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九)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38

入行论讲记89[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三(趋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三、精进;四、静虑;五、智慧。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这个偈颂可以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连接文。《入菩萨行论》共有十品,这些内容都要通过偈颂来联贯。为什么说是连接文?因为此论前前后后之间都是有联贯的。《智慧品》之前的第八品是《静虑品》,此偈颂是和它连接的,所以叫连接文。还有一层含义是教诫生起智慧,主要讲智慧的重要性。教诫就是劝诫,劝诫大家在自相续中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很多论师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这是为了引导一些有缘众生,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实际都是不矛盾的。
  
  部分论师解释这个偈颂时,认为这指的是从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到第八品《静虑》。比如,陀美仁波切在《入行论释•善说海》中就是这样解释的。
  
  此外,全知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指的是六度万行的前五度,即布施波罗蜜到静虑波罗蜜。
  
  还有一些论典、论师认为:这里强调的是主要和次要的分别,主要指的是前面刚讲完的《静虑品》,次要指的是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不矛盾的。
  
  “支”是分支。为什么说是分支?这里主要强调智慧,智慧才是解脱成佛的主道,其他的都是支分,支分不是主道。因为我们要断除我执,就要靠无我和空性智慧,所以智慧为主道,其他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门都是次要的,属于分支。
 
  “佛为智慧说”: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宣讲的。这里主要强调智慧的重要性。
  
  比如说,六波罗蜜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前前为方便,后后为方便生。布施波罗蜜是方便,持戒波罗蜜是方便生;持戒波罗蜜为方便,安忍波罗蜜是方便生;安忍波罗蜜为方便,精进波罗蜜是方便生;精进般罗蜜为方便,静虑(也是禅定)波罗蜜为方便生;最后,禅定波罗蜜为方便,智慧般罗蜜为方便生,一般情况下是通过禅定生起智慧的。佛在《摄正法经》中说:“意入定而如实见真性……”,真正有禅定功夫以后,才能真正生起无我见、空性见,生起智慧见解。
  
  可以说,我们学修这些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智慧。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若想息灭自他的痛苦,应该开启智慧,让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智慧。
  
  轮回就是苦的意思。人为什么轮回?主要是由业力的牵引。业是怎么造成的?主要是执着,执着就会造业。执着这些法,然后去造恶业,就要堕落恶趣,在恶趣中感受痛苦。即使你很执着地去做一些善法,去积累福德,也是造业,也要六道轮回。但这个业会让我们投生到上三道——人、阿修罗、天界。一样要感受痛苦。其实六道轮回都充满了痛苦,无论是上三道还是下三道,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我们这样执着地做善事、善业,也一样无法逃脱痛苦。你没有看破、放下,还是分别执着,这就是轮回的因,还是痛苦的因。虽然会得到一些人天的安乐,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但都是痛苦的因或痛苦的果,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范围。所以无论是修法还是做善事,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为什么这里讲支分?若是没有智慧波罗蜜的摄持,一切方便法,一切善法,都是轮回的因、痛苦的因。
 
  现在很多人学佛时间很长了,看似也很精进,也做了不少事情,做了很多所谓的善事、功德,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呢?其实修持善法、修持这些法门的功德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也可以说大家为了得到这些功德利益,都尽心尽力地做了,但是都没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因为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摄持。一切都是为了生起智慧,智慧是根!
 
  若没有真实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但是我们连相似的智慧都没有。我们在修法时,做善事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和动机。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很多时候,我们的发心和动机都是不正确的。有时没有什么发心和动机,是无记的状态。有的相对来说还好,有一些发心动机,但没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啊!
  
  比如闻法时,讲法者、所讲的法、闻法者自己都是显而无自性的。这只是显宗里讲的境界。《入行论》属于显宗的论典,其中的《智慧品》讲的是离戏空性,不是密宗的境界。现在我们念诵的很多仪轨里,所讲的境界都是密宗的境界。按密宗的要求,进大殿闻法或修法时,都要观五种圆满,这是密宗的发心。
  
  我们讲“发心”的时候也都讲过显密共同与不共同的发心。若是按显宗里面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这里主要讲,最好有胜义谛菩提心的摄持,要有智慧的摄持,保持这样的见解。若是没有真实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即能这样观想,保持这样的意念也可以。
  
  若是按密宗里讲的发心,就要观五种圆满。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大家这样做了吗?大殿就是无量宫殿、极乐世界,即住处圆满——清净刹土;本师圆满就是佛;眷属圆满,都是男女本尊之性,都是佛菩萨;时间圆满,本来常有的相续,远离三时——现在时、过去时、未来时,远离分别,就是本来具有的相续轮,也是超越的;法圆满,是大乘法、大圆满法。大家没有这样观吧?如果没有,肯定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所以,这里主要讲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劝大家修持智慧,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智慧。盲目地信,盲目地修,都是造业的。
  
  布施等一切法门都是支分,都是道之支分。“道”是智慧,就是解脱之道,菩提之道,即到达彼岸的方法,成就佛果的方法。之所以称为“道”,这也是以比喻来说明的。“支”是布施等方便法门:布施,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上供下施;持戒,我们经常受戒持戒;精进,就是持之以恒地闻法、修法;安忍,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去闻法、修法;静虑即禅定。若要这些方便法门都变成“波罗蜜”,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
  
  如果没有智慧眼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五度都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无法让我们到达解脱彼岸,这是佛在《般若摄颂》里讲的。《般若摄颂》中讲,如同不能辨认道路的盲人,即使人数众多,仍不可能靠自力趋入王城。这是通过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明这样的事实真相。盲人要进入王城,没有人引路,通过自力不可能顺利地进入城市。若要到达目的地,必须有一个双目俱全的人引路。同样,为什么这些方便法门不是“波罗蜜”?因为只有具智慧的摄持,才可以成为波罗蜜,才可以成为解脱成佛的因。若没有波罗蜜即智慧的摄持,再精进,做再多也没用。
  
  我们应该首先明白,自己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世间的福报,还是为了解脱?若是为了解脱,就不能缺少智慧,一切都是为了生起智慧,一切都要有智慧的摄持,才能成为真正的解脱之因,成佛之因。
  
  我们都学过《中论》,《中论》里讲的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通过各种逻辑和理论抉择大空性。我们现在也在修加行,这也是为了能生起大圆满之智慧。
  
  有的人认为:既然一切都是为了智慧,那我直接修智慧,直接修大圆满就可以了吧?其实不然,比如刚才讲的六波罗蜜,都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有前前才有后后。若只修《智慧品》,直接修无我或空性智慧,那都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的人说,“智慧多重要啊,我直接修大圆满,不修加行可以吧?”大圆满法也有前行引导——九加行,若是没有这些基础的修法,是不可以的。
  
  我们修布施、持戒等方便法门也是为了智慧,也要有智慧的摄持。即使你还没有真正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最后生起真正的智慧。一旦这个智慧达到究竟圆满,一切法门也都同时圆满了。我们现在修九加行,尤其是修金刚萨垛除障法、供曼茶和上师瑜伽,都离不开智慧!若远离了智慧,远离了无我空性的见解、正见,是不会圆满的。
  
  有的人说:“我现在加行修得差不多了吧?我现在布施这些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吧?”那得先观察,有没有生起智慧?有没有断除我执?若生起了智慧,断除了我执,就可以!那时是不做而做。《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喜”是喜欢的意思。你真正见性或成就了,不可能不布施,不持戒,不精进,不安忍,不可能不行善积德,因为你已经明白了诸法的实相真理,但是很多如母众生还没有明白真理。
  
  你看,我们现在为什么着急生起智慧啊?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生起智慧,是供灯好还是讲经好?为什么?有人因为没有钱而痛苦,有人因为没有权而痛苦,有人因为没有家而痛苦,有人因为没有孩子而痛苦……其实一切烦恼、痛苦的产生都是因为无明,因为颠倒。你真正证悟空性,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了,才知道是这个原因。人烦恼、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因为无明颠倒。所以,若是有修行、有智慧,有家没家、有钱没钱都一样快乐。
  
  此处强调智慧,讲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劝大家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智慧。接下来讲智慧之方法。什么是智慧?怎样才能在相续中产生智慧?
  
  很多人都说:“这个人清净,这个人有智慧……”你没有明白什么是清净,什么叫智慧,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些都是大话。无烦恼、无分别,才是清净。证悟无我的真理,证悟空性的真理,这才是智慧,智慧只有这两个。你怎么知道他人的内心清净或不清净,有智慧或没有智慧?你连他心通都没有,怎么会知道啊!凡夫就是喜欢评价,这样很容易造业。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什么叫智慧?就是通达二谛。其实二谛是双运的,所谓无我空性的智慧,无我,不是什么也没有;空即是现,现即是空;有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有我,是一体的。看似完全是矛盾的,其实这就是超越,超越了眼耳鼻舌身识的范畴。实有或单空,都是眼耳鼻舌身识的范畴,不是究竟的真相,都是世俗谛的假相。究竟的真相是超越的。
  
  佛讲了十法界,其中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是超越的,都是远离眼耳鼻舌身识的范畴。我们现在却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其实,我们所得这一切的消息都是假的。有的人说,“我没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看到地狱。用显微镜、望远镜都看不到……”显微镜或望远镜,都要靠眼睛,还是靠眼识。这能看到什么啊?能知道什么啊?
  
  大家要相信不可思议。虽然你现在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轮回、因果、空性这些道理,但是你必须要相信。你还没有明白,这是自己的问题,但要应该相信佛所说的真言。佛讲的是世出世间的法,“世间”是我们的境界,此外还有“出世间”的法。佛既讲显现,也讲本体。显现是有——实有,本体是无——空性。
  
  大家要依这些教言、窍诀来打开自己的心门,打开自己的心量。如果要打开心量,打开心门,就要有这把钥匙——刚才所讲的这些教言、窍诀。否则你怎么打开?能打开吗?
  
  首先要讲二谛,它是我们所再三强调的智慧的对境。智慧是要通达诸法的实相真谛,诸法都总集在二谛里。二谛含摄了轮涅一切法,若要通达诸法的实相真理,就要明白二谛。所以,此处先讲二谛——世俗谛、胜义谛。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壬一、分类: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佛在《父子相会经》中讲:“世间知者此二谛,汝未闻他自证悟,此乃胜义世俗谛,永时无有第三谛。”
  
  世俗谛与胜义谛有不同的安立方法。全知麦彭仁波切依二转*轮与三转*轮了义经论,而有两种安立方法,即“显空二谛”和“实现二谛”。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分法?因为佛有二转*轮和三转*轮。
  
  佛在二转*轮时讲的是“显空二谛”。有法显现即世俗谛,法性空性为胜义谛。“有法”就是法,“法性”指一切法的本性。这是“显空二谛”,二者就是法和法性的关系。
  
  佛在第三转*轮时讲“实现二谛”。实相与现相相同的能知与所知为胜义谛,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知与所知为世俗谛。诸法的实相和个人的现相不相同:实相是清净的,个人的现相是不清净的。这样的能知与所知都是世俗谛。实相和现相相同:实相是清净的,现相也是清净的。这都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在《入行论》里,尤其是《智慧品》讲的是佛第二转*轮的内容。所以在此处讲的二谛是“现空二谛”,即一切显现为世俗谛,空性为胜义谛,二谛是双运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讲:旧译宁玛派讲的基道果都是双运的。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他老人家为什么这么讲呢?意义非常深啊!二谛必须要双运!其他宗派中,有的说以胜义谛为主,有的说以世俗谛是为主。而我们旧译宁玛派不这样区分,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一样的,都一样为主,因为都是双运的。“双运”指一体,不是将两个实有法合到一起。
  
  佛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不离开色,色不离空。色本身是空,空本身是色。色受想行识讲的是五蕴,五蕴包含了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实相都是这样的。
  
  密宗里也是如此,经常强调我们所观的本尊是“显而无自性”。“显”指显现,“无自性”指空性,意思是显现就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才有显现,因为显现才有空性。若是没有显现,怎么体现空性?若是没有空性,又如何显现?
  
  很多有实宗,像有部、经部,包括唯识宗讲的教义,为什么都不究竟呢?为什么抉择的观点最后都被遮破了呢?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明白这个真理——空性才可以显现,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显现。为了避免断灭的过失,他们认为,不能什么都没有,应该都有,所以要安立一个法,然后从这个法中显现出来。
  
  唯识宗的见解比较高,但他们又建立了一个远离能取所取(远离分别的意思)、自知自明的心识,即阿赖耶识。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个刹那心是存在的。他们自认为自宗的观点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一切法要通过它显现!若没有这样的法,那万法怎么显现呢?他们没有明白“正是因为空才可以显现,不是空就不能显现”这个真理。
  
  其实他们持这种观点的过患非常大!结果是最后什么也不能显现了。这才是断灭。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他们的智慧不够,也可以说他们是为了引导一部分众生而抉择了一些不了义的观点。
  
  壬二,本体: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前文讲了二谛的分类,现在讲本体,即二谛的法相。通过法相,我们要真正认识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
  
  偈颂中“胜义”指胜义谛。胜义谛不是心境。《宣说二谛经》中云:“‘天子,胜义若成实有身语意之对境,则不成胜义,而成世俗谛。’胜义谛亦超离遍知智慧之对境。”若胜义谛是身语意的对境,那就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了。“遍知智慧”是佛的智慧。胜义谛是超离的,是佛的智慧的对境。虽然一地以上的菩萨也现量见到了诸法的本性,也可以说是空性,但不究竟、不圆满。佛的智慧的对境、佛的智慧的所见才是胜义谛,它超离了身语意的范畴。
  
  此处讲二谛的本体,也可以说是二谛的法相。每个法都有自己的法相,通过法相去认识这个法。一切法在显现上都不会混杂,因为每个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人山人海中,即使有再相似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各自的特点。一切法都是如此。
  
  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有自己的法相,有自己的特法。我们通过这点去认识这个法,这样才会正确无误,否则就有问题。
  
  现在很多人也能讲很多,但是都是不着根的,没有抓住根本,因为没有明白该法的法相是什么。我们只有通过它的法相,才可以正确无误地认识这个法。所以大家不要乱讲,不要总自以为是。信佛就好好地信,相信佛的智慧,佛的教言。
  
  当自己的想法、观点、意愿与佛的教言、上师的窍诀发生矛盾时,不能跟随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什么叫放下自我?这时就要放下自己的观点!谁能做到啊?都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不可能放下的,这时佛的教言,上师的窍诀算什么啊?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观点、意愿去做的,不是吗?这还算信佛,还算修行啊?
  
  所以,不要怪别人,要怪就怪自己,都是自己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信佛还是信自己啊?我们依止的是上师,还是依止自己啊?大家应该弄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得不到利益?为什么没有改变?我们要相信智慧,不能相信知识!一遇到问题时,都是相信自己的知见,根本没有相信智慧。
  
  根华仁波切《入行论注释》里有这样一种观点:“迷乱心之境,即世俗谛”。我觉得这也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世俗谛的法相是什么?是迷乱心之境,这就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远离心识,不可喻,不可言,不可思的,即胜义谛”,这是胜义谛的法相。
  
  言、喻、思的范畴都是世俗谛,远离言、喻、思范畴的就是胜义谛。所以真正的胜义谛是不可言、不可喻、不可思的。言、喻、思的范畴都是世俗谛,都是分别的;远离言、喻、思的境界是无分别的。所以,大家不要总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识,要相信超越,相信佛的智慧,相信佛讲的真理。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前面讲的是智慧的对境,也就是二谛,现在讲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众生。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有些注释中解释道:见到运用这二谛的补特伽罗有两种,即具有止观等持的瑜伽行者与不具备止观等持的平凡人。
  
  “世间”主要指补特伽罗——有情众生,它分具有智慧的与不具有智慧的,即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两种。瑜伽世间具有止观,止是寂止(定),观是胜观,即智慧。具有止观等持的为瑜伽世间,不具有寂止和胜观等持的为平凡世间。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瑜伽世间不仅能遮破平凡世间的观点,而且对瑜伽世间而言,也是上上超胜下下的。他们的见解或所知层次越高,离诸法实相越近、越符合,即上上就能超胜下下。瑜伽世间指内道——佛教。佛教一般分四个宗派——有部、经部、唯识和中观。经部可以超胜有部,唯识可以超胜经部,中观可以超胜唯识,“上上超胜下下”就是这个意思。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瑜伽世间通过理证可以遮破平凡世间所持的观点、见解,所以说超胜。
  
  平凡世间也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接受过宗派教育的,另一种是接受过宗派教育的。即一种是普通的世俗人,一种是外道。
  
  普通的世俗人执着净乐常我。他们没有经过观察,是与生俱来的观点。世间很多人是这样的。“净”是清净的意思,凡夫的境界里哪有清净的,但我们都觉得是清净的。“乐”是快乐,哪有快乐啊?但凡夫都当成快乐了。不清净的视为清净,苦当成乐。自己喜欢的,所爱的,就觉得是清净的、美好的。都是凡夫,都是无常法,世间哪有快乐,哪有好的,但我们都把痛苦当作快乐,玩啊,乐啊。“常”是恒常的意思,凡夫把一切法都视为恒常,认为昨天的李四也是今天的李四,明天的李四也是今天的李四,其实诸法早就变了。无论是外器世界还是内情众生,无论是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一切法,产生时就有变化了,生即是灭嘛,一生就灭了,但是我们都没有明白。我们都认为,今天的柱子是昨天的柱子,今天的李四也是昨天的李四。“我”是有我、实有的意思。其实都是无实有的,都是空性的,但是都当做了实有,都视为了实有,视为事实存在的。我们认为,李四是存在的,张三也是存在的;柱子是存在的,宝瓶也是存在的,都是实有的。
  
  平凡世间之所以分为普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与不普通(接受过教育的)两种,其实这也是观点的问题。因为有些观点不是通过教育而产生的,有些观点则是通过教育产生的。
  
  瑜伽世间就能遮破平凡世间的观点、所见。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都有能力遮破这个观点。属于凡夫的境界,属于轮回的,都是不清净、无快乐、无常、无我的。真正的佛教(内道),都应该有这样的正见。
  
  我们皈依这么长时间了,有的还说在修中观、修大圆满,但是连无净、无乐、无常、无我这些正见都没有。自己将这一切显现都视为清净,分别这个很好看、很美……你是不是真的见到了实相啊?若是真正现量见到了实相,那确实是清净的、美好的;如果没有见到,那就都不是清净的,没有好的。
  
  很多人都把苦当成乐。把痛苦当做快乐,自己心里很美,“我要成家,我要立业,我要怎样怎样”……真是颠倒。我们并不是反对成家立业,但你成家立业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了缘了债,为了度化众生。但我们不是,我们现在把苦当成乐,“我成家立业,该多好啊!”有的已经成家,但是想换人,想换一个新家;有的已经立业了,但是想换一个新的事业。都认为“那该多好啊!那多美啊!”其实,即使你真的换了,还是一样的下场!你已经成家了,已经立业了,快乐吗?真正得到幸福了吗?若是再继续这样,还是同一个结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但是,人都这样颠倒。
  
  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包括生命也是无常的。它就像狂风中的一盏酥油灯,随时都会熄灭。人的生命就像水面上的水泡,但是很多人都视为恒常。有的人说自己明年要干什么,退休以后要干什么。很多人当时说退休以后就可以安心学佛修行了,我那时还真相信了,以为他退休以后会一心一意学佛修行。但有些人真的退休了,反而更忙了,因为儿女生孩子了,自己要带孩子,忙的不得了。以前上班的时候还能抽出点时间学佛修行,现在一点时间都没有。其实,你什么时候放下了,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之前不会有结束的时候。什么叫戏论?它就是不断的。
  
  大家都将一切法视为恒常,包括将生命都视为恒常了。尽管大家都知道必死无疑,但是都没有明白死期不定。死期不定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死还是明天死,今年死还是明年死,无法确定啊!寿命无常有三个根本: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临终时除了佛法谁也无法利益你,有钱也没有用,再多的亲戚朋友围着你,也无能为力啊!还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即使再有钱财,一分钱、一毛钱都带不走!真正能跟随自己、能带走的,就是善业与恶业,这都已经在相续中串习了,已经储存在阿赖耶当中了。
  
  瑜伽世间通过理证可以遮破平凡世间的这些观点。
  
  平凡世间的第二种,即接受过教育的,也就是外道。有很多外道,总结起来分为断见和常见。这些观点通过理证都能被遮破,都可以超胜。
  
  无论常见还是断见,都是断灭,都可以用一个观察量,也可以通过一种理论遮破,因为它们要么恒有,要么恒无。
  
  断见认为,人活着的时候什么都有,死了犹如灯灭,如同水干了一样,什么也没有。他们认为这是胜义谛,这是事实,这是诸法的实相、真理。这种观点问题很大。若这是诸法的实相真理,那就都是实有的,都可以说是实成法。实成法是不能有变化的,先有然后没有,这就已经变化了;实成法是不能相对立、观待的,但有和无却是相对的。所以,持这种观点,要么恒有,要么恒无,要么是一切时一切处中不能存在,要么是一切时一切处中都要存在。这是不成立的。
  
  常见也有很多。他们认为有自在天或神我等造物主,造物主是恒常的,他们制造世界,掌握命运。这种观点有很大过患:若是恒常的,就是实有的;若是恒常的,就不能有变化,不能是相观待的法,所以,要么恒有,要么恒无。
  
  我们通过理证,通过一些特别正确的观察方式就可以遮破这些观点。这些都不是诸法的实相,都不是诸法的真理。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瑜伽世间也是层层超胜,上上超胜下下。
  
  有部和经部,虽然他们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有很多共同的观点,但是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有不共同的观点。
  
  有部认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三时都是实有的,过去时在过去的位置上,现在时现在的位置上存在,未来的也刚好在未来的位置上存在;还有一些无为法,也都是实有恒常的。经部通过一些理证,可以遮破有部的这些观点,所以说经部超胜有部。
  
  但是,经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认为相续是虚假的,粗物是虚假的,但是极微尘和刹那心是实有的。唯识宗通过一些理证可以遮破这些观点。
  
  但是,唯识宗认为物质是不存在的,但是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是实有的。能取心是所取境是相对的,能取心和所取境都是假的;但是远离能取所取、自明自知的心,这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抉择这个刹那心是存在的、实有的,通过这个显现一切法。
  
  为什么他们持这样一种不究竟的观点呢?主要是没有明白空性的真理。物质和精神都可以在空中显现,因为是空性,才可以有这些显现。但是唯识宗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中观通过一些理证很容易就可以遮破唯识的观点,所以说中观超胜了唯识宗。
  
  中观也有自续派和应成派,这二者最终所抉择的是一致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自续派暂时抉择的是单空,这是不究竟的;应成派直接抉择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这才是究竟的。
  
  瑜伽世间指的是佛教、内道,分四个宗派,你看看自己是哪一种?是有部、经部、唯识宗,还是中观啊?如果都不是,那就不是内道了,就不是佛教了。若是这样,就是不明不白。你觉得自己学佛修行了,觉得很不得了,其实什么也不是。你进入佛门要有见解,你的见解是邪见还是正见?正见就这样几种,那么你持有的见解是有部的见解,是经部的见解,是唯识宗的见解,还是中观宗的见解?自己看看。
  
  我经常讲“学佛不能不死不活”。“不死不活”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也学佛了、修行了,但实际什么也不是,说是死人不是死人,说是活人不是活人。不是死人,因为还有一口气;不是活人,因为没有活出什么样子来。若说不是学佛修行人,自己还天天在学在修;若说是学佛修行人,但是哪种见解也靠不上。真的,这里讲的都是我们自己。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许喻。
  
  中观通过比喻,让对方认识显而无自性的真理。
  
  《金刚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比喻是双方共同承认、周知的。自性是空的,不是实有的,但是可以显现。为什么说如幻如梦?因为这些幻术和梦境,都不是实有的,但是可以显现。以此为喻,说明一切法都不是实有的,都是空的。
  
  无实宗(中观)跟有实宗辩论时,主要是通过比喻说明这个真理。有实宗拿不出这样的比喻。他们说:柱子是实有的,犹如宝瓶。但宝瓶也不是实有的,中观不承许。中观有这样的比喻,可以通过比喻说明显而无自性的真理——空中显现,显现即是空。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打扫卫生的时候 转念业消[栏目:达真堪布]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栏目:学诚法师]
 自由在于“心心相印”[栏目:雪漠]
 赵州的茶(代序)[栏目:明海法师]
 法融入相续、修行融入生活有过程[栏目:达真堪布]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26-30[栏目:08 新华严经论]
 守信不死[栏目:佛本生故事]
 增支部1集268经[栏目:增支部1集]
 耳根圆通章 第七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五九九)[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