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仰印光大师谈及老实念佛 方伦
在民元以后的高僧当中,德最盛,功最伟,度人最多者,要算是印光大师了。他之所以可贵处,不在于艰深秘邃,而在于平易无奇。他所弘扬的念佛法门,有如饭粥,食之平淡而无味,但实为日常养命之源。
有人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者。这虽然或有可能,然而大可不必如此说,因为大师自有大师的本色,初不必附会于菩萨化身,以增高其声价。与其说他为菩萨化身,倒不如说他为苏州灵岩山,弘扬净土的老比丘,较为切当。他一生的造诣和成就,较诸过去任何净德,皆无逊色,被推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实足当之无愧,目前除却了他,实在也找不出第二个。
据说他有几项独特而矛盾的作风,一是:他自己出家,而不赞成他人出家,俗人若有向之商量出家事者,必劝其打消此念,这当然是恐其画虎不成,反不如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较为得策。二是:自己是出家人的出家弟子,然而他出家后,并不收出家的弟子,这当然他对于僧伽的内容,有难言之痛,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三是:自己通宗通教,而不大赞成他人研究宗教,凡缁素行人,如有问及宗教上者,惟以老实念佛四字,作为答覆,这当是恐怕问者能力不及,即生不能成办,并非说宗教之不高深,不足学,所以这一事,也可以说是老婆心切。
宗和教并非不好,然而今时人,乃至今后人,能由宗门或教下,透出三界者,百人中恐怕尚没有一个。既然有一条万修万成的平坦大路可走,为什么一定要钻他故纸,或虚费草鞋钱?再说:参禅研教,无非求悟,参研的结果,能悟不能悟,尚不可必,根本人生如轻尘栖弱草,极靠不住,倘若三关未透,圆解未开,而大限已到,阴境现前,岂不是还凭业识当权,前功尽废。说到悟,若全凭自力,今生能悟与否?殊不可必,身后若不幸落入三恶道,则万劫茫茫,几时再得人身,尚不敢想像,何况得人身后,又能继续参禅研教。倒不如持名念佛,求生净土,速则呼吸之间,迟者三五十年,亦当稳坐莲台,见佛闻法,取一生补处,尚且如操左劵,断见思烦恼,更有何难。
“老实念佛”四字,似乎就是这一位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的特别标识或口号。老实就是忠贞不贰的意思,念佛就是念佛,为什么要提到老实呢?说起这两个字来,其关系实在太重要了。今时念佛人,不老实处尚多,为了不老实的结果,小之则耽搁了出三界生净土的期限,大之说不定会抛弃整个的佛法,今当次第说明于左:
一、有始无终
有许多念佛人,起初凭着一股儿蛮劲,非常精进,过了一年半载,便慢慢的松懈了,念佛的心,变成有如二八月天气,忽冷忽热,漫无标准。再过了些时,则变得有如三冬气候,热情完全冷却,故态完全恢复,此种有始无终的态度,端由于信心不坚,有以致之。
二、世念与净念夹缠
有许多念佛人,平时也执持名号,或是作早晚课,但是,他们所沾染的嗜好,如看戏、看电影、打麻将、饮酒、抽烟、下棋、或风月场中之类的举动,依然存在。他们双脚踏两条船,打的是如意算盘,满以为生时既可欢娱,死后复能生极乐国。须知像这样的行径,只恐怕生时被恶因缘所勾引,陷入魔壑,死时正念不生,佛不来迎,中阴身被最利害的业力,驱入驴胎马腹,那就糟透了,这是大有可能,并非危言耸听。寄语脚踏两条船的行者,赶快收回踏在嗜好欢娱船上的那一只脚,将双脚牢牢地并立在阿弥陀佛这一边。
三、净宗与他宗齐修
有许多念佛人,一向修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但不知怎的,忽然杂入禅宗的见解,远离一切相,也不拜佛,也不念佛,终日想做清闲道人,无事休歇去。须知这一休歇,若歇得好,歇即菩提,固然天下太平,能与古佛同卧起。若是歇得不好,变为道心歇,尘心不歇,那么,将来腊月三十日,靠什么法宝,能够不落入琰魔王的掌握?这是问题。
日前我见到一位几个月未曾晤面的道友,谈起来,才晓得他最近学密了,把从前赞叹净土的舌头,翻过来赞叹密宗,对于念佛,鄙不屑为。固然条条大路,都到涅槃城,然而这一改换,非同小可,他显然离开弥陀的怀抱,而靠拢大日如来。我所怀疑的是他所修的密法,到临命终时,究竟能不能替他截住业识,不入六趣?若能,固无所谓,等于寄生诸佛净土。若是不能,又怎么办?在这两者之间,若没有十分把握,没有确实的保证,即等于无舵之舟,究竟冲到哪里去?大堪忧虑。
此外还有好几位,也是由修净而学密,起先他们以为,学密后可以幸得许多功效,假如真个能开智慧,那又何乐而不为?现在他们才晓得,学密后还要日日持许多咒,因此感到彷徨无措。问题是,每日念佛,已感觉没有什么时间,若再加上念咒,势有不能。鱼与熊掌,既然不可得兼,究竟是舍鱼取熊掌好呢?还是舍熊掌取鱼好呢?平空多了这一个抉择,真使他们左右为难,增加许多烦恼。万一弄得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两头落空,岂不大糟特糟。印师所谓之“老实”者,恐怕就是针对这一班见异思迁的行者而言。但他只是说不出,若说出又恐人误会是抱门户之见,而且又有谤法之嫌,所以只得以“老实”二字相劝勉,所谓尽在不言中也。
四、佛道与外道并进
有许多念佛人,他们信心不坚,认识不清,把毒药渗入补剂内共服,成为骑墙派。他们一面念佛,依傍释迦、弥陀,一面又扶鸾,皈依吕祖、关帝、斗姆、玄天上帝、赵玄坛等。究竟将来是生西方呢?还是想跟随这一班神仙天将,做个守炉童子呢?有的人一面信佛,念金刚,一面又大谈其丹诀,满口丹田、泥丸、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究竟将来是入无余涅槃呢?还是想做个长生不老,名标紫府的真人呢?既然读金刚经,知道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为什么偏修这种有为法呢?修道有如走路,自己都说不清楚要往何方,目标先不定,那么这条路,究竟怎么办法走呢?
五、时运好转丢得干净
有许多念佛人,他们家庭不和,世途坎轲,或宦海蹉跎,身心疾苦,由是态度消极,走入佛门。起初也想借木鱼青磬,消遣余年,倒也情情愿愿的,烧香拜佛。何期过了些时,时运好转,环境变换,由是沉寂的心境,又复活跃嚣张,循至旧态尽萌,把念佛参禅的举动,丢得干净。此种人与其说为修道,不如说为避难,当其手捻佛珠时,满心都是世虑。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并不想离开这恶浊的娑婆世界,而但想如何的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世间有很不少的念佛人,他们都犯了上述这几种的毛病,影响至钜,这不过略举其大者,至于细小理由,则难尽举,所以印光大师,才劝人“老实念佛”。心不两歧,名为老实;念能精一,名为老实;不修余法,名为老实;永不动摇,名为老实;不见异思迁,名为老实。老实二字,就是死心塌地之谓,这四个字,是好高骛远,朝秦暮楚者的顶门钉。
据说印师在普陀山,所阅藏经,至少三遍,因此他成了大通家大善知识。但是,当他行法施时,却只是教人念佛,所有一大藏教中,无数法门,都闭口不谈,不但不谈,同时也不大喜欢人家研藏,这一点亦应予谅解。意思是说,假如你们也有我这样的根器,决定不移,那么,尽管研藏好了,否则与其入海数沙,倒不如老实念佛。因为这是千经万论所指归的,纵使看罢千经万论,最后还是要走这一条门路,然而却糟跶了精神和时光多少年。
吾人试把这一事判断了一下,第一点,经属定学,律属戒学,论属慧学,看经论也无非是求定慧。然而假如念得佛好,一心不乱即是定,定极自然会发慧。经论并不是个个能看,看经论者,也未必个个都能得定慧,而念佛则不论智愚老少,但能一心,皆得定慧。第二点,念佛必生极乐国,生后亲见西方三圣,亲闻法要,而自己又具诸通力,根性大利,那怕不得定慧。禅净四料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即是指此,死后既是必得,生前又何必费尽工夫,呕尽心血,以求未必能得之悟。第三点,经论多千年以上人所译述,不但义理精深,而且文字古奥,现代读白话文的学者,和半文盲的大众,是不是能握有这一把文字的锁匙,去开启这经论的宝库?万一锁匙不够程度,则亦枉费心思,难获实益。第四点,纵使开得进去,一目了然,然而,其中修行门径至多,都说得头头是道,念佛人看了之后,万一不老实起来,或新旧参杂,或迎新弃旧,经过这一杂一弃,分心分力,尚属小事,倘若与弥陀愿力脱了节,譬如本来坐火车的人,忽改为两腿自行,究竟能不能到达目的地?这问题就够重大了。印师他是大善知识,他不是说经论不好,如果不好,他何以会看了好几遍?他所忧虑的,完全是怕学人触犯着上述这几点弊病,所以才强调老实念佛,但是,他口里却不便明白地指出。意思是说,凡是像我这样,能看而又能择的人,固不妨遍看饱看,若也不是,则请勿萌妄想,还是老实念佛,比较妥贴。
我于写完这一段文字之后,要补充一点意见,据我的看法,行者念佛,若单纯为了自度,则不看经论也无妨,横竖这个是万修万成法,如果心净,何愁土不净。若是发大心,想兼度他,行法施,那么,就非看经论不可,否则开口便错,纵使肯拼五百世堕野狐身,究竟自他两无所益,所以还是看了经论后,依之而说,最为契理。
平心而论,能看经论,固亦当看,若是个个都不看教,则释尊说了四十九年大法,遗下三藏十二部典籍,都属多事。而且有事无理的结果,将使每个佛弟子,皆成哑羊,任凭魔外宰杀,世俗攻击,亦不能开口申辩,作狮子吼,如是则佛教之亡,可立而待。所以吾人对于印师的苦心,固当感佩曲谅,完全接受“老实念佛”的宝训,然而吾人如有时间智解,则必须多看经论,以启心扉。不过,不管生看熟看,而念佛求生净土这一决定,万不可有丝毫摇动,如此则与“老实”二字的本意,自不相违悖矣。
“印光法师文钞”的价值,非常贵重,净土的最大阻碍在于疑,最大功效在于信,文钞中对于破疑生信处,确是说得非常明白。这一部书,深入浅出,文浅理昧的人,固宜多所研读,以启正信,即文深理明的高士,亦可把它作为参考印证,以增上道业。念佛一法,虽然平平无奇,但它确能平安护送一切凡圣行人,直达如来究竟果地。它的效用,能证入佛位,即是大奇;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即是大奇;能即生成办,即是大奇;能契机契理,即是大奇;能殿于禅教,独步末法,即是大奇;度人之多,冠于诸法,即是大奇;能使藏识中,一切恶性种子,全部失效,不受苦报,即是大奇;能使五逆十恶人,不生地狱,而生佛国,即是大奇。念佛法奇特处,惟佛乃能尽知,凡夫所知者,有如管中窥豹,此不过略言其一斑耳,劝君且服无奇药,能愈沉疴即大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