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农场话农禅
◎释延子
少林农场位于嵩山少林寺西约一公里,是少林寺僧众日常出坡禅耕的地方。农场总面积1600余亩,现种植小麦100余亩,蔬菜20多亩,各种果树40余亩。秉承着禅寺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理念,少林农场为寺院四百多僧众提供了粮食、蔬菜、各种香料、中草药以及观光植物等。
禅宗第一祖庭少林寺这座名扬海内外的千年古刹,在永信方丈的带领下,不但使少林功夫走出了国门、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在“禅”的恢复上更是有所造诣。为了秉承历代高僧大德慈悲济世、农禅并重之家风,永信方丈带领全寺僧众建设千亩农场,开展农耕禅,把农耕与禅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利益众生。
农禅并重的生活可以追溯到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道信(579—651年),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徙于蕲州(今湖北内)。《传灯录》云:“(道信)运斤挥刃,无避种生。炊爨饮啖,静渐宿触”。从而开辟了农禅并重风气。但真正使农禅并重制度化、规范化并流传开来的则是百丈怀海禅师。怀海禅师(720—814年),俗姓王,福州长乐(今福建内)人,著《百丈清规》,建立丛林制度,开垦山林农田,以自耕自食为主,播种收获也如普通平民一样,依照政府法令规定要完粮纳税。全寺上下,无论长幼就须一同劳动,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而确立了自给自足、农禅并重的中国式道风。
此后,农禅并重的丛林制度广泛流行,除禅宗内部外,其余各宗也都竞相效仿,从而为佛教能够在中国立足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赵朴老曾在《天童寺》一诗中盛赞农禅并重道风:“同心戮力务工农,真见勤劳养道风。会得新新堂上意,搬柴搬谷是神通。”
如今,在永信方丈的指导下,少林农场将因地制宜,打造成集观光采摘、农业科普、禅耕体验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农场。不仅可以弘扬禅文化,同时也能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粮食安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农耕禅是改变大众亚健康的健康生活方式,祈愿未来农禅文化走近千家万户,普利十方檀越,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物质食材和精神食粮。
阿弥陀佛!
摘自《禅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