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第01课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75
《入菩萨行论》第01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宣讲《入菩萨行论》是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作为一个大乘的菩萨、大乘的佛子,必须要了知身为菩萨应做之事。做一个菩萨,不单是拥有一个菩萨的名衔。比如我们受了菩萨戒,拿到了菩萨戒的戒碟,就认为自己是菩萨了。实际上拿到菩萨名衔之后,如果对于菩萨应该对众生尽什么责任,菩萨本身应该如何修行一无所知,仅仅拥有一个虚名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是趋入菩萨行为的修行方法。“入菩萨行”就是趋入菩萨的种种修行,趋入菩萨的种种行为。《入行论》里面讲了很多方法:怎么做正确的取舍;内心如何作意;行为上如何度化众生;世俗中如何修行;胜义中如何修行等等,这一系列的修法在《入行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认识清楚,然后认认真真学习。为了利益自他的缘故进行修持,这样的发心、作意相当重要。

  佛经中讲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是特别难以获得的,获得人身之后,尤其困难的是值遇殊胜的佛法。只有以殊胜的人身作为基础和所依,才能够修持殊胜的法义。真正的法义,是能救度自己和所有的众生的殊胜法要。我们只有经由殊胜的法义去实践,才可以引导自他趣向于涅槃的彼岸,所以佛法特别难以听闻。更难以值遇的是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通过正确的传承,正确的传讲方式来让我们理解佛法,这是更为稀有的。

  我们有时虽然值遇到了佛法——比如我们在寺庙中看到流通处有很多经典、论典,但是如果没有殊胜上师来作解释和传授,通过我们的自力,实际上很难以真正了知里面的殊胜含义,即便我们花很多时间都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有了殊胜的上师、善知识,通过正确的传讲方式和传承给我们宣讲,就相当于把最正确的理解方法直接交到我们手上,直接让我们理解和进行修持。遇到殊胜的上师传讲《入行论》是非常稀有的,现在我们拥有了这个因缘,应该无比欢喜而精进。第一方面是获得了人身应欢喜;第二个方面是值遇了佛法,也应欢喜;第三个方面是值遇到殊胜的上师。上师以这样的善巧方便,让我们通过光碟等方式学习殊胜的大乘法要,更应欢喜。

  闻法的因缘,绝对不是无因无缘来的。有时觉得好象是随随便便一个偶然的因缘,就获得了听闻正法的机会,所以我们对闻法的机会不一定感觉非常稀奇。但实际上从佛陀的教育中,从果和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我们就知道:佛法这么难闻,值遇善知识的讲解就更加困难。果这么困难,我们由果推因,就知道因一定非常难遇。现在我们能值遇这么殊胜的听法因缘,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一定是以前曾经种下过闻法的种子习气,曾经接触过殊胜佛法的缘故,现在才有了进一步对佛法深入理解的机会,才有了能够真正趋入修行菩萨行的机会,这样思维才会了知其殊胜之处。修行佛法是循序渐进的,最初我们可能只是和佛法结了一点缘,后来因缘的种子不断发展变化,我们才有了依止上师、听闻佛法的因缘,有了深入理解最殊胜法要——从世俗谛到胜义谛,逐渐接近实相的这些因缘,这个因缘在我们的相续中、人身中逐渐得以圆满。我们有了这种机会之后,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令心趋入正法、精进修行、证悟正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值遇这个法要的时候应该欢喜。

  现在我们辅导《入行论》。上师在第一堂课和第二堂课当中没有涉及到《入行论》的本颂和注释,所以我们在这二堂课的辅导中,就把上师在法本光盘中讲的,比较重要的意义作一个归摄,知道哪些是需要强调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内容。第一堂课、第二堂课主要通过这个方式辅导。第三堂课以后,进入到了颂词、注释,我们就按照颂词和注释的意义进行辅导。第一、二堂课主要是归摄一下上师在光盘、法本当中所讲的一些重要意义,通过归摄的方式进行辅导。

  我们作为佛弟子,有一种责任,就如前面所讲,既然我们拥有菩萨的名称,就应该努力和这个名称相应,完全符合这个名称的含义。作为佛弟子也一样:既然我们说自己是皈依了佛,皈依了三宝的佛弟子,作为一个佛弟子,了解佛的教义到底是如何宣讲的,讲了什么教义,这是一个佛弟子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了知佛到底讲了什么,佛教的教义在哪方面进行了阐释,说自己是佛弟子就徒有虚名。

  殊胜的上师善知识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告诉我们怎么样趋入佛法,把佛教的教义原原本本告诉我们,让我们成为名实相符的佛弟子,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能够逐渐了知佛法中取舍的意义,逐渐了知诸法的实相,看清万法的究竟真相,都是来自殊胜善知识的恩德,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点。

  这次我们有机会在光盘面前听闻上师讲解的《入行论》,一方面因缘很殊胜,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对殊胜的上师怀有感恩之心。上师能够赐予我们殊胜的法要,相当于赐给我们法身慧命,让我们的法身得以延续和现前,实际上在所有的获得当中,这是最殊胜、最稀有的获得,远远超过我们在世间当中获得一些钱财、获得名声、获得世间八法的欲妙快乐,远远比这些的意义要大得多。即使我们在轮回中无数次拥有过这些名声、快乐,但是实际上全都不可靠,一一都抛弃了,现在我们努力追求的东西,也是同样的命运。法义是开启我们内心真如实相的一种殊胜方便,如果能够值遇、了知这样一种殊胜法义,就是打开了我们殊胜的佛性之门,逐渐让我们内心中永无变化的殊胜佛性部分现前,乃至于圆满现前,这一切都来自殊胜上师的恩德。

  由于前世的因缘,我们今生有了依止上师学习佛法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当中讲过,今生能够值遇大恩上师,是无始以来的一个重大转折。以前我们全都是以不间断的、不由自主的方式漂流在轮回中,做轮回的事情,自从遇到殊胜大恩上师之后,我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因为上师告诉我们出离轮回的方法,告诉我们修菩萨道的方法,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大的。

  平时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有很深的感触。上师给我们讲解《入菩萨行论》,实际上《入行论》所讲的利他心、利他的行为等等,这些大乘菩萨所需要具足的智慧、大悲心等功德,在上师的身上完全能够体现。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上师就是活生生的菩萨,完全能够实践菩萨行,而且把实践菩萨行的体验、法要窍诀,通过传讲的方式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接过菩萨行的接力棒,继续开始实践菩萨行,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通过《入行论》词句意义的加持,我们的心会发生转变,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会发生转变,我们对待一切众生的方式会发生转变,这是非常殊胜、非常有必要的一种大转变,这完全是来自学习《入行论》的利益。我们慢慢学习就会知道:《入行论》在调伏我们的烦恼,引导我们的心趋于殊胜的实相方面,的确是无与伦比的殊胜教言。我们慢慢就可以体会到。

  上师讲课的时候,强调了闻思和修行不能脱离。佛陀的经典是相当殊胜的,讲到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我们要闻思这些殊胜的经论。因为佛陀的经典密意很深,以一般人的智慧,很难直接领会佛经的所诠义。后来大菩萨们纷纷出世解释佛经,阐释佛陀的究竟意趣:佛陀经典中的这些经义应该从哪方面来解释?应该如何来解释?应该以什么样的次第来解释?出现了很多论著。

  按照传统,印度、西藏在讲解佛经的时候,有五部大论[1]的传讲方法。“戒律”比较随顺于小乘,主要讲解小乘的戒律,当然不是全部讲解小乘的,也讲菩萨戒、密乘戒等等。在五大论中,“戒律”主要是让我们了知:作为一个修行人,出离心应该怎么样生起,行为怎么样符合修行的标准;必须受戒,按照戒律的指引来进行修行,告诉我们所取所舍之处。接下来是“俱舍论”,它宣讲了有情世间、器世间很多法义,五蕴的分类、作用、法相等等,也讲了种种心法、心所法,一切蕴的本性,器世界、有情世界的很多分类。主要以四谛法门、小乘的教义为基础来进行宣讲和阐释。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学习“因明”。因明主要分析诸根和诸境,根是什么本体,境是什么本体,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了知根和境的关系。因明把世俗法分成起作用和不能起作用两类,然后对能够起作用的法做分析观察,让我们在认知万法的时候,有一个很准确的认知。如果能够把这些法认清楚,学因明最后会落到唯识上,知道一切都是心识安立的。如果不是心识去安立,一切万法的自性都没有办法真实确立,最后归摄到万法唯识。学因明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有逻辑性,能够比较客观公正的观察万法的体性。在大乘空性方面,有“中观”的体系和“般若”的体系。中观的体系,比如《中论》、《四百论》、《入中论》等等,还有《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品,都属于大乘中观。般若实际上是怎么样现前殊胜空性的修行方法,主要代表是《现观庄严论》。中观和《现观庄严论》实际上是佛陀二转*轮中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个侧面讲到了空性,一个侧面讲到了现证。五部大论能够尽可能的打开我们的思路,深入到很甚深的智慧中。对于有情世间、器世间,对于现象和实相,暂时和究竟等等,各个层面的各个法,做最深入的认知,有了最深入的认知之后,就逐渐让我们的思想靠近实相。如何增加自己对实相的认知、正见,或者修行的方式,在五部大论中讲得非常细致。这是闻思方面。

  还有就是上师在光盘当中提到的修心法要。修心法要实际上和修行佛法的体系没有分开,它的侧重点是如何调伏自己的心,所以称之为修心法要。《入菩萨行论》就是这个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论著。《入行论》告诉我们怎么样调伏心,怎么样调伏六根,怎么样趋入于殊胜的菩萨行。通过有次第、有体系的方式,逐渐对我们的心做引导。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先认知,再串习。

  我们一方面要对深广的论典进行闻思,一方面要对于殊胜的修心法要产生高度的兴趣。如果只是修行,没有正见基础,修行比较容易进入盲修瞎练的歧途;如果只是闻思,没有修行,那么我们闻思的结果又有什么可靠性和必要性?实际上,我们闻思就是为了修行,修行以闻思作为前行基础,有了闻思得到的定解,缘这个定解再再串习,这个才叫修。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上师一再强调了闻思和修行不能脱离。在家修行者和出家的修行人,在时间、精力等方面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出家人,可以有很多的时间深入闻思五部大论,对于深广理论可以很深的摄入。作为在家人,不一定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闻、思考、讨论、辩论等等,不一定有这种机会。但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再抽时间实践菩萨行,这是很有必要的。《入菩萨行论》就是属于这种修心的法要。

   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的一个注释《善说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知道上师在讲《善说海》的时候,在第一本书、第二本书的一部分是首先讲颂词,然后再讲解的《善说海》注释。后面就只讲解《入行论》的颂词,《善说海》的注释就没有再讲,但仍然使用《善说海》的科判。

  为什么要宣讲《善说海》呢?上师在传讲本论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一方面是为了圆满法王如意宝的心愿;还有就是《善说海》在修心的法要上、在《入菩萨行论》的注释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具有甚深的加持。《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菩萨,就是一位修菩萨行非常成功的例子,在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因为他的菩提心、善心非常圆满的缘故,在他修行的地方,动物全都受到他的菩提心、大悲心的感染,互为天敌的动物都可以在一起生活、打闹,没有丝毫的恶心,豺狼和兔子都可以很和谐地相处。这完全是因为他的菩提心、利他心非常圆满,不但自己内心充满了菩提心、善心,而且这种善心的力量已经往外散发,影响到了其他众生的相续,让它们的内心也感受到了菩提心的力量,把它们相续中的野性、残忍已经全都遮止,令它们也能够产生善心。我们就知道他的菩提心如是圆满,他的善心如是殊胜,以此所造的《入行论》的注释就是《善说海》。

  有这样一种说法,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上师也提到过:如果能够学习《善说海》,自己的内心绝对会自然而然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当然利根者或者福报比较深厚的人,生起菩提心的时间短一点、速度快一点;如果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人,通过接触《善说海》的注释,不管是接触几句话,乃至于几个颂词,或者只是接触科判,实际上都是和《善说海》有缘的缘故,自然而然在内心当中,会产生殊胜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来讲,这是一种殊胜的外在助缘。如果有了内在想要学习、生起菩提心的意乐,再加上外在这个助缘,我们的内心就完全可以产生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传讲《善说海》的原因所在。

  《入菩萨行论》的注释有很多,《善说海》只是其中一部,其他的注释、科判也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在传统中《善说海》有这种殊胜的说法,所以我们学习无著菩萨的《善说海》很有必要。除了《善说海》之外,还有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短小论著和修行精华,如我们曾经接触的、流传比较广的《佛子行三十七颂》,这部论典对于修行也非常殊胜,也是学习之后能够改变我们相续的殊胜法要。它对于修心、修行方面,是以一种窍诀性的方式来进行阐释的。

  在无著菩萨造《善说海》之前,曾经有一位大德请问另外一位修行非常圆满的大德,他说在如今的藏地,谁对《入行论》最为通达呢?这个上师就提到了两位大德,其中一位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对《入菩萨行论》不管是词句的意义、隐藏的意义,还是通过修行来圆满它的所诠义,都是公认的权威,所以他造的《善说海》这部论典,我们现在能够学习,的确是非常殊胜。可谓好上加好,殊胜上加殊胜,这是极其殊胜的因缘,我们值遇之后应该以欢喜心来学习。

  因为学习这个论典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应该发起一个坚固的心,最好不要中途而废。如果有什么特殊因缘,中间不得已中断一堂课的话,后面也必须通过听光盘的方式重新补上,最好不要断传承。这个法对我们的利益是非常大的,不单是这个传承对我们的加持很大,通过学习论典的词句、意义,我们在听闻、学习之后,就可以对我们的相续直接做改变。学习《入行论》的时间越长,对我们内心的震动也就越大。因为它是与世间人自私自利的作意、自私自利的心完全背道而驰的,能帮助我们彻底打破内心的我爱执,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要。

  学习本论的时间的确可能会比较长。上师讲了200多堂课,如果一个星期讲两堂,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学完。时间看起来是比较长,但是如果我们每个星期都能够坚持听,总有一天会圆满。而且圆满之后,我们会发现把时间花在学习《入行论》上面,的的确确物有所值。尤其是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在学习佛法上真正下过真实的工夫,所以导致我们在身语意的善法方面、修证方面都还非常差劲。现在有了这个机缘,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应该抓住它。如果你不重视学法的机缘,它很有可能从身边溜走,之后不一定马上能重新聚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个因缘很殊胜,就不要让它从我们身边溜走,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就如上师所讲,应该把学习佛法、学习《入行论》作为我们整个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家人、对其他人,都是有直接或者间接利益的。这个殊胜的法要,能够转变我们根深蒂固的我执、或者轮回的根本,作用非常大,加持力非常强。所以学习《入行论》,一方面看起来是时间很长,一方面它的加持力也非常大。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发一个坚固心,不管怎么样,就是不能够中途而退,坚持下去最后肯定会听闻圆满,听闻圆满内心当中肯定得到殊胜的利益。通过《入行论》的加持,我们一定可以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

  相信随着学习本论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入行论》就是个宝库,深入宝库我们会获得各式各样的珍宝。我们会发现,开始系统学习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是何等的快乐。这种对身心的改变,令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法喜。所以,一方面时间长,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学习圆满;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仔细体会法义,力争对学习本论产生非常强大的欢喜心。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有了欢喜心,就不会觉得时间长。如果对一个事情没有兴趣,我们就会觉得时间非常漫长,没兴趣要长时间坚持,可能会有点困难。上师也说学习本论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入行论》的殊胜法义。

   自从寂天菩萨在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众诵经大会上,把《入菩萨行论》诵出来之后,这部论典就一直流传世间非常之广。寂天菩萨有七大稀有传奇,上师在讲解《入行论》的过程中,都逐渐做了阐释。宣讲《入行论》的大概情况是:当时寂天菩萨在那烂陀寺秘密修行,表面上和一般的僧人一样,也是出家的一个比丘僧。那烂陀寺其他的僧人都非常精进,要不就是听闻背诵,要不就是修行。但是寂天菩萨的行为在显现上就有点格格不入,为什么呢?因为他除了吃饭、睡觉、大小便之外,好像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所以大家叫他“三想者”。有人看不惯,认为这样的人混在道场中,是给佛教抹黑,想把他驱逐出去,不让他呆在僧团中混饭吃,但是他也没有犯什么大错,不好直接开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知道寂天菩萨没有学习,肯定不能背诵,如果办一次诵经大会,让所有的僧众一个个上台把自己所学的经论背出来,背不出来就开除,一定可以赶走他。他们制定出这个计划,就给寂天菩萨讲了,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安排,寂天菩萨说:我不行啊,我没学过怎么能背诵呢?其他人不同意并告诉他的师父,师父知道后也要他背,他没办法最后只有答应了。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虽然表面上没有做什么修行,但是因为和文殊菩萨因缘很深,秘密中经常在文殊菩萨面前亲自听法,内心记持了很多殊胜的法要,禅定的功夫、证悟都非常深,只不过在外表上没有显现出来,表面上是很平庸的一个修行者而已。到了该他背书那天,有人给他搭了个很高的台子,也没有楼梯,想让他出丑,但是没想到寂天菩萨走到台边,好像很随意的样子,直接就上台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有点怀疑自己:他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大德?因为菩萨上台的样子非常潇洒,就猜测他是个隐藏的大德。

   那时寂天菩萨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问下面的僧众:你们是想要听以前曾经流传在世间的论典呢,还是要听以前没有在世间流传的论典?下面的僧众有两种想法:一些人已经对他产生了信心,认为他可能是个大德,应该请他诵一部以前没有的殊胜论典;第二种人的态度是为了看热闹,说既然这样,就诵以前没有的论典吧!所以大家一致同意请他诵以前没有流传过的论典。

  寂天菩萨写过的论典一共有三部:《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他想《学集论》太广了,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念出来之后对一般的修行人利益不大;《经集论》太略;《入菩萨行论》不多不少正合适。他就在法座上面,从论名开始诵起来,完全记住了《入行论》这部论典。他一直念,一直诵,背到智慧品第34颂[2]的时候,身体开始逐渐从法座上面升起,慢慢上升到虚空中,边上升边诵颂词,后来逐渐隐入虚空不见了,但念诵的声音还不断传下来,一直把论典传圆满为止。这就是《入菩萨行论》出世的非常稀有的传奇传记。

  《入菩萨行论》就是寂天菩萨以这种非凡的方式诵出来的,之后有很多具有不忘智的班智达把颂词记录下来,开始流传于世间。《入行论》在印度问世之后马上就引起震动,大家纷纷学习,纷纷造论典解释,据说印度对《入行论》写的注释有108种,非常之多。

  《入行论》传到藏地之后,各个教派的大德对《入行论》的修行方法也高度重视、非常欢喜,大批学者也对《入行论》的讲解、注释、传承,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入行论》在西藏也是普遍受欢迎的一个论典。它在流传过程当中,改变了无数人自私自利的心态,让无数人真正趋入到殊胜的大乘道、殊胜的菩萨道中,真正获得了殊胜的法益和证悟。

  虽然《入行论》早在宋朝时期在汉地就有翻译,但是由于因缘不具、众生福报没有现前的缘故,过去一直没有人重视这部论典,也没有人传讲,所以《入行论》在汉地兴盛的时间就稍晚一点。到了现代,有人把《入行论》的颂词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然后有很多大德,尤其是大恩上师,开始广弘《入行论》、广传《入行论》。通过这几年的弘传,汉地的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在深山修行的人、在都市里面工作的人,他们在接触到《入行论》、学习《入行论》之后,都非常喜欢《入行论》的法义。很多人背诵颂词,很多人发愿一辈子实修颂词,学习《入行论》写的心得也是铺天盖地非常多,这都是发自内心对《入行论》的一种赞叹。现在我们知道,这几年《入行论》不仅在汉地弘扬,而且《入行论》也翻译成了英语和其他语言在全世界广弘,很多人都非常喜欢。

  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要学习《入行论》整个十品的内容,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专门把里面的几品挑出来学。比如专门学安忍品,对治我们内心的嗔恨心;专门学智慧品,让我们知道中观应成派在抉择万法实相的时候是什么方式;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再加上第十品,这叫入行论四品,也可以把这四品拿出来学习背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传讲方法、学习方法。

  有的大德如《大圆满前行》的作者华智仁波切,也很注重《入行论》,对《入行论》非常通达,也造过《入行论》的科判《明镜义》,现在我们还在用。他在藏地任何地方,不管是在家人当中、还是寺庙当中,都在传讲《入行论》。《入行论》的法本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体,有时间就看、就学习。因为很多大德普遍重视这个传承,让很多人得到了利益。

  我们这次学习《入行论》,从造论方法、弘扬方法和学习者受益的情况来看,我们能遇到《入菩萨行论》,真是应该欢喜,要发一个坚固的愿,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入行论》所讲的内容。

  现在学习的这些道友当中,有些以前可能学习过,但是听过一次、两次绝对不够。因为《入行论》是讲菩萨的行为、菩萨的修行方法,是超越我们一般人庸俗的自私自利心,超越我们的分别心的,里面的甚深含义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学习,经过反复的学习,很甚深的意义才能逐渐浮现出来,这是针对已经学习过的人来讲,不要以为已经听过、学过就可以了。实际上《入行论》是讲怎样趋入菩萨行,义理很甚深,需要再次的、反复的观察学习,我们在相续中才可能深刻的记持住它的词句和意义。

  如果是第一次学习,我们还要象前面一样,认真对待这部殊胜论典,尽量抽时间串习《入行论》。这样对自己、对家庭、对和自己交往的其他人,都能带来殊胜利益。如果自己学习了《入行论》,内心调和了,行为改变了,也能够影响到其他人,对自他都有利益,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利益。真正究竟的利益,是通过学习、修学《入行论》,生起菩提心成为菩萨,逐渐获得菩萨的智慧、神通、方便等等,得到这些功德之后就可以直接利益众生,这就是比较究竟的、圆满的利益。不管怎么样,这些利益还是需要一点一点通过学习去获得。我们不能这样想:只要花一点时间,马上就会得到效果,如果不得到效果,就说明法不好。我们要离开这种心态,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入行论》这么兴盛呢?就因为《入行论》本身很殊胜。《入行论》分十品,第一品主要讲到菩提心的利益。发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发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在这个方面很善巧,在我们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讲它的功德利益。就好像世间的商人在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介绍商品功能的殊胜性,让大家动心后才愿意买。所以第一品讲菩提心的利益,我们学完之后就会想发菩提心,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它的功德这么大、利益这么大,一定要发。

  第二品主要讲要发起菩提心就要遣除障碍,是忏悔品。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受持菩提心,就是怎样通过仪轨受菩萨戒,第三品中有专门的仪轨让我们受戒。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是讲菩提心生起之后,怎样让它不退失,讲到了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能放逸,要小心翼翼地修持,取舍因果,保持正念,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然后是不退失菩提心,退失的因缘是嗔恨心,所以第六品讲到了安忍,让我们修安忍,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不退的基础上,怎样让菩提心再再增上。第七品精进,是把佛经中讲精进的内容归摄在一起。第八品静虑,讲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修法。第九品智慧,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第十品回向,把学习的利益、功德,或者整个菩萨的修法,通过善巧的方式,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这就简略地介绍了整个十品的大概内容。

  我们真正深入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词句非常巧妙,理论非常圆满,能打动我们的心,让我们放弃以前的偏执。学习了之后就知道,里面的智慧非常尖锐,说服我们的理论非常圆满。为了让我们了知甚深内容,论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通过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了知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难懂的道理。学习完之后,我们就知道的确《入行论》非常殊胜。我们值遇了《入菩萨行论》,改变我们一生的论典可能就是《入菩萨行论》,因为它非常系统、善巧地针对我们内心中轮回根本——我执、我爱执,阐述了怎样下手改变它,把它改变成利他的状态、慈悲心的状态、殊胜菩提心的状态,《入行论》专门宣讲了这样的道理。

   《入行论》从第一品到第十品的主线是什么呢?《入行论》的主线是生起利他心。有了利他心,菩提心这种修心法要的殊胜意义才可以生起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利心,生起利他心,通过行为去利益众生、改变众生。它主要是从打破自利、生起他利的心态和意义上让我们去转变、修学。在利他的过程中也贯穿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在这个主线中把六度的方法贯穿起来,如果认真学完之后,对六度和利他心有体会的话,一定会有一种内心转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逐渐学习都能够了知。

  上师讲了一些传记,在注释中已经很清楚,我们就不再重复传记内容。以上是第一堂课上师所讲比较重要的内容,我们该发挥的时候稍微发挥一下,重点方面要强调的强调一下,实际上都没有离开上师在课堂里面所讲的内容。

  --------------------------------------------------------------------------------

  [1] 五部大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庄严论

  [2]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此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思是一切万法本性都是完全离开一切戏论的,如果我们不执著就会趋入寂灭。


{返回 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第02课
 《入菩萨行论》第10课
 《入菩萨行论》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第12课
 《入菩萨行论》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第34课
 《入菩萨行论》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第22课
 《入菩萨行论》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第24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四十八法 10) 随分持名 Reciting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无死的金刚心 第25章 公开的辩论[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半调子[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三四 鱼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佛遗教经讲记 六[栏目:净界法师]
 深信业果——清净持戒、解脱烦恼的前提[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饮一口法乳——快乐的生活5[栏目:佛法生活·嘎玛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