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83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4

《入菩萨行论》第83课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

  对于初学菩萨来讲,《入行论》的词句是必须要学习和通达的,而《入菩萨行论》的意义,则不单是初学者,乃至修行有素的地上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都需要不断地修学。地上菩萨正在安住和实践它所表达的意义,如菩提心、空性慧和度化众生的方便等等。

  《入行论》适合不同的层次的人学习。对初学者来讲,它有适合初学学习和修行方式;对于修学菩萨道较久的凡夫菩萨来讲,《入行论》中的修法是修行的指南;对于登地菩萨而言,则已安住于《入行论》的所诠意义而行持。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阶段,都要进行学习。如果已经安住在菩萨行的实际意义中,倒不一定真正要从字句上再去学习,但对于学习菩萨道不久的人来讲,必须要通过词句来了知菩萨道的发心、行为和善巧方便。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中的安忍度。对于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菩萨,安忍是嗔恨的正对治。由于嗔恨心是修菩萨道最大的违缘,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清净和去除嗔恨心,包括转变我们的观念、从很多方面进行思维。当我们生嗔心发脾气的时候,我执非常强烈,思维已经被局限在某一点上面,认为对方伤害了我、全是他的过失,我要怎样去报复等等,无比深广的心性已经被庸俗的烦恼执著严重地局限了,无法了知更多的解决之道。现在通过学习《入行论》中寂天菩萨及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教言,他们以开放和成熟的智慧告诉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生嗔心的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是从不同的方面着手观察,从很多不同的侧面来思维。如果没有学习这些观察方式,就像前面所讲,我们很容易把所有的心智局限于怎么反击对方,这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生嗔心谁都不愿意,可是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顾不了这么多,到造成严重后果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一般凡夫人的应对方式。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佛菩萨给予我们的不一般的教言和指南。

  《入行论》讲了很多除嗔的方法,告诉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侧面思维,思维之后转变我们的观念。当然,除了学习这些不同思维方式和善巧方便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祈祷诸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心,以转变心相续、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式,来帮助我们遣除嗔恨心。如果我们把遣除嗔心当作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相信我们会是很愿意主动去寻找遣除嗔心的方便的。如果我们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去寻找、修持遣除嗔心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嗔恨心对于修菩萨道来讲,是一个最严重的过患,要想方设法制止嗔心。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我们才会去想,到底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入行论》安忍品中讲了很多方法,告诉我们要从深层次、浅层次等等不同的侧面来思维,让内心生起安忍的境界。有了意乐,有了强烈的愿望之后,我们才会去寻找解决事情的方便,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维而遣除嗔心。

  菩萨的教言给了我们的智慧,相当于菩萨把他们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是接受?还是把它扔掉?这和每个人前世的因缘也有关系,有些人得到之后奉为珍宝,深深放在心中予以保护和实践;有些人福报浅一点,虽然从上师那里听到了这些教言,但是他觉得这是一般的东西,好像没有任何价值,还不如世间的钞票、欲乐来得好,所以就把它扔掉了,这种不重视的情况也有。在这个地方是可以抉择的,学习很多教法之后,我们的相续也在不断地转变,所以这是改变自己想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要多思维,多和人探讨,知道解脱的重要性、知道度化众生的重要性,相信我们会对这样的智慧教言予以足够的重视。

  今天我们接着讲安忍品当中的内容。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该科判的意思是,我们在断除嗔恨心的时候,遣除贪欲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个调整手段。

  表面上看起来,断嗔和断贪应该是不一样的修法。在佛经论典当中,针对贪欲和嗔心的不同行相给予了相应的对治法。如果我们有贪欲心,就要修持不净观等修法;如果要断嗔,就要修持慈爱心等修法。如果单独观察贪心、嗔心和痴心的所缘,就有不同的对治方法。嗔心和贪心之间有一种联系,我们一方面要断嗔,一方面也要除贪,二者之间没有矛盾。直接对众生观慈悲心,可以遣除我们的嗔恨;另外,因为贪欲是产生嗔心的一个来源,如果把贪断掉,嗔恨就不会有了。

  颂词当中讲: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这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世间比喻来说明上面的意义:“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一连串的房子,如果中间的着火了,马上要殃及旁边的房子,这时“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应该马上抛弃能够帮助大火蔓延的草木等易燃物。

  颂词给了我们两个提示:一是房子着火的时候,我们必须灭火。假如房子烧着的时候,只是第一间甲号房子着火了,乙号、丙号、丁号房子还没有着火。看起来,我们只需要灭除甲号房子的火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如果火情无法控制,也可能会殃及到其他房子,所以二是:在灭火的同时,还要想办法保住其他的房子,要把有可能燃及或殃及其他房子的柴草、木头都去掉,甚至可以拆掉中间的房子。这里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我们要灭火;第二,对帮助火势蔓延的草,我们也要快速地抛弃。这个比喻比较好懂,那么它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通过前面的比喻,我们知道心中所贪的事物,能够帮助嗔恨火焰的蔓延。“虑火烧德屋”,害怕这个大火烧毁我们的功德房屋的缘故,“应疾厌弃彼”,那么对于能够帮助嗔火蔓延的贪执,就应该尽快地抛弃。

  我们再看颂词的意义。这里讲到“心所贪”和“嗔火蔓”,是说贪心和嗔心存在着联系。为什么我们在灭嗔的同时,要去断贪呢?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讲,着火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灭火,另一方面要除掉助火蔓延的易燃物。所以,我们在止嗔过程当中,嗔心生起来了,我们首先要除嗔,除嗔就相当于灭火。然后,要把易着火的东西扔出去,相当于我们在修持止嗔的过程当中,也要想方设法,把能够使嗔火蔓延的贪执予以抛弃。

  这里主要讲的是断嗔,但是真正的意义放在了除贪方面。除贪也是为了断嗔。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和嗔恨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世间当中,我们生嗔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贪执。比如说,有人来打我,身体受到了威胁,我就容易生嗔。为什么我会生嗔呢?就是因为我对身体非常爱执,谁想要动它、伤害它,我就很容易因为要保护身体的缘故,对对方产生嗔恨心。

  又如,我对名声很在意,谁要诽谤、染污我的名声,我就很容易对对方生嗔;我对我的家人、房屋、财产、妻子很贪执,谁要去伤害他们,我就对伤害者生嗔心;我对我的汽车很贪执,谁要把它刮划了,我就马上对伤害汽车的人生嗔心。有的时候,我对我的民族很贪执,谁要侮辱我民族的名声,我就容易生嗔;或者我对我的国家和土地很贪执,那么谁要动它,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爆发战争。

  所有嗔心的生起,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导火索(或深层次的根源),就是贪欲。前面分析,如果有贪欲,就一定会引发嗔心,只不过看因缘具不具足而已。当然,有些时候是纯粹的贪执,引发嗔恨的因缘不一定具足。但是,只要因缘会合,就很容易由贪而转嗔。

  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贪欲,那会怎么样?如果我对身体没有贪执,那么谁来伤害它,因为没有贪执的缘故,我就不会对对方产生嗔心。打个世间的比喻,如同一个傻子不在乎身体,他对身体的执著不强,所以谁去侮辱他、打他,他也是笑呵呵的,没有产生对方伤害了我的观念。虽然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这个比喻和除嗔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但这是说明,如果他对自己的身体不在乎的话,那么任你怎么样去侮辱他,他都不会发脾气。

  当然,菩萨的心智是正常的,他通过修持断掉了对身体的执著,你再怎么样打击他的身体,他也不会因此而生嗔。佛陀、阿罗汉同样如此。为什么很多大菩萨在遇到别人用刀砍他的身体,节节支分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因为他断掉了对身体的贪执。如果我对钱财没有贪心,那么谁把我的钱财拿走了,我也不会生嗔的;如果我对亲友无贪,那么谁去伤害他,我也不会生嗔的。通过这些例子可知,如果能有效息灭贪欲,就能如如不动地安忍。

  贪心和嗔心之间的确有一种特殊联系,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修持安忍,我们就应该厌弃所贪执的东西。所以,除了在生嗔的对境出现的时候要止嗔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除贪。当我们遇到怨敌伤害或者侮辱的时候,其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旁边有人劝解,或者上师、上级、其他的亲朋好友出面制止,有可能会把我们的怒火压下去,自己也不想事态扩大,这个事就忍了。忍了之后,事情当然没有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但是,这里要分析的是什么呢?一两次可以忍,但是如果内心贪执还存在的话,那么嗔心再次爆发只是时间和因缘的问题。因为嗔心的根本还在,如果不把它去掉的话,一次两次可以通过某种因缘安忍,但时间长了之后就可能爆发。世间中有一句成语叫忍无可忍,为什么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原因就是嗔心可以压制一次两次,但是不能永远压下去,当压不住的时候就爆发。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入手把贪执去掉,没有把引发嗔恨心的源流断掉,所以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如果我们通过修法,把生嗔的根源——贪执有效地控制了,就不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因为导致生嗔的直接因素已经断掉了。没有这个因素,那么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嗔恨心。

  “为断嗔而除贪”是很重要的,在怒火发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像灭火一样去止嗔,但是在止嗔的同时,我们也要除贪。就像前面讲的,如果根源不去掉,我们修安忍可能一两次都成功,但是内心的贪执还在的话,总有一天会爆发。有些人的性格很好,忍耐力比较强,所以有些脾气好的人,无论你怎样对他,他也不会发火,但是他总有短处和软肋,如果某一天某个因缘触及到他最柔弱的地方时,他也会爆发的。性格再好的人如果贪欲心没有断除的话,还是有爆发的一天。

  安忍的修行目标并不是几年或者几十年,而是要永久性解决嗔心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够把着眼点放在遇到事情时怎样去化解,而是要从根本上断掉它,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除贪。当然这里没有详细讲除贪的方法,只是说为断嗔而除贪。

  除贪的窍诀和教言,在整个佛法的修行道路上占的比例相当重。整个外加行的出离心之道,基本上都是除贪的修行方式。第八品静虑里面也有很多遣除贪执外财、内情的方法。小乘当中着重讲断贪,大乘当中着重讲断嗔。通过观察所贪对象的无常、不净、有漏等,以观过患的方式来止贪,这方面的窍诀非常多。颂词没有对断贪的方法进一步去分析观察,只不过我们在断嗔的时候,一定要了知:如果贪欲不除,想要从根本上断嗔肯定有困难。所以在断嗔的时候,除贪的意义就非常大。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的意义是:修安忍虽然有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值得我们去忍受,而且必须要忍受。如果我们能够承受安忍的痛苦,其实就能永久性地终止伤害,并带来心理上的成熟等利益。所以,我们要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安忍有三种:第一是对待怨敌伤害的安忍;第二是对苦行的安忍;第三是对无生法的安忍。第六品着重讲了对待怨敌伤害的安忍,在讲缘起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涉及无生法忍,真正讲无生法忍是在第九品。本品涉及一点修苦行的安忍,在第七品、八品当中,尤其是第八品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本科判修承受痛苦之安忍,也部分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在讲止嗔苦行的同时,其实也引申到了为了修持菩萨道要承受一些痛苦。我们要树立这个观念,修菩萨道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痛苦,要有心理准备和预期,如果有所准备,遇到痛苦也可以面对和安忍。我们通过学习,首先在观念上要有充分的认知和准备。

  很多修行者对整个菩萨道的修持特性不了知、不熟悉。他在入佛门之前,觉得我在世间当中已经很痛苦了,我要解决这个痛苦,要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可能在进入佛门时有人介绍说,你入佛门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三宝庇护,有很多福德可以做,做了之后,你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如果这样讲是为了让一个人趋入佛门的善巧方便,也没什么不可以。也许我们自己在初入佛门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想法。其实从真实意义来讲,菩萨道绝对不是一个进来之后解决一切问题之道,而是它最终会解决这些问题。从刚开始,乃至于在修习它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痛苦,我们还是必须要面对。

  因为在我们的心相续阿赖耶上面还遗留有很多以前的业障、习气,都还没有触及。虽然皈依、学法、修行念咒有很大功德利益,但是这些功德利益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触及到阿赖耶识上面的这些根深蒂固的种子?如果力量不够,其实还是改变不了这些习气,如果不把这些带来痛苦的种子和习气都有效去除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时间一到就会成熟的。它会成熟在外境或者我们的心里。成熟在外境时,可能我们就遇到灾难、怨敌,这是以外在的方式显现苦果。成熟在内心当中时,则很烦闷、郁闷、忧伤,或者遇到修道的困惑,修道和生活矛盾、抵触等。

  修道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菩萨道当中,并没有绕开这些问题,它是正视痛苦的存在。痛苦和违缘出现的时候,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实际上我们真正准备修菩萨道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心理的准备,也就是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违缘。

  很多学佛的人,没有充分地去认知这个问题,带着好像进来之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心态进入佛门。入佛门之后,发现问题还是存在,有时就退失信心了。由于他进入佛门的预期很高,一旦发现不是他所想象的样子,就会退失道心。

  作为一个修道人来讲,我们对这些问题都要认认真真去看待,要正视这个问题,要承认在修道过程当中的确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只有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有准备迎接这些问题的心理,之后障碍即便出现,我们都可以去面对和化解,可以想方设法地消除它的根源,消除对它的恐惧。本科判讲到,在修道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痛苦,我们要认知它,慢慢去承受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成熟。

  我们下面就一一解释颂词。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前面讲到,我们必须要忍受怨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但是对方说,要让我忍受怨敌带来的痛苦非常困难,我还是会生嗔心。而寂天论师就教诫说:“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一个死囚已经被判了死刑,在监狱中等待行刑,这当然是非常恐怖的,正在绝望之际,突然接到一个命令,说是可以通过断手的刑罚来免死。断手的刑罚,虽然自己也是不愿意接受的,可能每个人都会这样想,最好是马上无罪释放,出狱之后马上找到很安逸的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但现实生活当中很少发生这种事情。

  一个必死的人,突然把他的死刑改判为断手、断脚,这种刑罚古代很多,现代并没有,但有这种可能性。在中国或大多数国家,比如一个死刑罪犯准备执行,但是马上就改判缓刑,或者判缓刑之后,改判无期徒刑或者三十年的监禁,虽然还不能出去,听到这个判决的时候,犯人就会觉得很高兴。毕竟不用死了,命保住了。每个人都怕死,都想活下去。所以就如这个例子所言,待杀者可以通过断手从被杀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虽然断手很痛苦,但由此可以保留自己的生命,他也是非常高兴和愿意接受。

  如果在常规的心态之下,比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突然被歹徒或其他人抓去,要砍他一只手,他肯定没有办法接受:我没有犯法,凭什么把我抓来砍手?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如果是个死囚,可以通过断手的方式获得解脱的话,他会非常乐意接受的。

  所以,下面讲“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如果通过修行的痛苦,能够让我们远离地狱,那不是很好吗?修行也有痛苦,但是通过短暂的修行小苦,可以让我们远离地狱的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这里讲到了生嗔和堕地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不修持安忍,嗔心是直接导致堕地狱的,所以这里的修行苦可以指安忍,怨敌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虽然难忍,但是如果安忍的话,实际上就是通过安忍怨敌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的短暂痛苦,通过这个很小很短的痛苦,就可以免堕地狱,岂不是很好吗?

  这个颂词本身是讲修行安忍的痛苦与离开地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把这个因果关系引申、放大,“狱”可以理解成整个六道生死轮回,我们修行就不单是从嗔恨的痛苦中脱离了。我们修菩萨道,其实是通过修持菩提心和六度万行,引导我们趋向于殊胜的涅槃,趋向于成佛的安乐之城。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修行的痛苦,带领我们远离生死轮回的牢狱,难道不是很好吗?这是我们可以接受的,通过小苦来免除大的痛苦。断手是小苦,待杀是大苦,修行安忍是小苦,地狱痛苦是大苦。我们通过小苦来远离大苦,通过短暂的苦来远离长久的苦。

  尤其是整个生死,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边,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痛苦源源不断,种类又多,程度也非常难以忍受,如无间地狱、热地狱、寒地狱之苦,乃至于人间各种各样的痛苦,都很难抵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短时间的修行苦,来远离长久的苦。

  一般来讲,菩萨道修行要经历三个无数劫,看起来是很长,但是如果把三个无数劫放在整个生死轮回的时间内观察,其实时间相当短,只是一刹那。比如我们认为几十年时间很长,但是,如果把这个几十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几十年就是一眨眼,甚至比一眨眼还要短。所以,即便菩萨道要修行三个无数劫,时间也是很短的,痛苦很小。

  我们再分析一下,三个无数劫有没有真正的痛苦呢?最后一个无数劫是八地到成佛,就是三清净地,这时无分别智已经获得自在,根本没有什么痛苦。而在一地到七地的无数劫,初地菩萨之后也不会有痛苦,身心无苦的。这两个无数劫其实都是没有苦的。再往前一个无数劫,是从小资粮道到登地之间。在加行道的时候,修行已经比较纯熟,有禅定等很多善根功德,真正来讲受痛苦的机率不高、不多,即便受苦,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转移和压制的。

  所以,真正比较苦的阶段就是现在。刚刚入道的时候,苦就是多一点,明显一点,因为我们是新手,新手上路好像在方方面面都很紧张,很担心。其实,一旦我们的修行稍微纯熟一点,对很多问题就可以驾驭了。即使表面上有很多危机和麻烦,只要我们掌握了技巧,掌握了一些修道的方法,有了一些对治的力量,这些痛苦不会那么猛烈。真正地分析下来,三个无数劫当中让我们痛苦的时间是很少的。乍听起来三个无数劫很漫长,其实如果修道已经上路,痛苦基本上是没有了,会越来越弱。

  在凡夫看来,菩萨修道的时候,要把手斩断、把眼睛挖出来进行布施,似乎很痛苦,其实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已经没有痛苦了,不但没有痛苦,反而十分快乐。按照弥勒菩萨《经庄严论》及月称菩萨《入中论》的教证,菩萨听到别人向他要东西的声音,比如听到乞丐说“行行好,给我一点东西吧”,他的快乐就超胜了比丘入灭定的快乐,何况他真正把东西布施给别人。所以,有人向他要眼睛手脚的时候,他听到这个声音就是充满快乐的,就算真正把手脚布施给对方,也不会产生丝毫的痛苦。菩萨今天把手砍了布施,明天把眼睛挖出来给人,后天又把头布施了,我们看的时候觉得很揪心、很恐怖,其实这只是我们凡夫人的心理状态,是我们用自心去度量菩萨的智慧而已。因为我们没有承受力,砍手砍脚会很痛苦,我们就认为菩萨这样布施也会很痛苦。其实对菩萨来讲,布施身体根本没有丝毫痛苦。所以,真正修行上路之后,这个痛苦不会有。

  上面说的修行苦,只是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讲的。了义的经典当中,没有说菩萨修行一定需要三个无数劫。密乘有很多善巧方便,净土也有善巧方便。如果我们修密法,或者念佛法门往生到极乐世界,(经典中描述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一点痛苦,连痛苦的声音都听不到。)那么我们痛苦的时间,有可能就是短短的此生几十年。如果在几十年当中认认真真地修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短时间的痛苦,换来永久的快乐。而且即便在几十年当中,我们也不是分分秒秒都在痛苦,对不对?其实在这个时间当中,无苦无乐要占一部分,快乐要占一部分,痛苦要占一部分。痛苦又分小苦、大苦,真正遇到大苦的机率很少。所以,一般都是小苦,我们是可以忍受的。

  因此,我们要知道修行过程当中有苦,我们要正视它。如果能够正视、面对它,我们在忍受修法痛苦的时候,同时也就积累了远离地狱、远离生死牢狱、获得解脱的资粮。我们要树立这个观念:以小苦来断大苦,以短苦来断久苦。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对现在一些微小的痛苦,如果我不能忍受的话,为什么不去遣除嗔恚这种能让我堕地狱感受众苦的因呢?

  前面讲了,以修行的痛苦离开地狱的痛苦,这是非常善妙的事。也许有些人会想:将来地狱的痛苦,也许我能够忍受,但是我不能忍受怨敌现在给我带来的痛苦。有些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地狱的痛苦应该可以忍受吧?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地狱的痛苦对我们来讲,还是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对于一种概念性的东西,当然我们会认为,堕地狱的痛苦应该能够忍受。我们毕竟没有亲自去地狱,反而觉得当前的这个怨敌辱骂我的语言、或者抽我耳光的这个痛苦无法忍受,有时心中会出现这种妄念。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对于现在抽耳光的痛苦,如果我不能忍受,那怎么可以忍受地狱的痛苦呢?地狱的痛苦比抽耳光要强烈不可思议无数倍。我们要认认真真地思考,如果不认真思考,我们会觉得做某些事情很简单,但是自己去做的时候就很难,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都有。比如看别人在路上开车,觉得好像我也可以,自己去开就不行了。

  如果我们觉得地狱的痛苦能够忍受的话,那么就要学习佛经论典当中描绘的地狱痛苦,认认真真去思维,思维之后,就会知道地狱痛苦,的确远远超过人间。比如说热地狱的痛苦——在烧红的铁板上连续不断地受苦,这个苦怎么样难受呢?比如,我们的手一碰到烧热的铁锅,马上就感觉烫得难以忍受,一秒钟都受不了;但是地狱铁地的温度比铁锅高得多,而且是全身在不断地翻转感受痛苦。认认真真观想思维之下,地狱的痛苦,的确是我们难以忍受的。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如果对于现在一些微少的痛苦,比如被火星烫一下的痛苦、被别人辱骂的痛苦、乃至于稍稍碰你一下的痛苦,如果对这些痛苦都不能忍的话,怎么能够忍受地狱的痛苦呢?肯定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如果我们忍受不了地狱的痛苦,“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那么我们必须要断除堕地狱的因——嗔恚。我们要断嗔本身就会引发一些痛苦,这个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呢?我们应该忍受它,应该乐于忍受断除嗔恚、修安忍的痛苦。因为嗔恚是堕地狱的正因,如果我们忍受不了地狱的痛苦,那么必须要除嗔。除嗔就牵涉到了除嗔的痛苦、修安忍的痛苦。

  这里引导我们,也要忍受修安忍所带来的一些些微的痛苦。这样的痛苦其实是可以忍受的。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够接受这个理念。因为每个众生都善于算帐,他会盘算里面的利害得失。这里就是引导我们去盘算这个利害得失,我们付出的是多少,我们修安忍的时候痛苦的成本是多少,然后以这个痛苦我们换取了多少利润。做生意的人也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多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来避免最大的损失。其实我们也一样,怎样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的利润呢?

  修安忍的善法投入很少,但是获得的回报却很多。后面还会讲到,能够以最少的痛苦为代价来断除最多、最大的痛苦,方法其实就是修安忍。通过修安忍的痛苦,来断掉堕地狱的痛苦或者整个轮回的痛苦。我们是很容易算清这个账的。算清之后,我们就应该去实践,认认真真地去修持安忍,认认真真地去止嗔。这对我们来讲相当重要。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我们为了妙欲,曾经无数次地堕入到地狱中,受到烈火的烧烤,但是自利他利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成办。

  我们分析这个颂词,以前我们曾经在这个世间当中贪著妙欲、行持妙欲,引发了贪心、嗔恨、嫉妒,引发了傲慢、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很多烦恼和罪业。因为这些罪业,我们无数次地堕入到地狱当中。地狱有热地狱、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等。此处“烧烤”主要是从热地狱来讲,近边地狱也有一部分。我们曾经无数次在地狱当中,感受强烈的热火烧烤、烧红的兵刃打击等苦,非常难以忍受。但是在这无数次堕地狱的过程中,受了这么多苦,有没有一点利益呢?没有一点利益。这个痛苦都是白受,都是徒劳,没有意义的。造了罪业,就必须通过受苦的方式来净罪。

  以前也讲过,净罪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受报。通过受苦的方式来消耗罪业,受报后业就逐渐消了。第二种方式就是忏悔。在罪报还没有成熟之前赶快修善法,用修善法的方式来消耗它的因。但是,地狱当中不是通过修善法的方式来消耗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身心感受折磨来消耗因。这种方式使身心感受难以承受的痛苦,对于自利他利一点也没有成办,所受的苦报只是消尽了以前的恶因而已,在此过程当中,并没有丝毫的修善的想法或者实际行为,所以导致自己的利益没有成办,他人的利益也没有成办。这样可以说是白白地感受痛苦,没有一点意义。

  以前是当局者迷,现在是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看我以前的所作所为,就发现以前的受苦没有丝毫意义,没有丝毫必要。再进行观察,如果现在我不修安忍的话,仍然贪著妙欲、生嗔心等等,依靠这个业因,以后我还会千返堕狱受烧烤,仍然丝毫不能成办自利他利。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这样分析观察之后,我们对于反复去感受的、没有意义的轮回痛苦,就应该生起厌离心,我们应该对这种模式、过程不抱任何幻想和希望。我们要想办法摆脱出来,那么现在就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修持安忍。

  当遇到怨敌的时候,我们使用通过学习、修行佛法得到的智慧,安住在法性当中如如不动,安住在安忍当中如如不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逐渐出离了。我们在固有的模式当中注入了一种新鲜的力量,这种新鲜的力量就是菩提心。我们通过修持菩提心和安忍,正法的因素就源源不断地灌输进去,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的内心当中法身智慧的苗芽开始逐渐成长、开花结果,后面的颂词就会讲到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颂词主要是分析以前堕地狱受到很多严重的痛苦,并且对自他没有利益。我如果不改变的话,以后还会重蹈覆辙,还会千返堕地狱,还会感受强烈的痛苦,对自他利益还是没办法成办。

  我们要反问自己:还愿意这样下去吗?如果不改变的话,这个模式是固定的。如果我们一天不出轮回,这样的模式就会继续反复一天。一天不改变,就会继续反复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现在到了我们下决心修持安忍、修持正法的时候了。如果现在开始改变还不晚,任何时候想改变都不晚。有时我们会自责学佛很晚了,遇到佛法很晚了,其实只要遇到就不晚,因为不修行的话,轮回的时间还长着呢,看不到边。所以,我们如今遇到了佛法,正是时候。佛菩萨在遇到佛法之前,也和我们一样,在轮回当中漂流了很长时间,只不过我们在这一世生命当中,六七十岁才遇到,三四十岁才遇到,好像晚了。就这生而言似乎是晚了,但从轮回的侧面来讲,不晚,正是时候。

  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串习这样的教言,让自己在相续当中种下更多的解脱种子,修持更多的成佛资粮,这会让我们所受的痛苦有意义。

  这一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82课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第22课
 《入菩萨行论》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第33课
 《入菩萨行论》第24课
 《入菩萨行论》第80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含经》中的无我观(释界文)[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鸡足山游记 五[栏目:明镜台·法清法师·诗文]
 禅修忆持本尊和胜义的最殊胜窍诀[栏目:敦珠法王]
 漫谈莲花(洁莲)[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中国佛教文化的走向[栏目:学诚法师]
 第三章 北宗正义 二、秀门弟子[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洞山宗旨 五 功勋五位颂[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Question/Answer Session at Shandong University[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如何代替畜生道众生消业障?[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