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识慧集 <三>三无漏学
 
{返回 佛识慧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2

<三>三无漏学

三大。体大、相大、用大。

体大。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长住。

相大。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

用大。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

此三大中,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修。常修、乐修、我修。

常修是菩萨知法身的理体乃常住不灭,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於无常的执著。

乐修是菩萨知诸法中自有涅槃之乐,所以破除声闻乘行人对於苦的执著。

我修是菩萨知无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声闻行人对於无我的执著。

以上三修是菩萨乘行人的胜三修。

三尊。释迦三尊:释迦佛(中)、文殊(左)、普贤(右)。

药师三尊:药师佛(中)、日光(左)、月光(右)

西方三尊:阿弥陀(中)、观音(左)、势至(右)

三  宝:佛宝、法宝、僧宝。

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本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含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三报。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是现在造业现在就受报;

生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来生才受报;

后报是现在造业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三道。即烦恼道、业道、苦道。

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瞋等之烦恼妄惑。

业道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种种善恶行为。

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招感到未来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道就能互相通连,由烦恼通向於业,由业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转回到烦恼,因此也叫三回或三轮。

三福。即三种福业。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是孝养父母,奉待师长的福。

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及至具足戒的福。

行福是发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福。

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统收三果的烦恼为三种:即欲漏、有漏、无明漏。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障如贪、瞋、痴。

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

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

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三缘。净土宗说念佛能产生三种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

亲缘。是众生的口常念佛号,佛立刻听到;身常礼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显示念佛人的三业跟佛的三业相应不异了。

近缘。是众生若想见佛,佛立刻应念而出现在他的面前。

增上缘。是众生称念佛,念念都能够消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当命终时,佛就来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即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三因。即正因、了因、缘因。

正因是众生本有的真性;

了因是众生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

缘因是修种种真实的道理。

三因三果。三种的业因与三种的果报。即:异熟因异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异熟因异熟果是说今世所作的善恶业因,要到来世才生苦乐的果报;

福因福果是说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业因,则於现在世或是未来世必得自在的果报。

智因智果。是说若有修习一切智慧的业因,则一定可以获得证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就有的真性;

了因佛性是众生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

缘因佛性是修种种真实功德的意思。

三佛。法佛、报佛、化佛。

三佛性。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

引出佛性:是众生凭着自己的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

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余,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世觉母。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昆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

三性佛母。出生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波罗蜜多,因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出生三性佛之母。

三世诸佛。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三世。在佛教成立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牟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三世诸佛,就指出现於三世一切佛。

三身佛性。佛性有三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

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有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

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之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

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三身如来。即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

法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

报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

应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

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配在一起,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三法身。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

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现的化身佛;

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

实相法身是空性的诸法实相。

三法。教法、行法、证法。

教法——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

行法——是依佛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

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德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

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为法印。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念把心住於一处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居住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於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三界八苦。生活在三界之中的人们有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

口业——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

意业——意之所思,如贪、瞋、痴等之动念。

三皈。又名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是依靠佛的指示而得入正道;

皈依法:是依靠教义而求得的真理;

皈依僧:是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皈依佛、法、僧,也称为皈依三宝。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佛宝——因佛是真理的发现者。名为佛宝;

法宝——法是宇宙的真理,名为法宝;

僧宝——僧是奉行真理的人,名为僧宝。

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即无贪、瞋、痴,因他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

天为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

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资粮。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

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

愿是愿离开这个苦的世界;

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

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者无有差别的意思。

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善知识。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的老师;

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们一同修行的及相互策励的同学或朋友;

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种爱。即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

境界爱——人临终时,对於眷属家财的爱著心;

自体爱——人临终时,对於自己身体的爱著心;

当生爱——人临终时,对於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三种成佛。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

理具成佛,是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

加持成佛,是众生皆具本觉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名加持成佛;

显得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显得成佛。

三菩提。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三种菩提。即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皆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实性。

方便菩提就是众生的因缘佛性;

实智菩提就是众生的了因佛性;

真性菩提就是众生的正因佛性。

三种念佛。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称名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

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名观相念。

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种供养。即利供养、敬供养、行供养。

利供养: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

敬供养:以赞叹恭敬作供养;

行供养:以修行妙法作供养。

三种慈悲。即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

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之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

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於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悯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三种清净。即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

心清净是不生染心、瞋心、骄慢心、悭贪心、邪见心。

身清净是由於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

相清净是由於身心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种回向。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三回向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阐提。阐提是极难的意思。即阐提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

阐提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

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

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部秘经。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

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

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

三途。血途、刀途、火途。

血途即畜牲道。因畜牲被杀或互吞啖,所在之处;

刀途即饿鬼道。因饿鬼刀杖逼迫之处;

火途即地狱。因地狱在寒冰猛火处。

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法身德——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偏;

般若德——佛的智能无量无边;

解脱德——佛所证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亦称三无漏学。

戒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

定学。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的静虑澄心。

慧学。慧即智能,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

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故又名三无漏学。

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观察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的;

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察一切幻有,而无所愿求。

三种思惑。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击思惑。

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

依见思惑是跟着见惑而生的思惑;

界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击的思惑。


{返回 佛识慧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识慧集 <二>二空真如
下一篇:佛识慧集 <四>四无量心
 佛识慧集 <廿七>莲华胜会
 佛识慧集 <三十>戒定律藏
 佛识慧集 <十二>佛的知见
 佛识慧集 <三九>信愿行证
 佛识慧集 <三七>见性成佛
 佛识慧集 <六十>秘密神咒
 佛识慧集 <十>十波罗蜜
 佛识慧集 <三八>自性弥陀
 佛识慧集 <四十>有漏善法
 佛识慧集 <九>九品莲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理事圆融[栏目:仁焕法师]
 福德日记3月21日─认识佛法的「苦」[栏目:福德日记]
 山丘上的曼陀罗(创新佛教木雕唐卡展揭幕庆典)[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忍他,避他,由他,耐他[栏目:卢志丹居士]
 禅修的基本指导[栏目:班迪达尊者]
 五戒可以一条一条到受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放生念佛病愈福至(悟能)[栏目:念佛感应]
 作为一位佛教徒,热衷于买社会福利奖券是属于慈善行为还是赌博行为?[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心宽是一眼流出快乐的源泉[栏目:看开]
 孽障的心愿[栏目:传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