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25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7

《入菩萨行论》第25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引导凡夫趋入菩萨道的殊胜修心法要,包含了很多菩萨道修法,文字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修行方式和意义却非常深奥。有人认为《入行论》仅在“智慧品”部分比较难懂,其他品不是很深奥。实际上“深奥”一方面指文字难懂,或牵涉到空性内容,意义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指它所宣讲的教理,对于凡夫而言很难完全做到、难以安住其中,这也是它的深奥之处。

  所以,在学习《入菩萨行论》时,不能仅满足于词句上的了知。颂词所表达的含义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我们是具有众多习气的凡夫众生,不能认为《入行论》的内容很简单。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入行论》所宣讲的意义完全相合,我们也就成为菩萨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入行论》所宣讲的是菩萨的修行方式,虽然作为凡夫,我们很难完全和它相应,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作为目标,然后再将自己的心、行为慢慢向它靠近,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必要所在。

  《入行论》共分十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品,内容是受菩萨戒之前积累资粮和忏悔罪障,总共包含了八个分支的修法,现在宣讲的是忏悔分支。忏悔的修法又分为四个部分: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在学习的是“所依对治力”。

  如果我们要忏悔罪业,必须要依止一个具力的对境,因为它具有圆满的福德和圆满清净障碍的断德、无与伦比的大悲心和善巧方便,也具有我们想要获得的加持的能力。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能够依止这样的对境,绝对是很殊胜的因缘。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皈依呢?皈依的必要是什么?如前所说,因为我们了知死亡很快就要到来,思维死亡非常恐怖,所以生起皈依之心。此科判分为略说和广说,前面略说已讲了两个颂词,今天继续宣讲“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字面意思是讲:放逸的我不知道——这是向谁祈祷,呼唤呢?实际上就是对三宝上师等等具有功德的皈依境在呼唤,以他们做为对境,在他们面前呼唤:我没有了知死亡的到来是这样恐怖,为了无常的身体造下了很多罪业,产生了一种后悔之心。

  学习时要了知它预设的是怎样一种场景。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有死亡,要先体会死亡到来时的那种恐怖。所以需要把场景预设成自己真正面临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之后的情景,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死亡到来的痛苦和恐怖。内心中要真正产生这样的体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维和观修,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那种预设的境界当中。只有内心体会到了这样的境界,或者和颂词中所讲的意义完全相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的确确死亡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在死亡到来之时,我必须要修持善法,必须要将罪业清净。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样的境界,只是泛泛地在词句上看了几遍,或者能够讲解一下,实际上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很大的必要和意义。因为我们学佛、学习这部论典,必定不只是为了理解词句,主要是为了能够真正的修行,能够产生修行的境界。所以对于颂词所表达的意义,绝不能停留在满足于对词句的理解等肤浅层次上,一定要从内心生起修行的境界。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体会过死亡到来的恐怖。有时我们生病或遇到危险时都会觉得:哎呀,是不是死亡要到来了?!那时就显出我们对死亡非常地恐怖。只有当我们真正体验到死亡即将到来时的心境,才知道死亡真正是非常恐怖的!我们很快乐或者很自在的时候,很难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每个人最终都要趋向于死亡,而且无始以来,我们也曾经历过很多次死亡,但是都忘记了,将要到来的死亡还没有经历,所以我们总以为死亡对自己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对死亡到来的恐怖,还没有很深刻的认知。就是说:如果我们内心没有产生对死亡的深刻认知,我们在修行上面很难真正去付出,以最大的精力去投入修行。所以我们要求,在观修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核心、扼要,内心产生对死亡恐怖的一种体会,这种体会对于我们修行佛法是非常必要的前提。

  有一个世间的故事,虽然不是佛教的公案,但对于修行人来讲也有启示的作用。有一次拿破仑率军攻打另一个国家,在路上他和军队失散了,被很多敌兵追杀。他拼命逃跑,躲到一位裁缝的家里,裁缝好心把他藏起来躲过了一劫。拿破仑和军队重逢之后准备奖赏裁缝,当时裁缝好奇地问道:“皇帝陛下,我很想知道当时您面对死亡的感想和心境是怎样的?”拿破仑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对他说:“你竟敢对皇帝说这样的语言!”马上命令卫兵把裁缝捆起来,执行枪决。裁缝被蒙上眼睛押到刑场,当他听到传令兵说:“举枪、瞄准!”的口令时,觉得死亡要来了,脚开始发抖,在死亡即将到来的刹那,回想起很多过去的事情。他感到以前的种种经历如邻居之间的摩擦、自己很执著的东西、过去放不下的事情等等,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时,拿破仑突然下令把他押回来,然后问:“现在知道了吧?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受。”拿破仑用这种方式让他自己体会面临死亡的感受。

  我讲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如果真正对死亡有一种体会,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心境,和在世时完全不同。这种心境,对于修行人也是一样。当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死亡到来的恐怖时,我们修行的态度,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把修行不当回事,非常执著世间事。觉得这个也不能放,那个也不能放。但是当我们真正体会到死亡的确是很快、很迅速、很恐怖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说不值一提。真正体会到的时候,那时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就是要得到这种心态。这种心态,裁缝得到了,可能拿破仑也得到了,还有很多的世间人,在被医生宣判得了癌症,只有六个月生命的时候,也得到了。但是它能够保持多久呢?当裁缝从死亡恐惧中走出来,他觉得只是一场试验,又回到以前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当中,当时的心态不一定能够保持下去。同样,我们偶而生起死亡恐怖、死亡迅速的体会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要长期保持这种警醒的态度,这需要长时间的观修,如果没有长时间对善妙佛法进行观修,我们产生了紧迫感、想要修法的这种心态,很快就会消亡的。

  这个颂词描绘的就是死亡当下的场景,在观修时,要让自己进入场景之中。我们打坐的时候,就要想:哦,已经到了死亡的最后,预想我们真正已经到了命终了。这时就觉得死亡真正到来了,所有的东西都要抛弃,一切死亡的恐怖都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观修一、两次是产生不了觉受的,但是如前所说,如果抓住了核心扼要,再去反复观修的话,觉受就能够产生出来。以前放不下的东西,现在可以放下了,以前产生不了的精进态度,现在可以产生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有十大计划,但总是没有勇气去实现,计划一推再推,总想自己的事业做到某个程度之后再去完成。有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说是查出了癌症,突然他觉得时间非常紧迫,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马上要着手去实施十大计划。此时又接到通知说,之前是误诊,他并没有得癌症,他又觉得十个计划不重要了。所以,人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当感觉死亡即将到来,时间不多的时候,人往往会抓主要问题,其他的东西可以放弃,但如果觉得时间很多,就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往后推迟。

  实际上修行也一样,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生起死亡无常的感受,就会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去做死亡时对自己有用的事:如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修寺院、修行回向等,这些善法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舍弃,唯一抓修行。如果觉得还有很多时间,修行就会往后拖延。

  在学习《入行论》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放到颂词所描述的境界中去观想,让自己的心和所观想的境界合二为一,这样修行才会产生作用。观想自己到了临终之时,就会感觉到皈依上师三宝是非常重要的。死亡的时候的确很需要皈依三宝,死后堕入地狱也很需要三宝的救护。但皈依还有一层意思,主要是思维死亡非常恐怖从而产生真实的皈依心,这是修忏悔四对治力时必不可少的修法。所以,在学《入行论》忏悔品或其它忏悔修法时,需要具足四对治力。比如念修《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如意宝珠》时,有表示四对治力的几个颂词,但只是念一遍,有没有具足四对治力呢?就要看自己在念的时候,内心的状态如何了。如果真正对罪业产生了发露忏悔、绝对不保留的决心,就具足了厌患对治力;如果从内心深处产生了皈依三宝、宁舍生命也绝对不舍弃三宝的坚定誓言,就具足了所依对治力。所以在学习颂词的时候,为了保证忏悔的质量,必须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皈依心。

  那么如何生起皈依心呢?颂词引导我们通过思维死亡迅速来临而且极其恐怖,一步步地从内心生起皈依心。科判中也讲得很清楚:“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时,不要忘记科判,它把颂词的主要内容归纳得非常清楚,不会导致我们在理解颂词的时候,偏离了颂词的本意,无法真实体会它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学习颂词的时候,要深入意义;在观修的时候,要观想自己临死时的真实状态。如同演电影一样,把死亡的恐怖情形观想得清清楚楚,反复思维。诸佛和上师都说过,心有一个特点,一方面我们会觉得它很难调伏;但是另一方面,它就像揉好的面团,可塑性非常强。如果经常观修、训练,就会变得非常柔软,之后我们用它做什么都可以,就像面揉好之后,可以用它做包子、做馒头、做饺子,所以关键是调伏自己的心。通过学习,首先了知如何观修,之后反复观修训练,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柔软,逐渐和正法相应,那时法就融入于心,或者说心就和法相应了。

  回到颂词上,就是说如今自己已经处于非常恐怖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大声呼喊、哀嚎:放逸的我以前没有修善积福、没有防护众多烦恼等有漏法,因为处于放逸中,没有认真思维法义,不知道死亡是这么的恐怖。

  究竟死亡是何等的恐怖呢?我们曾经经历过,但是已经忘失了,现在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内心体会到。我不了知死亡是这么的恐怖,所以在死之前,为了无常的五蕴身的种种享受,亲身造了很多罪业。这么多罪业的来源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观修死亡恐怖无常的道理,所以导致了放逸,没有精进地取舍善恶,没有好好地观修善法。造作了这么多罪业,如果不忏悔清净,根本没有办法获得安乐,所以我们要了知死亡是极其恐怖的。以上是略说的部分,接下来开始讲广说的内容。

  此处四个颂词通过对比,进一步宣讲死亡的恐怖情形。世间人如果被警察逮捕或判处极刑,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怖,但这仅仅是世间的恐怖,与对死亡之后堕入地狱的畏惧或已经堕入地狱的恐怖是无法比拟的。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字面意思是说:比如一个犯人即将被押赴刑场,会非常恐惧,因为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从监狱里被提出来,每走一步,就向死亡靠近一步,所以他会感觉非常惊怖。惊怖到什么程度?颂词中稍作描述:“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即将被处决的犯人,会因为恐惧而导致口干舌燥。很多人都曾经历过,有时因为紧张会口干:在大众场合发言,心里很害怕,突然感觉口干,喉咙像被堵住一样,说不出话来;有时遇到危险,也会感到口干。所以,当犯人被执行极刑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口干的现象。同时,因为恐怖而导致双眼突出、面目狰狞,与平时的容貌完全不同。没有犯罪时表情很自然,但因犯法而被判刑的时候,因为恐怖而形貌与以前完全不相同,通过外表的改变也可以看出内心极为恐惧。这是世间人被判刑时,内心的恐怖会在外表上显现出来,以此与死亡的恐怖相比较。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世间人被监禁,也就是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很苦,但是还有重获自由、远离痛苦的希望;最严重的莫过于被处以极刑,这是每个众生都很害怕的事情,但这些恐怖之事与死后堕地狱的恐怖还是无法相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通常罪犯被警察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非常恐怖。世间的警察也是普通人,并没有令人生畏的外表,遵纪守法的人还会觉得警察和蔼可亲,但当罪犯被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很恐怖。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非常昏暗,到处充满了形象恐怖的魔使,如世间塑造的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的形象,非常令人恐怖,倘若被这些魔使抓住,自然是“大怖忧苦缠”,内心被很强烈忧愁和痛苦所缠缚,非常后悔,自然“苦极不待言”。我们要经常这样观修。如果我们觉得《入行论》的颂词过于简略,还可以参考《正法念处经》等其他佛经论典,其中详细描绘了死后的情况,阎罗狱卒的恐怖形象,以及堕入地狱的情形。学习之后运用到观修当中。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

  这段颂词描绘了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中,找不到皈依处的心境。如果我们处于恐怖的环境之中,突然找到一个依靠处,可以帮你脱离危险的境地,内心会得到很大的安慰;但当你被团团围住,孤独无依时,心里会感到非常绝望。所以,如果没有皈依三宝,便没有依靠处,身处这样痛苦的环境中,自己会更加绝望,苦上加苦。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因为每个众生都趋乐避苦,当我们处于死时或死后的恐怖中,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寻求:谁能救护我?离开这个大怖畏?!此时睁大了凸怖的双眼,四方寻找能够救护的对境。但是对于一个造了很重罪业的人,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让人恐怖的环境,根本找不到皈依之处。所以“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找遍四方没有一个皈依处,内心非常的懊丧。“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在这痛苦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可依靠处,自己的心处于无依无靠的境界中,究竟该何去何从,感到非常绝望。

  此处讲到:当我们造作了非常大的罪业,又没有救护处的情况之下,自己是怎样一种心情。不论在世间还是死后,如果能找到皈依的怙主,就可以得到安慰,倘若没有皈依之处,内心会非常痛苦。

  子二(所皈依之对境)分二:一、皈依共同三宝;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前面讲到死亡的恐怖,接下来讲所皈依之对境。我们之前提到了必须要皈依,才可以依靠具有殊胜功德的皈依境得以安慰。既然要找皈依的对镜,找错了也是不行的。在学习皈依的学处时,我们知道不能把身心交付给山神、世间神或非人等,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还具有很深重的烦恼。自己没有解脱就不能作为别人的皈依处,所以寻找清净的皈依处是非常必要的。

  皈依处分两个方面:第一皈依共同三宝;第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三宝和具愿力的菩萨都是皈依境。此处有一个疑问:佛法僧三宝当中的僧宝包括了具愿力的菩萨,因为僧宝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在三宝中已经有了僧宝,对于共同的佛法僧三宝需要皈依,为什么还要将具愿力的菩萨单独列出来呢?这是因为八大菩萨发了殊胜的愿,他们在解救众生痛苦方面有不共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皈依共同三宝,另一方面要皈依与我们南瞻部洲众生很有缘的、具有愿力和能力的大菩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丑一、皈依共同三宝: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首先讲皈依佛宝。前面讲了很多皈依三宝的功德,此处主要是从忏悔的角度,观待三宝是我们的所依对治力,故而诚心皈依。“佛为众怙主”:从能依的角度来讲,佛具有圆满的断证功德,无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完全有能力做一切众生的怙主。“慈悲勤护生”:佛陀最初发心是为了救护众生,中间也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积累资粮,最后必然是慈悲地、精勤地护持众生。“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佛陀的能力完全能够遣除众生内心当中的畏惧,如前所说,我们在死亡恐怖的环境中,内心迫切需要一个依靠处,如今找到了具力的皈依境,应当至诚皈依。

  此处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趋入中阴阶段,迫切需要皈依处,而如今痛苦还未降临,需要修持忏悔,同样也需要皈依三宝,这两方面虽然方式不同,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如果现在能够依靠清净的信心皈依三宝,忏悔自身的罪业,死亡来临时就不会感受巨大的恐怖,死后不会堕入地狱感受更强烈的痛苦,这个方面是很有意义的。第二,如果在世时皈依过佛陀,但是由于没有认真修行,因某种因缘堕入恶趣,那时如果能忆念起三宝、佛陀,也会成为毫无欺惑的皈依处。

  作为佛法的修学者,需要具备对佛陀、三宝的清净信心和皈投依靠的决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我们以清净的信心将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托付给三宝,内心放下诸多疑惑,则很容易与清净的三宝相应。但如果在皈依的时候,内心对佛法僧三宝存有怀疑,虽然每天念皈依颂,内心却夹杂许多分别念,这种不清净的心很难与清净的三宝功德相应,很难获得三宝的加持。所以并不是三宝不愿意加持我们,而是自己在祈祷的时候,并没有全身心的皈依。

  为什么一定要全身心的皈依呢?当我们真正全身心皈依,毫无保留将身心交托给三宝的时候,此时就具备了清净无染的信心和对三宝极大的信任。比如说,要出去旅游,可以把自己的家、所有的财产乃至儿女,都交托给朋友看管,这是出于对他的一种极大的信任。所以,当我们能够全身心皈依三宝,就说明自己对所皈依的对境极其信任无有丝毫怀疑。倘若内心尚有疑惑存在,信任就会有所保留,在交托东西的时候,自己就会掌握最重要的部分。同样,在皈依的时候,如若有所保留,其中就夹杂了对三宝的不信任,这是一种怀疑的杂念,这种不清净的心态与上师三宝清净实相的功德就不相应了。就像月亮的影子要清楚地显现在水里,水池必须要保持非常清净不动摇。我们的心就如“水池”一般,如果水池很脏,那么显现的月影就不会清净;如果心有所动摇,那么显现的月影也会动摇。所以我们皈依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坚定,产生了波动,那么内心中的功德就不容易产生,倘若始终具有稳固的心态修行佛法,才可以真正获得加持利益。这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了知了佛陀的慈悲和能力之后,应当全身心地皈依。

  为什么皈依时总会有疑惑呢?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能够托付身心的皈依境的能力和功德,所以才会有所保留。通常世间人会认为:如果将身心完全托付了,万一被欺骗,自己不就一无所有了吗?自己有所保留,万一受骗还有路可退。所以在学佛时就带有这种习气,对上师、三宝,只是部分皈依而已,可以拿出一部分财产做供养,但是无法将全身心都交托给三宝。以这样的心态处理世间事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学习佛法的角度,从众多佛经论典的教言当中可以知道,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是障碍自己生起功德、产生清净信心的自我束缚。

  那么怎样遣除这样的疑惑呢?我们需要去了解所皈依的佛到底具有怎样的功德。佛陀宣讲了《随念三宝经》,很多大德也专门宣讲佛陀的功德,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通过理证分析,就会认识到佛陀真正是完全可以交付身心、完全不会欺惑的皈依处。佛陀的功德并不是经由我们的学习,从不圆满变得圆满,佛陀的功德一直是圆满的。只是我们内心存有疑惑,对佛的功德不了知而已。倘若我们了知之后,就会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就好像世间人,对一个陌生人方方面面不太了解之前,不敢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他,但是在非常了解和信任之后,就可以完全托付毫无保留。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佛陀的功德,多学习佛陀在经典中,或者祖师大德在论典中所宣讲的三宝的真实功德,学习之后疑惑会一分一分地减少,信心也会一分一分地增长,功德就逐渐在内心中生起来了。

  本课就到这里。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第24课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第05课
 《入菩萨行论》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第03课
 《入菩萨行论》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第10课
 《入菩萨行论》第27课
 《入菩萨行论》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第06课
 《入菩萨行论》第76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四、念佛大圆满[栏目:徐恒志居士]
 弟子已经十几年无法入睡,都要靠吃安眠药...弟子是什么样的业障?如何出离才能获得改善?[栏目:烧香]
 佛法东来汉魏西晋佛教[栏目:华方田教授]
 自找麻烦[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福从俭中来[栏目:莲心慧语]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栏目:唐普式居士]
 何为超拔[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三十偈集[栏目:长老尼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