则佛教之与和尚,亦何尝辜负国家呢?且世间之道德,所谓智仁勇者,佛教之“般若”就是“智”,“慈悲”就是“仁”,“精进”就是“勇”,乃至跑香绕佛,亦含有体育之意义,佛教实具有时代性之道德教育文化,是以父母负家庭教育之责任,师长负学校教育之责任,而佛教徒则为社会教育慈善事业者,世人不察,以自己之误会,妄加诽谤,邪说纷陈,故须以因明学之正量,(P91)破邪显正,这就是我要讲因明学的一点意见。
  因明学不但是专心佛学者要研究,就是我们平常说话,辩论,演讲,作文也要懂;因为不懂因明学,常常会犯语病,所以我们不可不研究的。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因明学的重要规则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八、禅宗胜义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一八、刚毅与宏量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三七、求学的态度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六三、佛教哲学之一环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二、《静坐须知》序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四、谈礼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九、种子的条件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三三、人心莫测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五、因果是迷信吗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七六、十训缘起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七、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您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好的修行者,有没有这个标准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四摄化地[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栏目:量理宝藏论]
 寺前涌出常流水[栏目:宣化上人]
 金刚经的研究[栏目:沈家桢居士]
 我刚上网查了一下您的微博,发现您有65万多粉丝...您是不是也经常上网?[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六[栏目:妙心法师]
 略述僧肇的佛学思想(仁慈)[栏目:其它法师]
 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徐清祥)[栏目: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