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一)显密之差异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32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一)显密之差异  

  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要时时铭记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所讲解的显密差异。如是理解显密差异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轻视显宗,而是要真正体现出密宗的殊胜。

  很多人认为自己依止的导师为密宗导师,所修之法为成熟口诀法或上师瑜伽,平常念诵的咒语是密宗咒语,或者居住在传讲密宗的圣地,所以自己的见解是密宗见解。但这是不成立的。往昔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一位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修法已经落入小乘教法。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很不理解,因为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的阿底峡尊者,修行的法是密法最高的无上瑜伽,怎么变成小乘教法了呢?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在于修行者本人的修法方式。若不知道调伏烦恼等一系列方便,别说形成小乘教法,甚至可能形成三恶趣之因。”因此历代高僧大德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仅仅依靠导师和法还不能认定我们的见解一定是密宗。那该怎么办呢?必须知道显密之差异。

  几年前我们讲过这部教言。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因法相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而密法可以一生成办解脱,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可不仅仅在于导师和手上拿着的书呀!显密差异,在支分的角度讲解密宗十五个特点,从方便的角度,我们一般站在四个立场上讲解密宗的特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

  首先见解不迷惑。真实教授乃果法,见解当然很殊胜。但方便教授的见解没有达到最了义的境界,修行过程中甚至也是从世间禅定开始入手,与南传佛教从小资粮道开始入手、大乘显宗从四念住开始,都是讲解世间禅定,为何下乘派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密宗可以一生成办解脱?虽然暂时见解的角度有所相同,但是对见解的认识和修持方法有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密宗修行中世间禅定可以迅速转变为出世间禅定的原因,是配同着另外三个特点——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和根机为上等之根机。

  从总的角度来说,修学密宗的弟子都称之为上等根机,也就是说宿世善缘成熟,现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资净障之基础,否则对密法生不起信心。在这样的状态中修学密宗,即便当时的禅定与因法相乘相同,也可以迅速转变成更高的境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修行方便多。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主要方便是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相信我们在座的弟子们,无论在我等大恩上师阿松活佛还是其他导师面前,已经得到很多灌顶。这是密法修行的一种殊胜方便。另一种殊胜方便就是解脱窍诀法,也就是我们现前所传讲的成熟口诀法。在修学窍诀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讲解的就是方便道。如华智仁波切所言:“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强调次第根机必须依靠方便趋向圆满之境界。所以我们在修行时,讲解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配同着正行,最后做回向。这一系列过程必须时时铭记心中,一点都不能轻视。

  行为无辛劳是指一切修行都在无戏论状态以及很自然的状态中。这是密法的特点。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不像下乘派那么辛劳,是一种非常轻松的法,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修行,没有丝毫之差异,因为它不需要靠身体,也不需要靠语言。

  我们应时时反观自己的修行,是否体现出这四个特点,如果具备,说明我们可以迅速成办解脱。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我们通常把这四个要点树立在四个精要当中——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作为密宗弟子,如果这一系列都能做得很圆满,相信我们也能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般,在六个月、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就应该从见解、修行、行为等多方面观待自己做得不圆满之处,不要天天想着会不会是金刚持打妄语啊?我已经修了一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地步?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过失而把一切推在导师身上,充分说明你的信心还有待加强,你的根机还需要进一步成熟——上等根机的表现可不是把错误推在导师身上啊!当然有个别弟子可能还认为见解不增上的原因是法不殊胜。要记住,萨加班智达曾经说过,从法的角度而言,密法是最殊胜的,因为它是果法。如果在大圆满法之外还想寻找一个更殊胜的即生成就的法,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这些道理我相信对我们以后的修法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时时都要铭记心中。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六)十善业之差别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二)前行之前行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三)成办解脱必须断绝恶念发心
 圣者言教 第九课(十二)谒见导师求法的真正意义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六)莫轻小恶 莫嫌小善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一)龙萨派与宁提派在成熟口诀法上的区别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六)所学教法应纳入自己的实修之中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十一)阿修罗的痛苦
 圣者言教 第二课(二十)无记发心
 圣者言教 第八课(五)求法不要高攀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八)五他圆满之导师圆满、正法圆满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五)于己作病人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栏目:太虚法师]
 第三十二 阿罗伽达耶品[栏目:譬喻经]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一章 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栏目:印顺法师]
 为什么学佛 第三章 人生 2.世间的乐会转向苦[栏目:能弘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七七)[栏目:杂阿含经]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一、闻思[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0455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唐 义净译)[栏目:弥勒系经典]
 永恒的生命观[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弘一(1880~1942)[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从《阿含经》谈如何亲近善知识(释慧澈)[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