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四)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92
金刚不坏,真谛永存

贤宗法师于“般若修炼”开示《金刚经》【四】

净慧整理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

  我执: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这是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从而产生“我见,我爱,我痴”等等情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让自己涌起那么多情绪?都是和我执有关。比如名字,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对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在听到称呼后根据意识判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谓名字,它只是一个名字,是空性的。空性告诉我们什么?一切事物都可以改变。如果明白了这一切,你就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你的世界将会极大地变化。

  我们往往执着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感知,但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所以在处理我执时,要用般若,学会观照。何为观照?观就是看,进行深入地冥思,来“看”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只关注自己的一切时,会被束缚,就有各种各样的绳索在困住我们。而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仔细观照的时候,就会发现别人也有优点,同时自己也有缺点。

  人生之中最要突破的就是我执。修行就是在调整自己,让我们生出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时刻清醒自己,长时间地观照。比如我们在修习打坐的时候,当你的身体不断动时,证明你的内心在不断起伏。心不宁静,就没办法安住,所以我们活得很痛苦。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独处的时候,往往想抓住一个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等等,这样才会舒服一点,假如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什么都不给你,就很痛苦。所以监狱里面有个惩罚犯人的地方叫禁闭室,禁闭室又小又黑,既没电视也没电脑,令人恐惧,但学过禅修的人不会怕,禅修功夫高的人可以一定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禁闭室这种地方对修行人来说恰是最好的修行。

  我执在突破的一刹那,就叫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进入空性的境界。进入空性,就能进入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能进入空性,就能做好这件事。你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固体,而是空性的状态,别人自然伤害不到你。如果你打墙壁,力气越大,反作用越强。但你打虚空,虚空不会受到伤害。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痛苦呢?因为你是一个强硬的个体,你越强,别人越容易伤害你,你受到伤害,别人反作用力也受到伤害。

  当我执破了,你就能不断地示现你自己,你的行为,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能考虑到芸芸众生,山河大地,从宇宙的角度,世界和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个体会和芸芸众生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一滴水放在哪里不干涸呢,放到大海里。一个人要创造普世的价值,一定要和所有的众生,甚至山河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设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会和所有的人合二为一。有些公司能够长久生存,而有些公司只能生存很短时间,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是否与世界与人类与山河大地合二为一!如果只是索取资源,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自己而服务,那这个公司也不会被天地、世界、人类所容,这又怎么能长久于世呢?为什么某一时代的思想家会受到这个时代的众多人推崇,因为他的思想救活了一代人,所以这个人就被推崇。如果我们做的事违背了这个时代,被这个时代所抛弃,那么讲得再好,也不会被认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每个时代去翻开历史,能产生巨大作用的人,一定有这种观念、行为、使命和价值,促使他在那个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想着众生的思想,佛菩萨就是如此。这就是修行。破掉我执,达到空性,与世事合二为一。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启示。

  法执:法是天道,规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金刚经》一直在围绕着我执和法执层层推进。

  什么是法执?认为一切为我所有。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种因缘合和导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灭的,是无常的。如果你违背了一个规律,就会被这个规律中的事情所颠覆。健康有健康的规律,违背健康法则,就将被健康所抛弃;婚姻有婚姻的规律,不合婚姻法则,家庭关系将难以维系;国有国的规律,国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违背了这个规律,那国也将不国。实践万法,无不如此。

   我们平时做事,比如演讲、给上级做汇报的时候,当心里紧张,太在意别人的情绪,往往就发挥不好。从内心进行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有担心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无法放开去做,就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假如你想发挥正常,就一定来自于人无我、法无我的精神。一个歌唱家唱歌的时候,放下自我,也放下对听众情绪的执着,化为声音,就能感染在场的所有听众。
这里再讲讲福德。什么是福德?所谓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我们需要积累福德,但又不是在刻意追求福德,这是一种空性思想的行为。因此,不要去想自己在积累福德,要化空。我们都希望有正念,有正行,有正住,心有所得,证有所悟,我要修行,我要入道。其实修行的最高状态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心安住下来就会享受这种氛围,它一定是破掉我执和法执后才能有的状态。当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时候,那种抗拒的心就没有了。人生是不断转换的过程,所有的快乐都来于自己会不会转换,当你用这种状态不断观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能面对的。

  20品离色离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翻译:“须菩提,你再想想,可以凭佛的圆满肉身来见到佛吗?”“不可以,世尊。不能以有相来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肉身,若依真谛来说即是非肉身,只是叫其肉身。”“须菩提,你再想想,如来可凭各种完美的身相来认识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当凭各种完美身相来认识。”“什么缘故?”“您所说的各种完美身相,即非具有各种完美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

  这段话,如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是否可以有相的色身见到佛,第二,是否可以具足所有32种的总相见佛。回答皆是:不也。那么大家能否理解,为何有相的众生,哪怕是具足一切相的众生是见不到佛的呢?因为有相的色身,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都是不长久且有生灭的,哪怕这个色身再漂亮,再美好,再与众不同,那也是有型的报身。而这里的佛,乃诸相之本源,诸相之自性,他是诸相之法身。以有形眼见无形体,故而不得一见。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

  这里面折射出了我们修证的本质。很多人在念经或打坐的时候,会感应到金光银光各种光的菩萨在眼前闪现,更有一些人可以大发神通,白天甚至晚上会感应到佛菩萨的种种事。这些人认为自己已见道。其实读读《金刚经》,大家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学习,学习这个世界的世间法则,学会看、听、行,为人处事,以及生存技能。学会了辨别美丑,学会知好知坏,学会用文字表达事情,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所能在梦中,在定境中见到的金身大佛是不是我们后天在寺庙里,在法本中看到过的佛像?而我们明心见性见到的佛,是佛之法身,它无形无相,并非我们后天意识中所添加之形。如果你在定境中见有相之佛,视之为见道,那么很遗憾地说,这不是见道,这是着相。当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放下一切所见之相,不去关注,不去搭理,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可得的,不因其与你说话而妄动思虑,也不因其好处与你而起喜乐情绪,到那时,却恰当不动摇之坚固心,反离见道不远矣!

  在定中,我们知道要破除一切假合之相,在生活中呢,我们更要明了我和他人、他物之假合之相,当我们处处以空性游梭于世间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一个不被假相所掌控的自由人了。这就是所说的“活在当下”的本质,不被假相所迷惑,不活在过去,也不妄想于未来,永远用当下之空性而行,当下即是见道。《憨山大师醒世歌》说: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皆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天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21品非说所说分

  经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说法,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们如果执着于说法,就会被法所执。这个法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法是术,是改变我们,让我们从迷惘走到觉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方法。

  这里要讲清楚佛的法、报、化三身的差别,大家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报身是佛的智慧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的大光明报身。所以智慧光明报身也是有相的。法身,是佛的真身,是无相的实相,既然无相,就无法可比,无法可说。化身和报身都是有相的,但凡是有相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幻化的。而幻化身所说的幻化法,都不是真法,都是假法,其本意也是空性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对象的转换,境界的提升,法当无定法。谓之法,乃不过因机施教,一名一用也。众生不认自本性,迷惑在相上,这就制造了轮回的因。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流动的。佛说法无法可说,意思是不着于相。佛告诉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不要被里面讲的内容所约束,而是要我们真正地理解。我们平时诵经做功课,不能以做功课为做功课,是要通过诵读经典改变我们的心行。所以我们学佛不能越学越迷,不能礼佛归礼佛,行住坐卧归行住坐卧。

  要了解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最关键的一点就要了解它的空性。

  我们用空性的眼睛和心态去感知我们的生活,就能知道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就不会被这个他们的产生所困惑。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从出生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我们的亲人剩下几个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的历史中曾经辉煌,曾经不可一世,现在又留下了多少?我们的山河大地,我们的能源,植被,空气,河流是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能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再用这样因缘和合心态来关照自己的人生,就能用智慧撬开我们曾经难以打开的心结,而今再想想这些事似乎都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因为都已经过去了。

  般若就是破迷证真的一个大道。当我们现在还恐惧,还愤怒,还担心……就代表我们自身还存在过不去的问题。遇到问题我们怎么办呢?其实,最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存在,当你观察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不必担心,总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人所有的痛苦在哪里,你发现问题后,就是不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直跟随在你身边,越来越大,最后陷在里面走不出来。遇到问题,我们用面对、接受、解决、放下这四个步骤。放下是一种洒脱,是一种境界。有些人越来越洒脱,有些人越来越痛苦,那就是这些人身上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到最后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就被压死了。这种人就缺少般若思想。

  那我们今天听闻到《金刚经》,就要学会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只要我们有这个身体在,身体所产生的所有问题都会显示出来。比如晚上睡不着怎么办?那就去接受它,就去看书,看到什么时候想睡了再去睡,如果不接受的话,总想着第二天要工作,反而是多余的思虑,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痛苦中。那么家庭的问题呢?家里有一系列东西,也会在你身上出现。不要去害怕这些存在的问题,事情既然存在了,加上你的担心害怕,这件事就会变成你无法解决的大问题。《金刚经》告诉我们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是流动生灭,无常变化的。所以要把这种思想深深植入我们的内心中。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存在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会对所发生的事情产生巨大的恐惧和不安。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和接受,当你真正去接受的时候,这件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严重。

  22品无法可得分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无所得之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圆满的觉悟的境界,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通过修证,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实,我们不过是走了一条回归的路,回到我们本有的面目,而并非是通过修证去得到了什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表达了自性——一个我们本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东西”。因此,既然本来就有,那又何苦千里万里地去挖宝寻觅?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要转一念,当下就可以看见,当场就可以转变烦恼为菩提。它并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物质,因为根本无形无相。当你为证得一个它而精疲力竭无所适从时,只需停下脚步,放下一切有所得之心,就能看到它在你面前闪耀无限光芒。

  无所得和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凡夫,无所得就是圣人。不得而得,得而不得,当你处在人生最高境界和最低点的时候,都不会因此过喜过悲,就超越了自己,不被镜相所左右。仔细找找你内心中还有什么问题,什么挂碍?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用般若思想去解决?当你心无挂碍,不执着,不被事情所左右时,当你做任何事情,都能站在不是当事者的角度去对待的时候,就能站在非常理性和清晰的角度去看待,那你所得到的理解和认知就很高。

  23品净心行善分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里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是,法门的平等。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不管修禅,净土,密宗等等,都要一视同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能觉得自己修的法门是最高的或者最方便的,而去贬低他人的修持方法,若因此引起争执,甚至憎恨,那就很不好了。佛的法门,因为有不同根器的众生,才因机施教引发出若多不同的法门,乃因人而异也。

  第二个问题是,佛性的平等。佛教里讲的平等,并不是地位的高下,而是自性的平等。人人都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性,只是因为被深厚的障碍所迷,故不得见本自面目。若能明了因缘和合,缘起性空之理,证得空性,就能与“宇宙”法则相应,明见本性,不再迷惘。

  把《金刚经》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觉我们常常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和事。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时常会把问题归结于别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这很可悲,因为我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与他之间产生摩擦,发生不快,那不是他的原因,而是你心底有相应的杂质或垃圾存在。若你想要消除这个隔阂,就必须要先把自己心中的那些垃圾清扫干净。当你清扫完了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觉,其实一切都很美好,没有隔阂,也根本没有障碍。在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医生修蓝博士,用古典的夏威夷疗法,治愈了几千例病人,其中不乏严重的精神障碍者和濒临死亡的绝症患者。有人采访修蓝博士的时候问,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居然可以超过当今世界的所有医疗技术?修蓝答:“因为外面境缘都是清净的、圆满的,是我们内在有问题,才会变现出这些外面的问题。一切境缘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别忘记,你都是在场,就是因为你在场,所以都是你变现出来的。要不是你变现出来,你连听都听不到,看也看不到,所以你就得要负百分之百责任。而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承认一切是他们自己变现出来的,所以才会用指责、抱怨、恐惧、内疚、悲伤、成见、怨恨、嗔恨、争执、绝望、怀疑、焦虑、自以为是等情绪去面对这些境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修蓝说,你只要清理即可。当你教会这个内在小孩子的时候,他会欢喜跟你配合,晚上睡觉他也在清除,帮你清除这些负面的记忆,负面的意念,最后小孩子他就恢复到自在快乐,他恢复了,你面前的境缘障碍也就自然消除了。”

  反思修蓝的真实案例,为什么我们今天总是看到他人的习性?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习性在跟他相应啊,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不是他有问题,他都是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这个佛性永远都是在的,不管今天烦恼习性有多重,他都是佛,我们为什么不去见人家的本性,而是见人家的烦恼习气?之所以我们不能见性,就是因为天天用烦恼习气去跟别人烦恼习气相应了。

  当我们以平等之心去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能证得无上菩提的境界。千万不要觉得证悟佛陀的境界是一个很虚无飘渺的事情,其实上什么是佛,就是我们思想,人格圆满的那个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尊佛,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圆满的状态。我们有什么理想?想成就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只要我们心中有,现在就可以往这方面去成就。慢慢地,你心中的这个镜会不断地展现在你面前,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以什么样的心修善。所谓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我们能断除一切分别之心来修善法,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修一切善法。那个善法就叫纯善,至善,这种圆满的善念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行善的时候,不认为在做善事,当去掉这种利益之心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傲慢而忘乎所以,如果能做到,很多问题就能消除。比如我们要做成一件公益的事业,只有心做到了纯善,才能做好这个公益事业,但凡有一丝的私心在里面,就不会做好。

  24品福智无比分

  经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部经,如果你拿去印刷,拿去解说,让别人理解,那个功德就大到无法想象,无法计算。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沦为凡夫,那是因为他迷,没有悟,你用钱财恩惠救了他一时,也救不了他一世,帮得了他一世,他下一世又迷了,所以这叫治表不治本。真正要从根本上帮助到一个人,是要让他开启智慧,走向解脱大道,从六道轮回的苦海中逃离出来。

  如果你用一本经书乃至四句偈语,让这个人走出轮回,乃至成佛,此人成佛后继而又能渡化无边众生,这个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三种布施中以法布施为最。香海禅寺这几年拿大量的钱去印刷经书,就是受到《金刚经》的影响。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上的众多企业。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真正把有价值的文化植入企业,让员工在心灵上得到成长,让其从迷到悟,那这个企业主就把自己企业做成了一个度化众生的道场。这种道场就会形成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用语言去表达,而是形成了内在的一种强大动力。这就是《金刚经》所带给我们的启发。

  25品化无所化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品其实要搞清楚佛与凡夫之间的关系。有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是有分别心导致的。归根结底,一切有形有相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化相。其本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之所以在你我眼中会出现不同,那是因为众生有着一颗被迷雾遮挡着的“心”。如若大家能穿透假相,看到众生本性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分别。所以没有谁去度人,也没有凡夫众生之差别,众生和佛一样,都拥有与佛无二般的本性,本来就是佛。关键的问题倒在于,你有没有这个信愿行去担当下来你就是佛的事实,你是否愿意承担你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好的、不好的遭遇?你愿不愿意承担你周遭的人与你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包括烦恼的、痛苦的,沟通与交流?乃至你愿不愿意承担这个世界这个地球的所有现象,包括环境污染与灾难?不要埋怨这些和你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别人的错,这只是你不愿意承担这些境缘责任的借口罢了。要知道,他们都是你的“源头”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

  这里的所谓化无所化,度无所度。如来讲经四十九年,每天都在度化众生,但他从来没有这么去想过,这才是一种出世间的行为。当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在想功劳,把这些东西不断挂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所做的事情越多,我们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负担越大,就越不会放下自己。最后发现,好事做的越多,感觉世界欠你的越多,继而发觉每个人都忘恩负义,因为你总想着别人给你回报。这就不是一个做善事的行为,而是一个取舍的行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做到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这个人是拥有大境界,大格局和大福报的人,才能升起那么巨大广阔的内心思想境界。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有使命感的生命,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心中有大境界、大格局的人才能有这种认知,否则他不会产生对生命的这种认知,就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部经书,就是要把这种格局和境界植入我们的思想中。

  所以佛陀在渡化众生的时候,以一种空性的思想去做事。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贪婪,执着,是非之心的时候,事情过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不会贪恋,也就不会被困扰。

  26品法身非相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时刻观照内心,不被事相所迷。要知道我们遇到的一切事都是因缘和合的相,他有起因,也会消散,如果我们因假相而总是心起烦恼的话,那就太得不偿失了,也离佛法越来越远。生活中对止观功夫的修炼是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基础和核心。净土方法教大家二六时中念佛不断,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六字佛号,他的作用,第一是让我们专注佛号减少妄念,第二是要我们将佛号深深印在心上,行动上,在心起贪嗔痴之时,佛号立现将烦恼打碎。

  我们现在离佛的年代已两千多年了,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这部经的内容理解透,实践运用在生活中去,就可以天天和佛在一起,佛就在我们心中。所以佛法真正地解脱还是要靠自己。曾经有个居士,很虔诚,每听到哪里有大师有活佛,就去找他灌个顶啊,或者摸个头,多的时候,一天可让十几个上士摸头,就这么好几年,后来我问她,生活和事业有什么好起色?她说,婚姻还是不好,事业也不行。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佛法,我们要身体力行,要学会运用,不能仅仅依靠活佛、上师的加持,摸个头,吃个甘露丸就能有所成就,这是迷信而不是正信。阿难尊者跟佛跟了三十多年,佛离开这个世间,还没证得四果阿罗汉,后来被迦叶尊者逼成的,如果佛摸摸他的头,他就能证的话,那他应该是最早得证的。所以,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成就。


{返回 贤崇·贤宗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三)
下一篇:栖心之所——至简的快乐
 “三皈五戒”——顺应天命的人生观
 觉察自己的心
 一刻宁静 一片天空
 行住坐卧悟禅机
 醒来:冰是睡着的水
 无诤三昧,一心念佛
 让孩子在磨练中人成材
 开启幸福之门的七把钥匙
 决定的那个人,是你
 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止观释名[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建立我无自性之理据有三,合因明三法,试言其概?[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佛教与悲观主义 Is Buddhism Pessimistic?[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C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184)[栏目:界定法师]
 法句经要义 第十五品 乐品 魔王阻乞食 以清净安乐为食[栏目:法句经要义]
 放生可以找别人代替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生死大事之7:唤醒真心入世玩游戏[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念佛不断 大士接引 (明 成静尼)[栏目:释门法戒录]
 请问亲人往生了,据说可以根据身体部位冰凉的情况确定往生到哪里是吗?[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life[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