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十五)士用果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4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十五)士用果  

  【辛四、士用果

  若善业未被嗔怒等摧坏,恶业未以忏悔等对治,彼等每一刹那均成倍增长,故其果成熟之时,各自感受苦、乐、平等,以彼等时间之长短,而遭受不同之寿量。】

    如果往昔所造的善业没有被嗔心等逆缘摧毁,恶业也没有以忏悔来对治,无论所感得的是善果还是恶果,每一刹那都在成倍增长。尤其前世若造恶业,由于习气延续的缘故,今生还会继续造业,业障会越来越重,最终堕入三恶趣中而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将善法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避免善果被逆缘摧毁,同时及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不令恶业增长。

  【如是善恶之业虽暂时不显,但任何时候皆不坏失,当因缘会遇感受果报时,定会成熟于自身,如《百业经》云:“有情之诸业,百劫亦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当成熟。”】

  无论现前从善还是造恶,即便果报暂时没有呈现在你面前,也决定不会空耗,因缘会遇时,定会成熟于你的身上,所以我们决不能做恶业。

  【如是所言,利益越小则过失越大,故不贪著现世利益,应认识善法利益而取受,认识恶业过患当精进断除,且以不忘失善恶取舍对境之正念、辨别三门行为善不善之正知、于取舍之处谨慎取受之不放逸三者,总于三门,尤其心生不善之恶念,未形于身语二门前,应断然舍除,并立即忏戒;】

  恶业再小,也要及时断除为妙。若不能及时断除恶业,不仅得不到很大利益,还会产生不小的过失。因此,从今天开始,善恶都要细致取舍。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时说过,不仅座上根本定需时时护持正念,调伏自心,出定的时候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若内心的念头是善,当下要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若是恶,现前就必须断除。

  特别当你面对怨敌时,如果产生了嗔恨心,在身体还没有开始打他、口中还没有骂他,也就是在身语恶业没有呈现之前,就必须断除嗔心并立即忏悔。当然,我们现前还是凡夫,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平常可能还有这样的显现,但作为修行者,应该要时时提起正念。在起现恶念的第一瞬间就予以断除,不让它呈现于身语之中,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的行为。

  虽然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恩德,现前亚青寺的修行人不需要到外面去化缘,但以前很多修行者都要去乞讨。往昔有一位老和尚,平常认为自己的见解很高。有一次去牧区乞讨,看到一家人在帐篷门口栓了一条藏獒,守护牛羊。藏獒看见陌生的老和尚就开始狂吠并不断挣扎,结果挣脱了绳索,直接扑向老和尚。当时老和尚吓得双腿发抖,倒在地上。幸亏家人及时出现把狗赶走,扶起老和尚,将他迎请到家中。在喝了一碗茶,吃了一点东西后,这位老和尚舒了一口气说,可能由于他见解太高的原因,他现在已经不害怕了。我想,如果见解真的很高,应该在狗扑过去的时候也不害怕才对,但他当时已经吓得发抖,等到危险过了,又有谁会害怕呢?

  所以我们平常对治烦恼,并非等烦恼快要消尽的时候说自己没有烦恼,而是当烦恼生起来的第一瞬间就及时断除,这才是正念。比如有些忘失正念的人,往往在嗔恨心生起时不能及时予以断除,等口中开始谩骂或身体已经打人后,才发现自己不应该这么做,因为对方是自己的金刚道友。即便你认识到嗔恨心的过失,后悔自己当时不该这么做,但若不及时忏悔,也已经造下了恶业。所以修行好坏不在于平常心情愉快时的感觉,而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

  【若生一念善心,当欢欣随喜,使之延续不断,辗转增长,并即刻回向发愿印持。如《行境清净经》所说般,于无记业,即以意乐转变趋向善法,三门应恒修转向善法之方便。此为思维因果无欺而舍弃妙欲贪著之引导法也!】

  若生善心,应即刻回向发愿印持。若呈现无记之业,则应提起正念,将无记之念转为善法。我们讲解发心时说过,恶念要断除,无记之念要转变。相对恶念,无记之念不需要断除,因为它的业障并不很沉重,但若不转变而随顺无记之念飘动,则不会有丝毫之功德。

  《圣者言教》从十不善业的角度讲解了等流果等果报,虽然我们在词句上做了一些细致的解释,但回去以后应该多看几遍,特别对于没有细致讲解的十善业,应细致思维、理解其果报。这样一来,你会更清楚因果不虚的道理,并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更加谨慎因果的取舍。我想若能如是观想、修行,意义非常广大。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十四)增上果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十六)出离心非常重要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七)修行密法更要谨慎取舍因果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十七)闻思通达方便实修转变内心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四)调心才能迅速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二)总说人道根本痛苦
 圣者言教 第十课(四)修行不能只走一个过程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五)修行者应重视七支坐法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二)禅修时如何做到清净正行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八)禅定修行必须配同方便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七)珍惜密法 精进修行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四)引业与满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果呼吸是相,痒、麻、热、汗等状况是调色身之用,那体到底为何呢?[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