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二、我对整个佛法的看法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4

四二、我对整个佛法的看法

  我们不谈佛法则已,要谈,那就不能不依据经、律、论三藏的圣教。《律藏》是佛约束弟子们的一种规则,好像学校的校规,军队的军纪,和国家的宪法一样,以便大家共同遵守,行动可以一致。至于《论藏》,不问它是佛在世的时候作的,或佛灭度后造的,大乘论、小乘论,菩萨造、声闻造,通论或释论,乃至后来一切的著作,不是释经,便是释律,或是释论,所以我们可以总括起来说一句:“都是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修多罗——契经的意旨而解释的啊!”
  释迦牟尼佛示生到这一个世界上来,“八相成道”,“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涅槃,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这是依一般人向来的说法),可见佛说的经当然是很多!然而那一部经是在前,那一部经是在后呢?据天台家别五时的判法:(1)华严时,(2)阿含时,(3)方等时,(4)般若时,(5)法华涅槃时。这可见华严在前,而法华涅槃是在后。如果约通五时来判,华严可以通后,而涅也可以通前,就是说他四十九年说的完全都是般若,亦何尝不可?有些唯识家认为先说阿含的“有”,次说般若的“空”,都不是中道。如果要谈到中道的话,那就要算唯识的道理,“非有非空”才是中道。但是般若家又反过来说:阿含说的“心境俱有”,固然是不对;而唯识所说的“境空心有”,也非彻底;如果真要谈到彻底的话,那就要算般若才是“心境俱空”的究竟。这样一来,那一个是中道,那一个非中道?那一个是彻底,那一个非彻底?那一个是究竟,那一个非究竟?像我们这些自己没有择法眼的人,那只好随着天不老和尚底舌根来转移了。
  这就是佛经的前后以及中道非中道,究竟非究竟等问题而说的,还有真伪的争辩:“《法华》已亡”,“《楞严》伪造,《起信》邪说”。不但如此,连《华严》、《涅槃》都说是伪经,公开的在那里宣传!自称为高僧大德,尚且有这种说法;何况不信佛的人,他们说佛经都是伪造,你又有甚么力气,去和他们打笔头官司呢?虽说“三法印”——(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或称“四法印”——加上(4)有漏皆苦。或“一实相印”,“真如、佛性、法性、法界、实相、真法界、如来藏、圆成实性、圆觉、常住真心、涅槃”。这许多金刚王宝座,现在已有人把它当做“神我、梵天、大有性”来看,对于佛法根本发生摇动了,假如照这样说下去,佛法不衰,吾不信之!佛经上又说有四依:(1)依法不依人,(2)依义不依文,(3)依智不依识,(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这末法的时代,都一概置之不问了,所以我对于佛法整个的看法:若不承认这些经是佛陀说的,那当然无话可说;若是承认的话,那就是“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佛陀明明告诉我们:“我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实在没有说到一个字。”《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义。”又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明明是昭示我们“胜义谛中,无法可说”。而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以约世谛门中,方便言说。说大说小,说空说有,说显说密,说渐说顿,无非是各应其利钝根性,方便说法。我们要因指而见月,见月而忘指,何必执指以为月呢?所以研究佛学者,要以释迦牟尼佛的见解为我们的依归。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一切佛经,卷帙或多少不同,如《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之多,《华严经》有八十一卷,《涅槃经》有四十卷,而《遗教经》则只有几页。我们要知道,佛经上的文字有多或少,那不过是详说和略说的差别,而内容不出三个大字——境、行、果。“境”,就是所见到的境界,那是属于知,属于明,属于解。“行”,就是明白境界之后,如何是应行,如何是不应行;如果是应行的话,就应当努力去行,那是属于修,属于为,属于做。“果”,就是行了之俊所得的结果——目的地。这话我可以举出几部经论来做代表:
  (1)《楞严经》 前三卷半——破妄显真是属于“境”,中间三卷二十五圆通是属于“行”,后面一卷六十圣位是属于“果”,其余都是附带说的。
  (2)《解深密经》 《胜义谛相品》、《心意识品》、《三自性品》是属于境”,最后的《如来成所作事品》是属于“果”,而中间所说的都属于“行”。
  (3)《摄大乘论》 所知依、所知相是属于“境”;最后两品,彼果断、彼果智是属于“果”,而中间六品是属于“行”。
  (4)《成唯识论》 虽有十卷,然所依据的,是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前二十五颂是谈三能变的唯识“境”,中间四颂是谈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的“行”门,最后一颂是谈究竟位的佛“果”。
  其实,不但如此,就是《大般若经》、《华严经》、《涅槃经》,以及其他的一切经,又那里可以离开这境、行、果——三法呢?不过有的经详于“境”而略于“行”和“果”,有的经详于“行”而略于“境”和“果”,有的经详于“果”而略于“境”和“行”;因详略的不同,所以隐显各异。像我们这些钝根的人,恐怕就没有法眼能够彻悟啊!
  我们就单拿两部经来做代表,一是《弥陀经》,一是《地藏经》;《弥陀经》是详说西方的乐“境”,假定要想得到这种乐境的话,那就要勤修净“行”,功行如果成就了,最后就达到了你希望底目的,这就叫做得“果”。
  《地藏经》是详说地狱中的苦“境”,若欲了知这些苦境从甚么地方来?那当然不出乎各人所造的恶“行”,恶行多了,就会堕落去受苦“果”。可见这两部经的内容虽各不同,而不离“境、行、果”三字则一。由此可以类推一切经论详略或有不同,而所说的无非是“境、行、果”,万法不离其宗,详略无关宏旨。我们可以把它总括起来,有的经是谈佛的境行果;有的经是谈菩萨的境行果,有的经是谈人的境行果,有的经是谈地狱的境行果,没有许多经是混合不分而说的。如果不信,只要打开《楞严经》第六卷半以后看去,你一定会发觉,从三渐次而谈到妙觉……从地狱谈到天堂……从魔王、外道、一直谈到三乘;甚么境,甚么行,而得的是甚么果,清清楚楚是一本“十法界”的图解。所以我对于三藏的文献,是这样一种分类:
  《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涅槃经》、《如来藏经》……这些经里面的名字虽然有些不同,如法界、宝相、圆觉、真如、佛性、如来藏……等,但名字不管它几千几万,若把它总起来,就可叫它一个“真心”。这些经不能说它是伪造,也不能说它是后期的佛教,更不能说它是迎合外道的思想,真真实实是释迦本师亲口所说的。假定有人要加上它一顶甚么帽子,说它一个“非”字,那末,这人就是破坏佛法无疑了!因为有许多众生是受了这“真心不变”的感化,不致堕落“断”见,而直不可以承当,自己也有成佛的可能。佛陀这种说法,对于众生是有莫大的利益,谁敢加以非议!?
  《摩诃般若》、《小品般若》、《放光般若》、《光饡般若》、《道行般若》、《胜天王般若》、《护国仁王般若》、《金光明般若》、《文殊问般若》、《实相般若》、《金刚般若》、《般若心经》……,这许多般若都可归纳到玄奘法师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而般若的名称,不问它有多少,只用八个字——“缘生性空、性空缘生”,就摄尽无余了!这种学说,对于近世科学时代是最逗机的,明显一点说,就是最合科学的。因为不带丝毫的神秘性,所谓现实、现事就是这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实验:一切法如果用化学把它分化起来,的的确确是“性空”的。理论高,事实近,唯有利根的人才可以完全接受。不过危险性是很大!因为一切皆“空”。所以近世科学越发达,而世界越扰乱,一班悲天悯地的人想要救人救世,只知道扰乱不堪的果,而不知道这种果是从甚么地方来?是从空底断灭见中拨无因果来的。因为“缘生故性空,而性空故缘生”,只可以成立一生的因果,而不能成立三世的因果——前生善恶的因,而感今生苦乐的果,今生善恶的因又感来生苦乐的果。若说三世因果,都由“缘生性空,性空缘生”来成立,则这话不通,不合科学的理论和实验。这样,连《阿含》根本的佛教——行缘识,识缘名色,……取缘有,有缘生……,也就不能成立,会被人推翻了。因为没有“真心”来做它的主人翁,又没有“阿赖耶识”来做它的媒介,而“业果”无论你说得怎样天花乱坠,结果是一个“空”。所以我说“般若”的道理,在佛教的教理上,可算是第一,而在“用途”上,就要看它得法不得法?用得其法,可以扫荡一切“我执法执”——一直成佛。用不得法,可以拨无一切“善恶因果”——一直堕到各种地狱。因为一切皆空,那里还有甚么“因果报应”呢?所以希望弘扬“般若真空”的大德,不要常常来贬斥“真如和维识”的教理,庶免自误误人之讥,要建立“真空不空”的妙用才对。
  《解深密经》、《密严经》、《楞严经》,这些经的中心点,就是要建立唯识的道理。“识”,虽然有八个,而一般人对七八二识,最难明了。依我底见解,唯识的学说,较之“真如与般若”,要得乎中庸一点。因为“真如”既是恒常,也就没有“染净”、“圣凡”之分。而“般若”既是真空,更无“十法界”体、相、用可得。唯识是以“依他起”为中心,而依他起又有两种:染分依他,属“遍计所执”,故名之曰迷,又名之曰凡;而净分依他,属“圆成实”,故称之曰悟,又称之曰圣。既有染净之分,当有迷悟之别,果能依学而修,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则转凡成圣,必定有分;而佛陀现身说法,其目的欲令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意在于此。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向称之为四阿含。一般人名之曰小乘佛教,而日人称之为原始佛教;内容的重心,就是四谛法。“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名之曰有漏;“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因果,称之曰无漏。盖苦是世间的果,倘追寻此苦果从何而来?必自知是吾人各自所起之惑,所造之业,故名之曰集。如欲灭此苦果,必须灭其集因,其方法无二,只有勤修正道。此“苦、集、灭、道”四谛,最当现世人拨无因果之机,故佛陀最初转四谛*轮者,大有意义在焉。余阅藏常见佛陀对一般人说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其心柔软,如浣垢衣,堪受染器,故说四谛,不起于座,即得须陀洹果……阿罗汉果”。观乎此,则《阿含》大教,实建立“业果不亡”之基石也。
  综上所说,吾人弘法,当依佛陀为模范,初则以业果示人,次则明三世流转,再次则高竖一心,最后扫荡一切情执。此为说法之次第,余常引一譬喻以明之:“业果如基石,唯识如屋架,真如如屋顶,般若如屋空。”吾人建屋目的在容身,然容身又非中空不可。明乎此义,“则般若是目的,其余皆方法耳”。自愧才浅,诚恐引譬不伦,见笑大方!
  其次,一切佛法,不出四门:先严身口,故有“律”宗;次净内心,故须“禅”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佛不二,事理圆融,故修“净”土,三密加持,即身成佛,故修“密”印。以是义故,“律”、“禅”、“净”、“密”,实为入宝所之四大门,而华严之“法界观”,天台之“三止观”,唯识之“五重观”,般若之“真空观”,统为“禅”观门所摄,故不另立。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三、评《整理佛教意见书》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四一、我对于中国佛教今后改良补充意见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自学与诲人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二一、为甚么要皈依三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八四、清凉亭记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
 成唯识论讲话(卷七)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四九、雨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一、大乘佛教的教理行果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四、为甚么要吃素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八、盂兰盆会和焰口施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性平等 依正不二[栏目:觉真法师]
 正确礼佛[栏目:明镜台·法清法师·诗文]
 我总感觉很怕冷,常为此烦恼不堪...[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得戒和尚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开示[栏目:惟觉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七)[栏目:杂阿含经]
 补述二 我是风雪中的行脚僧──法鼓山的未来与展望[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附录 人心微尘勤洒扫[栏目:是非要温柔]
 电梯里的镜子[栏目:日常的佛心]
 参禅的人不念佛求生净土很危险啊[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栏目:白话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