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心和智慧
 
{返回 四无量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43

  慈心和智慧   

  慈心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生活。慈心培养法的修习应该已经对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与自我的关系有所启发。例如,通过修习,我们了解到情感是可以培育的。对於许多人来说,这个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某人是否是我们的敌人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我们的态度。

  人我界限的消失

  慈心的修习对如何理解及处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可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您与某个人展开争论,但完全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呢?我相信您熟悉这种情况。但您是否曾问自己您到底是在和谁争论呢?大多数的人并不会如此深入地自我分析,现在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很明显,您争论的对像并非那个具体的人——他也许还不在现场,即使在他的外表也无法与您争论。考虑到这一点,结论只能是您在和自己争论。您的部分心念(这部分被当作您自己)与另一部分心念(这部分被当作对手在您头脑内部的代言人)缠斗在一起。“真正”的对手完全没有介入。(如果一方赢了,那到底是谁赢了——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您可以想想看。)

  区分事实与幻觉

  让我们的思考深入一些。如前所述,您觉得自己在与人争论,但实际上只是在和自己争论。事实上,我们经常生活在这种状态中,分不清想像和事实。我们在头脑中进行的争论对外部世界以及我们的对手是否有影响呢?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影响肯定是有的。经过一番争论,我们很可能心情很坏,这会殃及无辜,例如我们的朋友及家人。当然,也会恶化我们和对手之间的关系,因为恶念被强化了。在某种程度上,对手也是无辜的。他也许在忙别的事情,而不得不面对我们在心里强化的消极情绪。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让我们先关注这个基本的事实:我们在心里激起某些情绪,然后这些情绪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影响。我们还可以开始质疑内外部的区分。我们的心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世界的观察。例如,我们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幻觉而情绪变得很坏,然后倾向於从负面解读人的动机(我知道这是幼稚的,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就像我之前指出的,我们内在的争论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对手的观感——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心念,才把人作为对手,并进而影响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

  我们倾向於对“内部”和“外部”做清晰的区分。这似乎很自然,以至我们极少——如果有过——对此提出疑问。然而,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区分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所谓的外部世界事实上是由我们的主观状态遭遇我们经历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在坐禅(甚至行禅)中,有时内外部的区分开始模糊。我们开始认识到,内外部世界的区分并非那么明显,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世界——出於无知,我们将之一分为二。

  在慈心培养法中,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培育慈心时,我们的心胸变得旷达。我们不再觉得,为了得到快乐,我们主要(或只)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在练习中,我们很快发现,当我们考虑他人并给予良好祝愿时,我们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我们认识的改变是我们自我认识完全变化的开端。

  “无私”

  对於“无私”这个词,大多数的人有复杂的感情。它也许让我们联想到苦行僧似的自我否定或自我憎恨。但是慈心的修习让我们发现,放弃狭隘的自我,是快乐的、令人心满意足的体验。与其将无私看做是对自我的压迫,不如将之视为心量的放大——理论上,心量的放大永无止境。

  慈心培养法的修习有助於我们从受局限的想法、观点、情绪和行为中解脱出来。根据佛教的传统,这项修习能使我们觉醒(或觉悟)。这也许并非您生活的目的,但本著慈悲的精神,我祝愿您顺利地探索内心的丰富世界,并从中找到快乐和满足——这是您固有的潜力。


{返回 四无量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心、日常食物及生活方式
下一篇:慈心的不同方面
 圆融四无量心(林钰堂)
 慈心的不同方面
 四无量心(张有恒教授)
 慈心观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李孟潮)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浅谈(释法隆)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四梵住的修习(向智尊者)
 我的慈悲主义(茗山法师)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禅修方法(强帝玛法师)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济群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栏目:守培法师]
 修行者的心[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佛教·科学·科学家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智宗)[栏目:佛教与科学]
 莫贪婪 莫不知足 学会珍惜拥有[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明观此心 哪个起心动念是痛苦的因[栏目:达真堪布]
 第一篇:初修导引 壹、初机释疑 四、修持疑义[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寒山子时空观表现出的人生智慧(王早娟)[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心灵篮球[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无智无得,入佛知见[栏目:张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