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三课
 
{返回 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58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三课

  如永嘉大师所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每个人最害怕的都是死亡,但是只要有生,就免不了死。人人都要面对生死,但很少有人能够从容自在,无所畏惧。我们今天就“了生死”的问题,谈谈“抉择诸法无生”的必要和方法。

  无明和爱是生死的根源

  《大法炬陀罗尼经》中,无畏菩萨问释迦佛:“世尊!以何因缘是等流转?”佛回答说:“以渴爱故受诸有生,如是渴爱、无明为本。是故我言,贪爱为母,无明为父,往来轮转生老病死。”

  生死中的一切现相无不随因缘而起,它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换句话说,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轮回影片,它们发生的根源,就是无明和爱。只要无明和爱的原动力没消除,就会接连不断地集起生死胶片。也就是由一念无明迷惑,发生妄动,就会在你的识田胶片里种下影像,再加上爱的推动,之后就会连续不断地放映出各种生死苦相。等放到“死”的时候,这一部电影就结束了。之后换下一卷胶片,在下一部影片里继续上演生死苦剧。所以,只要无明还在,生死就没有尽头

  其实,说到底,生死就是由一念妄心所召感。也就是当初明光现的时候没认识本性,错过了成佛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了中阴幻相。之后把那些幻相执为真实。在显现有缘父母行房的境相时,以一念“爱”心,入于母胎,从此就踏上了生死的旅程。就像做梦的时候,最初一念迷惑,入于梦境;之后由于执著梦中现相实有,不断地攀缘逐取;结果流连忘返,一直醒不过来。

  这样就知道,我们就是以妄心而转入生死。那么,“妄心”具体指什么呢?

  佛在《楞严经》[1] 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种种颠倒,集业感果,无法成就无上菩提。这都是因为不了知两种根本所导致。哪两种根本呢?一、即无始生死根本,也就是一切众生把本来没有的法执为真实,计执攀缘心为自性;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就是把本来真实的法执为没有,忘失自性。结果颠倒执著,再再地幻起生死影相,不断地逐境流转,就会入于生死而不自知。

  执著诸法实有则入生死

  如《僧伽罗剎所集经》说:“众生之类,行垢所染著,增益生本,无有能脱此生死者。”

  凡夫计执虚幻的身心实有,认为现前的一切法有生,有独立的自体;之后一直缘境分别,心随着境相不断地动念,从而不断地轮转。这样一种妄动就是生死的因。也就是说,一念无明妄动,计执诸法实有而起念,就入了生死。念念迷,念念执著幻相真实,就是念念入生死。也就是由这一念妄心不断地起惑造业,就不断地现出生死境相,放出一部又一部的生死电影。

  所以,“生死”就是一种无穷的轮转,就是幻觉的妄动。实际上没有实法在轮转。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酒,感到天旋地转,根本停不下来。这就是因为迷醉的因存在,所以会不断地出生迷醉相。因一旦破除,那些幻相就会立即消失,那时会发现天地从没旋转过。同样,生死中的无穷现相都只是幻境,实际没有。只是迷乱的因存在,也就是执著诸法实有的妄心一直在,这样就会不断地出生虚妄现相。一旦认识到这些都只是幻相,没有自性,从此就不会被幻相所牵。这样一念回光,觉了本心,就能休歇下来,一切幻相就会消失。世尊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中二十二年演说般若法,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忘失自性是一切迷乱的根源

  如《楞严经》说:“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首先讲譬喻,有一个狂人名叫演若多。有一天照镜子,在镜子里见到头上的眉眼,心中非常欢喜。之后反过来看自己,结果却没见到头上的眉眼。因此生极大的嗔心,说是魑魅作乱,结果狂走不已。意思就是,自己的头比喻真性,镜子里的头是妄相。见到镜子里的头有眉眼,所以非常欢喜,比喻执著妄相为真,固执不舍。不见自己的头有眉眼,比喻真性无一切相。

  也就是说,空性就是真如,就是我们的本性。所谓“见性”就是指见它。只是由于一念迷失,不识本面,错认幻现的五蕴身心是自己,结果就迷掉了主人。

  其实,佛法揭示的就是真如缘起或者法界缘起。要知道,诸法没有自体,就说明诸法以性为体,或者说都是从本性幻出的假相。所以,由性现出的幻相,不可能脱离本性而别有自体。如果万法各有自体,那就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法,这样无论如何也无法“会万物于一心”。

  因此,“明心”才能“见性”。明得那个“体”,才知道一切全是“性”在起用。如果你不明本性,必定会落在法执当中。也就是你会认为有真实的生死,并且这里面有法可求,有法可得。相反,只有明本性,才晓得这上面没有任何生灭,一切生灭现相全部虚幻不实。

  这样就知道,真实之中没有生死可了,没有涅槃可证,一切无非回归本心而已。像这样,根源的无明上一破掉,就不再集起各种生死的业,也就不会有生死了。

  那么,怎样才能破除无明,了生死呢?对此,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了生死”。

  了生死的涵义

  “了”,有两种涵义:一、在理上的了解;二、在事上的了脱。

  其中“了解生死”属于见解,也就是完全了解生死的真相。知道“生死”本不可得,只是假名而已,真实中本来不生不灭。“了脱生死”是指,信解起行,实证到生死本不可得。从而在事上破除无明,止息一切妄执。也就是,境相现前的时候,不再动念生心,也就脱离了生死系缚。

  另外,这里的“了”,并不是离开现前的生死,另外寻找一种“了”,而是就在这个生死当中,了解并证得它原本无生。

  要知道,生死不在心外,一念迷就是入生死,一念觉就能了生死。只要心不再执著,不再迷于幻境,就不会继续在识田里种种子,也就不会成熟果报。如果还一味地分别执著,根本不往反方面用功,只盼着多少年之后再去了生死。这样臣服于烦恼和业,天天增长生死,最后就会被越来越深重的妄动压得无力回转。所以,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放在那里,不去解决,之后还要无数次地发生,成为一个最大的症结,致使你继续沉沦生死,无法超出。结果这一生又空过了,不知还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再次遇到了生死的因缘。

  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在目前身心健康,一切自在的时候,努力了生死。不然的话,到临终四大分解时,必定不自在地随惑业的力量,继续轮转生死,求出无期。因为你心里现在念念执著幻相,就是念念入于生死。由于错乱习性非常强,等到了中阴界,一出现幻相,你的心还会习惯性地执著,还会以“爱”受生。总之,不要等若干年后再去考虑了生死,现在就要在这方面用功。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前面也讲了,只有通过修行,实证诸法不生不灭的本性,才能真正了脱生死。而它的前提就是了解什么是“生死”。

  为什么要了解什么是“生死”呢?

  不解生死,导致寻义分别

  无始以来,我们由于不了解“生死”的真相,结果不断地在这里面寻求意义,起种种计较、分别,之后就出现了各种生死的恐怖、忧苦。

  意思就是,不了达“无生”,就必定随虚妄分别而转,由此就会不断地受生。而生的后面永远有死亡相随。人最畏惧死亡。死亡来临前,大家都假装没看到它,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生”,从不考虑死。但是死到临头时,每个人都会感到惊慌失措,痛苦万分。我们知道,很多人生前事业成功,拥有相当多的财富,具有崇高的地位,或者声名远播等等,但是他们死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惊恐怖畏。或者,这一世得一个天身,无比地逍遥、快活。但是只要取了“生”,就必定超不出“死”。死了之后,这一切又变得一无所有。

  所以,活着的时候再怎么快乐,也不过是得到合意的境界,暂时感受一种虚妄的乐受罢了。真正看来,不通达“无生”,不终止死亡,就根本无法安心,无法获得真正的自在。

  解无生死即了生死

  如《十住断结经》所说:“解了生死则无生死。”

  所谓的“了生死”,并不是把一个实有的生死息灭,之后就证得涅槃,而是当你真正实证到,正现的生死本无,没有自体,也就脱离了生死。即应当认识到,一切缘起现相本来无生,之后心不著在上面,才能从中脱开。

  前面也讲到,最初由于一念无明,不了知一切影相全部是自心变现,认为在心外有独立的自体;之后认为“我”在这边,是“能取”,“我”之外的一切法在那边,是“所取”。然后对一切相进行攀缘、执著,采取各种各样的取舍和行动。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幻相,没有自体。这些都叫做世俗谛,是迷梦般的事。就像《入中论》所说,在迷梦当中根境识三者都有,能所二现都是错乱,都是虚妄分别。或者说,这一切不过是本性所现的幻相。真正认识本性时,万法都会归于自心。

  所以,首先就要了解这些妄相本来没有,之后才能破除这样一种“心物分离”、“性相分离”的大无明,否则永远虚生浪死,向外驱驰不已。

  具体了解的时候,又要从抉择“无生”入手。也就是认识到,正处在生死中时,就没有生死。我们平常说的“生死”只是假名,寻找它的实义根本得不到。而且,这“无生无死”也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实际上,无论是迷是悟,修道还是不修道,生死的真相就“无生死”。只不过没修道的人,不知这些法只是幻相,结果不断地在幻境中沉沦。而修道的人,因为知道一切现相都是幻事,就不会去追逐那个幻影,不会继续分别、逐取。所以,他会把一切现相看成空花水月,而不会迷失在假相里。从此开始去妄求真,返本归源,再不会迷头认影。

  就像对于一面显现影像的镜子,凡夫舍镜逐影,二乘离影住镜,但这些都是错乱。因为镜子跟里面现的影像并不是分开的两个体。其实二者不即不离。也就是你既不要著在应缘现的幻影上,因为它了不可得;也不必逃离它,因为它不过是个幻影。其实,生死就像一场迷梦,凡夫被情见所牵,堕在生死海中,无法自拔。二乘远离生死,住在涅槃当中。但是,由于他把生死和涅槃别别分开,心中有生死、涅槃的对立见,以具有法执的缘故,只能了脱分段生死,而无法了脱变易生死。

  要知道,生死和涅槃都是幻事,真实中既无生死,也无涅槃。而菩萨既不受生死,也不住涅槃。虽入生死却不被情见所拘,即入而不染。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所以,只有见到一切现相本空,生死本来没有,这样不著任何法见,才能完全空尽生死,才能恢复本性。

  总之,以一念无明,形成了幻心,从这里就卷入了生死。所以,所谓“生死”,不过是我们的心外被境界所牵,内随妄念而转,也就是幻心的起现、流转,导致了无穷无尽的生死。

  那么,到底怎么了生死呢?道盛禅师[2]说得好,所谓“了生死”,只要了妄心的生死,开悟真心,生死就没有了寄托。要知道,幻心本不可得,如果你能够觉破幻心,照见它本来空性,由此彻底灭尽幻心,就能解脱生死。之后,进一步见到幻心只是真如性海的一个幻用,就知道众生本来不生不死。所以,二转破相,三转见性,二者圆融在一起讲,也能很快让你了解。

  “生死”即“无生死”

  如《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所说:“若依因缘生一切法者,彼常不生;若常不生者,彼常不可得;若常不可得者,彼得实际法。”

  “生”不是真实的“生”,“死”也不是真正的“死”,“生死”都只是因缘和合现出的假相,所以是“无生无死”。了知这一点后,就能悟入真实义当中。

  所谓“生命”,有些人认为是肉体的形躯,有些人认为是内在的精神。其实按佛法来看,生命只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成熟时变现的一幕幕幻相。既然是观待因缘而起,也就没有自体。因为凡是因缘现起的法都不是本性,只是本性所现的相而已,所以并不是真的有个生命“生”了。而真实中有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它随着无明的缘,就会幻起各种五蕴相。

  同样,所谓“死”,也不是真的有一个实法灭了。只是先前维持他的因缘没有了,同类的幻相转成另一个相续相。所以也没有真实的“死”。

  就像银幕上的电影,因缘和合的时候开始显现,这也不是真实的“生”;中间不断地现出一幕幕的影像,也没有实法的“住”;最后影片放完,因缘结束,影像消失,这也不是真实的“灭”。因为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法,都是幻相,所以没有生灭。我们一世一世的生死,就像一场一场的电影。它的起点叫做“生”,终点叫做“死”。但实际上,这些生命的影相也只是因缘和合显现的幻事,看上去真实,实际都是假法。

  这样观察就知道,原来根本没有生死,所谓“生死”就像空花一样,本来不生不灭。

  心“无生”

  其实,“生死”完全建立在心上,而“心”也是因缘法,所以是无生。

  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轮转。每一世从生到死之间,心识都在不断地生灭。但实际上,整个过程都只是虚幻的影相。因为每一刹那心识都是假相,真正寻找的时候了不可得。

  我们知道,心识由根、境、作意三者和合而生,第一刹那三法和合,下一刹那无间现起一个心识。离开境等的因缘不会有它。这样就知道,心是幻心,正现的时候,就没有独立的自体。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这里关键要理解“和合”的涵义。比如,天上的月亮跟地上的水一和合,就现出水月的相,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影相。再比如,电台发射的电波跟接收器二者和合,就会现出一个声音的相,这叫做因缘和合的声音,这些法都没有自体。总之,只要因缘和合,就会现出不同的相,离开因缘,这些相就没有了。所以,正现的相并非独立自成,也就是没有自性。

  有人会想:“即使没有境等的因缘,心还是可以存在,比如单独一个心识也可以打妄想。”其实,第六意识也需要法尘、意根等的因缘才能现起,离开法尘等的因缘同样不会出生。所以,意识也只是一个虚假的心。

  所以,每一刹那的心识都必须依于前面的因缘才能出现。也就是前面的因缘一和合,就现起了下一刹那的心识。之后再由这一刹那的因缘和合,现起后刹那的心识。由于离开因缘,根本不会有它的体,所以,每刹那的心识都只是假相。这样看来,整个生生不已的生命历程,也只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没有自体。

  或者以金刚屑因观察心识的“生”,如果它是实法,那是怎么生的呢?它不是由自己而生。如果前面已经有了,后面再生它,就不会有任何“生”的迹象,也就是不会出生任何新的事物,所以不能叫做“生”。

  而且,也不是由其他的实法而生。因为,如果心是实法,由另外一个实法来生它,那么,由于两个法都已经存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怎么可能由一者生另一者呢?就好比柱子和瓶子已经存在,怎么能说柱子生瓶子呢?如果说因和果处在前后位,也就是前心生后心。那么,由于有前心的时候,后心还没生,等后心出现的时候,前心已经灭了,二者永远无法见面,不会发生作用,更没办法成立有“生”。当然,共生和无因生更不可能。

  所以,不观察的时候,我们认为真的有“生”,实际根本没有。只是假法生假法,所以是“无生”。

  心“无灭”

  因缘和合时,幻心现起,因缘消失时,幻心无法独立显现。所以,心不是实法,也就没有灭(因为有实法生,才有它的灭;既然没有实法生,也就没什么灭)。

  比如,现在我心里想我的兄弟,那么幻心当中就出现了兄弟的影相,之后又去想朋友,这时幻心当中原来兄弟的相就没有了,现出了朋友的相。所以,缘着兄弟的心和缘朋友的心都是幻相。就像我现在做一个手势,并且随着手的不断旋转、屈伸等等,就会显现不同的现相。刚刚那个手势现在没了,变成另一种手势。这就说明刚才的手势不是真的,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能够不断地转换,变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我们的心也一样,它有内在不断的运作、现起。这里每一刹那的现起都不是真实的“生”,所以,正灭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灭”。“灭”的形相、方式、处所等等都得不到,因此心识“不灭”。

  心是身体的指挥者

  我们的身体随着心识而转。从某种层面来讲,幻心是主人,身体只是它使用的一个工具。

  比如,汽车驾驶室里的司机是车的主人。他把车往左开,车就往左开;他让车向右拐,车就向右拐。他猛踩油门,车就必须加速。他去踩刹车,车就会停下。

  同样,我们的幻心就是身体的指挥者,心让身体往前走,身体就往前走,让身体去买东西,身体就走到商场买东西。让身体吃饭,身体就会一步步地走到餐桌前,然后坐下,做出各种吃饭的动作等等。

  前面已经抉择了心依因缘而起,所以是幻事,无生无灭,那么,受幻心支配的身体,就更不可能实有,所以身体也是幻相。

  了解心无生死,远离妄想分别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遇到各种人事物,起很多幻心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一切心都只是因缘和合的幻相而已,所以你不要把它执以为真实。

  人们总喜欢沉溺在妄想当中。像是回味过去的欢乐、忧愁,计划未来的享受,考虑各种琐碎的事,揣测不同的人等等;而且会喜欢这样那样的感受,比如看电影、看小说的感受,听音乐、玩游戏的感受等等。而这些全部是妄心。只要对它们生起执著,就会在你的心中留下影像,而成为生死业因。

  所以,遇到境相、现起心识的时候,你应当像一面镜子一样,虽然有各种显现,但过后毫不留恋,正现的时候也不耽著,对于未来的法也不去刻意逐取。

  像这样,懂得心“无生”之后,就没必要再继续著相了。五根对境的时候,各种心识不断生起,这时候就要知道,心识也只是因缘和合的幻事。并不是离开本性,单独有它的自体存在,所以,对于一切心都不要执著。

  要知道,心识也只是缘起生的幻相,并不是真正的主人翁。因为,无论善念、恶念,各种思想、知识都只是妄心,幻起幻灭,怎么会是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认为境无心有,立了一个心识实有的见,就会随妄心所转,这样就没办法悟到无心之心,也不会见到本性。

  总之,幻心和幻躯的生死都不可得。虽然心身都是无实,但也不废幻有,因为在众生的迷乱心前还有这种假相,就针对它假立“生死”的名称。这样,了解“无生无死”之后,你就应该以这种眼光来看待世间万法。虽然世界上,刹那不停地现起各种各样的法,看起来在不断地生生灭灭。众生执著幻事实有,迷失自性,也是不断地生生死死。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生死。诸法正显现生灭的时候,就是无生无灭。

  所以,我们对于色心万法,一概抉择为空性,这样了解之后,再跟你说本性,你就会很容易了知。

  -----------

  [1] 《楞严经》:“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2]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了生死者。但了其虚妄心之生死。至真实心。尚自无所安寄。无有名相。又何有一心为容受生死之地也。人心果能了脱虚妄。则幻身生死苦乐。非其所计……但当此际。自能作主。不受妄想流转。为可贵耳。”


{返回 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二课
下一篇: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四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五十九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二十二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三十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五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四十九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五十六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二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四十一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十三课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四十七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册 做人处事结缘~2[栏目:佛光菜根谭]
 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伤害?[栏目:达真堪布]
 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栏目:冯达庵居士]
 观修三十四种暇满的时候,觉得个别的暇满不具备。[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杨勋——佛教徒企业家的三种境界(杜兆勇)[栏目:佛教与经济]
 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伍先林)[栏目:禅宗文集]
 二十一、地藏观音灵感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栏目:圆慈法师]
 与东华寺的缘份(释明意)[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贪着束缚入六道[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