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心净利根
我们既然信佛、学佛,我们必定要精进。信佛,学佛,那就是佛的弟子了,所以我们的心要学得如何清净无染秽。
凡夫就是因为一念无明污染了心地,心地无明不断复制,所以才称为凡夫。既有这个因缘学佛,我们要回归本性,用方法来净化自己的心。要净化,那就要不断吸收法水,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涤我们的心。
除了净化心,同时要启发慈悲喜舍的心。慈、悲,大家都知道了——希望天下都能人人平安、幸福,这就是『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伤我痛,人苦我悲』,天下众生与我们共同就是一体,有这种至亲的心情来面对芸芸众生,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还要『喜』,因为天下众生平安、欢喜,当然我们也很欢喜。我们要如何带动,给天下的幸福、平安、欢喜?就是要『舍』,要学会舍,舍出你的心、智慧、能力等等,为天下众生而付出。所以,这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自然就是柔软心。
我们的修养,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待天下众生就像对待自己,这种的柔软心,所以『佛子心净柔软』。既然要做一个佛子,一定要训练到我们的心,要常常问自己,心是不是有很清净呢?平常待人,看到人,有希望他们幸福、快乐吗?如果没有,就要及时付出,将我们的心能够完成到心净柔软的程度。
应该『悲智转苦育乐』。我们要用慈悲,要用智慧,天下众生的苦难,要如何将他转过来,将苦转过来『育乐』——来教育他,教育他知道如何人与人之间互相心平气和,互相利益,互相快乐。这就要培养。
慈济人在天下间,有多少的事情,不断不断就是在做『转苦育乐』的工作。就如海地,在二0一0年大地震,这个因缘引起了我们美国的慈济人开始投入,一直到现在。无论是要为他们盖学校,或是如何帮助他们维持身体的营养,所以在那里『以工代赈』,辅导他们开辟辣木农场。这就是用慈悲,用智慧。
有这个因缘去到那里,要如何为他们转苦,如何教育,让他们能够富有,能够生活丰足起来,这就是『济贫教富』——在美国『教富』来『济贫』;富有的人到贫困的国家去帮助他们,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生活自立,身体有营养才有办法重建。所以叫做『悲智转苦育乐』,教育他,让他身体健康,如何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就是起自『不忍众生多苦难』,起自那念不忍心。
所以,佛子的心净柔软,不忍心众生受苦难,无论在何处,总是『扶老病残寡幼』。人生最弱势,无力可以生活的人,要如何去帮助他,这都是佛子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无所求,扩大爱,付出,就是期待人间能够平安,人人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
这就是佛陀所教我们的,我们身为佛子,必定要心净柔软,这是每天每天我们在学佛,每天在精进,希望我们的心态能够如此。
◎佛子心净柔软,悲智转苦育乐,不忍众生多苦,扶老病残寡幼。
所以在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随顺众生说』。因为佛陀在人间,用『九部法』应众生的根机,因缘成熟了,佛陀过去以『九部法』来铺路,现在开始就是要引我们入大乘道来,就是『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对啊!我们现在是不是问自心,我们的心若已经清净,不染着,不受人我是非影响,就是一心精进,向大菩提直道前进。我们是不是有这样,心有净吗?
心净,柔软,利根,慈悲,也要有智慧。光是慈悲而无智慧,那就是非分不清了。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真的要用心来接受。
『入大乘为本』,这是佛陀的本怀,本来佛陀就是要向我们说大乘法。这大乘法就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你们与我一样,与佛平等。这本来佛就要说的。所以佛陀本怀着大乘一实妙法,这是佛陀的心怀,所以现在开始,他『入大乘为本』,开始『说是经』,那就是『劝修精进』,开始一直一直将大家引导,希望大家能够精进,『求一切智』。
◎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如来知见,愍念安乐一切众生。
◎悲智本具,是自然妙有之智,亦即一切种智。
◎大根机人,发大乘心,入大乘法为本。
现在我们也要这样不断地精进,时时求『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也是『自然智』,这是『无为法』。
这不是说佛陀神通广大,他希望一切众生成佛,他能为众生创造如来本性。佛陀无法运用神通,另外给你一个如来的本性;佛陀也无法将我们这个污秽、受染污浊的心,他伸手擦一擦,我们就能清、能明,这也不可能。
因为真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这就是真理。人人真理通达,真如本性就现前。这是一种『无为法』,但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存在的,人人本具,所以这叫做『自然智』。『自然智』,不是谁能赐给我们,是自己要去勤精进,自己去追求,道理才能入我们的心。
所以,『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那就是与佛、如来的知见同等。因为如来的知见,他能愍念众生,安乐一切众生。众生有苦难,要用什么方法去拔除他的苦难等等,要从此处开始,这叫做如来的知见。
如来知见,见众生苦,所以他向我们说『苦集灭道』的道理。我们应该要去透彻了解,这个『苦、集』,集了种种的烦恼,所以受苦,我们就要『灭』;灭的方法,就是要去怜悯,怜悯众生。我们能够去怜悯别人,那就表示我们的法入心,才懂得怜悯别人,就有余力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从怜悯心起。
所以我们说『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目标也是这样。养成了怜悯之心,来安乐一切众生,这是很重要的,『入大乘为本』,讲此经的目的就是如此。
我们『悲智本具』,慈悲、智慧人人本具,这就是真理,这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悲智本具』,『是自然妙有之智』。我们人人都是,很自然原来有的智慧,『亦即一切种智』,很自然,甚至我们了解的是天下宇宙一切之智,我们全都能通达,了解,这是人人本具。
大根、大机,发大乘心。我们既然接受了佛法,应该相信自己本具如来的本性,应该是大根大机,不要自卑,以为自己根机很浅,什么都不懂。其实你什么都懂,只是欠用心。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悲智本具』,这是人人平等都有的,这是大自然妙有之智慧。既然我们有大自然妙有之智慧,那就是『一切智』。既然是知道,那当然是大根大机,自然我们就能发大乘心,『入大乘法为本』。所以我们对自己应该要有信心。
◎有佛子心净: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
『有佛子心净』——众生受佛戒故,称为佛子。所以我们大家是学佛,学佛必定要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心才不会再受污染,保持清净,这就是戒。戒,能够保持我们心的清净,所以我们称为佛子。
再者,我们要发菩萨心。菩萨的通名也叫做佛子。因为菩萨是继承佛的法脉精神于人间,所以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字也叫做佛子。『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就是希望我们与他一样,所以所说的都是圣道,能够让我们成贤成圣的道理。成贤,那就是行菩萨道;成圣,那就是成佛。
所以,这是继承佛陀的教法,『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这就是佛所教育的法的法脉,我们若能继承佛陀的法脉,就称为佛子,让法不断绝。
『又总称一切众生』。因为我们众生也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只要你能够信佛、学法,都可以称为佛子。
◎有佛子心净:谓菩萨修习梵行,离诸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着之心,是名心净。
所以,『有佛子心净』,这个『心净』很重要,就是『菩萨修习梵行』。『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就是我们既然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修习清净行,心要无污染,无贪着,没有欲念,这种清净,无贪、无瞋、无痴,这种的烦恼都要离开。我们离去了无明烦恼,保持心的清净,『于一切法不生取着之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菩萨修习梵行,就清净,付出是无所求的,还要说感恩。
慈济人平时在说,『付出无所求,感恩。』就是这段『菩萨修习梵行,离诸烦恼』,无所求,无所著,『于一切法不生取着之心』。于一切法,哪怕你做善法,做出去了,不是有所求的喔!做就对了!该做的,欢喜,不要有所著,不要有所求,这样的心叫做清净。
◎柔软亦利根: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也。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
『柔软亦利根』,那就是说我们的心非常柔软,随顺此境界、道理。所以经典就这样说:『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这也是《法华经》后面的一段偈文。众生既然信伏了,相信佛的教法,也已经将心降伏下来。
众生刚强,其实我们也是众生之一,我们的心也很刚强、很顽固,有时候有人劝我们也劝不听。我们自己的心要自己转,所以『众生信伏』,我们自己还是众生,我们信佛的道理之后,要降伏自己的心。我们刚强的心若降伏下来,那就『质直意柔软』,我们就用很直、大菩提心。
这念心,我们调伏得很柔软。前面已经说过了,温柔、利根,所以我们心净柔软,自然根器就会利。人家在说什么事情,我们很用心,直心来接受。俗云『直心是道场』,所以『质直意柔软』,就是直心即道场,这叫做柔软心;柔软心,自然就利根。利根的意思就是敏锐。
◎利者,敏锐利机。根者,信等之五根,又眼等之五根也。又根为根器,即五根识。
『五根』、『五力』,『三十七助道品』我们都有解释过。何谓『五根』?除了我们器官的『五根』,『三十七助道品』的『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叫做五法。这五法,我们应该也要多用心,要常常反复了解佛陀的教法,如何来降伏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若不受降伏,就无法『意柔软』。『心净意柔软』是我们学佛的目标,所以『意柔软』非常的重要。
各位菩萨,人生苦难偏多,所以我们要发心,我们要用心于佛法中,调伏了自己,才能关怀天下事。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