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巧息争辩
 
{返回 钵水明镜·传喜法师开示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14
善巧息争辩
 
      在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名叫现世乐外道,他们不承认前生、后世,也不相信有因果报应,最多就只顾眼前。现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有很多人不顾因果,只管现在捞到现钞,现在用起来,至于以后自己还有来世,行为对子孙有祸害,他们不相信的,认为这一世享受到了就好了。
  现在社会很多人也抱持同样的人生态度。那我们学佛的人,很多人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时,又开始颠倒了。有一对夫妻,在我们这里皈依,然后回去就吃素了。虽然他们自己有很多感应,学佛进步了,身心都改变,越来越幸福,但是当他们出去吃素的时候,别人就开始围着他们开批判会,家里人也反对,社会上有缘的、单位上的朋友都开批判会,就像那些人是在悲天悯人,要救救我们佛教徒的感觉。
       其实我们是好不容易才醒悟了,但很多迷惑的人还劝我们回去。这时候也没办法,因为我们很难说服得了他们。真要讲道理的话,他们了解过佛教吗?不了解就说佛教是迷信,这种判断本身就不科学,也是迷信。但学佛是要有因缘的,他们的因缘还没成熟,所以我们就不要对着干,笑一笑化解,先用软绵绵的太极功化解掉,不要硬去争执。
       首先我们不能反驳他,因为他们也是好意。可以先问他们是否了解佛教?是否知道佛教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一开始不要讲宗教,可以先交流文化,找共同的语言。如果一上来就讲佛教,距离还太远,所以可以先用中国文化来进行沟通。可以介绍中央电视台拍的许多大型佛教类记录片,比如《千年菩提路》、《玄奘大师》、《法门寺》、《敦煌》,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制作。
  也可以从科学角度契入,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举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的例子,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现代物理学已步入禅境》。中科院院士在科学方面最权威了,这样的例子举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
  所以我们自己也不要以佛教徒这样一个名字来自居,我们要真正地在自己身心里去长养佛教的智慧和慈悲,陶冶自己的情操,把我们的生命浸润在佛法里面,不能打着佛教旗帜去争论。要静静地去修,自然你的身心、你的语言、你身上就放射出了佛教智慧慈悲的味道,甚至连我们的相貌都发生改变,别人自然就会觉得学佛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返回 钵水明镜·传喜法师开示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我们的世界观
下一篇:以音声作佛事
 人人可转凡成圣
 古秤里的传统文化
 传统道德与佛教五戒
 明镜高悬
 崇道修德 提升文明
 当下一念善就是最大的收获
 吃亏与占便宜
 追寻圣贤之道
 圣人出而黄河水清
 突破虚妄的“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慕幽[栏目:僧诗句集]
 鹤的回请[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开光 Consecration Ceremony[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二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三、徐恒志老居士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栏目:徐恒志居士]
 佛教雕塑艺术的源与流[栏目:佛教与雕塑]
 人生如棋[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参禅要旨 八、随缘开示 (6)虚云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记[栏目:参禅要旨·虚云禅师]
 慈悲心或恶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善恶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论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的地位(张亚萍)[栏目:佛教与艺术]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