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四)前五根识之境界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51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四)前五根识之境界

  第八识阿赖耶识逐渐粗糙一些的时候,就是前五根识。前五根识和第八识之间的差异是,前五根识五根开始起作用,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五根是遮止的。

  前五根识的境界是五根起用,眼可以看得见相,耳能够听得见声,但看到、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却不知道,所以相对来说,还是在无念状态中。当我们用无念和有念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无念指的是第八识和前五根识,有念指的是第六识和第七识。现前我们反观自己的修行,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的时候,眼前能看得见一切境相吗?当然很多人会说,能看到,因为五根没有遮止。再进一步问,那你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就答不出来了。要记住,这时候很容易和出世间禅定混为一谈。

  比如在安住时间稍微长一点的时候,眼前能看见一切境,但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起念的缘故,到底看见什么却不知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境界就是出世间禅定,明空不二,因为当时并非酣睡、闷厥般五根遮止,而是五根起用,稍微有些明了,同时由于心处于无念状态中,外境已经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所以是明空不二。但实际上,这就是前五根识,不是出世间禅定。两者的差异很细致,但绝不能混为一谈。这时如果我们用第二念去分析,虽然既有空分又有明分,但最大的缺点是它的明分不是遍知。不要说遍知,连一知都不具备,除了有一点印象之外,什么都不知道。

  前五根识由于没有耽著、专注在某个境之上,一切都是平等地在看,所以无论见到什么,都没有丝毫之分别。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大平等。这当然不是平等,而是无念。无念和平等相似相似易错乱,需要辨别。无念境界中,由于没有意识的缘故,也就没有分别,但无念的明分很弱;大平等状态是很清明的,明明了了的状态中一切皆为平等。两者天地悬隔之别,不要混为一谈。

  很多修行者修到一定的时候,很容易把前五根识当做禅定。要记住,眼睛虽然直视着前面,外面呈现的一切之相对内心也没有影响,但如果当时意识当中的明了还在无念状态中的话,仍旧是前五根识,不要把它当做出世间禅定。当然,对于刚开始入门修禅定的弟子而言,能有这样的境界已经很不错了,它虽然不是了义的境界,但却是成办了义之台阶。尤其是萨迦派以及很多其他教派当中,初次修法必须在这样的状态中配同观察修。生起次第讲解四钉,最后的钉叫法性不变密意钉。初次修法期间,恐怕无法赤裸出心的本性,也就是说不能执受本体,这时如果在前五根识的基础上配同前面三个钉,当然是观察修,意义非常广大。所以我们一再重申,既不能把前五根识单纯当作过失,也不能把它当做了义的出世间禅定。

  我们讲禅定,希望大家都能反观自己的禅定是否落在前五根识的境界。若是,就要知道在有这种显现的时候,要配同着持风和观察修,这样才能体现出明分,让自己的禅定趋向出世间。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三)第八识是不了义之见解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五)第六识耽著之境界
 圣者言教 第十课(一)珍惜暇满人身精进修法
 圣者言教 第二课(六)闻思修与调伏内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九)对修法的嘱咐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三)次第修学不可轻视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十四)上师身语意所具功德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三)莫将戏论作实修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二)初行者不可轻视有相定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四)调心才能迅速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六)通达修行方便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九)执著才是真正的着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音菩萨的伟大圣迹(文珠法师)[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一五九、《大智度论》语录[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栏目:宗舜法师]
 观无量寿经第二讲[栏目:智海法师]
 安居第二十一日(四):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何谓身要七支坐法?包括哪些方面?[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12 八折诵经[栏目:石头路滑]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可敬的友谊[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念佛要有信愿[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后来的经典结集[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