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五)端正心态而调伏内心烦恼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25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五)端正心态而调伏内心烦恼

  我们说过,贪嗔痴烦恼是漂泊轮回之根本,当内心起现贪嗔痴烦恼时,就是在造地狱之因。因此,作为一个修行者,若内心起现烦恼,第一时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调伏自己的烦恼。

  当然,三乘教法在调伏烦恼的方法之上有所不同。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应该及时断除烦恼。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由于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往昔父母对儿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的幸福,因此现前就是报答父母恩德的时候,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相信你永久不会产生贪嗔痴烦恼,这种调伏方式称之为转变。如今在座的弟子都是密宗弟子,因此就应该懂得时时以净观五种圆满去行持一切善法。也就是说,将一切道友都观想成菩萨,彼此之间则永远不会生起贪嗔痴烦恼,这称之为运用。无论是哪一种调伏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断除贪嗔痴烦恼。因此我们时时在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但也要懂得这么做的真正意义。

  当我在汉地面对很多居士的时候,我也时时告诫他们,平时生活当中要如是去运用。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如果家人之间的心态都能摆正,平时家务事是男方多做一点还是女方多做一点,就不会令彼此产生烦恼。但现前很多人由于不懂这些道理的缘故,时时都在烦恼之中。当然,也没有谁在我面前吵嘴,但我也常常在电视上看见很多夫妻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矛盾,甚至还要打架。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方总是埋怨另一方:“为什么我做饭的时候,你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嫁给你不是为了给你当佣人。” “吃完饭以后,你应该马上去洗碗,为什么第二天碗还在水池里?”不一而足。像这样家人之间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吵架,我想还是挺多的。但有时我也在想,像这种心态不能摆正的人,恐怕还是出家更好,因为俗话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你完全不需要顾及其他人的时候,十年不洗碗也可以,不会有任何人因此而产生烦恼。所以想要互不干扰的独自生活,出家可能是最佳方式,因为出家不但自在有功德,而且和佛法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真是这样吗?要记住,真正的自在于调伏自心的烦恼之上。

  修学佛法的重要性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更加自在。若内心始终存着一个快乐或敌视的对境,恐怕永远都无法快乐。如果内心始终惦记谁是自己的怨敌,往昔说过什么令人烦恼的话,做过什么令人烦恼的事等,恐怕时时都在烦恼之中。我也天天说,世上没有一个喜欢烦恼的人,但很多人虽说不喜欢烦恼,但总是去创造烦恼。我这个人真的不喜欢烦恼,因此总是尽可能躲避烦恼。与烦恼相关的一些事情,我一点都不参与。虽然有时彼此产生矛盾时,道理在我这边,但我不管谁有道理,只要觉得事情开始产生令自己烦恼的苗头,我会在第一时间断除而选择满足他人。因为这些事情本身不很重要,若因此导致更多的烦恼,就非常不值得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若自心时时处于烦恼之中,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过,获得一次人身需要几千几万年的修善,若不珍惜这极为难得的果报精进修法,而时时处于烦恼之中,一点都不值得。因此,无论你是在高原地方居住还是在幽静圣地修法,都应该让自己开心起来。虽然世间琐事天天缠缚自己的身心,作为在家人,由于宿世因缘,今生不具备出家修法的福报,不得不担负众多家庭社会责任,但要记住,遇到烦恼时,要懂得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时时带着敌对他人的内心。因为敌对情绪最终伤害的是自己,这样是非常不值得的。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四)闻法六度之忍辱度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六)调伏内心而行持安忍度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四)为什么要选择修学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八)禅定修行必须配同方便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五)成熟口诀法的要点是成熟心相续
 圣者言教 第二课(三)调伏内心方为解脱要旨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二)反观自己烦恼是否沉重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十五)令法入道就是修行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二)契合方便是转变无记发心的殊胜方法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七)修学佛法会走火入魔吗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十七)从内外角度观修无常
 圣者言教 第十课(十四)听法时身之行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话头疑情有区别(明一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佛教、妇女与公民社会在台湾(戴爱莲)[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向蛇王借山菩萨显神通[栏目: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和同修受菩萨戒好几年了,有自然的夫妻生活可以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片石在心[栏目:公案100]
 关於「四相」之06:如何进入人相[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因果的真相 第四章(五)有为法就是方法,无为法就叫空性,就是去除一切惯性而露出的本性[栏目:因果的真相]
 西方人所寻找的“禅”[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为什么最后身的补处菩萨都住在兜率天?[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百年妇女节座谈会上的开示[栏目:静波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