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恩师
第269期明觉 文:传灯法师
在我出家的路上,有两位师父对我影响深远。
Sayadaw U Silananda[1] 是位缅籍比丘,我在仰光学习时,他担任大学的校长。长老来自书香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姐姐是一所尼众寺院的住持。长老自小受到佛法的薰陶,16岁当沙弥,20岁受具足戒,并在瓦城边上的佛教重镇Sagaing,接受僧格的培训和养成。
长老是实实在在的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巴利文和梵文都非常好,他持戒甚严,但待人和蔼可亲,深得全体师生的爱戴。1954至1956年间,缅甸举行第六次,亦是佛教史上最后一次的上座部佛典结集,多个国家的南传比丘僧,聚集在仰光成就这桩盛事,长老便担任举足轻重的编辑工作。
课堂上,我们最爱长老教授《阿毗达摩》和禅修。西方学者将《阿毗达摩》视作佛教哲学和心理学,将身心剖析得淋漓尽致,当中有许多生涩难懂的名相,但经长老深入浅出的解说,配合着他精心设计的图表,同学们融会贯通,很快便能明了、掌握。
在缅甸学习的第二年夏天,我请求成为持戒女,长老慈悲,答允为剃度恩师。我至今仍牢记教诫:「要在经教上用功,在行持上著力,解行并重。」从那时开始,我严谨地守持八戒,安住於闻思修上,为日后出家奠下了基础。
长老一生为教忘躯,除了教务和弘法工作外,更埋头研究典籍,校对论著。他曾多次受邀赴国外弘法,后来我到美国深造时,常趁假期到他住持的「如来禅中心」参加禅修。在他的悉心引导下,我如许多禅子一样,循序渐进,掌握方法。
结束缅甸的学习后,我返回马来西亚,却不想去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过世俗的生活。我很想出家,很想把握这一生的好因缘,超脱红尘,修福修慧修心。但茫茫人海,我该何去何从?何处是道场?依止的师父又在何方?一个机缘下,我来到槟城的妙香林寺,依止上广下余长老披剃出家。
恩师原籍福建惠安,小时家贫,无缘读书。少年出家后,以为生活能安定了,不料中日战争爆发,饱受流离颠沛之苦。后来恩师到了南洋,在漫长的几十年岁月中,履行了「将此身心奉尘刹」的行愿,不遗余力重建槟城妙香林寺、吉隆坡鹤鸣禅寺等道场,还创建了妙香林佛学院,摄众弘法。
记得当初恳求恩师接引出家时,他谨慎地查看月历,将落发吉日定在两个月后的某一天。对於心急如焚的我来说,那真是一个耐力的考验。落发前一日,好不容易请到爸妈来拜见师父,父亲坦诚说出内心的不舍和不愿。当时恩师没有说什么,对爸妈而言,那真是极为难过的一关,看到爸妈的泪痕,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好这条路。
恩师很爱读书,但一生没有机会接受正统教育,他将遗憾化作愿力,凡有年轻人想读书,尤其发心进修佛学的,都全力支持。我出家时,他已届耄耋之年,平日深居简出。我是他最后一个披剃弟子,得到恩师垂爱,送我前往美国深造。
几年后,爸妈看到我明显的进步,感受到我割爱辞亲的使命,看得出,他们都以我为慰,而且都跟著虔心学佛。对於两位恩师,在我生命中给予提携指引,他们的教诲,在我心中,永无尽期。
--------------
[1] 「Sayadaw」是缅人对住持和长老的尊称,「U」是男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