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十五)经教三藏与论藏三学
【因此,所有一切圣教法门,均摄于教证二法如意宝中。】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佛教并不是建筑,也不是三宝所依之处,这些只是佛教的支分,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教证二法。教法来自于闻思,证法来自于实修。如今我们所做的闻思修就是教证二法。佛教是否兴盛并不在于寺院建筑是否宏伟,佛事是否广大,香火是否旺盛,而在于教证二法是否兴盛。现今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是非常殊胜的佛教圣地,不在于地方有多大,人数有多多,而是教证二法非常兴盛——四众弟子都在如理如法闻思修行。
【如经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从三学的角度,“诸恶莫作”为戒学,“众善奉行”为定学,“自净其意”为慧学,因此戒定慧是一切佛教的宗旨。
【彼经教三藏与论藏三学,所谓经教,如同于器皿上安装之把手,令自相续易于受持三学。】
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犹如器皿上安装的把手,令我们容易抓拿一般,依靠导师的教言,令我们在修行中能够受持三学,把法融入内心。平常很多人都说要在导师面前得到一个传承,以后在修行过程中,可以得到加持等多方面利益。如果不懂这些道理,没有得到传承,就不懂调伏内心的方法和修行的诸多理趣,即便修行,可能也很难达成我们预期的目标。
【所诠之法分为经律论三藏,其所诠灭、道二谛中之道谛,即为戒定慧三学。能诠律藏所宣之义,即所诠一切戒学之要义,均摄于诸恶莫作中,其旨趣即断除烦恼。】
所诠之法分为经律论三藏,其中所诠的道谛即为戒定慧三学。能诠律藏宣讲之要义,就是所诠一切戒学的要义,摄于诸恶莫作中,其旨趣就是断除烦恼。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的佛教宗旨总摄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中。其中“诸恶莫作”就是让我们时时都要受持戒学,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断除烦恼。现前问问自己,虽然我们平常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都在学、修,但“诸恶莫作”做得如何?平常的正念护持得如何?正念分为无造法性之正念和改造意念之正念。前者是我们修持出世间胜观禅定时的清明,这个清明能消尽一切烦恼。座上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具有,但座下的时候大家又做得如何?是随顺烦恼飘动还是时时提起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着自己的内心?我们在求决断心之根本时都知道,三门中心为主宰,支配一切。华智仁波切曾经也说:“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那我们在座间的时候,是时时提起正念调伏内心,还是仅仅在成办身语之善?如果是后者,我想已经背离了佛法的宗旨。要记住,无论座上还是后得,都不能让自己的内心趋向恶业,即便由于业及烦恼沉重,有时难免产生恶念,也要在第一时间断除。这就是持戒,也就是诸恶莫作。
【能诠经藏所宣之义,即所诠一切定学之要义,均摄于众善奉行中,其旨趣即断除妄念。】
能诠经藏所宣之义就是一切定学的要义,均摄于“众善奉行”之中,其旨趣就是要断除妄念。
我们修持等持就是为了断除妄念。我们说过:“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要首先澄清粗大之妄念,从寂止等持开始入手。”在修持等持的过程中,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时难免被昏沉掉举侵犯,那么反观我们平常观察修做得如何?要记住,观察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后面的等持,虽然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有间接的关联。
【能诠论藏与密咒藏所宣之义,即所诠一切慧学之要义,均摄于自净其意中,其旨趣即断除我执无明。如是断除烦恼、妄念、无明三者,即是寂灭圆满佛地。】
能诠论藏与密咒藏所宣之义,就是所诠一切慧学的要义,都摄于“自净其意”当中,其旨趣就是断除我执无明。
“自净其意”是慧学的要义,平常在树立智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讲解觉性的时候,必然已经断除我执无明。从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到第七识,都具备无明。无明的状态可分为有念和无念两种。那看看我们修持的禅定是否消尽了无明?
如果我们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点,就圆满了一切佛教的宗旨。这样,断除烦恼、妄念、无明三者,即是寂灭圆满佛地。所以我们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