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解义当力行
凡夫的境界,要能够了解佛的心、知见,真的是很远。不过,佛陀就是这么说,只要你一念心转,这一转,很快就能接近佛心。哪怕是罗汉、辟支佛,他在转,了解,接触到佛陀的教法,却是他将自己的距离,与佛陀的距离,他开始进步到那个地方停下来,就是远远地在看佛。佛陀他的心量,佛陀的知见,佛陀的见解,罗汉、辟支佛以为唯佛独尊,只有佛——释迦牟尼佛有办法达到,我们只是受佛所教,就是这样而已。所以自己自我停滞。
就像《法华经》中,佛陀以化城,因为这些弟子虽然有缘接受佛法,不过容易疲劳,就会停滞住,他就给予一个化城。但是,化城不是真的,因为还有更远的地方,有一个真实、究竟、真如的地点,那就是一片晴空。众生、凡夫的境界也能够到达,只要精进,一转就是超越罗汉、辟支佛。
⊙罗汉辟支不解佛意,薄福少德不堪大法,无佛世时能勤读诵,精心解义持续慧命。
罗汉、辟支佛,总是自己设定位置,所以他才无法向前前进。所以辟支佛不解佛意,他不解佛意,就自己设定他的位置在那个地方。
修行,我们必定要福慧双修。我们要了解佛陀他的知见,这就是智慧;我们要身体力行,就是修福。福慧双具,才能够度化众生。
所以,辟支佛、罗汉就是独善其身,叫做『薄福少德』。德,就是要和众生有互动,在众生群中能够付出而不受众生的影响,这才是真正佛菩萨入人群的功德。
『功德』,常常说『内修外行』。内修,能修得心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但是目标就是要投入那个境界中去。这就是要看我们,修行那念心的坚决。你的心立多大的宏愿,你的志向就有多坚定。所以,坚定的志向,立大的宏愿,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心。这念心保护好,入人群中就安全了。
所以,罗汉、辟支佛没安全感,所以他就自我设定,他就不再向前前进。这就是『薄福少德,不堪大法』。
但是,佛陀来到人间,将他的人生过程作为人间的典范,让人人知道,凡夫能成佛。只要跟着他这样的方法走过来,能发心,能坚定,能修行等等,一段、一段的过程非常的明朗,那个足迹,我们能够跟着这样走。
佛陀的觉悟,就是宇宙万物无量数不可思议的人、事、物、理,佛陀无不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学佛,要修大福、大德、大慧,这自然就叫做『大法』。我们若能修大福、大慧、大德,这就是叫做『大法』。我们要超越罗汉、辟支佛自我设定的境界,我们要向前越过了这个境界,那就是离开化城,往真实的境界精进直往。
若是无佛世时,现在我们要到哪里找佛呢?佛陀二千多年前,在印度出生,在印度示灭。虽然现在佛的『报身』、『化身』,不在人间了。不过,『法身』在人间。我们昨天说过了,我们若能殷勤精进,佛法还留在人间,我们勤精进,勤读诵,能够精心,用非常精纯的心去了解经文里面的意义,这样持续慧命,这就是我们为佛弟子的使命。这个法若用于现在,就有未来传承下去的希望。
佛陀的法是应时代,经千古,就是随我们受用。看我们是不是有用心去入佛法。佛法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将佛法活用在此时代里。
佛陀常常就是将过去的古时代,他在修行的过程,用在佛的当时代。譬如说,在佛的时代,在舍卫国里,城中有一位像流氓的人,忤逆不孝,在人群中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而且为非作歹,什么事都做。所以有一天被官方捉起来,国王将他判刑,死罪。
要押到执刑的地方,因缘巧合,正好佛陀带着一群比丘将要入城托钵时,看到一群人押着犯人要去执刑。这位造恶的年轻人,远远地看到一群比丘,他就大声叫:『佛啊!佛来救我。』
这位恶人,名字叫做如愿。这位如愿看到佛,又再大声叫:『佛啊!救我。我若能够得救,能免一死,我愿意随佛出家,我会好好修行。佛陀啊!救我。』
佛陀就回过头来,向阿难说:『阿难,你去向国王说,我要求他赦免这个人的死罪,将此人送给我。』阿难真的到国王的面前,向国王说明佛陀的意思,希望他赦免此人的死罪。
国王是一位很虔诚学佛的人,他很愿意供养。佛陀向他要此人,免他的死罪,将此人送给佛,那就是等于供养了。很欢喜,能免了一个人的死罪,自己也少一分杀生的心;能够献给佛陀,是一分供养的心;佛陀能好好地调教他,能再成就一位修行者,这何乐而不为呢?很虔诚,就下令将这位如愿赦免死罪。
自由了,这位如愿,果然如愿得救了,感恩啊!这个时候的感恩,真的是很坚切,发心:重生的生命,绝对要发大心、立大愿,要好好精进。
就跟着佛陀的僧团回到精舍,就这样出家了,圆顶了。日夜分秒不空过,听佛说法,认真用功。在人群中,僧团里,他无论僧团对他用怎么样的眼光,或者是对他怎样的批评,他都打从内心的欢喜:『消业啊!感恩啊!你教导我。』用这种心,虚心的受教,感恩的心,这样经过了不久的时间,他证果了,真的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
在人群中,僧团里,人人见到如愿,心生景仰,那种真正尊重的心生起。大家议论纷纷,『这位如愿是这么坏的人,怎么能这样发心修行?改过之后,起初是人见人怨,为什么现在大家是人见人敬?可见他已经是心轮转了,他应该就是证果了。』
阿难在人群中,大家就推荐阿难,是否赶紧去请教佛——佛陀到底是修什么行,一句话就能够影响这么大,一个临受死刑的人,上自国王,只是佛的一句话交代,就能够救一个人;一个这么恶的人,能够受佛的教化,转变得这么快。佛陀到底是修什么行,这个过程是如何?
阿难真的去问佛,佛陀开始就对这些弟子开始说:想想,现在的福德,就是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一位帝幢佛,在人间时。那时候帝幢佛游化人间,有一位修行的梵志。梵志就是修清净行的人,虽然还未出家,不过他是另外一种的修行,所以他也是修清净行。但是,看到帝幢佛,他满心欢喜,向这位帝幢佛恭敬供养,用身心恭敬,用他的身表达那一分供养,花果供养。
帝幢佛见梵志虔诚身、心、行的供养,帝幢佛很欢喜,问他:『你这样的身心行的供养,你内心有什么要求吗?』这位梵志就说:『无所求。若说有所求,但愿我能够修行,永远清净的行,身口意清净。但愿我将来修行若能够成就,但愿我的口德,所说的法,句句都是众生所受用,用口德化人。这是我所祈求的,身心清净,口德圆满,所说的话,人人欢喜听,一听就能尊重,尊重就能适用,用在人人的身心精进。这是我唯一的心愿,口德度人。』
佛陀说到此,就向大家说:『知道吗?那位梵志就是我现在。』所以,现在的释迦佛,上自国王,听到佛的法音,自然欢喜、敬重、相信。虽然是这么恶的人,也能信受奉行。从无量世,无法去计算的生生世世,就是修口德,从读诵经文,身体力行,这种读诵、受持、身体力行,这是非常重要。
所以经文中,我们前面说过了,佛这样说:『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无佛的时代,我们若能够受持、读诵、解义,若能够这样用心,这样的人是很难得。佛不在人间,我们能够信法,法用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很恭敬。就如进来(主堂),若听到大家,人人出声,声音整齐,众口一音,这么和齐,表示人人都在精进,人人口诵,口中诵经,其实内心就是静观。
所以,『读诵』就是看(经)文,就要诵出来,要念出来,念久才会入心。
⊙读诵:看文曰读,背文曰诵。是即内修静观,更加读诵,如薪助火,心观益明。
一篇文章要反反复覆一直读,读到不必看文字,用背诵的,这就是诵能够入心。所以,我们诵经的好处,就是印记在我们的心里,不是诵经能消灾,是诵经能印记在我们的心版里,我们若记住,我们就不会去犯错了,我们记住经文,自然我们就有修养。所以,不是诵经消灾,是诵经增长我们的记忆,增加我们的智能。
所以,看文口读而背此文,叫做诵。还要从内心静观。我们诵经不是这样一直念,心都想到别处。我们的心要随着经文,观想这个法,所以『内修静观』。我们经诵完之后,我们背在我们的心,印记在我们的心里,这样叫做内修。
很静,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再加上读诵,『内心静,外面诵』,读诵、静观,静观、读诵,就像我们在烧开水一样,水未煮开,你还要再加柴;加了柴进去,一口气将水煮开了。这样就是经,于外诵,入我们的心,『心观益明』。
用心、静心来诵,诵经要大声;大声,别人能和我们和,我们能和别人的声音,这样就是人人共一心,众口同一音,这表示我们的心不杂,所以心静。就像这样互相,你诵经,我听;我诵经,你听,彼此的声音和音合在一起,人人都是心观益明。你在诵,我在诵,嘹亮的声音回旋在空中,能够再引起别人的欢喜心。所以,心内修外行,彼此利益,很明朗,句句明朗,这样叫做读诵。读经一定要明。
『解义』,就是要善解如来所说的经。甚深法义,我们要去了解。不光是读、诵、背,法全都不在我们的心,不能去实行,若这样就不是法了。
⊙解义: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甚深法义也。依解以立行,修行以契理,则可以弘大教,可以证菩提,善解契经理。
学法,我们也很希望能修好口德,能够我们了解之后,我们说出去的,人人都能信受奉行。所以各位菩萨,要学菩萨道,不要停滞守在罗汉、辟支佛自我设定的境界。我们还要再跨出此境界,向前精进到佛真实的境界,不生不灭,静寂清澄的境界,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