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
《文殊根本续》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菩提道次第广论》曰:「若不护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极漂转咒理(密法)之外。」
提及三昧耶戒,许多人只想到每天念咒或修持仪轨,每每於灌顶前询问是否有功课,如果没有便高高兴兴地参加,以为无须负上任何责任。然而,笔者上次已解释,接受任何广略灌顶,均以视为受戒比较合宜。再者,密乘并不只是「做功课」这么简单,四部密续各有十四根本堕(有以无上部十四根本堕概括前三部的),且有共通的五佛部誓句。无上瑜伽续部尚有不共五佛部誓句、八支粗堕、多种支分粗堕,母续还有更多独特的三昧耶;《时轮金刚续》有廿五不共禁行;前译大圆满法中别有廿五根本誓句、廿七支分誓句,某些密续更开示数百条誓句!
密乘戒律只能对已受灌顶者宣说,笔者不便於此公开介绍具体条文,但可以告诉读者,所有誓句律仪的基本精神,都是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上,做到「自净其意」――无论何时何地、对任何人或事物都保持诸法本来清净之正见。阿里班禅(Ngari Penchen,1487―1542)《三律仪决定论》有言:「若行者通达自身本性即是三金刚,则一切百千亿真言续部之三昧耶戒,悉得圆满。」
内心要时刻保持清净见,是十分困难的;加上某些誓句,就是要求行者守持皈依学处、别解脱戒、菩萨戒的内容――不失菩提心及慈悲心、止各种恶、行各种善(而且灌顶前行中也有重授皈依及菩萨戒的环节),故密乘誓句律仪总摄了一切佛法心要。这正是祖师们都说密乘戒难以圆满守持、学习密乘前应先修妥显乘作为基础的原因。
每天念咒或修持仪轨,其实也是让行者观修自他身语意清净的方便。由於所有本尊本质上都相通,故即使接受了许多灌顶,只要观想所有本尊融入某一本尊,仅修持此一尊,就等於圆满了所有本尊的观诵。每一位上师都可能受过逾千种灌顶,他们自己都是这样合拼修持的,并不会逐一观诵所有曾受灌的本尊,否则一天廿四小时都不够用。因此,我们无须担心多接受一个灌顶,便多了一项功课。
与其他誓句相比,每天至少观诵一位本尊,很容易办到。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我们能否满足每一刻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要求。试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烦恼丛生,小恶不断、小善不为,即使造作的慈悲心亦生不起,连法会时也要为了占据座位或争先恐后求取加持而起争执,像我们这种「假佛弟子」,接受灌顶便等於破戒,岂非自寻地狱之路!
《三律仪决定论》谓:「一切功德之根本依处乃是别解脱戒,菩提心即依彼而生起,此等皆为密咒修持之支分。於领受能熟灌顶后,即应守护三戒如护自目。」「若行者於在世之时,(犯戒而)未作忏悔,将相续感生极不悦意之果;来生复当受生於苦恼不止之金刚地狱中。若於誓句不失坏,最迟当於十六生,最速当於此生中、死有或中有(成佛)。余等利益包括:成就八大共同通力、八种无上功德及证德七支和合妙相,成办自他二利之标的。」
阿里班禅指出了持守誓句的必要与功德,以及不持之过患。虽然誓句难以完全实现,但众师咸称,只要每天忏悔、慢慢改进,过程中暂时不圆满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我们有否真心立志修学。若我们仅於灌顶前紧张地追问有没有功课,却无视清净三业的要求,则是本末倒置了。
※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