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生死情斟己信愿心
《净土》2012年第5期
作者:刘津
末学出身于佛教世家,1993年皈依三宝,修学净土宗。由于根性陋劣,误认为只有在世间做大事业、修菩萨道的圣贤才能往生。抱着这样的心态,末学先去北京大学读完医学硕士和博士,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学者。过去10年间,末学参与了卫生部包括《国家精神卫生法(草案)》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精神卫生重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培训工作。末学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家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项目的主要设计、立项及管理者之一,夜以继日地工作严重损害了末学身心健康,一度令末学几近丧命。2009年底,末学第一次到东林寺闭关,才知道净土宗是特别法门,纵然凡夫俗子,凭仗信愿行力,一念投诚即得往生。2010年夏,末学再次到东林寺闭关,10月在此受“在家菩萨戒”并成为东林第三届研究生网络班学员。在此期间,末学遇到了诸多困难,对许多事理的知见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2011年3月底,末学不到三十岁的师父突然舍报,令末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死疲劳,了悟到百千万亿世不过是梦幻泡影,作为净宗行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末学咬紧牙关对弥陀发誓:余生唯一重要的事就是仰靠三宝、仰靠弥陀,不惜一切代价解决生死问题!速度要快,因为生命无常!
为多了解他人临终信息,了解往生过程,末学于2011年秋天开始参加亡者助念。末学第一次助念的是一位生前持名念佛多年的女居士,助念24小时后探查,最热处在腹部,并且双手握拳。经与家属沟通,猜测可能是放不下老伴。于是,子女两次为其开示,并承诺一定孝养父亲,帮助父亲好好念佛,将来父亲临终时也给他助念,助他往生。5个小时后,再探查时,亡者头顶潮湿,全身柔软,表情安详。大回向后,末学也去触摸了老菩萨,当下感觉非常不可思议,真如佛经所言!本着科研工作者收集信息、寻找证据、总结规律的求真务实精神,末学在轮班助念的过程中抓住时机向几位助念经验丰富的师兄请教:
1.居士自在往生的多吗?
答:大多数需要助念,也有少数自己走得很好。
2.为什么亡者听到开示和不间断的佛号还不能提起正念,快快跟阿弥陀佛走?
答:因为有事放不下。
3.放不下什么?
答:几乎什么都可以成为挂碍。如,生前没能解决或没来得及交待的钱财、事业、学业、答应过别人的事等,最常见的是情执,放不下某人,甚至宠物。
4.要是放不下怎么办?
答:找准原因,想办法劝其放下,这需要家属协助推测和开示。
5.得到助念的居士多吗?
答:不多。一是许多居士不知道有助念这回事,或者不知道哪里有助念团;二是即使能获得助念机会,也常有家属阻止,或助念时间不够即被中断的情况。
师兄们所答令末学大为震惊。末学见到助念室气氛庄严祥和、助念人员认真有序,不禁深感赞叹,对助念的同修们慨言:“如果自己给别人助念时也一同往生了该有多好!”没想到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末学。末学进一步解释:“我们整天希求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果助念时得以往生,不是正好实现了愿望吗?”话音未落,对面的一位师兄便忍无可忍地大声打断末学:“快别说了,多不吉利呀!”这位师兄还没有真正面对临终境界,只闻末学一句话,就当下内心反感,变了脸色,实在是出乎末学意料。这让末学犹如当头一棒,满腔悲伤。这说明居士们虽然长期参与助念,积极帮助别人往生,但很多人并未做好自己往生的准备,也就是往生西方之愿不够深切。由此可以推测,大多数净宗行人临终很可能因意念不坚定而随业力再次堕入轮回。这将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结果啊!以此前车之鉴,末学下定决心直面生死,为迟早会到来的死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确保临终时绝不手忙脚乱、牵三扯四。
综合分析末学耳闻目睹的实际情况,不难得出结论:现实生活中,平常人如无助念得以往生的难度不小。末学关起门来仔细思考这一惨痛的现实——是阿弥陀佛那边出了问题吗?阿弥陀佛发愿临终接引“如果不能兑现,就不成佛”,他的无量光尽虚空遍法界,只要众生发出真信切愿,必定立刻感通,当下随佛往生。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所以,问题肯定不是出在佛那边,而是出在我们这边!那么,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我们的问题出在“信不真愿不切”!平时听到“你有真信切愿吗?”“你能往生吗?”之类的问题,相信包括末学在内的大多数净宗行人马上会点头回答:“我真信有极乐,我愿意去”,“我肯定能往生”,或者干脆说“我已经搞定了”。其实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头是不是点得太快了?如果有真信切愿,必定会把极乐世界当作唯一向往欣求的地方,把现在的人世看作无可留恋、暂时不得不忍耐居住的地方。但是,看看常常为他人助念的师兄们的情况,他们虽然总是面对亡者,也知道很多人都因为心有所牵而阻碍了通往西方净土的脚步,可自己还是没有做好时刻往生的准备,认为自己的寿命还远远未到,对这个世间还有所留恋,舍不得走,甚至反感早日往生之说。这不就是没有真正认知生之无常、没有真正发出厌离心、没有真正生起欣求极乐的切愿吗!师兄们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些不经常甚至从未见过亡者之人的情况就更加令人担忧了。事实证明,如果信愿真的那么容易生起,释尊就一定不会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感叹“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也不会在《佛说无量寿经》中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如果不在真信切愿上下足功夫,即使勤奋持名及广施善行,在临命终的关键时刻依然可能面临往生障碍。蕅益大师有判言“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真信切愿呢?祖师大德们苦口婆心强调和示现的就是做钝功夫,再做钝功夫。一是要不断读诵和礼拜净土宗的根本经典,看祖师们的论著;二是要努力持佛名号;三是要不断练习看破放下。如果不熟悉佛言祖语,怎么可能知觉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和娑婆世界的秽恶、知道往生的标准、知晓教理及实修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如果不持名,怎么能够在阿弥陀佛十二光的照耀下,得佛加被,与佛感通?如果不练习看破放下,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内心无牵无挂?
反观自己,虽然半生历经磨难,对人生有较强烈的厌离心,但厌离程度还不够强烈,而且末学对佛言祖语也没有下过苦功,欣求心不足。与弥陀的感应道交就更不显著,只是偶尔生起过感恩心和惭愧心,终究不深刻。在放下对世间的挂碍方面,末学还没有想过自已的财产、亲情等该怎么处理。如果现在真的就一口气不来,估计没人助念的话,末学顺利往生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末学不知道自己累世有没有种下被助念的因缘。想到这些,末学立刻感到火烧眉毛、如坐针毡。于是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确保在大限到来之前,成办大事:
一、修学:每天要持名五万,读《净土五经一论》至少半小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一字一字拜完《净土五经》三遍、看《印祖文钞全集》三遍。通过读经和拜经,末学体会《佛说阿弥陀经》由于简短,对极乐世界的胜境描写得也简略;《佛说无量寿经》讲了极乐世界的建立过程,对胜境的描写详细得多,其中尤以汉吴两译的描写更为详细,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对胜境的细节描述则更加细腻。不学后两部经,不易了解极乐世界的胜妙。这么做了一个月左右,末学感觉到了极乐世界的美好,但仍是觉得那是已经往生了的菩萨们的世界,与自己关系不大。又过了一个月,末学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极乐世界就是自己未来要生活的地方,欣求心大为提高。从此,末学看世间一切景物与境界,再无任何值得贪爱之处。2011年年底,末学参加了东林寺21天冬季闭关,之后又是昼夜经行。由于全身心仰靠三宝和弥陀,在经行过程内心产生了数种强烈如排山倒海般的体验,突然不由自主地痛哭了两小时,认同了与弥陀的父子关系。
二、放下:末学主要针对两方面着手。首先,和丈夫一起立遗嘱。原想自己不过是普通老百姓,立遗嘱会很简单,没想到真正落到白纸黑字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大堆后事需要安排,比如父母由谁赡养,收养的残疾猫怎么办等等。考虑到末学和丈夫有可能同时往生,也可能分别往生,为把这两种情况的遗嘱分别表达清楚,我们不得不采取了表格形式。最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在两个人思维完全清楚、毫无矛盾的前提下,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我们居然反复讨论也拿不定主意,而且没能一次把情况想周全,遗嘱居然改了好几版。当遗嘱终于交给遗嘱执行人时,我们不由得大发感叹:活着立个遗嘱都这么复杂,如果没立遗嘱,突然大限到来,怎么可能真的放下?其次,把今生的亲眷属变成法眷属。末学倡议家庭成员在今生就把彼此视为师兄弟;后命终的人要为先命终的人好好送往生、办后事;先往生的要反过来护持、督促后往生的,还要与弥陀一起来接后往生的;在尽未来际,大家在极乐永为师兄弟,并且要去十方刹土救度那些与我们共同有缘的众生。渐渐地,家人不同程度地放下了对彼此的情见。末学与丈夫成为了金刚哥们儿,基本上不再以情见爱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再以情见恨这世上的任何一个人。
缘于以上两点,末学现在对往生有非常坚定的信心,确信临命终时,无论自己有多不自在,末学亘古以来唯一真正的父亲阿弥陀佛——宇宙中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必以他无比的慈悲、愿力、智慧和神通,将末学接回那最极光明美好的故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