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参禅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8

  《参禅》书籍完整版——内附虚云和尚参禅要旨

  编辑说明

  本资料主要收集了辽宁省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关于参禅的13篇开示,其中包括1995年在本溪茅蓬闭关前的两篇开示,非常珍贵。

  大悲寺倡导五宗平等弘扬,佛法八万四千门皆应机而生,但目的是一,并无高下之分,正如念佛至一心不乱时即为禅,参禅至一念不生时也名真念佛,参禅念佛本无分别。故本文虽名为“参禅”,但所讲述的不全是指禅宗之“禅”,而是广义的“禅”——经行、念佛、持戒、诵经,乃至等等,都可称为“禅”。本开示也可作为念佛、学教者参考。

  与往常一样,师在开示中反复提及持戒的重要性,强调参禅必须有清净的戒律为保证,正定现前,从而开发真正的智慧,否则虽有境界,但容易落入狂慧中。

  师并在开示中告诫,修禅要只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去执着分别外部条件的好坏,善恶等都看作修行中的增上缘。如是随遇而安,一切时、一切处,心都在道上,不离禅定,便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修行。

  真正的“禅”不立在文字上,因此不做过多介绍,示法如指路,望有缘者阅读后,认真去参,去体验,才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师开示原音口语化程度较高,为尊重原意并保持其生动朴实的特点,仅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的文字处理,以令法义不失,示真实意。 

  “溯源”编辑小组 谨识

  佛历三〇三八年九月

  公元2011年10月

  明心见性

  ◎妙祥法师

  时间:一九九五年冬

  地点:辽宁省本溪市郊区一小土房内

  听众:本溪市七位请法居士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一九九五年从山西省五台山行脚乞食回至辽宁省,后有居士请至本溪市。此为一九九五年冬季,于本溪市郊区一小土房内,师为七位前来请法的本溪居士所做的开示。开示中,有数位居士提问,对此没有区分,都统一为“一居士”,并根据所讲内容,加以标题,此仅供参考。)一、言妄显诸真

  ——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真假本无区别。

  一居士:有人说,见性之后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见性之前,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境界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我对这个不明白,不知道师父是怎样看的?这个疑惑我就解决不了了!

  大家刚才说了,让我开示,实际上开不能示,示不能开。明白这个意思吗?

  一居士:明白。

  既然明白,你为什么还问这个问题呢?(居士笑)是不是?这个问题,修净土法门的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个难点。关键就是说,在迷中,迷的时候,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的,见到的都不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那个真的也是假的,“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佛说:“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常不开演”哪,明白这个意思吗?

  (编者注:详见《楞严经》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一居士:(笑)不明白。阿弥陀佛!

  就是说真和假,本身就是一个妄。“言妄显诸真”,说那个真,说那个假,用这个妄去显那个真的。佛说真和假同是妄,说这个显出的是真的,真的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一居士:弟子我层次太浅,初入佛门,师父最好能够浅白一些,实在太惭愧了。

  所以说呢,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在迷中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言妄显诸真。“言妄显诸真”哪,就记住这句话,“妄真同二妄”。佛还有一句话,“妄想立虚空,依空立世界。”咱这个妄想立虚空,有了虚空,就有了世界的存在。“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有了世界以后,想干净,认为这不行,这烦恼太多了,我得干吗去,“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你有这个知和觉,就还是众生,那是不对的。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所以说,怎么修这个法门呢?在《金刚经》中,佛讲过这句话,如果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修?这么修!如果有个修法就不是佛法了。

  一居士:知觉是众生。

  所以说,怎么想法去修呢?佛又开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所不及”。你见见之时,所见的不是那个“见”。(只有)见离见了,见才有所不及。

  一居士:无见之见是真见啊!

  那也不是,那就堕入无见之类了。无见不行,无见和有都是生灭法,说有说无都不行。一切言语都没有实际意义,用它没法修,你想了生死,想往生西方吗?带有这些知见就不行。所以怎么念佛呢?上次说了,就念《金刚经》,“金刚念佛法”。一切知见放下。记住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真假本无区别。迷时有真假,悟时没有真假。

  一居士:师父说的那个意思就是不用考虑那些东西,尽管念?

  尽管念。

  二、念佛须发大愿

  ——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

  一居士:去掉未来,还存不存在念佛?还有个方向,还有个目标啊?还用立一个目标啊?

  不用立目标。

  一居士:直念,直念就行?

  直念就行。但是念呢,还得发大愿,为什么要发大愿呢?佛因为什么成佛的?你们说,根据什么成佛的?答一答。

  一居士:放下得彻底。

  不是。佛因为什么成佛呢?

  一居士:觉悟?

  因众生而成佛。在《普贤行愿品》里,比喻了一棵大树,众生是树根,佛是花果,是树上的果。明白这个道理吗?所以说怎么办呢?想得佛果,必须发大愿。什么是大愿?就是度众生。真正地发大愿,要无我相地发。佛、菩萨,没有不发大愿的。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你要想真正地往前进,有时候不发愿进不了,就堕入一种死水里了。堕落“有”和“无”那个“无”字里了,堕落“无”里了。

  (编者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言恒顺众生愿中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一居士:师父这个意思是说,众生好比树根,佛好比是果,佛也是来自于众生,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是这个意思吗?

  对。佛是因为有众生才有这个佛果的。为什么呢?我刚才不是讲了一个大愿的问题吗?从这里理解,别的咱不讲,就讲这一个。有了大愿,就是活水,就是菩萨,为什么呢?在《妙法莲华经》里,佛把阿罗汉比做小孩,最后阿罗汉也得回心向大,发大愿,行菩萨行,心里要生菩萨行。一旦发愿了,因果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转了,一切都在愿里帮你转了。

  既要如如不动,又要有大愿、清净愿。什么叫清净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这些相,离一切相,真正地发出大愿来,这个大愿布满虚空。说我往生西方、我成佛,这些一切都没有,就是一个清净大愿。只要有这个愿,十方世界到时候就现前了,随你挑,是不是?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你说哪儿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随你挑。那才是真正往生的好办法,是不是?

  但你说,我什么都没有了,往生的时候我脑子里空了,啥也没有了。这也不对,这就有分别心了,那个就是“见犹离见,见所不及”。

  只有那个“见”,真正的见出来了,这见才是真正的,也就是觉,真正的觉,也就是参禅的那个“照”。那个照出来了,自动生起来了,你本有的一切了了常明啊。那个才是呢。

  三、事理双泯本心现

  ——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

  一居士:觉妄忘记了,这时候用它来看一切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看一切东西都一真一切真。

  你想,如果有分别,那个照就起不来了,双泯才能双照呢。“事理双泯”,一切事情、理,全泯。念佛等等,什么都泯了。但不是不念,你要说不念,那是断灭法,那又错了。但是念和念不一样。事理双泯,心里一下就静下来了,念虽念,不管了。事理双泯,你那个本体,你那个本来的真如就真正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说,你不就了生死了吗?了生死了,你上哪儿去不一样吗?就算你做不到这一点,就做不到也往上做,佛说根据你的福德因缘,根据你的清净愿,佛国到时候就现前,接你走就完了。

  所以说,如果把这个主题,这个主要问题抓住了,怎么念怎么是,怎么修怎么是,慢慢地一点点来。说我做不到,其实那已经开始了,你明白这个理,已经开始了。说我还做不到,其实这就是个习性,慢慢地顺过来就妥了。

  一居士:那我们刚修行的,如何去明白这个理呢?

  怎么去明白这个理呢,就是通过修行去明白。

  一居士:那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去明理,去修行。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嘛!

  具体地讲,我这方面没有啥经验。我是这么想的,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把它靠牢了,就给它靠牢了。靠到什么程度呢?要说到方法,又是讲什么“三昧”、“正定”,这些外边的相都出来了,那只是个方法。佛说呀,那时候全空了。空是什么?空才是觉海里一沤泡,大觉海里的一沤泡!今天有了,明天灭了,不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那个觉。觉悟的才真实呢。觉悟了,你怎么修怎么是。不觉悟的时候,无论怎么修,那一会儿工夫就走歪了。

  一居士:不明本心,修法无益。

  哦,对了。

  一居士:现在感觉像在茫茫大海里似的,在里面困扰着呢。还着急,还找不着头,你看这是……

  你以为找着头了,往往还不是真头。

  一居士:你说找不着真头,现在就是假头也找不着。现在就是茫茫的,心还想,还茫然。

  所以说,如果你不见到真正的菩提时,你的狂心歇不了。所以怎么办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信佛了,一句佛号我就给它念到底了。从古至今,就是这一句话。

  一居士:也不管知觉不知觉,就念下去了?

  就是这一句话。

  一居士:就能成就啊?

  就能成就,非成就不可。到没有成就的时候,就妥了,那就真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那都是假的。

  一居士: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像哲理性地全折回来了。

  就是心里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我就念起来看。

  一居士:那习气还用改不?

  习气,什么是习气?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有习气的时候就不是念佛,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我说念阿弥陀佛,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怎么还有习气呢?那不是阿弥陀佛,那就是习气,既然是习气,你念的佛那也是习气了。所以说,“事理双亡,事理双泯”,事情、理一切都泯了,双泯了,双照才能修起来。

  一居士:哦,事理双泯……

  那个照才能出来。

  一居士:要是事理双泯的时候还念什么佛,还能念佛吗?都泯了,还怎么念呀?

  所以说,你那是属于不“用”。若会,“用”就起来了。照是什么?照就是用呗。到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念佛了,还用教吗?教那就不是了。还在执着你嘴上的念不念,那你还照什么?所以说那个念和不念……

  一居士:那就不是现在的嘴念了?

  也不是。

  一居士:也不是?

  说这些就没有意义了。到时候你就知道念和不念都是一样的。不念也是念,念也是念。不是我念佛了,这个是假的了,那个是真的,不存在个真和假的问题了,还有什么真和假呢?我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的。那我嘴不念,也还是念呢,你怎么知道我没念呢?所以说那些理呀,都是知见,没有意义,它不能帮你了生死。咱们之所以轮回,就是知见问题。把知见放下,就是一句话,念佛念到底就完了。

  四、见性的时间

  ——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一居士:把往生的知见都放下,就尽管念这句阿弥陀佛。师父,如果要是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见性?这个事情呢,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一居士:从起步到见性这段需要多长时间?

  没有时间。佛说,你三十岁修,三十岁得;四十岁修,四十岁得。不管你多大岁数开始修,你八十岁修,八十岁得。见性没有时间限制,说有时间限制,那都是错误的。那是自己给自己套个牢笼。过去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你得哪个心?你啥时候见性呢?把一切放下,管它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一居士:师父说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也不用考虑,就尽管念吧。

  不让你考虑不是不让你思惟。我说不让你考虑不好使,得是你真正地不考虑,你自己不考虑了,那才是真的呢。那个不考虑,实际上你才是明白了。明白了,你还考虑啥?但是还有惯性,所以说得慢慢消除。像刚才那位居士说的,不还有习性吗?这个习气怎么办呢?要慢慢消除。你既然有了那个(正知见),其实你的习性已经没有了。那只是一个惯性。它平时还来,你念佛的时候它还来。它来——来它的呗!别理它。你来你的,我念我的,各不相干。

  五、万法结通正觉

  ——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居士:师父,阿弥陀佛!如果不想念佛,持一本《金刚经》来参呢?您又说,明理才能见性,才能达到“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如果持一本《金刚经》用功,如何参这个经呢?

  都是一个理。《金刚经》讲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那个是什么相?

  一居士:无相之相,实相。

  一居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说,无我相,你真知道无我了,真明白了,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这个(我相),就都着在这个里了。你修哪个大乘法也是这样,都着这个里了。你要明白了以后,不管是念佛也好,参话头也好,念《金刚经》也好,观什么也好,全能入。

      一居士:一念代万念啊,万念放下,一念也放下。

  但是,这个一念刚开始的时候,按禅来说,先有这个佛号,先念。(这)叫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才能达到个“坐”字。坐,什么叫坐呢?外离一切相,见本性为坐。但是要注意,讲完了以后,你说,师父刚才跟我讲过了这个无相念佛法。无相念佛法,并不是说叫你离开相,离开相你还谈什么无相啊?没有相你还谈无相干什么?那连无相都谈不着了,是不是?因为有这个相,我不住这个相,这才能离相呢,是不是?

  一居士:执着不行,不执着还不行,没有还不行。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编者注:此处录音因换带而不完整,整理文字时师父补充这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你们本溪居士这么做,福德比较大。在修佛法上,特别是原先看了这些人,都是比较干啥的——根机都挺好。所以说得努力,得培养,而且这些事情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六、动静二相不应生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

  一居士:师父,我在江西青原山打了一个禅七,有一点小体验。当时感觉是,黑了,黑得无明,但是自己没有把握住,这说明自己定力和慧力方面不够?

  你说说是怎么个黑法?

  一居士:就是突然之间,别人咳嗽了一声,突然间黑了,我也无法形容。当时我那心还不是很静,一下子又过来了,但这个觉是妄觉,当时之间就错过机会了。

  你不要着急,参禅念佛,头一次出现了(境界)往往是一个开始,开始以后还有机会,时间也许长也许短。关键是什么?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这个经验了,你就不怕了。记住,就是不动,心不动,继续观,因为你还没有照。要观,不是用你那个眼睛观,(是)观熟练了那个“观”,一定要见到它。见到它以后,你就明白了,“噢,是这么回事,手心手背的事情。”就完事了。以后再怎么修就好修了。是不是呀,明白吗?

  一居士:还有一个相近的,也是一点小体验。也是看书,本来第一次看有关禅宗的书,说这是不讲外求。看到这一句话,突然一下直接感觉念头断了,也感觉能所双泯,也能体验到那个感觉了,但是,觉得自己好像是到底了,所以再没有等量齐观。当时那感觉,可能也是零意识,我朋友说我没把握,这也是失去机会了。

  (编者注:“等量齐观”、“能所双亡”为禅宗术语,下文“能所俱亡”、“所能俱灭”亦同。)

  这不是。

  一居士:不是?

  只是相似。

  一居士:这种的相似是?

  这个表面上静了,说我这静,眼看就穿过去了,但你真穿过去了吗?不会,快到底又回来了,它是个假的,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呀,那都不是。有的说我泯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境界,你只是做到了一定程度。因为啥?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应该是动静二相都不生。

  一居士:那是个静相,还是没离开相呢。

  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一居士:你就只管用这个相去看吧,照五蕴去。

  七、何谓“冷水泡石头”?

  ——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

  一居士:唉,好惭愧!师父,再问问您,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编者注:禅宗把参禅执着在一个妄想的“空”里,而没有觉照,称为“冷水泡石头”。)

  冷水泡石头,就一句话:得有愿力。刚才给你们讲了,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为什么讲大树呢?怎么成就得快?就是发大愿,心里没有我相。这个大愿,千万不要说我往生西方,我如何如何?有我相,那都不行。

  (编者注:大树,见前面第二段所引用《普贤行愿品》的注解:“诸佛菩萨以众生而为树根,成就智慧华果。”)

  要发大愿度众生!我就是佛子,我就是菩萨,我就发大愿。我成就了干吗呢?不为了自己。我只是有点本领,干什么呢?度众生去,化微尘度众生啊!你说能不成就吗?有了这个,一切都活,一切都活啊!你在因果里呢,这也是往因果里给你转。明白这理吗?

  八、参话头即为观心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你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

  一居士:像我这样,没彻底见性,因为以前都是走观心这路的,参禅看话头,然后就是刚才说的那点,自己的心意识,但有时达不到这状态。一般禅宗讲主要就是看这个话头,直心去参,直心去看这个话头,念念不断,话头不断,这样肯定能有所得吧。但是它这个断了,话头不是经常能把握得住的。要如果用观心法的话,如何去做呢?

  (编者注:看话头:“看”音kān,守护着的意思)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还有什么呢。所以佛说:众生往往是提着心找心。参话头又去观心,那个也不是,这个也不是,俩都不是。俩都是妄,真妄同二妄。

  参话头那是个方法。怎么参话头?就是一句话看到底。比如说看“念佛是谁”,就是成天看,不看着不拉倒。每天看,天天看,一丝一毫也不放过。怎么看?不是说今天看明天看的,不是这个,是念念看。这一念起来——念佛是谁?看、念。原先是在话尾上参,都在话尾上用功夫。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看“念佛”的是谁,“谁”呀?参来参去,功夫熟了,就参到话头上去了。

  谁?你一念起来——谁?不用说了。慢慢地事理双亡,最后不知道坐,也不知道吃了。挺过去,七天,桶底脱落。是不是这么样?

  九、念佛话头本无别

  ——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就要平等,不分别法门。

  一居士:师父,是参话头快,还是念佛快?我是那个浅层次的,对粗浅层次的来说?

  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选择一个法门。只要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就要平等,不分别法门。关键就是,比如说你现在问我话的时候,你念没念佛呢?你既然念佛,为什么还在问我话呢?像刚才你问我问题,你既然在参话头,为什么还要问问题呢?那就哪个都不是,你那都是打闲岔呢,打闲岔啊!

  念佛人一句话没有,就是念“阿弥陀佛”。一问你吃没吃饭?“阿弥陀佛!”你干吗去?“阿弥陀佛!”什么都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吃饭吧。——“阿弥陀佛”;拿起筷子——“阿弥陀佛”;饭往他嘴里搁——“阿弥陀佛”。吃都不知道吃,坐都不知道坐,全“阿弥陀佛”了。

  参话头也是这样——“谁”,“谁吃饭?”,“谁?”能吃进去吗?既然有“谁”,他能吃进去吗?所以说,慢慢地一下子(将妄想)逼漏了,桶底脱落了,逼它脱落了。

  你要参到这个地方,念佛念到这个地方,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这才能看见你的事理双亡呢。平时那个都是假的,都是知见,你想象的。就是你有了静相,能坐一会儿,那也是知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空所空灭,所能俱灭。所和能全灭了。灭了这时候,空所空灭,一切没有了,突然地超越。突然来个超越,上合佛心,下合众生,这才行。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真正的方便,真正的智慧起来了,那时候才是生起来了。像鸡似的,早晨开始叫唤了,太阳一出来的时候,起来了,那才是真的呢。虽然说了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放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就完事了。

  做是这样去做,但是理(上的疑惑)必须得除。因为你不除,它有个疑盖,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个疑盖。(编者注:五盖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疑法、疑自己,自己有没有那根机?法是不是那么回事?东问西问,疑法、疑自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话,一想就透了。找什么?平时行、住、坐、卧全是法,毫不犹豫,犹豫什么?

  像你讲的参话头,为什么定不住呢?因为你平时做事犹豫,优柔寡断。比如有个石头搁道边上,你绕过去走了,总是习惯绕着走,养成习性了。遇到点事情,赶紧就绕过去了,那时候已经养成习性了。参话头,到时候境界来了,稍有点难处,那你自觉不自觉就绕弯走了,躲过去了。有的说平时怎么办?平时养成这个直心,别说遇到石头了,就是大坑,我也往下跳,还有不成就的吗?

  (编者注:关于在行走中不分别,详见妙祥法师讲述的《经行》。)

  一居士:遇水就跳水里。(众居士笑)

  是不是?修行呢,处处都是修行,在说话上怎么修行?直心是道场。怎么直?一句妄语也不说,死也不说。比如让你说句妄语,就算那边给你一千块钱——也不说。就算半句妄语,我也不去说去,得有这决心,这就是直心。我真话都说不过来呢,哪还有不可以告人的呢,我还说妄语?哪有时间说妄语呢?你老保持着直心,渐渐地和道就相应了。和道相应了,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只是和道相应。道是离一切相,但是你有这个直心,就能慢慢地培养你处处都去用功夫,这才是修行呢。不是说念佛是修行,平时我就不修行了,那不行,处处都是修行。

  所以佛说,你不知道你的色身,外洎于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哪有什么(不是你的心中之物)?都是你的心,只是你不认识罢了。认识了,哪不是你的心啊?

  虽然大道理说了一堆,但具体修行还得看平时。第一个是忏悔,在佛前多忏悔,忏悔所造诸恶业。比如说要忏悔眼睛吧,就多在佛前供灯,供油灯。一切都是虚幻的,心里明了哪儿不明?眼睛为什么不明呢?就是心里不明。明了以后,全明。多忏悔,天天忏,发大愿。发完愿了以后,做事就把它改过来。(编者注:将世间法改过来,变成佛法。)

  放下了,你就修行去吧,这就快了。如果你只是嘴上说,但放不下,说“我什么都有,什么都要,我照样能精进。”你再怎么精进,外面有一层色尘在那里,你得什么法?都在色尘里搅和呢,进不去,透不过去。就像水杯有一个盖似的,水能进来吗?进不来,被盖住了,它有一个盖。你一忏悔,就像琉璃了,透明了,空了,装什么法进不来呀?

  一居士:我们是门外的,也得靠有人讲,也得依靠一些。

  这个事情不奇怪,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一居士:门外的,不靠说一下也不行。

  不奇怪,说的时候本身就在门外,这才有一切说嘛。

  十、话头佛号如牵牛

  ——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也不管,平时就这样培养直心。

  一居士:现在往往有些什么情况呢,想得挺好,做起来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杂念全来袭击了。想扫杂念也难扫,就是染污太重了,坐下来以后跟自己的思想就好像不统一了似的。

  这个不奇怪,就算你当下悟了,它也来呀。怎么办呢?就是一点点地不让自己怕,用牵牛的方法。牵牛——“牛”(念头)跑了以后,你应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念头跑了——马上念“阿弥陀佛”,既然念阿弥陀佛,你就要相信你自己。因为你不妄语,你不妄语念阿弥陀佛,就没有妄语了。你要是平时妄语,念阿弥陀佛,那就都是妄语,是不是?你不妄语,心地是直的,念阿弥陀佛了,那你心里就清净,它(念头)肯定回来。既然相信了自己,还用肯定干吗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自己就回来了。先不管妄想走不走,只要心里直,因为我不骗人,所以别人也不骗我,是不是?你不要以为后面还有什么,啥也没有。我念佛的时候它念头就能回来,就完事了,它起来我再念。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也不管,平时就这样培养直心。

  十一、疑情不是怀疑

  ——参禅不是你要去找个疑,说我去疑,我每天去想。

  一居士:师父,禅宗有句话叫做“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小疑和大疑有区别,是指功夫不到,自己没做到吗?

  什么是大疑,什么是小疑?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至于你没有生起那个疑的时候,不管它。那个疑,不是咱说就能造个“疑”出来,或没事想象出个“疑”来,不是。等参到一定程度了,那个疑就起来了:哟,不对,它是“谁”?谁?那个时候就开始找了。

  参禅不是你要去找个疑,说我去疑,我每天去想。那不是你想,那是你自己去造个疑了。那个疑真正出来,它自己就去找去了。越下功夫它越找得厉害,找到以后就拉倒了,是不是?所以说,这么样才是大疑大悟,而不是说每天怀疑,老怀疑,这个怎么地了?那个怎么地了?怎么没悟啊?这就堕落知见里去了。

  真正的疑,我是那么想的:真疑在里面呢!疑情起来了,那就是照了。照、寻,这都是疑。刚开始那个寻是(自己)自觉的。等到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开始干吗了?(觉性)轻轻地寻了。轻轻地寻了——哎哟,打坐挺静。静呢,但是还有念,(觉察到念佛的是不是我,)自己就生起那个疑来了。但是这个疑还不行,这是小疑。这样疑下去,最后大疑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了以后一看,色受想行识全是假的。怎么变成假的了?因为你大疑了,(觉性觉察到)这不对,平时想象的什么都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叫你相信,你根本就不相信了,因为和你想象的完全都不一样了!这时候,真正的大疑才出来了。大疑出来了,一下子桶底脱落,揭到底了,叭!一下断了,就完事了,是不?还有什么了?

  所以咱们就是疑盖大。不管念佛也好,什么也好,把理悟进去了,就开始走正路。你不管怎么忙,心里也有个数了,所以忙也不上火,头不痛,腰不酸,背也不疼,呼吸也清凉了。为什么呢?你平时有个疑,你这个(世间怀疑的)“疑”,不是那个(参禅起疑情的)“疑”,这是两个不同的疑。所以祖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咱们就把世间想象的东西往上对号,你怎么对也对不上。虽然表面都相似,但对不上。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我这说的也不见得对,你们呢,还得有自己的想法。

  十二、返朴才能归真

  ——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

  一居士:我所要提的问题,您一句话就解决了。

  阿弥陀佛!

  一居士:关于这个知见都不要考虑。你说尽管念佛,到时候水到渠成就会得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你想呀,在佛临涅槃的时候,佛最后一个弟子,这个弟子他已经八十一岁了。佛八十岁,他八十一岁,佛都要走了,他拜佛去了,说我要成为您老的弟子。佛说好吧,这是我最后的弟子了。佛亲自收的弟子,收完给他讲法,讲完法就证阿罗汉果了。八十一岁证阿罗汉了。就是佛临走这一段的讲法,他就证阿罗汉果了。

  佛在世时,还有一个七岁证阿罗汉的,是谁的弟子?不是大目犍连的,是谁的弟子?舍利弗的,七岁出家了,给讲法,七岁就成阿罗汉了。

  (编者注:有一婆罗门子,字均提。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思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需。见《贤愚经》十三“沙弥均提品”。)

  哪有大小呀,佛法本无大小。本无大小,本无区别,是众生的知见在区别,你只要把知见放下,有啥不可以呢?一句话就是:放。怎么放?处处放,处处空,不被它的势力所夺。什么势力?色、声、香、味、触、法。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一心不乱,见到你的真心。见到你的心了,怎么办?“觉观出世界,身心所不及”。

  都不用眼睛去看这儿看那儿,在那儿一坐,什么都知道,该知道都知道,哪儿不知道?你何必呢?一天东奔西忙的,流浪生死有啥意义?什么有长有短,有黑有明,(我们的)见性什么时候断过?这黑了不见了,明了就见了?是不是?这是你的疑心、疑盖,你的知见在起作用,把它放下,能所俱亡!

  顺便再说一下,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作第二句想。念佛人,不是说念完阿弥陀佛,马上像赶集似的,赶紧地就把第二句阿弥陀佛拿过来了,不要那么想。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不管什么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不生就不灭了。这么念,什么时候念到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了,这和你的道才相应,和你的自性,和你的本心才相应。

  十三、清净本然遍法界

  ——关键就是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彼岸。

  一居士:师父说的这个,不是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一句地念?

  不是。

  一居士:那像我这种念法就是有生灭了?

  也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没有变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本来就没变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是你的知见给它断开了。这一句,那一句,我念了十句十口气,念一百句又有啥意义呀?就一句“阿弥陀佛”,我念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加第二个念头,也不要第二个想,也不要第二个疑,慢慢念。最后,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起来了,遍满虚空都是,哪儿不是?哪儿都是阿弥陀佛!还用你去干吗去呀。盖县有个居士,信佛才两年吧,现在别人跟他说话,在他听来就是念“阿弥陀佛”。

  一居士:听什么都是阿弥陀佛?

  你跟他说话,他一听:又念阿弥陀佛了。

  一居士:师父,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候的境界呀,不是初上路的境界吧?

  你看他就念阿弥陀佛,信佛才两年,是一个农村的人。他平时也就是用点功夫,关键在心真。心真实,所以清净、直心。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中断,根据前后文意思补充:至于有没有极乐世界呢?)一个是到时见分晓;另一个呢,现在不用死,就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那你说这个世界真不真?

  一居士:按现实来讲应该是真的,现实来讲。

  这个(世界)要是真,极乐世界就真,就有嘛!是不是?这个(是)真的,那个就有啊,本自在啊,无处不极乐。你要是翻过来,无处不极乐。真不真呢?没说吗,妄真同是二妄,都是你的知见。一般人就是说,我有这个世界,我想那个世界。虚空立世界嘛——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都是你自己立的。所以你放下了,有和没有又有啥意义?

  一居士: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是不是?你本自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何苦来呢?你说你还要添这个东西,找那个东西干吗啊?本自在。但是,那你说这个就没有了吗?不是这个;那个没有了吗?也不是那个。“性相常住”,你本体是你本体,性相呢?外面的不能妨碍你这个相,说:你这个世界就不应该要了。

  所以佛呢,有七能三不能。众生界不能空,虽然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空不了这个界,界不能空。相,有用就有相了。离一切相,才是你的真心。在佛来讲,没有众生,无佛无众生才是真佛。那全靠愿。

  所以说,不要堕入知见,求真求假。这个假,那个真,没有意义。但是,咱们这个世界苦,这是避免不了的。咱们想法把它消除了,而真正地达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修行(用功)上,把真假放下。等修到等觉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

  一居士:从内心自然了。

  哎,自然了。真正的平等智慧,平等智起来了,自然智起来了,何苦来求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是生灭法。今天有了,一会儿没了,没有用,更没有实际意义。

  一居士:但是从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实际法了,好像没有着落似的。这是从我本身感觉的,带着自己的那么一点知见。

  这种感觉是好的,这是好的。如果你要抓住一点儿什么东西呢,反而没脱离那个,你首先没从凡尘脱离。你是用一定功夫了,才有这种感觉的。前面不到边,后面也靠不上了,再继续往前走,这就对了。关键就是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彼岸。如果你要不脱离,你还觉着能回来,就有挂碍。现在虽然走了一段了,前不着边,后不着际的,但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一居士:剩下就缺少精进了。

  哎,对。

  一居士: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心,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这是对的。不能说那个法高,这个法低。没有这个意思,需要什么法对治就用什么对治。如果你没有我相,心里没有我相,放下,一切法都得。不要着在那个法上,一切法都得。咱们就是什么呢?就是演戏呢。世间事就是演戏,一会儿唱了,一会儿这个、那个,没完没了,所以才有轮回嘛。有一本书开示,这个就如同挖肉补疮啊,挖一块好肉来补疮。咱们就是这样,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等你明白以后,才知道是手心手背的事。

  十四、极乐在我们心中

  ——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

  一居士:师父,如果这个念佛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这个问题呢,你说有想法了,还能去了吗?你想啊?

  一居士:净土这个特点,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修行为目的。我问师父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来接引的话:应不应该去?

  所以说呢,你既然念佛,怎么知道还有应不应该去呢?你正念佛呢,说:“我是去还是不去啊?”你说去不去的时候还叫念佛吗?念佛往生,你要是观相,那又是一回事了。所以说别去管相不相,观不观、去不去的事情,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念到一定的程度了,你就知道该去不该去了。也不是说没有分别心,说我念佛呢,我就好坏都不知道了,或我就提前都明白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这就产生知见了。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觉观出世界,也可以说离见了,见所不及。不是你想象的那个见,那个见做不了主,你那是眼耳鼻舌身意,靠它能带你往生吗?真正念佛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个见,那个觉,它就可以帮助你了,该去不该去它就决定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卷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一居士:师父说的这个一念,是指见性吗?

  这个一念,怎么说呢?要说见性也行,不见性也行,怎么都可以。不必着在这个非要见性、不见性的概念上。只要是你下功夫念佛,一个劲儿念到底就完事了。就像参话头,我就参这个话头。谁来,我也是这句话。就是佛立在我跟前,我还参我的话头。这话头要不断,参不到头,谁来也不好使。念佛要是没念到底,谁来我还都是念佛。什么时候你真正地念到了“阿弥陀佛”,你就不用再考虑这些了!至于念和不念,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个问题到时候你自己就解决了,用不着别人教,教的都是假的,反而是知见,是邪见。说你该去啊,不该去啊,随着去,那都没有意义。有意义吗?有“该”,就不能去;要去,就没有个“该”字。是不是?去了还有什么该不该的问题吗?要有个该,你就去不了。说“我去不去啊?”——那你就去不了,能去了吗?

  一居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要去了,你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一居士:那要没有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谁说没有极乐世界?

  一居士:刚才师父说的,性相都有,性是性,相是相。

  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因为说空,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对。性相常住,但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说呢,这个就根据你悟的情况不一样,它有各种方法,佛都摄度。那佛能妄语吗?佛不妄语,佛从来不妄语啊。哪儿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哪儿没有?

  一居士:哪儿没有?哪儿没有?不是“有”,不是一个“有”字,哪儿没有?(众居士笑)

  所以说不要疑。有这个疑,咱们就在有和没有上下功夫了。这些讲法往往就是由于你的知见,去掉你那个知见,所以产生了一个没有的概念了。你不要又在这儿着相了——有、没有?

  一居士:以妄对妄?

  一居士:不要管它?

  只要不管它,也不要产生一种疑:噢,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不让我想了,那也不对。性相常住,你在的这个世界有没有?有,就得了呗,这个有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就有!

  一居士:性相常住,无处不西方。

  哎,性相常住,事理不二,没有分别,哪有分别啊?关键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真正地清净,真正地念出阿弥陀佛来,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地用功夫,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五、我们住在佛心里

  ——只要你好好修行,你需要哪步,自然有师父,佛菩萨都会到你跟前给你指点的。

  一居士:我太浅薄了,不知道这话应该问吗?师父今年多大年龄了?

  阿弥陀佛!我今年可能是四十五吧?可能四十五,有点儿记不太清楚了。也可能是那样,(居士笑)得现想。

  一居士:你在这个地方还能住多久?

  现在还不知道呢。

  一居士: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害怕以后有什么事情,好再来。

  好,阿弥陀佛!

  一居士:再来的话请师父指教。

  一居士:师父以后还是在这里?

  这个呢,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整个虚空世界啊,在你心里只不过一片云彩,一片云而已。

  只要你好好修行,你需要哪步,自然有师父,佛菩萨都会到你跟前给你指点的。你到什么阶段,自然就安排了。你不要想那些,说我到时候没有好善知识了,没有师父开示,不会的。都是你的,你真正修,佛、菩萨、阿罗汉都住在世间,瞅着你呢。你以为我们住在哪儿呀?我们住在娑婆世界啊?你住在佛心里面呢。在佛心里,佛眼就瞅着你呢,菩萨心里面也瞅着你呢。看你有点修行了,佛菩萨心里:嗯,行,有点样儿了。到时候该有什么需要帮助你的,就帮助你了。

  你不要以为我离佛菩萨挺远的,你在佛心里住着呢。在佛心里住着念佛,你说你得多大的便宜?自己还不知道,硬是不知道。满哪儿找,找什么?都在那儿呢!认为那佛菩萨像咱们凡夫似的,合计他看不见怎么办?听不见我怎么办?不知道我怎么办?就这个想法,你得把它放下了才行。

  一居士: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捂着眼睛,信脚走很远。

  都是分别,就是知见。为什么不成佛?也就是被知见障住了,眼前一层黑云。像你说的,为什么不见光?为什么是黑的?那个就是知见哪!什么是知见?那就是知见,把你挡住了。你看到的是知见,你看不着自己有知见,那更是在知见里,知见更厚。

  等知见薄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知见了。噢,什么黑的东西?那是知见哪!为什么眼睛看不出去?知见挡着呢;为什么不见光?知见挡着;为什么心里不透亮?知见挡着呢;为什么走道那么累得慌?知见挡着呢。什么呀?就是知见。一下知见就脱落了。

  一居士:像那个杯子打碎了,水就不见了……

  (师打断他的话)杯打碎了,杯子碎了,有碎吗?哪儿有碎?

  一居士(笑):一说就落话柄。

  烦恼即是菩提,哪儿有打碎?一切都是虚幻。虚幻哪,本无实有,不要作生灭想。想法是对的,但是不能作生灭想。只要不作生灭想,这种想法都成就。如果作生灭想,同样一句话,就不是这个事情了。西方也是这样,你作生灭想,就不是西方。不作生灭想,那就是西方,就是极乐,就是佛。

  一居士:这就是咱们这几位的造化、因缘。

  一居士:众生没有这样的福气。走这半年,不如在这里坐一小时有功效的。

  这也不对,你没有那半年,哪有这个片刻?(居士笑。)是不是?这个片刻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你有那半年,才有这片刻,平等无二。

  一居士:早就和你说了,告诉你不让你说了,一说就落话柄。

  一居士:你不说那话,话柄不总在肚子里装着?你说出来就没了,老在肚子里装着,留个话柄也不好办。

  说出来以后就消除了。

  一居士:没有话柄了。

  一旦消除了,这里面你想一想,以后再想说的话,自己就觉照了,你叫他说他也不说了,你叫他想他都不想了。这不就清净了?一下就清净了,一下就沉到底了,就像一下把灰尘清除了似的。

  十六、修行必须持戒发愿

  ——心里不分别了,一切平等,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愿出来了。

  这个修法呢,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把握住这几个关。一个是发大愿,另外呢,守住四种清净根本。由戒开始,由戒产生的定,才是真定。如果没有戒,修一切法不成就。四种清净根本:戒除淫、杀、盗、妄。要按照这个次序修,得如法。这个次序一定不要乱了——淫、杀、盗、妄。佛既然这么安排,那绝对是修行的一条路。

  一居士:(戒)淫、杀、盗、妄。

  因为你修到哪个地步,他就需要断哪个;需要哪一步,他就需要断哪个。

  一居士: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

  一个一个台阶。你不要把这个秘密当成一般的,是顺嘴说出去的,不是那回事。不是,这就是个秘密。什么是密呀?这就是密。

  守住清净戒,有了戒体,就能装东西了。有了大愿,它就活起来了。为什么活起来了?因为他能帮助你产生智慧,产生真正的定。你那个没有大愿的定,是死水定。比如说,你像水开一会儿它就没了,消失了,你得用多少年的功夫才能把它定住。你有了清净大愿,心里一清净,几秒钟就定住了。有了愿,他就容易定。因为有了愿,你就没有我相了,就容易定了。有了我相,就定不住了。所以全靠功夫,得去下功夫。如果全靠着这些感觉器官去下功夫,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个要慢。

  所以说,佛都让回心向大,一定要发清净大愿,很了不得的,这是修行的一个好方法。特别是地藏王菩萨愿、普贤愿,这都是了不得的。佛愿、各个菩萨的愿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观世音菩萨的愿力也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发同等大愿,不要以为我有什么狂心,不是那意思。一定要发愿,一定要无我相,时时地发,时时地无我相。

  无我相就是说,这个愿不是我念出来就是发愿,不是念那个话就叫发愿,不是这个意思。刚开始用念的话发愿,发完了自己一念定住,心里不分别了,一切平等,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愿出来了。大愿一出来,布满虚空,满虚空都是,这样才能破你的我相。要不然这个我相老不破,老有个“我”在那儿。

  一居士:我要想发愿,这个“我”跟那个“我”是平等的?

  这个“我”字干脆就不要它。发愿的时候就没有“我”字,“我”本来就是个假的。这个字本无区别,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它已经造成了一种恶的印象,你要一提“我”,马上就联系到里面,一念之间它又回来了。不要提它,提都不提,远离这些助缘。

  人不得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攀缘心。老离不开这个“我”字,攀缘,自己攀自己,老攀,就怕找不到自己。一切能产生这个缘的,“我”全断开。远离,不攀这个缘。该发愿的时候就发愿,我就这么想的,我就这么说。

  一居士:那这个愿就是说发一个为众生的大愿,不是为我。完事后再如何如何,就不要操心了?

  这个“我”呢,一般的时候就是不用为好。如果用它也行,刚开始发愿的时候不用它你没法说呀,没法开这个头。为什么没法开这个头?因为众生都是这个意思,没有“我”没法说话,找不着自己了。(居士笑)对不对?首先说话的时候是:我说,我吃饭,我干什么,我来问什么,我讲什么,都是这个“我”。

  一居士:所以我刚才说这个我和那个我是平等的。比如说,我成佛成菩萨以后,发一个大愿要普度众生,我就说现在这个“我”和以后那个“我”。

  真假同二妄,有的全是知见。只不过刚开始利用这个拐棍,先往前走着。走到的时候扔了就完事了,扔了再说。

  一居士:也就是刚起步的时候还允许,还勉强允许,在修到一定程度时坚决把拐棍扔掉。

  这个允许和不允许,是根据你自己的知见形成的。比如你走到那儿,我今天发愿,正好心里比较清净。

  一居士:“我”就不要了。

  要不要那时候都无所谓。

  一居士:由不得了。

  不是你说要不要。你真正发愿的时候还说我发不发?你要真正地发,它就没有我相。没有我相,还有我在这里发不发的问题吗?

  一居士:谈不出来了。

  谈不出来了。布满虚空。

  一居士:心里有这个愿,我不说出来呢?

  那也是发愿,不说出来也是发愿。就是心里每天用这个来陶冶自己,清净自己,忏悔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就因为我过去没有发大愿。所以说我既要忏悔,又要发大愿,我要成佛。心里一清净了,你念什么,它就得什么,它往里入。如果你不这样,挡上一层东西,像瓶子似的,你在瓶子外面怎么浇水也浇不进去。挡着呢,透不进去。就像眼前挡着一层黑的,怎么也透不进去光,见不到,黑的在那里挡着你呢。它本来不增不减,但知见把你挡住了。

  一居士:知见也太严重了,各种习气,各种知见,每一个知见都把你挡住了。那我的习气就是一种知见吗?师父,每一个生活习性都挡着你。

  每一念都是知见。要光知见还好一点呢,有时候知见哪,它还有一种……

  一居士:是直接感?

  不说了,它有……。纯想即飞,就可以上天了。咱们是情想相等,情和想相等,一样一半,所以成为人。人怎么形成的?情想相等成为人。

  一居士:纯情即堕。

  哎,纯情即堕。

  (编者注:《楞严经》卷八:“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一居士:这也属于妄想这段,有一部分跟妄想那边也贴上了。妄想那段,就是妄想。

  就是妄想,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像你们居士,在家里修行,一定要发大菩萨心。做菩萨,做大菩萨,发这个心,它就容易成就。佛菩萨他想帮你,要不然没法帮,你连个愿都没有,怎么帮你?你有愿了,佛菩萨就都瞅着你了。噢,你看见没有?这漏点金光了,有点亮了,佛菩萨看你真正的清净了,就开始帮你了。周围的那护法有力量,他就保护你。你要贪嗔痴,那护法他也没力量。

  十七、护法护的是法

  ——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佛法。

  一居士:师父,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的?这个我以前听说要有大功德,戒行清净的人。

  护法呀,一般都有护法,如果你清净呢,就有善护法。

  一居士:修行也不好,戒行也不清净,像我这样的,所以有时候做错什么,也不是有意的,能有护法吗?

  你说什么叫护法?他护的是什么?他护你,还是护法呀?

  一居士:这不懂。

  他护的是法,你有法了,那护法就多,这力量就强了。没有法,他护你啥呀?那就是魔了。这都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有法,心里一清净,他就保护你。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法,是佛法。不要把护法看成什么呢,我身外还有一个帮助我的——随从。(编者注:录音因换带缺少,增加一句:护法只要见到你修行,有了一点善根,)就让它增长,增长一点叫它更大一点。护法就那么急,瞅着你,每天都那么急。

  一居士:这个护法呀,是佛菩萨呀?还是天龙八部?(众笑)

  护法它无相,你需要什么样的护法,他就来什么样的护法。你本身还有贴身护法,这都有。这个根据你修的功德大小,随时都换的。你如果修成了,这个护法也跟着修成了,他也变了。

  十八、众生与佛本无区别

  ——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

  一居士:众生与佛区别也在于心量的大小?

  不是。区别就是迷和觉。迷和觉——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心量呢,那还是一个开始,那是一个开始啊。佛呢?达到佛的程度,什么心量不心量的,一切知见全灭掉了。全灭掉了,就没有这些知见了。有这些知见,还属于众生,九法界众生,从菩萨开始向下的九法界众生,还是众生。佛没有这些,一切等无差别,只不过是方便,佛度众生只是方便、慈悲。

  所以说,什么事情不要作来去想、生灭想,慢慢地就成就了,发大愿就是菩萨了。所以说呢,自己未度,先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进不进菩萨位就在你发心不发心,在于你本人。(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一居士:我只有惭愧,现在只有这一个心态。所以说,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我只有这么做了。

  对。念佛号的时候就没有知见了。就一个佛号,不要想别的,也不可能再想,只要有佛号就不要想别的了。

  一定要什么呢?真真切切,念佛得真真切切,哪个字音也不许含糊,不要赶数量,说快点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话都没听清楚就过去了。为什么呢?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和你的心里不相应。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的心田里了,跟你的心就印上了,心佛不二。就印出来了,印住了。一旦你要真是遇到生命危险了,或到了了生死的时候,一句佛号就起来了,进你那个种子田里了,那可了不得了。所以说要真真切切,认认真真。那句佛号就是你,你就是佛,最后就成一句佛号了,等无差别,往你的心里印,使劲儿往里印。

  金刚念法——搁嘴上轻轻念,但要字字清楚。用耳朵闻,但不是闻这个佛号,要不离这个佛号。闻什么呢?闻自性,反闻闻自性。离了佛号没有自性,因为有佛号才有自性。所以说念佛要字字清楚,不要分别这个佛号:我念阿弥陀佛了。但是“阿弥陀佛”这四字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常明,这才和你自性相应呢!不分别,那才是念在一起了。金刚、无相,无相才是金刚呢。

  一居士:这个金刚念,是不是出声不出声都要念,有的书上写的是小声,稍微有点声音,有的说是光说嘴形动。

  不是这样的,这个是声音大小无所区别,主要是什么呢?你自己念,自己能听见,而且字字清楚。你刚开始大声念,耳朵能听清楚,行了。后来你就逐渐地小声,还能让自己耳朵听清楚。只要是能听清楚就行,不动心念,不起杂念,就是念佛。耳朵能闻,在心里闻呢,通过耳朵,在心里闻。反闻闻自性,这样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念佛法门呢,获圆通啊。刚开始觉得别扭,等到时间长了,你就得到轻松愉快了。

  过去念佛你是一种疲劳感,念佛念得这个疲劳啊,累得慌,刚开始是这样。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那是越念越轻松,越念越甜呢。那清净清凉得不可说,那是法味,禅悦为食嘛。你别越念越起烦恼,那就不对了。

  要是法对了,弹指超无学,弹指间就超无学啊!法对了,一念对了,一下子就超出去。一念不对了,老是在忙活。

  一居士:那就烦恼了。

  开始就一点点下功夫,一点点找,真正地放下、放下、放下……都放下了,真正念到了,一下就有甜头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五:“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一居士:烦恼是下功夫下错了。

  一居士:你们还怕来了没有收获呢!

  一居士:我知道。

  一居士:被师父说的“把儿”(bà)没了吧!“把儿”扔了,不是一件坏事,要不老在心里揣着。这次问完了,下次就不想问了,要不就总寻思着问,觉得那时候来了太可惜了,怎么没问呢?别人没揣着,自己老揣着,这不也麻烦吗?

  有时候能问,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有时候这个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自己不问呢,也不见得是坏事情。

  一居士:原来我总以为护法是像你说的那样子,是天龙八部,佛菩萨。

  你要修正法,护法他就是菩萨,就是菩萨啊。

  一居士:就是菩萨啊!

  就是菩萨来护你。谁护你?都来护你,发心就是菩萨嘛,护法就是护发心的。有一念之间,你有这么一善念之间,那佛菩萨马上就到了。不是像咱们说的,坐汽车啊,弄得挺费事的,还合计来没来呢?进没进屋呢?在没在你跟前站着?哪有那事?没有那事。只要是你一念发心,护法就在跟前站着呢!这个“站”,也是比喻的说。所以说,他护的是法。只要是你发心,慢慢地这么发心,最后法身成就,法身就成就啊!

  一居士:师父,我自从学佛,走这条路,始终是围绕着净土法门。我对这个净土法门执着得挺深。在明心见性之前,这个意识心,有时候就是什么呢?净土讲,带业往生吧。就是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分三辈九品,在意识心里现出来那个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是不是真实的?

  你迷的时候就不真实了,悟的时候就真实了,烦恼即是菩提。

  一居士:师父,请问一下,就是关于迷时和悟时这两者的区分。就是按这个后天意识来区分,我现在没有转出去,转出那些境界就不说这些话了。没有转出这个境界是个后天境界,这后天境界在自我解脱的方面应该怎么分?

  怎么分?就是一句话,你看你自己动没动心念儿。心念儿没动,它就是真的,你不用合计了。是相、不是相?我只要心念儿一念没动,它就是真的;如果我动念了,说这个是和不是?它就是假的。

  一居士:谢谢,谢谢。

  一居士:居士好多在修,就是在这里困扰的人很多。有的人往往执着的心特别强,假象来的时候不知道,不是说全知道到点子上去了,整天困得迷迷瞪瞪的,有了还迷迷瞪瞪的,没有了还苦恼。

  所以说呢,这就是迷,这就是迷呀!

  一居士:说迷,没有了,还苦恼。有了呢,还执着上了,感觉着今天看,明天看,看看看,就这样。说真的,什么明了都没有。确实是像一杯水似的,说是看透彻了,其实没有看透彻,自己还模模糊糊看着,像是隔层膜。

  这就属于什么呢?就是还属于迷一类的。

  一居士:还属于迷一类的?

  还是迷。因为你迷,所以才有了这个,悟了之后,一切都翻了个个儿。翻个儿呢,就不一样了。但是并不离开这些相,他就知道这叫相了。用时有相,无用是体。只要是不分别,不管你是上哪儿去,说谁来接我,只要我一念不动,相不相的,就不用管他。该去的时候,不是说你想去不想去的问题。

  一居士:那自然地就去了?

  也不是自然,它非因缘,非自然,不要以为是自然的事情。有自然,也不对。

  一居士:师父,刚才说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属于听者,就好像一杯水似的,怎么才能看得那么明白呢?

  就是用比喻说一下?

  一居士:对。

  怎么说呢?这个自然呢,也不对,因为它不属于这一类,它是不生不灭的。有那么一句话,“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如果你一分别,等于有情来下种了,那就是生灭法。“无性亦无生”,只要心念不动,它就不生也不灭。不生不灭,不是说不生,它就要灭了,那是断灭法,那是邪见。你不要还没等修到这个地方,就怕:“我不生了,是不是也灭了?”先担心这个问题了。这就是知见的问题,是咱们的恐惧心。没有了,没有就是没了,说“没有”就以为是没有了,这就不对了。(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五祖传六祖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一居士:谢谢啊。

  有了就真实吗?所以说呢,老堕落在有和无的这个知见上了。应该是不虚也不实。

  一居士:不虚也不实。

  对。中道,取于中道,远离两边,这才叫佛法无边呢。

  一居士:在中间里,就是一种觉了,在中间晃荡也是一种觉了?

  不对。

  一居士:那为什么呢?

  远离两边。

  一居士:远离两边,中间也不立。

  中间也不立。为什么说中间呢?

  一居士:中间不立,就是说除了两边都没有的话,必然要明白一点。

  两边都没有了,还有个中间?没有了。它是个义,中道义。不要堕落中道了。中道也不对,有名相都不对。

  一居士:这下不好掌握了,两边都没有了。

  没有了,说没有了,你已经在两边上立了,立了两边了。所以说两边既然都没有了,你就泯了,泯了还有什么?还有什么中道没有?没有了吧。但只是个义,方便说。知道那是个义,不要理解错了。往往把中道都给讲的好像真有个中道在那块儿搁着,其实那是个义。

  一居士:我原先就那么认为的(笑)。

  一居士:机会难得,你们几个赶紧问,师父累点就累点吧,我想问也说不出来啊。

  关于这些,你们也不要执着这些说法。回去依经书印心,灭了知见。要执着在这上面,还不如看佛经呢,佛经比我讲的还明白,是不是?所以不着在那个上,主要去掉咱自己心里的污垢。心里一透亮,就像两边的风一吹过,完事了。要神解,佛法是神解,这个不是知见解。说我要把那个问题弄明白,或这个问题弄明白了,那都不是佛法。神解,你说有,他(不理解的人)说没有;你说没有,但心里其实已经亮堂了,这就完事了,不要着在这上面。

  十九、相信自己的佛性

  ——知见越多,你根机越小;知见越少,根机越大。

  一居士:师父,参话头,去理解佛经,有参《六祖坛经》的,有参《金刚经》的,能不能成就、见性?

  只要是你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离相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应无所住呢?就是外离一切相。(师父点一下暖瓶)见到暖瓶了,不作暖瓶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作这个想,我也不看。假的,空的,我连想都不想,过去了,什么都不分别。久了,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五蕴里没有我,你修什么善法都得,修什么善法都得。

  但是呢,这个功夫得做。平时就得看大乘经典,陶冶自己,将心胸打开。发菩萨愿,忏悔,陶冶自己,守住清净戒。这样的话,你看自己心里马上就不一样了。心里一清净,看什么得什么,智慧就会逐渐地生起。这个生起,那个就不要了;那个生起,这个就不要了。像淘汰似的,呼呼地往前进,有时候弹指间就超出去了。不是像世间似的,今天悟到这个地步,明天到那个地步。有时候,日劫相倍,如果悟证了,一天可以等于多少劫的修行,一句话就可以得多少劫的修行。这关键还有一个,你敢不敢相信自己的问题,放下自己,还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这个很关键,信心坚定。

  一居士:相信自己是很关键的。

  相信自己。有了怀疑也不要紧,怀疑来了,来了——就忏悔,我借这个怀疑,来增长菩提。因为有了疑,我就长菩提了。你疑吧,我把这个疑去掉了,想办法去掉,我用经来印证这个,我念佛来印证这个,我参话头来印证这个。把这个疑去掉了,疑还有吗?没有了,没有是什么?菩提呀,菩提就生起来了,以后它再不起来了。

  但是这个菩提你不能作菩提想,要说真有个东西在那里搁着,你就着到这个菩提上去了。所以六祖说“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你不要作这个想,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再往上加。当下就是,当下就是啊。(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居士:这个与根性有没有瓜葛?就是说修行路上,与根机有没有瓜葛?

  什么叫根机呢?就是知见。知见越多,你根机越小;知见越少,根机越大。

  一居士:这个有道理,这个是根机,我还以为天生有个东西呢。

  这不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里了吗?

  一居士:就是认为根机天生就是做这块的料,或不是那块料,都是那么想的。

  那就不对了。

  一居士:实际上在我的心目当中,这是个疑团,所以今天就讲出来了。

  知见。

  一居士:这就是知见。在这里头全进来了……

  所以说,讲根机的挺多。一讲到根机,人就着到什么上去了?这个人就着到我相上了——我、他……那你怎么能脱出去?说大根机,就着到一个我慢上去了;小根机啊,就着到一个懈怠上去了。你在这两方面不都有病吗?有人说这个大根机、小根机,不就着到这个病上去了?六祖说过那么一句话:轻视后学有无量的罪,学佛不在早晚。

  一居士:师父,我以前练气功,打禅七时进展不大,可能跟那个有关。总是念念着在身体上,感觉它不是粗的妄想,特别是在禅堂里,粗妄想断了,没有了,细妄想总在身体里,就是头顶发胀。以前练气功也是病,现在想除,也是心里不清净,知见多。

  不要紧。只要发大心,发清净愿。要一念回心,原来是错的,一念回心,它就变好的了。这样会助你菩提,助你。所以说不要着那个,只要你敢放下。知道了——哦,那么说都是假的,它在糊弄我,它让我往邪路上走呢。你比别人多走一条什么路呢?多走一条实践的路了。别人没走呢,以为气功还有个好与坏,可你连想都不用想,因为气功那东西着的脑袋很疼的,身体也很疼的,那是糊弄人,都是什么?都是知见,知见在起作用嘛。所以说,我干脆连这想都不想了。

  你放下这点,通过它来放下其他的东西。它都是假的,其他哪儿还有真的呀?你说,人家说话、自己办事不就全明白了吗?书上写的不全是知见吗?你还看吗?就不是气功书,你都不爱看了,(以前认为好的)气功书都是假的,还有啥书是真的?所以说,这一下利用它把一切都放下了。只要你放下,它就变成菩提了;你放不下就是毒药,越药越深,是不是?不要害怕这个事情。

  一居士:快到时间了,谁还有什么要问的?太难得了,大因缘呀!还有什么疑团没有解开的?大因缘,大福德,这都是佛的加持,再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不要这么说。这都是什么呢?互相探讨,我把我自己的想法供养给大家,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也是你们根本该得的,要是对的话,就是你该得的,因为你们修行到那个地方了,就该得这个了。

  一居士:接不接受在于个人。

  不是说有谁能给,或说你能接受的问题。这都是虚幻,都是虚幻的。无论什么事情,不要作生灭想,把心念摄住了。

  一居士:看还有没有了?没有了就这么地了。现在就是题外话了,师父现在的生活来源,怎么个生活来源法呢?

  我和性空师父俩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是清净为本了,一切都放下。生活呢,不管它,不作这个想。有吃的没吃的不管了。只要是你有修行的话,如果老老实实地修行,守住戒,我想这个吃的问题会解决的。至于到哪儿吃,谁给吃,不考虑那些,不考虑那些事情,没有意义。本身就是个虚幻的东西,都是虚幻,人就是被这个吃、住、穿给迷住了。

  (某居士拿钱要供养)一居士阻止他说:别,师父持金钱戒,不花钱,不拿钱,不摸钱。

  某居士:我就寻思要供养些钱。

  真正的供养,就是清净心,你们回去要好好信佛,好好修行,比什么都行。

  (编者注: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钱。手持金钱者,非佛弟子。)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明心见性(续篇)

  ——对本溪居士关于参禅、念佛的开示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一九九五年冬季

  地点:辽宁省本溪市郊区一小土房内

  听众:本溪市七位请法居士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一九九五年从山西省五台山行脚乞食回至辽宁省,后有本溪居士请至本溪市。

  师为七位本溪居士开示后,某居士拿钱要供养,师告诉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钱。第二天又有七位居士前去给师父送四事供养,师为之开示。此篇根据第二次讲法录音整理。)

  一、学佛入门之处

  ——学佛不是有另一个家让你回去,是回你自己家。

  一居士:师父,学佛刚入门,从哪儿开始入手?

  学佛从哪儿开始下手?你先从哪儿下手呢,就从你想不想成佛下手。

  一居士:想。

  就从这个“想”开始,这已经就是入手了,所以说不必再另找一个入手处。有这一念,已经在路口,剩下的就是怎么走的问题了。不要说我还没找到路,你已经找到路了。

  一居士:学佛是不是要多看一些书啊,应该先看一些什么书?

  先看一些什么书啊?这个主要看你对佛法的认识,一个人一个样。佛法没有定法,有定法就不是佛法。无处不是佛法,都是佛法,我是这么想的:刚一入手时,先看大乘经典,不要执着说:“我能看吗?我是后学的。”不要执着这些东西,因为人的智慧没有先后。直接就看大乘经典,看不懂不要紧,看不懂反复看。

  看经典的过程就是你修行的过程,和外面修行等无差别,没有差别。关键你抱着一个什么心呢?就是清净心、信心、诚恳心,这样就可以入门了。现在具体的做法,一般的就是忏悔,先开始忏悔。有很多的经文、忏悔的偈子都很好。一定要忏悔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佛前忏悔,忏悔到见到好相,守清净戒。

  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守住五戒:杀、盗、淫、妄、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既是仪式,又是修行的过程,不要忽视。就你修到什么程度都得有个皈依过程,都得有皈依,随时都皈依,随时都在忏悔。

  随时要忏悔,你想啊,我们众生为什么能成为众生,没有成佛?就是所造诸恶业太多了,长了很多的邪知邪见,所以离佛远了,没有成佛。今生我们能信佛,这说明我们过去攒了点善根。攒了善根,今生成熟了。既然已成熟,就要抓住,不要放了,这就是你真正的命根。其他那都是虚假的,这才是你的命根!

  学佛并不是给佛学的,是给自己学的。为什么说是给自己学呢?学佛不是有另一个家让你回去,是回你自己家。你本来是从家里出来,出来干吗呢?流浪。一出来就迷了,迷了就不知道回家了。佛是什么呢?是慈父,告诉你赶紧回家,惦记你了。佛法是告诉你回家的路,经书就是“径”也。什么叫径?也就是路,是教你回家的路,没有别的。你本来就是从家里出来,现在流浪了,都不认识自己的父母了。

  一居士:就是回家,不迷了。

  学佛就是回家。

  一居士:哪一条路比较快呢?就是哪条路成佛比较快,最直接了当的?

  哪条路成佛最快?最直接了当的就是发大愿,持清净戒,这样就容易悟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非四相,修一切善法都是快的。

  法无高下,法没有高下,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没有高下,就是看能不能空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把相一空,修行(佛法中的)任何善法都得。

  二、如何才能见性

  ——“性”离一切知见就可以见。

  一居士:我看书上写见性成佛,直接见性,都得经过这条路。

  见性也是要你顿悟,也是悟的过程,都是悟的过程。

  明心见性这是真正修行的开始,平时咱们还是盲修瞎练。说这个盲修瞎练是相对那个见性以后说的,但是现在是不是盲修瞎练?也不是,你只要是信一天佛,就没有白信这一天。你要掌握这个,千万千万不要考虑说:“哦,我现在是盲修瞎练啊!”只要你信佛,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信佛,只要你心里踏实,心里清净去信佛,每一天都是在修行。

  一居士:如何才能见性啊?

  如何才能见性?这个问题啊,你看看,因为我也没见性,也不好怎么讲。这个见性的问题太难解了,因为……

  一居士:不可言说。

  也不是不可言说。如何见性?咱们讨论这个问题还可以。如何见性,我是那么想的,只是个想法。因为“性”离一切知见就可以见。佛是那么讲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离见啊,把你的知见去掉了,那时候见就出来了。这个见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心,这就是你的本性。那个本性出来了,那才是真见呢。

  一居士:最近也看了这些书,像达摩祖师的弟子请法,问怎么样见性?他说,见性太容易,像翻手这么容易。为什么离我们非常近,反而见不着了,实际上很难似的。

  这个也不难,关键就是我们的业力在那块儿。因为知见太大了,挡住了它,它都漏出去了。要想真正地修行,想达到那地方,你必须去掉自已的贪嗔痴。贪嗔痴去得越快,清净戒守得越好,发大愿心里真实了——直心为道场嘛;心里一真实,这个事情一旦机缘成熟了,见性就是手心手背的事。这么说已经是有为法了。

  三、净念真持戒

  ——你首先从清净戒做起,起心动念都不让它犯戒。

  一居士:怎么才能把这些知见去掉呢?我看书上说,禅宗讲不立文字,看书也会增加知见。如果没见性,可以说它是知见,是吗?

  这些就是用这个知见去掉你那个知见,不是说这个知见就不用了。不能说因为这个知见不好,就产生了排斥,这不对。佛法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好的不去做就完事了。你千万别起嗔恨心,你只要是一起嗔恨心那就是作恶了。

  一居士:必须从外到内,从外守五戒,到内心确实不沾也不想,这是真正持戒清净。

  实际上外面和里面是一回事,外面持戒清净了,里面——心里就清净;里面(心里)清净了,外面必然持戒清净。

  一居士:你看我来的这条路上,咱们是从闹市到这边,越走人烟越稀少。到这边觉得心里很清净,到那边你会觉得很乱,妄想多,到这边妄想很少,这说明什么?

  说明你的心里状态啊——因为你还没有空,没有真正地空,也没有真正地觉,所以说被物所转。比如说看到人多了,心就烦,看到人少了,心里就清净了,这是被物所转,被它的气势所转,被它所夺了。本来是个虚假的,但是你认为是真的,就被它所夺了,凡夫都是这样。

  一居士:这些虚假的必须得把它去掉,咱们不能用从佛法中所学的去化解这些杂念吗?就是杂念来了以后,用所学的理来分析这个杂念,分析完了,分析透了,这个杂念就没了。

  也不是。你要分析杂念,就是提着心找心,就是着相了,这种修法也是一般修法。不要分析它,它没完没了,它不会断的。

  一居士:那怎么能把这些杂念、妄念去掉?

  就是刚才我讲的,你首先从清净戒做起,起心动念都不让它犯戒。这样子来做。

  一居士:假如有这个犯戒的念头怎么处理?

  马上忏悔!不管在什么地方犯了,马上就忏悔。这样的话,保持一个心里清净;有了清净,你就有了戒体。就像你原先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话你就有了一个器皿,就能把这个法装上。有个清净戒,法就往里装呗。

  一居士:我刚才可能理解错了。不是想把所学的佛法那种理搬来,而是我寻思用这种理来对付这种妄念、知见。

  你说是用那个理对付这个妄念?也是对的,也不是不对的,它本来就是个对治过程。佛法就是药,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有佛法。佛法就是药,药是什么?就是治你那病的。

  一居士:但是这么做,本质上就是没完没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正确的念头来了,心生忏悔心,这样时间长了,慢慢地心里就清净了,是这样吗?

  也不完全是这样。忏悔只是一个方便的法门。你得认识这个妄想,妄想它没有自性,空中虚华,当空出现,当空灭尽。来了以后——它本来没有体,是你自己找的它,现在你把它一放就完事了,不要相续,这样的话就可以了。

  一居士:有时妄想来了,我也觉得后悔,我寻思:“可别想这些,这些都是个错误。”可是过一会儿怎么又出来了?

  它不可能不出来的。

  一居士:不听话。

  不是不听话啊。你不用刻意去断它,关键是找你的本来面目。找本来面目的同时,它顺便就消失了。

  四、何谓话头

  ——话没说出来的前面,那个是话头。不是话完了以后,那是话尾。

  一居士:本来面目就是自己的自性?

  哎!找自己的心。自性它是体,自性是体。先找心。

  这个参话头啊,方法昨天跟你们讲了。参话头也就是参禅,首先你得明白什么叫禅,什么叫禅呢?“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这个是禅。所以说,平时行住坐卧都要离相,色声香味触法都要离开。这个离就是不着,不是说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我就离开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见了也不起心动念,不分别。

  一居士:咱们这心如果真的全在参禅上了,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把别的放下了?

  如果你说心在参禅上,不是又着了一个“禅”相吗?参禅你参哪一个?参“念佛是谁”啊?

  一居士:参禅在我看的书里讲得好像挺多,但是我这话头提不起,为什么?

  你是参话头,还是用别的参禅方法,我现在不清楚。

  一居士:参话头。

  你参哪个话头?

  一居士:我参“念佛是谁”。

  “念佛是谁”,参话头你就得绷住这个话头不要放,每天行住坐卧全是这一句话,连睡觉都是这个话头——“念佛是谁”。只要是那个念起来,比如说,“我想喝水”,只要“喝水”一起来,马上“念佛是谁”。刚开始你在话尾用功夫,赶不上话头,话中间都赶不上去,有时候话尾都接不上来。只要起心动念,马上“念佛是谁”。把念看住了,念念看住。走路也看,吃饭也看,没有一时不看的,天天看,你的功夫就用到了。用到一定程度它就往前赶了。

  念一起来了,“念佛是谁”它就起来了。这都是人有为去做的。但是不要怕,功夫就往里扎,使劲往里扎。扎到一定程度了,它要赶到话头——这个念前,一定赶的是这个念的前面,那个才是真正的话头哪。

  话头在哪儿呢?话头,话没说出来的前面,那个是话头,不是话完了以后,那是话尾。这个念刚要起来,这心里刚一动弹,一动,这话头就起来了。起来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就“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就是一个字,“谁”?

  “谁”就是疑,找什么呢,参话头你不找?“谁”就是疑。刚一起心动念,这一念刚一起,刚开始想,比如看着水了,但是这个念是轻微的,微细的。这看见水啊,好像有一个要喝水的意思,这个意思还没等出来呢,“谁?”就起来,它的疑就起来了。“谁呀,谁想喝,谁想喝?”这个时候不是说你自己故意去做作,而有这个思疑,而这就是疑,这疑情就出来了,它自动就出来了。

  那个出来疑情,不是要你故意去疑情,刚开始你是看、是寻,是在寻找“谁?谁?”到处找,找来找去就找到话头那块儿了,它自然就在话头开始下功夫了。这个念刚一动弹,它就要找——“谁?”这时才见功夫,才开始见功夫。

  这时就达到什么了呢?吃、住、坐、卧都有点不知道了;再达到一定程度,胳膊腿不是自己的了,碰到哪儿也不知道痛。平时说把胳膊扔后面,肯定扔不过去,那时候胳膊往后一甩就过去了。啥也没有,就是那个“谁”了,就那一念。你只要是稍稍有杂念一起来,那个“谁”就起来了,知道吧?水呀,拿来还没有喝呢——“谁?”要是能喝这个水,这说明你那个疑情还没有起来,连水都喝不进去了,行住坐卧全是这样。坐那儿就得起来,起来就得坐下、坐下又得起来,为什么呢?不知道走了。

  一居士:喝水就跟不喝水一样了?

  什么都忘了,水都喝不进去了,伸手拿,不等拿手上,手回来了。没有别的,就是这一个“谁”,整个全空。就这一个“谁”是疑情,开始找,那个才是真正的疑情。

  疑情起来了,这时候连续参,也许三天、也许四天、也许五天、六天、七天,桶底脱落。当一遇到机缘,有一个动静或一个响儿,或是有别的机缘,或是一声佛号,“当”一下就翻过来了,怎么翻?云开雾散,桶底脱落,就完事了。

  一居士:思不极处用力,见不到处张扬。

  这个呢,不要这么看,我的想法是不要这么看,没有意义。因为啥呢?喝水,这事你说能说出什么?你说这是什么,这能不能说出来,不识得了——茶杯、水?识得呢,这就是话头。你要知道,从你的色身,往外的山河、大地、虚空都是你的心,啥都是你的心,哪儿都是你的心,你还从哪儿去找?主要是不离开它,这个不着相并不是让你离开那个相。外离一切相,不是说因为有相叫你外离,没有相你离什么?这虚空有啥可离的,是不是?这“离”字就不存在了。

  为什么让你离?因为你在相里,所以叫你离。一旦你不分别了,心里没有嗔恨心了,而且一念不分别,心里只要一静,当时就一心不乱了,就离相了。离开相的境界确实有,不是没有的,哪能没有呢?只要你离开相,就有一心。一心有时候确实有个“相”,那时候你就能觉观出世界。你在那儿闭着眼睛,今天下雨不下雨都知道,能不知道吗?闭眼睛的时候,有几个人在那儿坐着,你都知道。

  你的本性见到了以后,三界空华,一切都是无我的,都是虚妄的,哪有真的?

  五、坐见本性真坐禅

  ——见到你自心的本性才为坐,那才叫真正坐禅。

  一居士:你开始刚说的一句话,“你就见到一切”,这是不是见性?

  那不是,那不是见性,那是你的心的“用”,你的心在用,所以看到山河大地了,你那是个用。闭着眼睛打坐,山河大地都清清楚楚的。那不是你的性,性是你的本体。

  一居士:你说的心净,说明心里已经很清净了,所以说外相现了。

  这个清净并不断(分别),并不是说没有分别心,还有分别心。不是说“我脑袋里啥也没有了,像傻子一样,空白的,它出它的,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不是这个意思。有分别心,自己清清楚楚的,但是不做作了,没有做作。不是自己故意加个念头,没有这个意思。去掉了这个意思,山河大地见亮了,这才是达到一心。这个时候可以干吗呢?就是往道上会。但这只是“往道上会”,这是一个小小的功夫。

  一居士:这就是照吧?

  这就叫禅。什么叫禅?这才叫禅呢,这就叫禅了。你想坐禅,见到你的本性才为坐,见到你自心的本性才为坐,那才叫真正坐禅呢,那时才真正开始坐。因为那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确实明白了。明白了真正的“坐”,坐的时候越坐功夫越纯熟,越坐功夫越纯熟,最后那个道就起来了。那个时候才起道呢。

  色、受、想、行、识都照空了,照空了以后,老死问题就开始解决了。今天不讲了吗?这时就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才行呢。刚开始一照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色阴区,五蕴一点点照空。

  五蕴空靠什么空?不是靠你功夫空,但也不离开功夫。关键在哪儿?在智慧,那时你的智慧就都起来了。

  一居士:有“觉”了。

  哎,有“觉”了。那个觉不是咱们人为的思惟。那个觉轻松愉快,是“甜”的,非常“甜”的,那是清净。原先一打坐,什么身体呀、手呀,疼得拿不下来了,等到那时自然就起来了,腰也不疼了,哪儿也不疼了,身体很舒服。一坐下来,觉照出来了,轻松愉快,禅悦嘛。那才是真正的禅,禅悦,以禅悦为食,那是真供养佛。

  一居士:无思智、自然智?

  那时还没起来,无思智、自然智还没起来,还得往前修。十方世界现前了,那还在色阴区里呢。

  六、心开见佛悟无生

  ——见到哪了?自性里。外佛、自性佛本是一体,不要有所区别。

  一居士: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他们讲信愿行,说:最后心开了,可以见到极乐世界。这个“心开”是不是因为他心清净了,自性开了以后,十方世界自然而然就印到他的心里?

  他这个方便主要是因果所感,你念佛的因果所感,不假方便。为什么叫不假方便?因为它已经有方便了,所以说不再假别的方便了,念佛本身就是方便。

  心开,什么叫心开?见性,心开。心开的时候就见到佛了,心开见佛悟无生。见到哪儿了?自性里。外佛、自性佛本是一体,不要有所区别。说:“外面的佛来了,我这又出来个佛了,这不俩佛了?”本是一体,无二无别。

  一居士:有些人说修净土的讲究什么呢?在定中见到弥陀圣像,有的见是假的,有的见是真的。

  所以说咱是凡夫。你不要把它分别,只要不分别它就是真的,你一分别,它就是假的。就当空立着,你只要一念分别就是假的。就像咱们见面,如果你一分别我,我就成假的了,如果你不分别,这就是真的。

  一居士:印光大师有句话说:“真见是无所见的。”心开了以后,见佛了以后,这个怎么还能见,应该不应该见着这些。

  这种说法呢,因为他是大德,咱不敢说别的。我的想法就是这么看的,性相常住。你本体是本体,外面的相是外面的相。相是什么?是你本体的相,没离开本体。相体本是一,“一”都是多余的。

  这个不见是指你原先的那个知见,“见犹离见,见所不及”。

  一居士:什么意思啊?

  知见,你去掉了,那个见才是真见呢。不是不见,十方世界都可以见。这个见,你只要是明心了,见性了,你处处见。哪个不见呢?你怎么知道不见呢?

  你不见,悟的人他能不见哪?他是防备你执着上了,用见再找一个“见”去。所以那叫什么呢?那叫拿心去找心去,拿心找心。

  一居士:好像有种说法,净土修到最后了,在我理解好像还留了个法,而禅宗一照破就全没了,有这种想法对吗?

  那是你自己的看法,佛法本无区别,大小平等。念佛也是一样,你干别的也是这样,都是佛法,只要佛法你修对了,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七、坚持不懈参话头

  ——就得像掉到大海里了,抓住救命稻草就不放了。

  一居士:平常打坐的时候觉得挺好的,在日常运用也得像打坐一样,打成一片,没有打坐这个坐相,但都是不离开的。

  所以说你不要着这个打坐的相,佛不是因为打坐而成佛的,是因为觉悟而成佛的。打坐的目的是让你觉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让你觉悟。只要能觉悟了,你走的这条路就没有错。不要着相,但是又不离开这个相,因为咱们必须有一个法门才能入,没有门咱入不了。为啥呢?咱没有智慧啊。所以得有个法门,专一去修,这样就可以入了。

  一居士:就像掉海里一样,如果有根救命稻草要紧紧抓住。

  哎,对喽!你要能有那种想法,就是念佛有这种想法,参话头有这种想法,只要抓住了就不放松,不放松才叫无相呢;你要放松了,说“我今天有,明天无的”,那不叫无相,那着了另一个相了。抓住了,千万千万不要放松。它是什么?它就是你,你就是它,没有分别,你只要一念不分别了,就妥了。

  听了几个人讲参话头,也看了些人参话头,也在参,但是说句实话,大家都是自己在糊弄自己,心地不诚,心地不真。参话头,参一个小时就下座了,完了上外面瞅一瞅山河大地:“哎哟,挺愉快!六根愉悦。”心情舒畅就回来了。参话头啊,必须参到脑子像裂了似的,眼睛都长眼眵(俗称眼屎)了,腰背都痛。

  那六根哪,得硬拽回来。久远劫来你都流浪,都在六根上使功夫,这么大的力量。你硬把六根收回来,哪儿也不去了,就得靠这句话头绷住不放了。那妄想来不来?怎么能不来,你想把它制伏它也不干哪,所以就来了。在这里有个反驳的力量,不是说没有。

  所以说,就得像你说的掉到大海里了,抓住稻草就不放了。“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就是成天走道也“念佛是谁”。什么好吃的,什么色相啊,外面的声音,你来不来我都不管,就算我跑了念,也得回来“念佛是谁”。最后眼睛都无光了,眼睛瞅着东西也不认识了,哪还认识这些东西?眼里啥也没有了,就是“念佛是谁”。

  你只要下功夫,很快就会达到的,不是很难。关键就是人哪,他不肯下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不肯下功夫,不敢使这个心。又怕自己伤了身体,又怕自己开不了悟,又怕自己走错路,又……反正这疑盖啊,比谁都疑得厉害。没参两天就放下了,“哎哟,歇一歇,”缓缓气去了。就这个,你敢下苦功夫,一竿子插到底,没有不成的。

  一居士:我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是近代禅宗高僧。有弟子问他,老和尚身边参禅的,谁能有这个心得呢?他说,我现在连个看门的都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他那意思,好像说参禅怎么那么难呢?他这一说,马上就给人打得没有信心,这个参禅也太难了,还是在他的指导下,居然连个看门的都没有。这是方便说法吗?还是真没有了?

  这就是感叹啊!佛法呢,我是这么想的,并不是很难的,并不难。难的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信心不坚决。参话头确实可以找着,不用很长时间。只要是你一心在那块儿,一心啊,很快很快就达到。不用很长时间,确实可以做到,关键是人的惰性太强。

  一居士:我还住过禅堂呢,大概六十天。

  我看了那个禅堂,我还看了别的禅堂,也写着“念佛是谁”。它那也是一种参法,但是我觉得功夫还浅啊,打坐俩小时,下坐了,跑,行道。行道这工夫你参了吗?你干吗去了?“跑香呢。”跑香时你参话头了吗?

  参话头是没有间断的,那个念是没有间断的,念念不断。你别看做事情,做事情也一样,干什么事情都“念佛是谁?念佛是谁……”成天找。找来找去,功夫用熟了,用熟了就进去了;进去了就像我刚才讲的那种状态,到那种状态,连续七天,七天之内,只要是外物(师父拿东西往桌子一拍),一下子就脱落了。

  八、观心的方法

  ——你观到一点,心就静下来,不烦躁了,不往外跑了。静一点,智慧就起来了。

  一居士:我看见《高僧传》上说的:“七天要是不悟,砍下老僧头来。”那真是不打妄语啊!

  那祖师不打妄语,是你没到那功夫。

  一居士:你看他说的是那么容易,到那功夫,七天就能开悟;有的又说那么地难。台湾有人提倡观心,这观心是怎么讲的?

  观心也是参话头,参话头也可以说是观心,没有区别,都没有区别。观心啊,行走坐卧都可以。

  一居士:照顾念头?

  观心这个念头不是那么找。就是说,从色身开始,山河大地都是你的心,都是我的心。那水杯也是我的心。佛是不会说假话的,是不是?都是你心中妙物啊。那我就要找原因了,为什么有山河大地?为什么有?为什么有众生?要弄明白,一点点弄。

  比如说听,是声音能入耳啊,还是我耳朵出去听的啊?把它弄清楚,到底谁在听?这是能听。鼻子能不能闻?比如香,是香能进鼻子,还是我鼻子去嗅了?为什么能知道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

  一居士:是六根往外跑。

  是六根真的往外跑了,还是外面有个来有个去?你不弄清楚,六根就不还原,六根不还原就找不着心。六根一旦还原了——这个还原刚开始只是个“理”还原,把六根都还原回来。还原回来一看,皆是虚妄,全是虚的、假的。这时候你这个心就开始观察。因为知道是假的了,“为什么假的它还有呢?”是不是?你就开始观察,观察事物。用功夫,你们有工夫也观察,马上就观察观察。

  如果你喜欢用眼睛,就从眼睛开始观察。最后就看到你的心,心光往外现了,“啊,心光往外现。是心光往外出啦,还是外面有光进来啦?这怎么回事呢?怎么突然就有了呢?平时看不见,怎么这时见了呢?”把它弄清。弄清楚了,你这就观心了。处处观,最后你用不着特意观。每一念,走到哪儿它都观,看到哪儿,说话都观,不用特意观了。睡觉它都观,“谁在睡觉啊?”这都开始观了。

  最后观来观去,观明白了,“噢,同一个心。”心里的狂心逐渐地静下了。因为你观到一点,心就静下来,不烦躁了,不往外跑了。静一点,智慧就起来了。智慧从哪儿起?从你定中就开始起了,因为你有了定,就开始起慧了。起了慧就继续观,越观越明白,越观越明白,观来观去最后不想观了。为什么?观不下去了,一看哪,都是假的。这时候就观到一定火候了;到一定火候,守住清净戒,发大愿。为什么呢?这时候你发愿也是你的心,清净戒也是你的心,任何物质对你来讲都是你,根本就没有“我”这个字。

  一居士:那刚开始他们的初发心,发的愿不是不真实了?

  也不是不真实,刚开始就是那么个方法,你不能说他不真实,他就是这种心。佛说是什么呢?“凡夫举心动念尘起。”你不能说他刚开始发的愿就不是他的心。不是他的心,谁发的愿?都是因心而现,但是它带有灰尘。佛举手海印发光,所以说,你凡夫举心动念是尘起。你不能说他刚开始不是用心发愿,说:“他那个不是心。”那不对。

  (编者注:《楞严经》中佛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海印为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大集经》卷十五:“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宝积经》卷二十五:“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

  此即言其佛一切时皆在三昧定中,心不动而能演说诸法,教化众生,而凡夫举心动念皆是妄想尘起。故法师讲法时多用海印发光来举例。)

  九、闻音者是谁

  ——闻不是闻那个声,你要闻声就错了。

  一居士:《楞严经》说最好的法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门圆通法门,也就是参禅吧?

  也可以那么说,但是它这里有一个好处。你看没看它有那么一句话——无作妙力?你忽视了。

  一居士:我是断章取义。

  无作妙力,这个法门呢?反闻闻自性,头一步就是说“入流亡所”,头一步关键就是能不能入流。

  (编者注:《楞严经》: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居士:什么叫“入流”?

  入流就是入门,这就是关键。二十五圆通,“清净在音闻”,其他的举心动念还都有先利用虚的相。比如说观相,首先你得设一个相出来,是不是?如果念佛,你得口里念,是吧?很多相都给你破了,破到最后,这个音闻它没有动,你睡觉它都有。

  世界因何而有声?看了吧,因何而有声?

  一居士:这个经我看了,但记不住了,我尽断章取义。就觉得观世音耳门圆通法门挺好,就故意多看。

  世界上因动而有声,由声产色,因色产味,最后产到触,这些都是因声所产生的。清净在音闻,只要音你把持住了,用耳朵闻。闻不是闻那个声,你要闻声就错了。观世音菩萨不是讲吗,我不观音,我不观声,我观观者。有那句话吧?我观观者,观谁呢?观谁在闻这个自性,谁在闻音,谁在闻,他观这个。怎么观?如果你去想,那不叫观,那叫想;你去思,那叫思。

  (编者注:《楞严经》:“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又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观,心静,静到极点;静到极点了,十方音声一时闻,十方的声音最后全都现前了,都能听见。慢慢的,闻久了它自然就入流了。一旦入流了,入流的同时就亡所,亡所的同时就是入寂。当时一入流的时候,那你自己就知道。有些奇境就出现了,心里愉快,而且呢……这些就不说了,你还没修到这块儿呢,这要是说了,你又执着这块儿了。

  一居士:在这儿得静下心来,得先沉静自己的心。

  哎,得静。静的时候从里面出现观,观谁在闻自性。但是不许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想,想那是妄想,那更不行了,要观。观呢,必须把一切放下,那观才能起来。观久了就是道了。“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最后这才能十方圆明。

  念佛也是这样,也是走这条路。嘴里念佛,用耳朵听。耳朵听就心里印,印到心田里,好做主啊。能做主了,慢慢印在你心田里。有了这个法宝,心里一旦达到一定程度,一心的时候,这个念头就起作用了。不假方便嘛,你方便都在念佛里呢,哪还有方便?外面的方便还得找个动静,这个不用找动静,都在这里面呢。一下子心开了,是不是?我这也是乱说,主要是看书,以经书对照这个。

  十、法门平等

  ——一切事物本无分别,是众生心在分别。

  一居士:你看这书,写修密宗好,说见性见到本来面目,修显宗是最慢的,他说按他那个密法去做就可见性,就三年左右吧,他这个道理是什么?

  就是说显呢,就是密宗里面的“显”,密也是显宗里面的“密”。

  我是没修过密,但是我想都是一个理。入门有多种方便,都是一个理。不用挑,只要是一个劲儿绷到底,都能做到。不管念佛还是打坐,还是参话头都能达到。对症下药,把握大局。

  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讲的大部分都是小乘呢?因为那时候的人他不需要大乘。所以说,只要有个法门他就练,你说一句话他就可以歇了,何必还讲那么多干吗?

  现在不是,人的根机不行,知见越来越多。首先就是厌小求大,本身就有分别心,越大越好,这就是妄想心。所以根据你这心,佛说给你个大乘。大小有啥区别啊,是不是?没有啥区别,所以不要分别。

  一切事物本无分别,是众生心在分别。一分别你就入不了。只有不分别,处处不分别,就哪怕我不理解,我也不分别,我知道它是假的。知道是假的,慢慢时间长了,就和经书相应了。一旦这个问题要捅漏了,一漏一大片哪,一漏就一大片。最后捅到底了,那就完事了。

  一居士:想找个方法,最好、最圆满、最快的,都想找这个捷径。东找西找,没事看书比较,有时就觉得这好,有时觉得那个也不错。

  就选中一个,如果你依《金刚经》,你就选“音闻”那个耳根圆通法门。你看,念佛也走这条路,清净在音闻。就专门搞这个,修这一个就可以。就按这个修,谁说我也不变了。

  参话头我就参这句话头,今年参不了,我明年还参,就时时地参。我也没想什么时候成,我就想什么时候参,参到话头前面。一旦参到话头前面,那就像榔头一样,念刚一起来,“当”一锤子,当时就把它消下去了。消来消去,消到底儿了——那时还没消到底儿,真要消到底儿,一下就开悟了,桶底儿就脱落了,就完事了。这时候才开始正式起修,那才是修呢。

  主要就是不认真,就是多心。又想得佛的大涅槃,又想什么都要,什么也不放下。

  十一、度尽众生为自度  无有度者为度他

  ——众生度尽,度尽了没有众生,但是愿没尽,悲愿还在那儿。

  一居士:到最后什么也没得。

  道和利不相容,不相容的。如果你求利就不可以得道,有所求就不可以得道,有贪心不可以得道。得道和贪心是两回事,只有布施出去了才能道行积攒。

  原先我们从五台山行脚过来以后,就准备在东北住下,找个山地里边清净的地方。后来居士介绍到这来,看来还得继续找地方,暂时还是这么决定的。今天苏居士来了,领我们看看那个地方行不行,还是没决定。就是找比较好的地方,深山这一类的地方。

  人必须得静修一段。理是顿悟,事得渐修。另外,这个修和那个修不一样,如果你要是悟了,那就是去灰尘,这就真正开始修行了。但是我们现在稀里糊涂吧,话也不敢说,一说,不知道哪句话造成妄语了。所以说,就必须静心好好修,修完了以后去度众生,我们就是这个因缘。

  就是说,如果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们就不成佛,不是为自己修的,但是又不离开自己。只要世上、整个宇宙上有一个众生没成佛,我们也不成佛,永远地度众生,没完没了。像普贤菩萨那个大愿:众生度尽愿未尽。就这个意思,没有别的。(编者注:此段开示讲于在本溪茅蓬闭关前)

  一居士:自性众生无尽誓愿度。

  实际上,你是不理解六度,心外无众生,贪嗔痴是众生。外面是相,里面的贪嗔痴是它的体,相和体都是一样的。

  没有所谓的度众生度尽。度尽了就没有众生,但是愿没尽,悲愿还在那儿。佛的境界里还有众生吗?佛没有众生,但他悲愿在这块儿呢。因为这个愿,所以他经常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佛不度你,你识心自明,叫你识心。

  十二、佛法不虚不实

  ——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不是说那个法不生不灭,而是万事万物都可以说是不生不灭的,都是平等的。

  一居士:《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这样讲?本来都是虚妄,是不是为了坚定众生的信心?

  你不要着这个相,这个“着相”并没有离开相。外面的相来了,你只要是不分别,这个相就是真的,分别就是假的,不分别就对了。不要论这个真和假,真假同二妄,同是假的。佛菩萨有各种的方法度你,只要你一分别就假了。真和假,你论它干吗?有啥意思?你说世上哪个真,哪个假?佛法是不虚不实。所以应该作如是观,不要作别的观。作别的观,“哎呀,这个是假的、真的?”等真的来了,一分别也成为假的了,那就错过去了。真假都是你自己心所作。

  什么不是相?都是相,世上你看咱们都是相,所见到的都是相。只要你不分别都是真的。只要你心真,那才是真的。所以说,还是刚才那段话,你不知你色身,外洎于山河大地、虚空都是你的心。既然都是你的心,你心内都不贪嗔痴,外面的相因什么现呢?是因你的心而显的,因心而显啊;因业而显,因你的业力而显。这山河大地怎么来的?是因你的业而现的,因心而显出来的。

  (编者注:《楞严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一居士:我们现在看到这山河大地,这么说不是真的了?

  假的。

  一居士:现在看都是虚幻的?

  所以说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你没到那个地方,所以认为还有个真假的问题,真假本身就是个执着,就是知见,真假没有实际意义。

  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不是说那个法不生不灭,而是万事万物都可以说是不生不灭的,都是平等的。是你的业所现的,所以说有生有灭。是依你的心而显出了这些山河大地、众生,如果你心里到了那个地步,还有山河大地吗?

  一居士:为什么有禅师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自性也坏呢?

  他所说的“坏”,坏的不是“自性”,是自性那个名。是把那个名坏了,它本来就是个名,名还再有个名吗?连自性的名也空掉,既然没有自性,你还要那个名干吗?

  不是说没有自性,而是连自性这个名也去掉了,你不分别了,还有啥意义啊?是这么个“坏”法,这叫进入实相,实相境界。因为业力的存在,你还有别的,有烦恼,有众生心,所以才说你有自性。他这里是为破一切相,而说自性也灭,这是禅宗的一种机锋。如果你真理解成自性随着外相一起坏灭,那就走了断灭那条道,就不对了。

  (编者注:《五灯会元》卷四,僧问大随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师曰:“坏。”曰:“恁么则随他去也?”师曰:“随他去。”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谓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师已殁。僧再至投子,子亦迁化。“未审这个坏不坏?”“这个”即指自性。)

  所以说怎么修行?就这么修,入大法。大法入了以后,心里透开了,那时候你打坐是打坐,念佛是念佛。念佛它也清净,打坐它也清净,他就往里入了。如果你要硬靠着功夫去做呢?也可以,但是那个不如这个好。我说,这么“悟”了以后再去打坐比什么都强。心里清净了,你看经书,不被经书所转。原先看经书是那样,这回看经书就不一样了,变了。

  这个法啊,法和法如果都碰到一块儿还能有法吗?说还产生个法?当空出现,当空灭尽。是你不知道啊,一切事物都是当空出现,当空灭尽。是你的念在相续,不是那个东西没灭,是幻相在相续。所以说如梦如幻啊!

  一居士:就像一个香点着了,“唰”一划一条线,其实这香已经过去了。

  一切比喻都没有实际意义,一切语言都没有实际意义,都是戏论。所以说要入佛知见,这些东西只能装在心田里,只能是相对地说,相似地说,不能说而说,不能讲而讲,只能是这样。所以说,讲就错,怎么讲也讲不到那里面去。

  十三、持戒修行 发菩提愿

  ——大愿就是你的法身,处处培养你的法身。

  一居士:要是去五台山,现在有什么方法能在寺院多呆一些时间?

  是出家的,还是?

  一居士:在家。

  一般都接待,只要心诚,都挺慈悲的。不管是学习也好,到那儿去发心也好,只要是机缘成熟都可以呆。

  一居士:它那里都有什么修行方法?开悟、修行等等的方法,就是说那个……

  噢,接引人的方法?它不一定在五台山,佛法随时随地都接引人,打个瞌睡都能见性,关键是不要着相。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悟到那地方了,就把心放下,护法早瞅着你呢,到时候一看你该成熟了,就帮你开悟了。

  没开悟就说明我们还有毛病,没成熟。所以怎么办?继续忏悔,把毛病找出来。是哪一块儿没守住?没发大愿?还是没守清净戒?还是我的修持功夫不到?或是我哪地方欠了债了?不要怕,为什么呢?不怕重复,就怕不真。你的心念如果不真,就很难做到开悟,因为不真的种子想结真实的果,这也不可能。“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说,必须守住这个真。这个真靠什么守?靠戒去守,你才能保证。

  一居士:真正的戒就是持五戒?

  五戒你要真正持好了,这就是戒,就是根本戒呀。如果不持戒,真正来说,就你得到的那点东西往往都是魔道。你自己说“我能控制住,不顺着它”,那是你的“想”。想是什么?是你的灰尘。到时候它就不起作用了,随着那些就走了。再说,它等于你煮沙当饭吃,那不好使。

  一居士:这里也没讲以戒律为主。后来我看那些书,世尊就讲,我灭度后以净戒为师。我还理解不到那么深,还不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知道什么是你的体呀?你以为这个身体是你的体吗?

  一居士:不是。

  你的身体不是你的体,那是一个假相。必须找出你的真体来,要把这个真体找出来,成就法身。戒守好了,五分法身就成就了。把戒守清净了,念念不犯,而且真正做到不动,法身就成就。

  一居士:念念不犯,就是说念头都不许有这些东西?

  哎!念念不犯。

  一居士:有的说持外境,外相持出来这也许好一点,要念念不犯有点困难吧。

  你刚才是觉得持外相难啊?等到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相无所谓了。

  一居士:外相倒不难,我说那个妄念,除掉非常地难。

  所以说这个很重要,戒守住了,不起魔事,不起魔事啊。再一个就是发大愿。发大愿它就活了,因为咱们在因地修行,还是个俗人,还有因果问题,发大愿佛菩萨才能加持你,没大愿没法加持你,是不是?发大愿,回小向大,所以说不可思议,把握住这一关往前修,悟空相。

  一居士:这是菩萨说的要发大愿。

  这个不是嘴上说的“众生未尽,我愿未尽”,是你真发出来了,这个愿一定要发,发来发去,就成真的了。在哪儿发呢?在定中发出去,不是口头说的,是定中发出去。你真定出来了,发愿了,布满虚空。佛一点没说假,布满虚空,无我相。那时的愿,简直就遍满虚空。什么我要成佛,一切都放下了,就是一个愿了,就是一个悲愿。发完以后,浑身得到清净,这时看不懂的东西一下就看懂了;你原先没有智慧,发完以后那智慧就出现了。

  但是不能说都等定中去发,你平时不发,定中就发不出去,平常时时发,经常发,发来发去,就出来了。只要是平时守住清净戒,说不定哪个机缘成熟了,一下就发出去了。一旦真发出去了,你心里的污垢一下就清除出去了,能清除出去很多,不能说完全清除。那你就知道了发大愿的重要,有了大愿,佛菩萨那真加持你。

  大愿就是你的法身,处处培养你的法身。只要法身成就了,你才有其他身:化身、报身,是不是?法身都没有,想求得化身、报身,那不是倒果为因,是不是?光看到果了,把果拿开,你怎么悟,它也不是,也不行。

  一居士:每件事都有因果?

  每一念都是因果。又都是因果,又都是虚妄的。应该看大乘经典,看《楞严经》,一切都是虚妄。为什么有虚幻?既然认识它,又不可忽视它。要发忏悔心,忏悔以后,心里得到清净了,一点点去修,认真去修,就是直心。你一直心就有道场了。

  什么叫直心?就好像树林子里,拿根木头,直来直去它就出来了。如果这个木头要是弯曲的话,所有的道路都是弯曲的,那就出不来。直心,一拉就出来了,道还直,所以很容易。人啊,往往做不到这个直心,社会复杂了,事情的花样也多了,很难直心。

  比如说买票,上车了要买票。这个可能说到你这块儿的因果,坐车没买票,如果售票员查出来你没买,你才补票,人家可能就不要你钱了,告诉:“你可以下车了,可以走了。”你怎么办?有些人或是认识你,或是知道你是信佛的,怎么办?

  一居士:反正尽量是避着,他在前边售票,那就跑后边来。

  避,你要避不过去呢?你避本身就虚伪了,为什么要避呢?躲,你本身起心就虚伪了,起心动念就在虚伪之中。你避他干吗呀,到我跟前就到我跟前,该买票的时候一定买,绝不有贪念。如果不买你就有贪念了。

  比如说,现在上商店去买东西,我举个例子吧,去买东西,一称,正好二斤。然后呢,“哎呀,看你买挺多,我再给你加一个吧。”就是说称已经足了,人家又多给你一个。如果你要呢,就多贪一个。过去就像这样的事情,我都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再还给他,或者给他钱,要不要我都给他钱。心里都真到这么个程度。要去做去,不要以为事小。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时间久了,到时候就能毁了你。

  任何事情,比如一口痰,事情小不小?城市写了布告了:不许随地吐痰。你要随地吐痰,你就犯了佛戒了。一个修行人,这些都不能犯,不能随便吐,一定把这个痰吐到该吐的地方去。实在吐不了,没有纸巾怎么办?咽下去。哪个脏?如果吐了那最脏,你把法身给污染了,你污染了你的法身。应该死也不污染你的法身,这才对呢。

  你心里不这么真,怎么去得真实的果呢,是不是?不是说一说就持戒了,所以说,一定要发心真实。你一旦发心真实的话,谁在你跟前站着,他都恭敬你。倒不是说你有霸气——没有一点霸气,只有慈悲,而且谁都会相信你的。因果它不会纡曲的。别人也不会骗你,是你骗别人,别人才骗你的。所以说,你要有这个因果的概念。

  你看佛法也是这样,你修道,不骗别人,在佛法里它也不会骗你。你骗别人,你得的法也是不一样的。你首先有假的在那儿,没直接入心,直接被假的卷走了,不入心田。

  心不平,心不直。直心是道嘛。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个心看住了,处处培养它,但这个心不是肉团心。

  一居士:那这个是什么?

  心,人人都有,关键就在于你自己怎么成就了。

  十四、出家就是回家

  ——出家是什么呢?就是你回家之方便,真正的方便。

  一居士:弟子有个想法,但现在也矛盾,弟子总想出家,但是始终对父母放不下,这个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

  这个问题也不要着急,求佛加持。出家是个好事,“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认识到了,每个人将来都得出家,今生不出家,来生也得出家。因为出家是什么呢?就是你回家之方便,真正的方便。人人都得出家,不出这个火宅不行,出这个家,入自己真正的家。

  像你这种因缘,怎么办呢?求佛加持,天天拜佛求佛,给你加持,争取到父母的同意。父母又是你的恩人,又是你的债主。你有这个责任,如果抛弃父母,这不对;如果不抛弃父母,你今生还没法成就,你说困扰是不是在这里?所以要求佛加持。出家人、信佛人,相信谁?就相信佛了。争取三同意。三同意:父母同意,国家同意,家庭同意。不是做不到,能做到,关键就是你心诚不诚的问题。这是最好的路,不要造成遗憾,过多的遗憾。佛这么慈悲,你跟佛一讲,佛就逐渐地满你愿了,一点点帮你,机缘成熟就出家了。

  一居士:我在寺院时也找了方法,但是一回家之后,被家里烦得不行,所以一直也没成行。

  天天发愿,真诚地发愿,佛菩萨就给你安排一切了,一切都替你安排了。本溪市最近又有出家的。这个人出家家庭同意,不但同意还答应供养。你看看,半路出家还答应供养,这不是佛菩萨加持吗?什么叫难?

  一居士:因为家庭、父母都不信佛。

  不在于这个,佛有无数方便法门,佛也不会欺负谁的,你放心吧。

  一居士:这事不在于家里同不同意,我只要心诚就行?

  哎!别说这个出家的事,心诚了什么都有。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全有了。都在于你的心诚不诚,关键就怕你心不诚。信佛信佛,好的时候信,不好的时候就不信了,那不行。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参话头

  ——这个参话头就像一把金刚宝剑似的,能破除无明,多少大德都从这儿开的悟,也就是说从这儿了生死。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一年二月初三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

  听众:一沙弥

  以前的人根机特别利,修道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方法,个别的人才需要参话头,这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而现在的人根机不如以前,这个参话头就像一把金刚宝剑似的,能破除无明,多少大德都从这儿开的悟,也就是说从这儿了生死。所以说,这个参话头不是一种简单的方便法门,而确实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法门,是禅宗的一个宝贝。有的人认为它和念佛差不多,但是只有在念佛的基础上,才能参这个话头。

  怎么参?刚开始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完了以后,就放下。参“念佛是谁?”找什么呢?就找“念佛是谁”。如果要是你能念佛,那为什么还有生死呢?你要找着这个自己。说是我口念的,我心念的,你口怎么能念?你心怎么能念?如果它要是能念,那为什么我们生死不能了?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还有生死呢?说我口能念,那口它是个生灭,我们死了以后还能不能念佛?我们睡觉的时候怎么不能念佛?如果我“能念”,这个“能念”在哪块儿呢,是不是?

  究竟是“谁”?这个“谁”,一定要给他找出来。要怎么样呢?就是不找出来不罢休。但是并不是要你去怀疑,念佛是谁?是这个?是这个?不是要你怀疑,而叫你找,叫你起疑情,知道不?起疑情不是怀疑。这个疑情怎么起?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他自然地就起疑情了。不是说我们在那儿找啊,怀疑啊,想啊,“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一会儿想想,想出来了:“哎呀!念佛是谁。”去满哪儿喊、满哪儿寻去了,这就不是疑情。

  疑情一旦起来了,就是所谓住在佛隔壁了,快要到家了,就这么厉害。这功夫用好了,七天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我们肯定不像大根机的人,一下就能做到那点,但我们哪怕七个月也行,七年也行,只要能达到目的,今生就没有白活,我们就能把生死的问题解决了。

  这参话头,一旦参起来,就要没完没了,今生今世要一直往下参,甚至就是开悟了以后还往回参,还要利用这个话头除习气,所以说它的力量非常大。参几句就感觉到了它的好处,是不是?特别是昏沉、掉举啊,它都非常对治。

  参话头的时候就是:“念佛是谁?”(语气缓慢)不紧不慢,千万别着急,“念佛是谁?”(语气缓慢)妄想一起来,刚要起心动念,马上就参“念佛是谁?”(语气缓慢)你的妄想刚一起来,刚想“吃饭……”,念儿刚一动弹,马上就提起“念佛是谁?”把念儿拉回来。念头要是跑得更远了,用“念佛是谁?”就把念儿拉回来了,拉回来就轻轻放下。就别再去寻——念儿拉没拉回来?看念儿还有没有啊?别管它,拉了就算了,只要一念“念佛是谁”,它就肯定回来。

  就不着急、不上火地,慢慢地参,也别求开悟啊,也别求干吗,什么也别求,我就参“念佛是谁”,就自自在在地往前走。不去想今年参完了我如何,三个月能参到,我就三个月参到;四个月能参到,就四个月参到;今生能参到,我今生参到;今生参不到,我来生再参。我就是不着急,不着慌地,不紧不慢地参。(念)不要紧,一紧就上火了,眼眵(俗称眼屎)也多了,火也上来了,脾气也大了。要不紧不慢地参,这样还不作病,很容易就上路。

  一旦参话头,遇到境界是很快的,而且会得到一点清凉,但是,什么境界都不要管它,就是参。不觉悟绝不罢休。什么境界也不要理,它愿怎么地就怎么地,就给它参到底。什么时候能, 真正地了生死,这才算拉倒。

  就是说参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也要没完没了的参。因为这与佛还隔了一家,还隔一个屏。所以必须参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这才拉倒。有时候我们做功夫,可能是参一年两年了,也没有啥功夫,虽然有点好境界,但是一直没到家。别着急,你只管往前参,不一定什么时候,功夫到了,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它自然有开花结果的时候。所以说这是无上法门,是近代禅宗的一个法宝。

  这参话头,本来不想叫你们参,因为你们现在学戒的程度和心性还都不行,还不稳当。特别是持戒只是一般程度,还没有真正地严格起来。有时候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还不是特别大。我本来寻思都稳当了,受完大戒,也都没啥事了,诵戒都有一定规模了,然后再让你们参,后来一看在禅堂都昏睡,没办法,就先参着试验试验。能参到位就更好了,不能参到位就给它来个长期战,就这么样。有事回来再跟师父讲,有什么境界了再跟师父讲。

  实际上参话头并不用怎么讲,讲多了是害人。就直接告诉你“念佛是谁”,这么参就完事了,这一句话就完事了。哪儿还要给讲?一讲多就成为毒药了。说:“参话头啊,应该不紧不慢。”你就来个不紧不慢了,想着这是不是紧了,这是不是慢了?你又打起妄想了,是不是?紧和慢,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适应。所谓的紧,在我可能算紧,在你可能算慢,对不对?对每个人它都不一样。因为啥呢?根据妄想的多少,根据你起没起疑情来调节。

  另外这里注意一点,就是参话头有时候容易入定,有境界的时候别人碰一下,千万别生气。那是我们的业障,也是我们开悟的机缘。你要不生气——别人碰一下不生气,或是敲一下不生气,骂你一句不生气,你可能下一回就在这上开悟了。如果你生气了,这个因缘就断了,再也不帮你开悟了。断了一条路,你自己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明白这道理吧!另外,不但伤自己,还伤身体,这个可得加点小心。因为弟子多,师父护持有时候也护持不过来,就得自己加点小心。有什么事呢,及时跟人讲。

  弟子:参话头的时候是不是什么也不管,就是随心所欲的往下参?

  不是随心所欲。就是说只要妄想一起来,就是“念佛是谁?”刚一起吃饭的妄想,觉得挺香,马上参“念佛是谁”就完事了,这香味就没了。

  弟子:就像念佛似的,妄想一起来就用念佛把它压下去?

  这个参“念佛是谁”,比如谁跟你说话,问你:“你干吗去?”“哦,念佛是谁?我上那儿去了,念佛是谁?”就是跟我说话,我心里也要把这个妄想给灭掉,当时就把它控制下去。

  弟子:就是说只有“念佛是谁”,其它的都是多余的。

  就这一句话都是多余的。参到起了疑情,完了以后,才能再有下一步。这一句话已经都是多余的事情,在禅宗来讲这已经是不得已的办法。

  弟子:参话头还要注意哪方面的事情?

  要多发心。记住了,有时候参话头参不进去,这都和发心有关系。心量小,话头也参不进去,知道不?

  参话头,有时候魔障起来,感觉受不了了,邪知邪见就全都起来了。如果慢心起来了,那控制都控制不了。一旦起了邪知邪见,起了大慢心,多的三四年都控制不了,谁也瞧不起,自己那就是天下第一了,就是师父说,有时候恐怕都控制不了,就这么样。谁跟他讲道理,讲得再怎么明白他也不听,认为我已经什么都明白了。实际上是大慢魔起来了,狂慧起来了,那时候就危险了。所以说我原先不希望你们那么早参。如果真用功,一旦参下去了,是真受益,就像顿超顿悟了一样,单刀直入。

  参话头,它这也有戒,不是说我们诵戒是戒,这个就不是戒了,它是禅定戒。戒一共分三种,禅定戒,还有无漏戒,还有一个提木叉戒。禅定戒最好,无漏戒那当然更好了,但不容易得。我们现在得的是提木叉戒,明白不?

  弟子:(录音模糊听不清)……不让看解释,不让个人拿录音机听法师的解释?

  入不入心,是不是?我们不是说对法师不尊敬,法师讲得很好,但听了以后真正入心多少?你没有真正用心去听,反而懈怠不敬。如果我们用最笨的办法,打开书去看,这怎么就不理解?“我怎么就看不明白?”就硬把它看明白。硬看明白和你看人家解释明白那能一样吗?它是两个层次,硬看明白那是真正入了心,你看人家解释,表面是捡了个便宜,实际上不管用,那是个泥菩萨,到时候大水一来,一冲,啥也没有了,是不是?

  你比如说,师父告诉你,说:“你等着,这事等有因缘我再跟你说。”就告诉你这一句话,你就不能再去问了。就别人告诉,我都得堵着俩耳朵不能听,因为我听你说的,我就犯戒。为什么你诵戒以后,这个盗戒就守不住呢?是不是?我们的心性为什么就不能严到这个程度呢?而且没有这个防范能力。为什么我们智慧不现前?就是我们对戒律研究得不深。怎么研究不深?就是我们有偷懒的习性。

  所以我不让这个道场录音机多,多了那就是魔。什么是魔?这个就是魔。文字太多都是魔,知道不?你觉得看书多,那也是魔啊!

  所以说,在真正的修行上,要严格要求。比如看书,什么书都不让看,一句话头你就参吧,就完事了,啥也不用。别废话,哪有那么多废话呀。但是对现在这根机来讲就不行了,你不讲明白吧,他起烦恼;你讲明白了,这法就失去效用了。他就对自己勒得不紧,逼得不紧。逼得不紧,他怎么能开悟呀?是不是?你不打他不抽他,他能改毛病吗?他光说:“好,好,我改。”回去习性还是那样。

  所以说真正的东西就得硬看,反复地翻书看,翻书都多余,何况听录音机呢。你想想对不对?所以我说:这是你今生有这个福分。否则的话,就给你灌输听录音机的观点,说你随便听,可以听。表面上是好的,实际上是慢性毒药。但这当然是看对谁说了,对有一些人可能就是一种好药,因为他的根机不行。但对有些大根机的人来讲,要想真正地超越这个知见,真正想把佛的戒律弄明白的人,这些东西就是毒药。是不是?

  我学戒的时候没有这样,哪儿还听录音机?就包括这个戒,一个是我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另外是通过脑子去思惟的。最后受了戒了,和佛制的戒条一对,生起了大欢喜心,你说那是什么心?在戒律上这点我做的还有那么点模样,一看戒本:“哎呀!这个戒好。”那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满呢。

  等你受戒以后一看戒本,“哎,这我早就知道了。”坏了,提前知道了,表面上好像挺聪明的。先知道,实际上把人害了,所以学戒不能那么学。第一个就得老实,而且找一种最笨的方法,最朴实的办法来学戒,我们这个戒才能真正地成为戒。

  你们虽然是沙弥,但沙弥就了不得了。能够剃度出家,那在戒上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你还有做居士的一段呢,居士就不持戒了?我做居士的时候,我持戒不敢说是非常严谨吧,但也是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就拿吃饭来说,我都没见过僧人吃饭是怎么吃的,我最起码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控制不跷二郎腿,桌子上有报纸我都控制不看,过了好长时间,报纸上连个标题那么一小段都没看完,就偶尔无意中看一眼。就冲着报纸吃都不看,都那样去控制,六根都得收回来,持戒就得这样。

  就多热的天,在路上走到哪儿算哪儿,经行时不分别,不敢到有荫凉的楼底下去走,为什么呢?就是持戒的那个心。居士的时候就应该这样,等出家了那更是严格不犯。出家就有很多的方便了,最难的就是当居士,因为他在家的违缘特别多,那个时候是持戒最难的时候。

  出家了,条件好了,违缘也少了,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小心了。环境好,犯戒的机会也少,但是我们也容易散乱,而且忽视戒,持戒容易趋向一般化,不能够真正地往心里去精进,去清理自己的灰尘。

  所以说,看戒应该这么看。哪怕就是沙弥戒,就这一条我看了半年,那叫学戒,知道不?如果你说一天就看了整个一篇,整个一本,说老实话,我都怀疑你这个戒是不是看进去了。一句话都是无上法宝呀,那得生多大的忏悔心啊!而且能给我们带来了脱生死的基础,这一句话就了不得了。

  比如说一条戒——金钱戒,你想:今生今世我能持金钱戒,这条金钱戒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这条我得反复地看呢?我得看多长时间,生生世世都得看这条戒。

  别说你们需要沙弥戒,我现在都不敢轻视沙弥戒,有几个祖师大德敢说他是个沙弥的?有几个敢说我可以自称(真正)沙弥的?你知道不?如果这个世间有敢自称沙弥的人,那就是圣贤了,就了不得了,就这么厉害。现在这人都找不着呀,你别看他出家多少年多少年,连找个真正意义上的沙弥都找不着,是不是?我们只不过是挂名沙弥,挂名比丘呀!

  大家今生也有这个福德因缘,咱们到一起共同相处,所以说要严格去修持,可别把它浪费了。一般的因缘在这个道场他呆不了,几乎就剩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了,是不是?就四个小时。只有佛在世的时候才有这种修行方式,修行到这个程度,其他哪儿还有到这种程度的呀?二十个小时在修行。一般是十八个小时修行就可以了,咱们现在将近二十个小时的修行。四个小时休息,连个洗衣服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无价之宝呀!这才有点意思呢,是不是?连轴转,这脑袋才清凉呢。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用好了,因为咱们的机会来得太不容易了。你看寮房置办个床多难呀,而且你要知道本溪闭关那条件不好,人住的地方乱七八糟,但那都是福德因缘呀,要没有那个,就没有今天的因缘。

  另外呢,有时候对一些道理,我们表面看着挺明白,实际上还是不明白,就像录音机的问题,就这一个问题自己都解释不了。就连个录音机都解释不了,假如有其他的问题,要是戒律的问题来了,你能解释得了吗?想学戒,那戒律来了,提问你一句话,就完了,就给人解释偏了。说:“可以听、可以看。”就算可以听看,那都是根据众生根性的不同而定。

  始终不离开戒的根本,也就是不离开佛,这才能讲法、讲戒呢。否则的话,讲出来都是魔说,都是错误的,而且有时候误人子弟。你寻思我不害怕?我现在都抱着下地狱的这个决心了,没办法,谁叫我忙三火四收了这么些徒弟呢,那就得教化,但是教化是教化,一定要真实地教化,绝不能有半点含糊。

  我们不管是对戒律、行力,对事物的看法都要有独特的见解。不是别人对戒本的解释如何,我们就如何如何,人家解释的还是人家的,是不是?我希望你们能从心里真正地解释戒。有的人解释只是给一般普通人讲的。戒律还有一部分是给大乘菩萨讲的,它不可能在一般戒里反映出来,这个得要更微细微细的东西反映才能明白,所以说必须得真正地符合戒律的要求。并不是我们起慢心,而是我们应该更严格。戒律里没说到的,我们该遵守的也要遵守,戒律里说到的,那我们更要遵守。

  另外戒律它有一定的范围,还有很多没说到的,这也可以推广的。有很多东西,你比如有些现代物质,戒里没有这个具体的规定说明,那你不能说现代物质都能用。譬如金钱戒,那时候光有金银财宝,现在有存折,那你就可以摸存折呀?是不是?这就得加小心了。另外还不能产生法执,这还不行。所以哪方面都得加小心,这才能慢慢地过关,谨谨慎慎地走。

  另外特别是在发心这方面多用点功夫,年龄大要多起个带头作用,别做自了汉。“我度自己吧,我先把我自己做好。”那不行呀。虽然岁数大,但在学戒上我永远是最小的小学生,那才行。不能拿年龄大来说事,要永远生惭愧心——是常住、是师父、是师兄弟给我的条件,我永远感谢师父、师兄弟他们给我这个因缘,我永远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服务就是真正地为自己服务,我服务的时候,是深深地感谢他们给我这个机会。

  永远这样,我们才能往前迈出那么一点点。原先的我,每天那点修行只不过换口饭吃,别说我还有积累啊!别人觉得我很修行,我心里话:我捡了个大便宜呀。就得那个心去修行才算刚见一点边。别看别人表扬,那没有用,得看自己符不符合那个表扬,别人一表扬简直像刀刮心似的,惭愧得不得了。

  另外要依教奉行,不管怎么样,就去依教奉行。理解也依教奉行,不理解也依教奉行,就是这样。记住了,对一切事依教奉行,没有迟疑,就理解不理解,都得去做。等你要理解了,事情早就快完事了,等你理解了,因缘已经过去了,就像饭已经快熟了,再想改变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你就种的这个因,就得在不理解的时候,那才是真正下功夫的时候。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打香板为开悟

  ——这香板为什么做成剑形的?那宝剑代表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来破除你的无明。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一年六月初七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藏经楼 

  听众:寺内僧众

  缘起:一沙弥在禅堂内被人打香板不理解,师父晚上因此而开示。

  在禅堂被人打香板以后,或者觉得别扭,或者觉得不公平。你哪知道多打一下子,那简直是你修来的福报,是你修行的结果。没有那个修行,你叫别人打你,别人也不打你。打你干吗呀,是不是?从世间法看一看,你想没有修行能不能进禅堂?进不了禅堂。你没有修行谁愿意搭理呀,比如说世间有个癞皮狗在那儿躺着,就拿脚踢一下都没人踢,是不是?如果世间有堆粪、屎尿在那块儿,叫你拿脚踢一下,你会觉得别把脚脏了,是不是?

  现在拿的是什么呢?拿的是佛的戒律,拿着代表禅堂规矩的香板来打你,那是大众集体熏修的香板,而且是成就法身慧命的香板来打你,这是干吗呢?就像给你灌顶一样,灌顶那是帮助开悟,是破迷开悟的意思,把你的五阴区破开,叫你见着如来藏性,叫你早日成佛。这么好的殊胜因缘,你要是起嗔恨心,这不是愚痴吗?禅堂打香板那是无价之宝,如果有人能多挨一下香板,那这天简直没白过,因为你今天很修行,有人在帮你,那我们得生多大的欢喜心呀?过去你花钱都雇不来。所以说,我们进了禅堂就等于进了选佛场一样,马上在选你,已经不是在选菩萨了,是在选佛呢!你马上就成佛子了,打香板就是让你赶紧成佛,就是这么个意思,才打你一下。

  所以说,被打香板是非常殊胜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放着宝贝不认识,以为这是管制人,你用世间法的看法,来解释禅堂里的规矩,以为像世间,或是有事呀、或你不听话我就打你,所以永远不明白禅堂的珍贵处。其实,这哪是为不听话打你呀,这是叫你成佛。世间因不听话而打的那是管教,是世间法,只能帮你改一些毛病、习气。这不是,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只管你那个毛病,是要把你的妄想给打掉。

  你比如说,有一个大德叫船子德诚。另有一个祖师,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忘了叫什么名了。他师父教育他一段时间以后,说:“我教育不了你,你去找船子德诚吧!”他就去找船子德诚了。而船子德诚开悟以后,怎么度人呢?就在船上等,这一生为了报师恩,为了度人,已经在船上等了多少年了,才等到这个祖师来。来了以后,他就跟船子德诚讲佛法,说他自己的想法、修行、心得呀,讲他那个坐禅的体会呀,讲这些东西。结果被船子德诚一棒子就给他打水里了——你给我讲这干吗?还给我讲!看他张嘴讲,就给打水里去了。

  他一看这还没讲完呢,一边爬出水一边还要讲,刚张口又被打水里去了,讲了两三次都给打水里了。用生死这么逼着,最后他明白了,开悟了,在水里开悟了。这位祖师是这么开的悟,这才明白了佛法。

  这是打出来的佛法,不打?真往死里打呀!在水里憋着就得憋死,你露出头来就打你,你张口就打你。一般人认为这不是往死里打吗?就是往死里打呀,最后露出头来不讲话了,用手比划比划,点点头:我明白了。船子德诚一看:哦,明白了,那得了,就上来吧。上来以后,佛法一句不说,“你走吧!”就完事了。他还不放心,走得挺远了,回头还瞅瞅他师父,也是留恋他师父:难道佛法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几棒子,就打出佛法来了?就这么点事吗,没有别的了?

  结果师父船子德诚就把船翻过来,自己也投江里了,连船都一起翻江里了——我死给你看一看。这意思说:没有别的,这就是一个法。(编者注:此公案详见后附录)

  禅堂就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法,叫你干吗?破迷开悟。就是不让你说,是最直接的法。你好好地坐着,用香板来打,然后就把你毛病习气都去掉了。你的习气一上来,毛病一上来,香板就打。所以说香板能落到你身上,那是你的福德因缘,是你有成就的因缘。没有成就的因缘,香板也不打你,打你干吗?

  来果老和尚在禅堂一天曾经挨了三百多香板子,你才挨多少香板?所以说,这个香板子落在身上,你得生大欢喜心。除非大德人家做得非常好了,有修行了,才不挨香板子了。但是,说老实话,他们从真心里来讲希望挨香板子,但没人能打,找不着人了。你知道吗?如果佛菩萨要打他几香板子,那更早成就了,但找不着人来打了。拿师父来讲,谁敢打师父一下子?所以这就不好办了。但有人敢打你们,那是你们的福报,你们现在福报大呀,成佛可不管你是师父还是徒弟,是不是?谁先成佛谁是。不是说挂着师父的名:师父先成佛,完了你后成佛。没有这个说法,谁先成佛就谁是。所以说谁挨的打多,谁就先成佛,谁先解决问题,谁先成佛。

  所以说,挨打多是成佛快速,并不是说修得好和坏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因缘的问题,修得好,反而香板子挨得少,实际上挨得少并不见得是好事情。你看他修得不好,进禅堂整天被香板“噼里啪啦”地打,是,看着像把禅堂规矩改了(编者注:指这样在禅堂内容易让其他人动念),可你不知道把嗔恨心打下去了。嗔恨心没了,而且你那习气、毛病都改过来了。要是你改过来了,可就不一般了,不是光改些坐的姿势的问题,而是把所有的毛病和嗔恨心都给你拿出去了。这是无价之宝,修什么呢?修佛法就在这上面下功夫。所以说禅堂打香板是很了不得的事情,祖师大德设立这个香板,就非常说明问题。

  这和世间的打人绝对是两回事。包括和父母的教育,也是两回事。父母的教育只能是管不了了,打一板子,叫你知道疼,叫你改。这不是那种,不是要你知道疼,不是你昏沉了,我给你打疼,打醒了就完事了。光那点事儿吗?是叫你提起精神来,叫你修忍辱,是马上就告诉你法。

  这香板为什么做成剑形的?那宝剑代表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来破除你的无明,你这个身体就是个无明,用智慧的宝剑破除无明,用佛的无量光芒来破除你的黑暗。所以说宝剑是代表佛来砍你,代表佛来叫你成就。不是打板子,是不是?那打什么呢?就是把法给你了,你说:“我不要”——嗔恨心起来就是“我不要板子”,你说你傻不傻呢?你说你愚痴不愚痴?打一香板,就“哎呀”,瞪眼睛,说我不要,这玩意太沉了,打我可疼了。你不知道佛法就得这么往里送,送给你吃,天天给你这个佛法,你还不知道。有些人说:“我不爱坐禅。”你真傻,你以为坐禅光是坐呀?光禅堂的香板就是无价之宝,打得越多你得的越多。这不是说非得叫你去挨打去。

  所以说应该让人家越打越多,管得越严越好。管得越严,你得到的佛法越多。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分别心越来越小。像船子德诚要不使劲打,那个弟子他能成就吗?就因为使劲打,不让他说话,一有点嗔恨心就打,最后把他打成就了。

  所以说,这个香板非常了不得,你不能按世间法来看,你要按世间法来看就起嗔恨心了。只想“打我是别让我昏沉”,光想着这点,就完了。就光觉着我没昏沉,拿昏沉不昏沉去计较被打的问题。那没法说,你没昏沉也打你,你坐得最好的时候也打你。因为什么呢?让你成佛。那不是昏沉不昏沉的问题,昏沉只是打你的一部分理由,关键不在那上,而是直接给你法,告诉你破除无明,直接给你讲法呢。讲什么呢?讲无量法门,这个法门不是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只有被打的人心里才明白,不起嗔恨心的人才能明白这个法。明白吗?不起嗔恨心才能把这法明白了,那个不是谁说出来的法,他在心里已经真正地得到了,那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说如果你因为被打起烦恼,愚蠢啊,真愚蠢!这无价之宝放在眼前还丢了,是不是?另外师兄弟之间,谁和你有仇,谁和你有怨?谁也没有,都是在佛法的要求之下,他才打你。因为佛法,禅堂就这样规定的才打你。不然人家何苦来和你遭这罪干吗呢,恭敬你几句,或不理你也可以呀。他也是没办法,来执行命令,来帮你,否则谁也不愿意多那个事情。所以说,那都是帮助你呢。

  你要知道拿香板打别人的人,那都非常难的。因为什么呢?打谁谁不高兴,另外,打人的时候心里都动念呢,是不是?“我打他了”,心里动这个念,说老实话不好受,何苦来的?一是自己起心动念。另外,弄不好自己还在那里造了业了,(编者注:拿香板打人的时候,如果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容易起嗔恨心。)所以说拿香板的人非常难。我们应该生大欢喜心,对拿香板的人特别的恭敬,而且真心实意地去挨香板,甚至主动挨香板,那才能成就。在禅堂要是没人管你,那你算完了,你睡着了也没人管,实际上就完了。你觉得是便宜:“谁都不敢理我。”实际上等于失去了佛的加持力一样,等于失去了法一样。有人管你那才叫真正成就你,越到关键的时刻,越有人来管你,那才成就你。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附录】船子德诚禅师

  《五灯会元》卷五,晚唐时期,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者。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

  道吾后到京口,遇夹山上堂。僧弟子:“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

  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才见,便弟子:“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弟子:“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弟子:“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戒定慧三学相辅相成

  ——佛在《楞严经》里讲,摄心为戒。我们所做的全部是为这一个目标。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四年五月初八早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药师殿临时禅堂内)

  听众:全体僧众                                                                                                                                                                                                                                                                                                                                                                                                                                                                                                                                          

  缘起:维那师请法:“今天借这个机会,请师父给大众讲一讲,就是说我们这个僧团,在特有的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坐禅,上殿,包括一些日常课程,还有发心护持常住,就这些方面给大众讲一讲。”

  好,大家放掌。刚才维那师说请我讲一讲,我也不知道让讲什么?刚来到禅堂,就顺着他的这个问题讲一讲。

  佛法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既然是三无漏学,我们往往有一种概念,就是先修戒律,然后再修禅定,修禅定再发慧,这个修行程序是这样。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戒里有定、有慧;定中有戒、有慧;慧里也包括定和戒,它每一点都圆满。但是学戒的时候,我们要以戒律为主,戒律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定。定又是什么呢?同样也是戒。

  佛在《楞严经》里讲,摄心为戒。我们所做的全部是为这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找出我们的真心。怎么样能找出我们的真心,我们就怎么去做。学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真心,修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真心。但这个真心不好找,为什么不好找?你要是有一个执着,说:“我就专找真心,其他的我都不做了。”那你就什么也找不着。因为我们所说的“不做”,并不是什么都放下,而只是一种自己的想法。因为六祖也讲过,佛法不离世间觉。就是应该在我们每个起心动念中,找出我们的这个心来。我们的心会随着外境各种的变化在起变化。而我们能够在各种变化中心不变,那必须有一个定力。这个定力首先得靠戒律来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而得到,你控制身、口、意,本身就能产生定力。

  我们不光要在静中如此,在动中也要这样做。先讲这个禅定,我们现在一天坐五支香,多不多呢?按道理来讲不多。一个人一天的修行,必须得保证(坐香)八个小时以上,才够你这一天摄心的量。并且这八个小时还要连续坐,最起码上午也得坐四到五个小时。这样的话才够你一天摄心的量。当然禅定好的,坐一个小时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讲,没有八个小时恐怕是达不到这个禅定的。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初学,还要学戒律,所以我们的禅定力就不能搞得过多,就得适当。但因为打坐这个禅定力搞得不够,我们就得从各个方面把它补偿回来。应该通过吃饭、睡觉,行走坐卧中把它找回来,找回一分是一分,找回一点是一点,通过各种方式来找。所以禅定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特别老修行都知道,没有定,你什么都成就不了。没有定,你在这个世界上都站不住。我们在这个世界之所以能站住,都是由于定力的关系。所以我们修定必须得认真,因为我们只修这五个小时的定,有时候我们心里散乱,剩的就不多了。再打点妄想,就更少了。有时候恐怕你连一个小时真正的定也没得到。因为这个定力呀,必须要把心看住,要伏住,这才能产生定力,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方面的事。不伏住了,虽然你在这坐着,但是和伏住了产生的这个效果相比,得到的效果非常小,不是说没有。

  要想得到定力,我们必须要努力坐。你得咬牙克服,比如腿,你必须得自己降伏(疼痛)。因为腿疼,除了本身生理的原因外,主要还是我们定力不足。为什么腿放不下去?也是我们定力不足。所以说我们小众(指沙弥)有的放不下去,大戒师比较好。昨天沙弥戒考试,你看看大戒师,基本上坐着,盘腿啥问题没有,一直能够坚持到底。实际上时间并不长,而小众好几个都是抱着个腿,要不就放开腿,这个不行,确实定力不足。你说我这儿有定力,那儿就不是定力了?所以说我们必须克服腿疼,你连腿都降伏不了,这个定力的增加,有时候就是不到位。

  想增加定力,就是要少打妄想,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不打妄想那就更好了。你不管它打不打妄想,一定要想办法对治它。对治方法有参话头,也可以念佛,也可以诵咒,都可以,但是不要影响别人。

  参话头呢,等妄想起来的时候,你比如在心里,或是嘴里轻轻念,用耳朵闻,别让别人听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用这句话,来对付这个妄想。这句话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意义就是它可以引起我们疑情,另外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口吻,能使我们精神比较集中。但绝不是说它就是“疑情”啊,也不是怀疑就是“疑情”,这个大家必须清楚。有的人将“疑情”给解释为怀疑,说:“念佛是谁?”这是“疑情”?这不是。疑情是我们得到定力,定力生起来以后,才会有疑情的。那时候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疑情是很重要的。这段就不讲了,因为得到疑情之后,你自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说我们既要学定、学戒,同样要修慧。定、慧本来是一个,不是俩,没有矛盾。要好好学戒,把身心通过戒律,能够从理上,从身、口、意上都控制住,我们的禅定力就会比较深入。有了定力,我们会更深地理解戒。戒律是为谁服务的?我们知道戒律的重要,也知道戒律和定力是一致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真正有智慧。也不是看书就叫智慧,也不是文字是智慧。这个智慧不用你去讲,那智慧是无相的,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并不是不存在。真正有智慧的时候,你自然会见。你见,别人不见,除非你有天眼通,不然你是不会见到的。这个智慧能够消我们恒河沙数的罪恶,能把我们的生死逐渐地了结。等到我们达到圆满的时候,也就是回到家里了。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发心的问题。究竟怎么样发心去做这件事情,发心的本身和定力是否相反或不一致?你比如说,我们曾经看过很多的大德,比如虚云老和尚,当初在高旻寺坐香时,叫他当执事人他不干,宁可被打香板他也不干,就是修定。后来开了悟,成就了。但最后他又去领众、建庙,做等等的事情,辛辛苦苦地做,为了把佛法延续下去。当时的做法究竟对不对?这就两说了。你看来果老和尚,他在发心方面,就像抢包子一样,抢宝贝一样,不断地发心,不论什么事,他都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不断地发心和努力。

  虚云老和尚虽然当时处在那种环境,但是他开悟了以后,反而去不断地为大众服务。因为为大众服务和你得到的智慧是一致的,不是两个。有人说我得到智慧以后,再去服务去,实际上因为你发心不到位,很难得到智慧。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水到渠成”。水没来先挖渠,水一来自然顺着渠就走了,这样我们损失就小。你没有这个渠,水也引不来。这个发心那就等于挖渠一样,因为我们所谓的发心,好像是为大众服务,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我的精神表示。而且是我们没有违逆的意思,也是我们恒顺的意思,这都在里头。发心就是要去掉我执,克服种种的毛病习气,这是很重要的一关。

  虚云老和尚因为没当执事人,开悟了之后,他整天地忙活,到处建庙啊,建一百多个庙,一天辛辛苦苦的。他在当时如果不为了开悟而开悟,为大众服务,他可能开悟地更早,而且开悟了以后也不会这么忙,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所以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因果的问题。这笔账啊,你早晚都得还清,因为缺了这一课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走这条捷径。虽然说虚云老和尚走了这一条路,很快就得到开悟,但经历得时间也很长啊,经过千辛万苦,有病等等的事情,才把这个身心放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发心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不一定都得掉水里,再去开悟吧。你看来果老和尚,就是见着好事情(脏活累活)他就抢着去做,而且没有回避,所以他开悟的就非常快。而且事后磨难也比较少。住世的时间虽然是少一点,但是人家自在。我讲这些就是提醒大家,应该在发心上下功夫,它和戒、定没有相违背。

  当然了,在忙活执事这一部分,恐怕我们打坐可能要散乱一些。但是有一点,这是你的必修课程,要提前完成,才能够提高速度,快速地达到开悟的目的,也就是了脱生死。因为我们成佛是成无我,无我才是佛,有了我他不会成佛。你没发心,觉着我去修禅定了,好像从那里找到无我。但是你不如在动中无我,在静中再无我,这样两下配合就更好了。你如果有了一个不愿意发心,本身就障道。所以说我们平时就得依教奉行。什么叫依教奉行呢?就是让你把“我”放掉,并不是说非得让你去干活,听话呀,然后给你训练的像一个木头人似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让你不要有“我”。这个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的人有体会,它能降伏烦恼,能克服我见,而且速度快,马上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不然有时候你再思惟,再考虑,前想后考虑,什么都来不及了。往往很多的问题都需要马上答复。

  这个戒和定,和发心要配合起来,而且发心很重要,但是你不要被外境所转。有的人做外面的事情,虽然是发心,但是他不愿意坐,觉得比进禅堂要舒服得多,这不行,必须得打坐。要坐进去,坐进去的同时还要发心。有时候觉着坐得挺好,一发心容易散乱,这就得靠我们的定力,这是个功夫的问题。如果你要是在动中,也能够把这个定力用上,那就更好了。而且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随时随地有开智慧、开悟的因缘。有时候外界会给我们创造很好的摄心因缘。你看看,虚云老和尚是杯掉在地下就开悟了。来果老和尚是木鱼敲一下就开悟了。都是借着“动”开悟的,所以说,你对动应该生起一种不违逆的心理。而且你动呢,也就是静,在这里多下点功夫,是很有意义的。把我们平时静坐的定力用在各个方面,这样的话就能转化这个问题。

  我讲这么多是很啰嗦,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学戒律,一定要知道,戒律能去掉我们的毛病习气,同时也是要我们产生定力,更主要一个目的就是无我。怎样能无我,怎么样能摄住心,我们就怎样去做。但是我们智慧有限,如果不按照佛说的做,我们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自己闯,不如听佛说的去做。自己闯,有时候碰得头破血流,虽然得到一点经验和教训,但是时间不饶人,所以我们应该像佛说的那样做。

  在世间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过去有一个叫韩愈的,因为迎请佛舍利的问题,被贬到潮州去了。韩愈有一天去拜访灵山大颠宝通禅师,他问:“你多大年龄了?”这个老和尚也不吱声,怎么问他也不吱声。后来韩愈等不及了,大颠和尚提起数珠(指念珠):“会么?”韩愈想了一会说:“不会。”老和尚又说:“昼夜一百八。” 最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的年龄就在念珠里。”他指这个念珠。韩愈也不明白,就回去了,第二天就来问老和尚的徒弟:“你看老和尚说的什么意思呀?”徒弟把牙叩了三下就走了。

  他又去找老和尚,问老和尚:“昼夜一百八是什么意思?”老和尚也把牙齿叩三下,也没有吱声。这时候他多少有点明白了:这佛法都是相通的。后来他又去问老和尚:如何修定,如何修佛法,我回去在衙门里怎么去修行啊?老和尚没有回答,老和尚的侍者就告诉他:你先修定,后发慧。这个时候他才明白。

  讲这么一段公案,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死在念念之中,人生本来就没有这个年龄之说,没有什么年龄之说。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虽然没有年龄之说,但是有一个有意义和没意义。如果你每天净睡觉,总是打妄想,总想别的,你的生命就有了年龄。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不好好修行,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意义了,就有了个年龄。如果我们能够摄住心,不打妄想,我们年龄就没有了意义。年龄对每个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修行人,真正能够摄住心的人,年龄是虽然不断地在增长,但达到一定程度,年龄就失去作用了。对那些混时光的人而言,就有了年龄,一天天地混,到一定时候,就要进入生死的轮回。

  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修定应该在念念之中。念念之中包括起心动念,也包括我们做每个事情都要努力。我们不光是在五支香里努力,五支香以外也要努力。一个是修定,另一个是对各个事情都要摄住心。而且与所有的事情要不相违逆,不能产生对抗心。所以说我们要求依教奉行,同时也要求大家发心。这两方面都是很主要的。发心还有一个主要意义:迎上去——主动。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动性的,你招呼我,我才去做。都有这么一个概念,都是被动性的。我们应该主动地迎上去,发心就是代表迎上去的意思。你主动发心,就是要超越的意思,既然有迎上去,又有超越的这个因,就有超越的果。有因就有果,将来开悟的时候,因为你种下了一个超越的因,将来必然有这个超越的果在等着你。

  所以说,佛法开悟叫顿超。一个是无我的精神,另外你有一个超越的精神,它都会助你成道的,早证菩提。我们得注意因果,这个很重要。另外当你开悟了,也不会留下更大的后患。有的开悟了,像虚云老和尚到处建庙,这换做我们,也够我们忙的。人家能够活一百二十岁,那我们也活一百二十岁呀?那我们可能一座庙没建成就死了,这太可惜了,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把这个事情计算好了,别吃亏。应该提前把这因果处理好。

  当然,虚云老和尚属于圣人,他有他的示现。我只不过是借这个因缘来说这个事。大家应该知道,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定力,整个佛法也离不开定力,我们人生也离不开定力。定力有大小,有纯和不纯,有正和邪之分,它并不是没有这些区分的。有了佛法就有了清净的定力,有真正的定力。它给我们引导到直证菩提,了脱生死。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定力,我们就会落到邪定或是无定,这都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抓紧,把戒律要学好,定力要抓好。

  我们现在打坐,大部分都昏沉。因为咱们睡眠比较少,我没有反复强调不许昏沉,这是一个原因。另外还有我们自己的意识,我睡觉少,得了,我赶紧想法补吧。本来都补足了,还想补,越睡越昏沉。这也是可怕的一件事情。另外,有时候我们不发心,也会造成昏沉。因为不发心本身就是昏沉的因,你有一念违逆思想的时候,马上头就昏沉。它就像一个无明,马上就盖上了,一层层地盖,最后盖得你堕落下去。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五蕴的情况,这几方面都应该注意。

  这个盘腿,应该咬牙克服,特别是你们还都年轻,先别管腿疼,不通过这一关是不行的。腿疼的话,你咬牙坚持住了,将来就会永远地不疼,甚至会帮你把身体搞好,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有个想法跟大家讲,从今天开始吧,看看能不能磕大头。因为我们的身体,大部分都是靠在哪个地方坐着,一弯腰就随弯就弯的下去了,腰挺不起来,软了。软了并不是因为平时吃面哪,或是吃大米的关系,也不是吃一顿饭的关系。是我们老不活动,没有相应锻炼的关系。体育锻炼呢,对出家人又不合适,我看磕大头挺好。有几个师父都磕大头,磕得挺好。我们应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统一磕,在这院儿里,铺上东西,大家统一磕,互相鼓励,会磕大头的当老师,教教大家。那些散乱的不想磕的,咱督促他,大家都磕。把身体摔一摔,最起码,你打坐的时候腰能直起来,这个体魄也能上来。另外第二天吃饭吃得更香一点,你多吃一点也多占点便宜,是不?这个也很主要,有时候胃肠不好啊,身体就不好,有时候这和我们锻炼的少有关系。因为我们现在条件还允许,如果你要是闭关了,只能静坐,不允许你动,那是又一回事。现在允许,所以我们晚上利用半个小时来磕大头。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难行能行即修行

  ——随顺那不随你意的人,随顺不如你意的事,这就是修行。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正月初二下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药师殿临时禅堂内)

  听众:全体僧众

  修行就是要无我,就是要把“我”捆死。不是光你自己来捆,有的说我自己慢慢捆,那不行,你自己永远也改不了。因为啥呢?自己不能捆自己,都得靠别人来完成,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修行必须靠同学,或是同修来帮助我们完成。没有善知识和同修,我们是完成不了这个修行的。如果没有镜子,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就算是你知道一点,也没有力量去改变。所以说,必须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彻底放下。放到什么程度呢?任你踩,任你踹,任你打,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是活是死,由你说了算,完全不由自己做主。说我有病,有病也是你说了算;比如说你再管我,就把我管病了,管病了也由你说了算;或是再管严重了就把我管死了,那死了更好!修行你得有这个决心,才能坐禅,才能念佛去。否则的话,那就不叫修行。

  说你别管我,我自己慢慢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是一种逃避,那是我们心里妄想的作用,你不能上这个当。那妄想告诉你:可别让他管我,自己慢慢改吧!它找出任何理由来回避,来保护自己的毛病。所以当我们思想中出现了这种可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识,这是妄想在欺骗你。它越那么想,你越不随着它,一定要把它顶过去,你顶过去就好了。在没顶过去之前,会有痛苦的挣扎,自己满心的不愿意。这不是你满心不愿意,是那个妄想它满心不愿意。但你不能随顺它,它越不愿意你越去做去。为什么说越满心不愿意,越去做呢?因为那个满心不愿意,就是我们通过修行抓住了这个尾巴,一定要抓住它。这个时候你要不下手,以后你再抓它,它就狡猾了,你就再也抓不住它了。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满心不愿意的时候,你就抓住了妄想的尾巴,也就抓住你这生死的根源了。

  我们都说不想在六道里轮回,要了脱生死,你从哪儿下手?就从这个满心不愿意下手。一直达到什么程度?满心的欢喜,这才行。如果它要是不欢喜,满心不愿意,你就赶紧地采取措施,一定让它不愿意到底,一点不放过,就抓住它。它越不愿意怎么做,你越去做去。它越不让别人管,你越让别人管。说我就烦这个人,那你就天天在这人后面跟着,他走哪儿你就跟到哪儿,他上厕所你也跟着去,他睡觉你也跟着去,在旁边呆着,一直把自己那个满心不愿意给去掉了,那才是修行呢。

  过去有一个禅宗师父,他有个徒弟就是爱干净,这也干净那也干净。后来师父给他弄到大粪池那块儿,在那儿中间成天打坐,那满屋子臭味,一天两天臭味挺大,时间久了,臭味没有了。这时候,师父才认可他,也就是认可他证到了空性。那个臭味,它不从外得,是心里有一个分别心,才有一个臭味。并不是外面有臭味,外面是诸法空相,它不存在臭和不臭的问题。臭和香都是我们分别心所造成的。

  所以说修行就得从这下手。如果我们老随着自己心里愿意和不愿意,那就完了。比如说今天我不高兴,你越不高兴,越采取办法来对治它。一句话,抓住这个不高兴就别放手,一定把它解决,你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你放手了,我今天不高兴,得了,今天不高兴我回去休息休息,我躺一会儿吧,或是我转移一下子。实际上你是得到财宝了,但是你不会取,而轻轻地放过了,就失去机会了。不光是失去机会,还会造成一种恶果,什么恶果呢?就是因果——不实的恶果。本来应该成功的,你给放过了,变为一种不成功,就是这个因果。将来你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不成功的果在等着你。就像开悟似的,你本来应该开悟的,但是就不开悟。因为你那个因不正,所以说果招纡曲。这就是一个修行的关键问题。跟大家讲啊,一定要深思这个问题。

  另外,小众啊(此指沙弥),回去得写心得体会,更得检查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是不是心里有不愿意的时候,有种种的想法。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得自己挖掘。说:“我这也不是故意想的呀!”虽然不是故意想的,但无始劫的习气在那儿。你不能说因为它由习气而产生的,就可以轻松地放过它。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使劲忏悔。有时候,忏悔的时候也起烦恼,那也得挖,也得忏悔,一定把它的根挖出来,让它以后再没有,那才行呢。每次都让它成功,每次都要有效果,每天都要蒸蒸日上,也就是时时新,日日新,年年新,天天让它有变化,那才行呢。每天都要解决几个问题,解决哪几个问题呢?(师父让坐在禅堂东单的人回答)

  一沙弥答:看自己心是不是向外跑?

  下一个。

  一沙弥答:依教奉行。

  一弟子:……(他在想的时候,师父不再让他回答,直接让下面的人回答。)

  下一个。

  ……

  (师父连续问了禅堂坐在东单的大部分人。)

  你们答的呀,实际上抓不住重点,要解决几个问题?就一个问题:难行能行!每天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就是难行。什么是难行?凡是难行的地方,我们都要行。就解决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包括所有问题。从起床开始,不想起来我得起来,不想动弹我得动弹;有病难受,我得爬起来;人得有这种精神。不愿意下来(到禅堂),我得下来,得走。早上起床,我再磨蹭五分钟,可以再躺五分钟,我就不躺这五分钟,我就硬挺起来;外面冷,我就得硬走,硬下来。下来到禅堂以后,行香走不动,我得硬走,硬行;坐禅坐不住我硬坐;吃饭吃不下去我得硬吃。硬吃,不是说今天的饭菜不好,菜硬了,饭硬了,那算个什么呀,比吃石头子还强多了,比喝西北风暖和多了,比六〇年(自然灾害期间,缺少食物)吃那个苞米秸子强多了,得有这种决心,那才行呢。

  坐禅的时候,被人打香板的时候得生起欢喜心,他打得越疼越好,生起感谢心。下午困的时候,我得想法少睡觉,不睡,我得干活去,得想法出坡去。上晚殿腿站不住了,我得硬站,能站一分钟我就站一分钟。实在坚持不住了,我一个腿站着一个腿歇着,这个腿不行了,再那个腿站着,实在不行我跪着,怎么也想办法给它站住。你站住了,在了脱生死路上,就有了一分把握。

  所以,修行就是难行能行,就是跟自己对着干,就是不随顺自己。那随顺谁呢?随顺常住,随顺大家,随顺打你、骂你、专门找你毛病的那个人,就随顺他。随顺那不随你意的人,随顺不如你意的事,这就是修行。别在修行中找便宜,如果就随着自己心里的愉快去做,那你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事物它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事物就像波浪似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规律,也是我们无始劫轮回的一种规律。你不在这上面下手,想另外找出一条路,它永远没有,那是不存在的事情。想要求世间和你的想法,你的愿望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走到天边也不可能。所以说你存在的只是一种幻想,永远是一种幻想,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永远是不真实的,不现实的。只有一个,面对着现实,就是说我们随着难行能行,只有这条路,你才能走得通,这条路才是真正的大路,才是修行的路程。我们在这条路上,要付出你的整个努力,包括自己的一生,从年轻到老,从老到死,从死到生,全部精力都投入这里,这才是奔着修行路去走。你没有全部投入,那是不行的,而且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毁掉了。

  原先我出家前在医院工作。有一天值班,有个人是被打的,还是喝醉酒了,出的血特别多,淌得满大厅全是血,地上全是他的血,脸上挂的血丝,把眼睛都糊住了。你说他那血得淌多少!在医学上来讲,人是十斤肉,一斤血。那一百来斤的人,也就是有十来斤血。你说大厅淌了那么多血,浑身都是血,得淌多少血!看那样子,他那个血就快没了。人离开血就不能活了,但是这个人,就淌那么多血,还能举起一个大长凳子。而且公安局来人的时候,他本来趴在地上都不能起来了,最后拱拱腰,腰先拱起来,接着又爬起来了。虽然他做的这个事情并不光彩,但他那种毅力和顽强的精神,真叫人佩服。

  最后我听说这个人还真救活了,要换个人早就死了。人的血液很重要,心脏没血能活吗?抢救时他还打大夫,所以大夫也不给他抢救,都躲远远的。那什么目的呀?说是等他没有劲的时候,我们再抢救。实际上就是恨他,因为他不听话,甚至可以说不怀好心吧,意思就是你死了吧,这样的恶人,死了就算了,是那个心。但是为什么他能活下来,就是那种顽强的心,不管什么条件,他都要硬活着,浑身没劲了,那血都没了,淌得快没了,他还能拱拱腰又站起来了。所以说生命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

  我们也是这样,想修行成功,就得有这种精神,拱拱腰又起来了,永远不死,永远不屈不挠,对着困难,永远要难行能行,你才能修道。所以说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世间来讲是很困难的事情,在修行上来讲,是助道的因缘。我们平时也发愿,要今生了脱生死,今生一定要见佛,一定要度众生。愿力是好的,但是不能发空愿,你要和事实相结合。怎么结合?就是难行能行。难行能行包括什么呢?就是依教奉行。让怎么地就怎么地,自己和自己做斗争,这才行。

  咱这里还有一些,很多的老人儿(此处指出家时间久的人),像亲藏、亲昌等等,都是难行能行。他们身体有病,有痛苦,你看看都坚持着,包括有的人有时候有点小病,根本就不在乎,流鼻涕、咳嗽、口腔溃疡啊、心脏不好啊,都坚持着,还继续做。还有亲舟,那气都上不来了,走路都走不动了,还是乐呵呵的去行去。还有一些有病的师父都是这样,都是难行能行。

  这种难行能行,看开了放下的精神是非常了不得的。像我们哪,连我都算上,有时候真不如人家,那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就应该这样去修。所以说你要抓住重点,别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没有用。说这个条件不好,那个条件不好,那啥用也没有。等有条件的时候你就不修了,有条件也不允许你修了。我们就是个穷命,咱得认命。穷人孩子你别想那么高级,有时候高级来了,我们可能还烧得坐不住了呢。条件不好正符合我们,没有条件我们才去修,它有意思。你修完了,将来跟徒弟说的时候,你也能吹吹牛,当初怎么困难,我那时候怎么修的,是不是有点意思?不然将来跟徒弟讲的时候,你啥都讲不出来了。你讲啥?告诉说:我那时候净要好条件,条件不好我就生气,那徒弟都瞧不起你。所以说我们得留段佳话,留给后人。

  大家修行一定要在这上面多下功夫,而且愉愉快快去做这个事情,愉快地去做,不能生气。说:我起烦恼了,我如何如何的,那就完了。你要那么一想,你这点修行功夫全卖在嘴上了。就算有满心的想法,那嘴都得愉愉快快地接受,不能有想法。坚决不随着想法去走。一弟子:好,挺好。就是挺好,永远是挺好,永远没有那种攀缘心。什么是攀缘心?你叫苦就是攀缘心。叫苦的目的是干吗呢?就希望别人同情你,帮助你。他真能帮助你吗?谁帮助你都不如自己帮助自己。当你不叫苦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助你,也会求得感应,佛菩萨来加持你。而那是谁,那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的不攀缘心在起作用呢,不求人的心起作用呢,不叫苦的心起作用呢。那就是你的财富,就是你了脱生死的本钱。比如说我打坐腰总是弯,我就克服不去弯。不弯它难受啊,肚子胀,胸闷。闷就闷,胀就胀,我就是不弯。就是这样,腰挺得很难受。难受就难受,不难受还没意思呢,难受还有点意思。

  啰嗦半天呢,就讲这修行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与困难相斗,不作方便想。什么是(真)方便?就是敢于斗争,敢于难行能行,那就是(真)方便。什么方便也不如这个方便来的真实,这是最好的一个方便。方便是什么意思?就是方法。这个方法是最理想的,最真实的。也就是说,十方如来,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方便而成就的,就是从难行能行成就的。没有一个祖师大德是从贪逸中、遇到困难叫苦中、放逸中而成就的,都是难行能行成就的。

  所以说,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打起精神来,把它作为新的一年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才行。所以要振作,禅堂就是一个成佛的道场,就是振作的道场,就是一个龙争虎斗的道场。拿出一种气氛来,非拼它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三十年,四十五十年,一直拼到老,得有这种精神。像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呢,生死不了,永远没有完期。说生死了了,还有没有呢?众生未尽呢,不休息。众生没有穷尽,永远不休息,得有这种精神。这个精神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我们的道路已经走完了一半。我们日中一食,不摸金钱,不化缘……有常住这八项规定,再加上这个少睡眠,作为我们来讲,已经完成了一半的道路了,还差那一半。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所以我们再往前努力,很快的就会有所体会。

  所以说虽然我们不会坐禅,但是能吃一天一顿饭,能不摸金钱,能睡四个小时觉,能乞食生活等等的事情,就已经在禅定之中了。这是个长期的禅定,是个大禅定。再配合禅堂,念佛,那我们这个禅定就更殊胜了,一定要让它圆满。

  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机会很难得。为什么说机会难得?从我们这里看不出机会来,因为你在机会中,处处给你,你觉着不珍贵。当我们离开了这个机会再回头看的时候,那就觉得太珍贵了。有多少居士看到咱们的行脚啊,看《解脱之路》(编者注:介绍僧团行脚、修行等情况的记录片),不断地哭。为什么哭?他不是看到咱们的事迹感动了,他哭自己没有这个机会,现在他看到了希望,自己的希望。可是我们在希望之中反而不珍惜,这就不合适了。别造成“老大徒伤悲”那种情况,等大了、老了,你再去哭就来不及了。那时没有机会了,你哭也是白哭,机会不给你了。

  我们现在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一定要有智慧,知道生死无常,机会难得。所以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握住机会,一分钟也不浪费,不断地努力,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希望。有这种长远修道心,再配合我们的严持戒律,配合我们的愿力,成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因真,果就真;因不真,果就不真,你说啥也没有用,就看你的因真不真。一个念头也不让它假了,就是真,这样我们就能得到真实的果,果不可昧呀!

  有的人认为我达不到,或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你是拨无因果,你否定了因果,那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深信因果,有一分努力,必然有一分果。有一分真实的因,必然有一分真实的果。所以说努力了,功不唐捐,肯定会得到真实的果报。我们相信因果的人,也必须知道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这些事情都要深思。

  我们对过去的一年,要总结过去,找出毛病,同时看到进步,从而鼓舞我们的信心,新的一年开始,要定出新的目标。在这个新的一年中,要有一个突破,有一个新的面貌,有一个真正的振作起来的精神。这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你平时不振作,光说回向,那都是假的。总说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你那个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你就是想找个好地方走,是不是?那不行。这众生等着你,培养你,你就想自己了脱生死就完事了?那不行啊,有时候那太自私了,那叫焦芽败种。

  那有的问:“师父,那我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在度众生的前提下,才会真正的往生。你不可能把胳膊腿都扔下,带个脑袋走,带个身体走吧,是不是?你应该把所有的部分都带着,度众生才是真正的自度,你不度众生,不能算自度。得明白什么叫度众生,如果有度相也不叫度,既要度众生还要无度相,所以说不要做自了汉,我们要行菩萨道,要发大愿。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更好地行菩萨道,要发心,把常住搞得更好。

  现在咱们僧团,因为社会上某些人耽误了不少事。但这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里,默默无闻修行的这种情况现在已经被人重视了,领导也对我们的修行有了称赞,也有了认可。当然也有个别不认可的,但是比以前要进一步,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情况,在逐渐被认识。同时,我们的责任也更大、更重,这也是我们的愿力,是佛菩萨在满我们的愿,给我们机会。在这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要把佛法弘扬下去,把僧团振作起来。这也得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努力,才能完成这个佛道。将来有一天见佛的时候,我们问心无愧,是吧!那时候告诉他老人家,你看我做的对不对?希望他老人家能给我们一个肯定,说你还算不错,还可以。虽然有点小毛病,但是方向没错,还很努力。那我们就知足了,是不是?可别叫佛说,你见我面如同没见,你披着如来袈裟,打着僧人的旗号在混生活,你在偷懒,那就坏了,是不是?所以说我们要给自己打一个——不能说满分吧,最起码也得合格。

  总的来讲,啰嗦这么些,无非让大家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是我对大家的一个希望。为什么这么希望?因为我对大家有信心,我对每个人都有信心,认为每个人都很了不起,所以我才有这么大的信心。而且在我心目中,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至于毛病,那每个人都有,只是表现不同,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但是对于你们的努力,在我心目中都有很高的评价。有很高评价,但不等于就合格了,还得努力。

  好,我今天就讲这些。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参禅要把心参死

  ——用句话头把我们的心抓过来,也就是把念头灭掉。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正月初三下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禅堂(药师殿众临时禅堂内)

  听众:全体僧众

  禅堂必须有禅堂的威仪和规矩,这样整齐划一的话,它就好了。所以说以后,禅堂方面要好好抓,大家要提高纪律性和整体划一性,这样禅堂才会有一种气氛。

  这种气氛呢,它是一种严肃,也是控制妄想很好的一种方式。禅堂就是禅堂,禅堂就是一句话头:念佛是谁?一定要参到话的前头。话尾尚要参掉,何况看书呢,是不是?看书那是话尾的话尾,所以禅堂里是不允许看书的。说:看书不在禅堂里看,若是我们心里有疑惑怎么办?等我们离开禅堂再看。

  禅堂主要以参为主,不管哪句话都要以参为主。参才能深入,不采取正确的思惟它没有用。再一个就是禅堂里不要唠闲嗑,要止语。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张口,就是默默地坐。这是非常好的,有这么个环境,有这样的约束,那简直就是成就我们。我们自己用功,有时候板不住自己。有了规矩,有了大众,共同熏修,那就是殊胜加殊胜了。

  过去在森林里修行也好,在小庙修行也好,你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种约束。所以我们现在条件非常好。特别是又日中一食,这样减轻了我们多少的烦恼和麻烦事情;又不让你摸钱,有很多人的心都收回来了;一切供养归常住,你心就平了。所以说在这里参禅,是相当好的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你再不用功,我们就有点辜负了……不是你辜负常住,首先辜负你自己,辜负你的初心,辜负了这个时间,辜负了这个生命。更对不起佛,对不起菩萨和护持你的人。

  所以说我们应该用心办道,把自己看死。参禅就是不给我们自由,要把我们的身口意全都看死。身不能放逸,不能乱走,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把它看得死死的。同时希望大家都来看,不光是自己看,希望别人帮助看,欢喜别人看。谁看你,你就给他顶礼,把功德全回向看你那个人,得有这种决心和胆识才好。

  不光要把身看住,同时还要把念头看住。(编者注:此处“看”音kān,守护着的意思)参禅就是一句话头,话头本身已经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像虚云老和尚讲,也是一副毒药,没有办法,只能是用它来支撑我们,要不我们的心就不知道怎么抓。用句话头把我们的心抓过来,也就是把念头灭掉。所有的想法,包括不正确的,还包括正确的,你所有正确的想法,包括成佛的念头也得灭掉。像体清老和尚常讲的: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你什么念头都不允许有。

  有的说:“我现在打坐什么念头都没有。”你要“知道”你没有念头,那也是错误。因为啥?你这个“知道”本身就是个念头。包括你所有的感受,冷热、呼吸,那都是念头。坐着的时候,麻呀、痛啊,我知道在这儿坐着,我很欢喜或不欢喜,那都是念头。这些东西要是不死,你不可能回到你的家里去。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因为有了念头才有轮回。所以这些念头必须死掉,毫无疑问的,没有余地。说我保留一点,一点都不能保留。你只要有所保留,肯定是不正确的。

  参禅就是把心参死,把“我”参死,把整个虚空宇宙都要参死,把一切相全部参死。就像死灰一样,不可能再复燃了,这才与道相应。也就是说“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你想得道,必须人心死。只要人想出的办法,那都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我们要下大决心,不要害怕:“哎呀,万一我堕落无记里边……”你别听他讲,有时候他吓唬你。哪来无记不无记的,赶紧去参,你连一步都没走呢,还说无记?你自己还没等走,首先就害怕了,这就完了。你得敢勇猛地走,前边就是火坑,你也得跳,是个山涧你也得跳,是个大海你也得跳。你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你不怕,才有一个大转身的机会,否则的话,你那些担心都成为了知见。而且最后你半步也走不了,就成了嘴把式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用点功,都用在分别心这块儿了。有点定力,最后还不够吃饭的。想用功,就是把念头要彻底灭掉,别怕。过去那些祖师大德都是豁出命去走的。豁出命就是不怕死,倒不是说马上就去跳山涧。但确实得有跳山涧、赴火海的那种心,这才行。你也别怕妖魔鬼怪,说魔来了,要咬我、要吃我,你让他吃就完事了。什么老虎啊、蛇呀,愿意谁来谁来,它把你吃掉了,那身就灭掉了,你反而成就了,就怕它不吃你。什么都别害怕,有这种决心,你才能有定力,才能真正的有智慧。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别怕!

  我们参禅,有时候有点感应了,马上就有想法,不是害怕,就是认为自己已经有所修行,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开悟了,那都不行。这种心都得灭掉,别老想开悟、开悟的。想开悟,那是障道的。你只要是想开悟,本身就走向不开悟那条道了。如果你不想,只管往前走,没有顾虑,这条道很快就会通过去。如果你有了想法就不行了,它已经障道了,已经停止不前了。

  所以说参禅是很殊胜的,是很快的。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头,一句话头一定要参死,参到话的前头,不要参在话尾上。好。

  (大众开始行香)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随处而坐

  ——不管条件好和坏,我都能修行,外境的情况都不在乎,我都不起分别心。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三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法堂

  听众:全体僧众

  坐禅有时候腿非常痛苦,你就是别着(指盘腿)不动,在痛苦中就是不动。因为痛苦并不是你坐禅而来的,是你原来的业力在那儿搁着呢,你不通过它(坐禅)就消磨不了业力,就是硬逼着消磨,把它吸收、吸收、再吸收……最后消除了,那时你才能产生定力。定力从哪儿产生?不是坐得好好的,吃得好好的,啥事没有,说:“我愿意盘腿就坐在那儿盘腿,不愿意就歇会儿。”那不行!刚开始的时候痛苦还不起来,坐得可舒服了,过一会儿,时间长了,痛苦就出来了。眼睛红了、眼眵出来了、头胀啊,这都是很正常的。都得经过这一关,这才是修学,不经过这一关不好使。

  你得硬往苦上找,别人不给你那么多痛苦,都得靠自己找。这时你往前走一步就痛苦,往后退一步就“自在”,你究竟想要“自在”还是要痛苦?痛苦就是修道,不痛苦那就退道。

  都得硬坐,都是坐出来的,都是在痛苦中爬出来的。等闭关的时候,这些事就不在话下了。因为原先有这个基础,所以在闭关的时候,一般的困难就能克服。这个坐禅哪,你别把它当小事,这可是个大事,谁抓住是谁的,抓不住,那就不是你的。你想回避,像亲显说的:“不行了,我累了,我去念佛去吧!”你去念吧!坐禅这功夫就丢了。

  不是说念佛不好,你得怎么样呢?得抓住一条,一猛子扎进去(编者注:指勇猛精进地深入进去),就别怕。什么烂眼睛、腿疼了、生疮了,什么痔疮啊、流血了,那算个什么呀?我跟你说,如果这算个事,那就别修行了。

  我在闭关的时候,每天上厕所的时候——咱就说冬天,那粪便上几乎多半面是血。因为老在那儿坐着,就犯痔疮了。冬天干燥,容易上火,犯痔疮那肯定是自然的了。吃饭也不挑,亲藏给什么吃什么,也不挑。那大便都是干燥的,一上厕所就淌血,淌得那底下全是通红的。

  在上厕所之前,拿那个手纸包一包炉灰,完了再撒上,不让亲藏看到:“师父难道上火了?”还不能让他看到,都得天天那么撒。

  都得经过这一关,不经过这一关不行。你杀那么多生,吃那么多肉,不流点血能行吗?是不是?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说,别拿这种困难当困难。越是有困难的时候越得挺住。什么瘦了,眼睛花了,眼睛红了,牙齿疼了,生口腔溃疡了,痔疮了,胃疼了……那玩意算啥啊?胃疼拿拳头捶一捶就完事了。

  你听他们坐禅的那些个要求,身体都是好好的,什么毛病也没有——我看那当老道还行。要是当老道,去养身体,长命百岁,那行。但这是修佛道,你必须跟你的业力作斗争,必须得战胜它。身体所产生的任何生理反应都不在话下,你才能产生定力。

  身体本来是假的,痛苦也是假的。痛苦是因为你的业力参与在身体里,不是身体产生了痛苦,你得明白这个。就像燃指似的,你们燃过指的都知道,燃完指,这燃掉的手指头还疼呢。己经没有了手指头,它还疼。你说,这究竟是肉疼呢,还是你的妄想疼?不在那儿摆着吗?

  所以说,身体的痛苦和身体没关系,都是你的业。你明白这一条,坚持住就完事了,要不就上当。“我身体不行啦,我这胃有溃疡啦,我这地方难受啦,我这肾脏不行啦……”你等着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骗。你到医院检查,肯定和你的想法一样,世间人就是这样。

  虚云老和尚他就不听这个,七窍流血还坐禅呢。他不听,就挺过来了;你听,就被骗了。你永远是个药包子,成天吃药,成天去养,最后你整个就完了,人就完了。所以你就顶住,就是不放松,大不了就是一个事,死呗,是不?我死在这里,就完事了。你没有这个决心不行,这样才能闯过这一关。

  这么点痛苦就不行了?腿疼了,说:“这个腿疼,我受不了了,关节不行了。”这关节不行,疼,盘腿不行,我伸腿行不行?伸腿也能坐禅。走道都能坐禅,何况伸个腿,是不是?坐着也能坐禅,都能坐,怎么样都能坐。经行是什么?我告诉你,经行就是坐禅,就是走着坐。什么叫经行?经行就是走着坐禅。

  我们把禅定都放在哪儿了呢?都放在这个“坐”上面。我盘腿叫坐禅,不盘腿就不是坐禅了?实际上,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走道、蹲着、坐着都可以“坐”,有时间就可以坐。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定力,就把念给收回来了。坐禅只是个名,实际上就是回收六根,和念佛一样,都是回收六根。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回收六根是不是先找出意根,才回收?

  什么叫意根?找的不是意根,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意念的意。你想到哪儿,动到哪儿,碰到哪儿,就搁哪儿收。说我先收耳根,那随便吃好使吗?那不好使。光收耳朵了,不但耳朵没收回来,嘴还破坏了,是不是?碰到哪儿我就收哪儿。什么叫回收六根?就是一根回收,六根回收。怎么去达到六根回收?碰到哪儿我收哪儿,这才能起作用呢。

  不是这个敌人我不打,那个敌人也不打,等当官的出来后再打。还没到当官的出来,你早被上面的敌人给消灭掉了,你找谁去?是不是?你见到敌人就打,这就完事了,早晚能把那个主要敌人打出来。出来后,把它消灭掉就可以了,就完事了。不是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而是哪个都重要,哪个都得回收,这才行。

  比如说:“我念佛,用耳根或是用舌根来摄心……”这都可以,以它为主,以它为主只是以它为主,但是主要的就是我们要见哪个根灭哪个根。

  弟子:就是当下。

  就是当下那一念,你不在当下那一念做功夫,那都是假的。最后,你怎么修也不行。五个眼儿,你就堵三个眼儿、两个眼儿,最后剩下那些眼儿还照样漏。你只堵一个眼儿,那好使吗?不好使的事。说:这一个眼儿堵住了,其它眼儿就都堵住了。你真能堵住吗?就这一个眼儿也得靠堵住其它的眼儿来维护,才能堵住呢。它们本来都是一个眼儿,只是变化不同。

  就像人带个假脸似的,今天装个岁数大的,你看着这个不是;明天装个岁数小的,这个也不是。你找吧,哪个都是假脸。总之遇到一个假脸,我就灭掉它,灭掉一个是一个。最后,它的真脸就会出来。

  它都是一个根,不是六根,说是六根实际上就是一个根,它变化成六。所以说,你见到它就堵它。就像章鱼似的,哪个须子都是章鱼的。你认为这个须子是,那个须子不是啊?你抓住它,看它先伸出来哪个就抓住哪个,抓住一个是一个,穷追猛打,就完事了。

  弟子:我以前理解错了,包括看《楞严经》也理解错了。以前认为它分好几个法门,现在觉得这个法门能做好,其他也就完事了。

  也不是理解错了。就这个事,你想一想。你说:“我就想收耳根。”而现在是吃饭的时候,只回收耳根就能造成漏。一根可以造成漏,其他根都可以造成漏。最后你想再收耳根的时候,根本就收不住,也不可能收住。

  所以说一根回收,六根回收。就是说明六根和一根是一个,所以你收六根就等于收一根,收一根也等于收六根。但是你别刻意找哪个根,应该是遇到哪儿我就开始做哪儿。比丘戒为什么要定二百多条呢?就是因为有六根,它有各个方面的变化,能变化成二百五十条须子。这二百五十条须子,我都要用戒律把它控制住,这才能找到六根。六根灭掉了,才能找到那一根。

  戒律是干什么的?就是收六根的。坐禅干吗?也是收六根,念佛也是收六根,都是收六根。我跟大家说的这个意思,就是该坐禅还得坐,你别把机会扔掉。等到将来你们有一天闭关的时候,把你扔到关房里,一下就让你闭三年,那时候你就傻眼了。(大众笑)你平时不练出来,到时候根本就不好使。

  都得上火,都得逼,因为那六贼在里面,它不干。就像孙悟空似的,你把他弄到那个火炉里烧,他能理解吗?孙悟空不理解,他就想往外蹦。但是就得烧,烧完了,最后他得好处,炼成了火眼金睛。人也是这样,就得硬逼他。

  弟子:打坐时腿疼怎么办?

  腿疼啊,也得练,但是也用不着太过分地练。我说的是什么意思?腿疼,它疼我也练着,我也不放松,但也不是去硬掰,把它掰伤了,好长时间也恢复不了。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都要坐禅,我就是坐。腿伸直,我也让它坐禅;走道,我也能坐禅;坐椅子上,我同样也能坐禅。你把坐禅划到各个方面就完事了。

  弟子:总觉得控制不住妄想。

  就是控制不住妄想才这么干的。你看腿本来盘得挺好的,一点都不疼。你刚动一念:“哎呀,这一点都不疼。”一会儿就不行了,就疼了,因为他动念了。刚才还挺好,这会儿就不行了。你不动念,它一点都不疼。

  就像警察似的,要是他拿个枪在后面逼着你:“不许动。”你看,别说坐一个小时,坐二十四小时也没事。他怕死啊,那就没事。咱们现在就是放松,所以大家努力吧!坐禅还得努力好好坐,别浪费时间。另外,坐禅时这后面垫高一点。像你这样,腿挺好,但是胸得挺起来。

  我跟你说,记住一句话:修行就是在念念之中修行,不是长和短。有一分钟时间,我就修一分钟;有半个小时我修半个小时;有一个小时我修一个小时,没有长短之说。至于腰能不能直起来……坐那儿我就直,就是塌下去了也要挺,挺过去就完事了。至于要求坐半个小时,那我就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我就挺一个小时;两小时就两小时,不要有任何条件,你记住了。

  弟子:师父,可是有时候昏沉,挺不起来。

  昏沉也不要紧,昏沉我也坐,但是我把腰挺起来。刚开始可能昏沉,时间长了,你挺直了,慢慢就不昏沉了。

  弟子:他是说昏沉的时候打香板,打了几下之后,就要下去跪,这时候是去跪着,还是坐着呢?

  叫你干啥就干啥,什么叫禅定呢?禅定就是无我。什么叫坐禅呢?你记住了,坐禅就是腿一盘,啥也没有了,入定了,就完事了。什么叫出定呢?那边引磬一响之前——不等响,我就出定了。同时出定。那边引磬一响,这边就出定了。出定后,刚才坐没坐禅?不知道,没有那种坐禅的感觉,什么感觉也没有。就像刚说完一句话,“刚才说到哪块儿了?咱还继续唠。”那叫坐禅,那叫禅定。

  你那都是有一种意念在里面,“噢,慢慢慢慢,我静下来了,慢慢,我又开始醒了。”那都是意念在作怪,不是真正的禅定。真正的禅定,就是说入定马上就入,没有什么合计的,不是说——哎呀,先调调息啊,怎么怎么地。就是到那儿一坐,入定就完事了。说要出定,马上就出定。“刚才说到哪块儿了?还继续说,继续唠。”就像那段时间根本不存在似的,那才行呢!这叫禅定。

  你听他讲:“哎呀,我刚才坐得挺好啊,身体可舒服了!”那还是初步功夫,咱不能说没有功夫,那是初步功夫。说:“哎呀,坐得身体挺舒服的!”那还是在意念上下功夫呢,还没脱离你的意念,这个意念是不能用的。坐禅就是腿盘上一坐,就完事了。一分钟和一个小时是一样的,一个小时和一分钟都是一样的,它超越了时间,没有区别,所以不管那个。

  我们要的是什么?什么叫禅定呢?就要这当下那一瞬间什么妄想也没有,就完事了。想让它知道,它就知道;想不让它知道,就什么都不知道。像走道也是一样,睁着眼睛可以坐禅。什么飞机响啊,这个响啊,那个响啊,该听不见的时候,马上就听不见了,什么也听不见。

  没有想法的时候,就算瞅着大家,什么想法也没有。你在不在?我根本不知道,连自己也不知道,就瞅着你也不知道,但你所想办的事全都能办,那才叫禅定。而我们现在的禅定都是什么禅定?都靠意念力,慢慢静下来了,连昏沉带困,反正都一起来了,然后出定也是这样。这所谓的定,实际上也没定住:“哎呀,到时间了。”张张嘴,睁开眼了,还感觉身体——“哎呀,坐着真累啊!”

  坐禅,那啥感觉都没有,因为念儿也断了,妄想也断了,那才行呢。要求那深深的东西,不要追求眼前那点小的境界。当然,这个深的得长期坐才能有,不是马上有,但也得靠你平时摄念。平时不摄念,这功夫同样也没有。所以别考虑:“想坐得时间长点,我才去坐。”那还不行,不能要求时间长短,就得有什么条件,就修什么条件。你给我一分钟时间上趟厕所,在路上我都能入一会儿定,就得有这个功夫。就这几步道呗,有十步二十步,我进这屋的工夫都可以入会儿定,这个功夫平时就得锻炼。

  弟子:坐得时间短,破四相很难破。

  你别提破四相,你那时间长就能叫破四相啊?破四相就是一瞬间,哪有什么时间长破四相的?时间长,没事就在那儿合计合计,最后就睡了。(大众笑)不是说时间长就能破四相,真正破四相就是一瞬间。修是渐修,悟是顿悟。顿悟才叫破四相呢。什么叫悟?悟就是破四相,就是一瞬间就完事。

  所以说,你别要求那个东西,不是说我们做不到,你不要求(破四相)才会达到那功夫。你越有要求,将来就越会产生心里的障碍,自己就把自己给障住了:“不行,我得坐时间长才有定力,这块我不能修,这哪能修?你看看大家走道还互相撞呢,这还能修啊?”那不行,就得什么时间都抓住,抓紧一切时间,有一分钟我修一分钟。何况都是师兄弟之间,还能互相帮助,谁也不能害你,你怕什么玩意?你要是掉下来还有人拽你,你看有多好。

  那是以前,我在经行的时候,一次走到那汽车旁边还经行呢,都往汽车上撞,手都差点摸到人家公安局那个车了。公安局那几个人全愣了,也不瞅我。我那手指头就差那么高就摸到汽车盖上了,那都不知道。在要摸着那一瞬间,突然停住了,睁眼睛一看:“哎呀,怎么这地方有汽车?”于是赶紧退一步。后来,那几个人也不瞅我就开车进去了。他们走了,我就继续往前走。门口那武警哈哈大笑,说:“看这个怪人。”他笑,笑他的,我还继续走,都得那样式。

  那都是不怕死地往前干,你要被撞死怎么办?是不是?公安局的把你打一顿怎么办?抓起来怎么办?它没有那个事。你要是走到公路中间,汽车把你撞了怎么办?那你不修啦?就啥条件都不讲,不是说过吗?经行也好,坐禅也好,多大地方都可以经行。就这么大个地方,一米见方,同样可以经行,一样能经行。

  不是说非得有个地方才能坐禅。实际上,越要求有地方,心里越有要求,你这个禅越坐不下去。如果真给你一个地方,你还同样坐不下去,因为你会生出另外一个要求。只有没有要求的人,才在任何地方都能坐禅。平时慢慢培养这功夫,最后你在真正坐禅的时候,想入定的时候,机缘来了,一下就入定。

  什么条件也别讲,没有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坐禅。我们现在是什么呢?要求的条件太多了。你现在的条件就很好,有房子,冬天冻不着,夏天雨淋不着,这就已经很好了。饭能吃饱就完事了,其他的再也没有考虑的余地了。何况还有这么多师兄弟在一起,还没有坏人,你说多好啊!

  所以说,条件好了,就得知道珍惜,马上就得抓紧。再也不能要求任何条件了,要求任何条件都不行。我跟你说,有时候就是给条件都不要,还要什么条件?要条件还能修啊?本来就是要自己创造修道的条件。修道的条件就是:不管条件好和坏,我都能修行,外境的情况都不在乎,我都不起分别心。就算上人民大会堂,我该坐禅还是坐禅;上臭水沟、狗洞里,我也能坐禅,就得有这个想法。

  所以说,别分别那些东西。要不二祖慧可最后怎么还往妓院里跑呢?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修行,那才行。我们刚开始就要求条件,这不行,所以不能要求条件。至于外面给你创造个条件,那是外面的事,那是师父的事。师父愿意多事,愿意给你创造那就创造,那是他的事。但是我们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要任何条件,什么条件也不要,什么条件我都能修,就完事了。这是最好的。

  刚才我讲能运老和尚,你想一想,大海风那么吹着,后背被吹着,那七十来岁的人,还在那儿坐禅呢。你说,要是我们,哪个能去坐禅去:“这不行啊,师父,得风湿怎么办?冻坏了怎么办?”你说人家不会保养?能运老和尚原来就是老中医,他最懂得保养这一套了。人家在那种环境下也能修行,所以修出了个暖法来。最后走的时候自己能做主。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比如说:起了个念头,有所要求,但是这时候没办法控制念头,只能在身口上控制。

  念头,谁都得起。起来,你不理它就完事了,不搭理它。它骗你,你知道“这是骗我的,不理你就完事了。”

  弟子:在身口上得管住自己。

  对!在某一项上,这互相都有个斗争。比如说,在一般人认为这个条件不适合修行的时候,你认为可以修的时候,自己和自己必然要有所争夺的。念头争夺,争夺你的呗,我修我的就完事了。

  我写的那个《经行》你看到了,“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小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有一寸地方我也能修行,也能经行。就是这么大地方,同样经行。我那个闭关的地方有多大?有两块半砖(地板砖)这么长,有一块半这么宽,顶多就一块半,就这么宽(编者注:师父闭关的关房面积大约四平方米)。有时候走一走就撞墙上了,那鼻子正好撞墙上了,撞门上那太正常了。

  弟子:师父,我就是喜欢坐。

  喜欢坐,行,我给你讲,你得知道什么叫喜欢坐?不是我盘腿坐叫喜欢坐,真正的喜欢叫坐禅。禅是什么呢?“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为禅。除了这个,都不叫“禅”,不是盘腿坐就叫禅。你只要一心不乱,外离一切相,就完事了。就这么两句话,其他的说什么都没有用。还要什么条件?等把条件都给你了,那是该火化的时候了,(大众笑)是不是?到时候这个条件给你也没有用了。都得在什么条件下呢?在不给条件的情况下我能修行,这就是咱们的特点。

  所以人修行为什么有时候不上路?就是因为成天讲条件,成天创造条件,等你创造好条件,什么都凉了。所以说,不管什么条件,我就是修行,这就完事了。我在《经行》里讲得很明白,什么屎坑啊、大小啊、室外啊,我哪儿都讲到了。说穿了就是一句话:“不管任何条件我都要去修行,上卫生间的工夫我也要修行,甚至吃饭这工夫我都可以入定。”都得这样要求,这才行呢。

  过去大德不是说“念兹在兹”吗?什么叫念兹?就是这个念始终是不离开它,老在那块儿。就像一个针似的,这地方只要有一个缝我就能钻进去,除非你不给我缝,你给我缝我就能钻进去,就完事了。

  我刚才不是讲了,念头它想它的,它越想我就越坐。你不坐它就不想了吗?你不坐,想得更多。你只有坐了才发现它想,不是你坐才有想,知道不?那“想”从哪儿来?你原先脑子里就存在这个东西,等你一坐,静下来,就发现了它。你越静,发现脑子想的东西越多。实际上,当你发现“想”的时候,它速度已经开始慢下来了。“哎呀,我怎么这么多妄想!”那个妄想的速度实际上已经开始减慢了,不减慢你是发现不了的。

  有的人认为:“哎呀,我每天都打坐,不打坐还没有妄想,一打坐,妄想怎么这么多?”实际上你还不知道,你要不打坐,那妄想比这还快呢,你根本都察觉不出来。那速度,原来一分钟可能得一千下;你这一打坐,一分钟可能变成了五百下,你就发现了。一看这个影子,“噢!它在乱动呢。”实际上,速度慢了你才能发现。不要怕妄想,这说明你已经发现了妄想,发现了才能消灭妄想,你发现不了妄想还不好使呢。

  有的说:我一坐禅哪,什么境界都没有,黢黑。你要是黢黑那还真不错呢,快找着那个门了,你不黢黑都不好使。你以为这(白墙)是啥?这不是黑啊?只不过你不认识,给你画点图画就认为是亮的,画个太阳你就觉得光明了,画个白色你就觉得亮了,都是骗你。

  (编者注:为助理解,请参见妙祥法师讲述之《二〇〇八年二月为宝林寺尼众开示》: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大家现在看到太阳,现在有光明,每个人的脸都能看清楚了。你也能看清楚我,我也能看清楚你了。我们就认为:我的眼睛是在光明之中,我能看见东西。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但是你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有的说:“无明它不应该有光,它有光怎么还成无明了呢?”那我们看一看照相的底版(胶片)。它翻出的那个照片,人非常有光彩,也有光,也有山河,也有大地,翻洗得很清楚。人的相貌,喜怒哀乐全翻洗得很清楚。这些它从哪儿来的?从底版翻过来的。没有底版,它没有这种图像。

  那底版是什么颜色?就是黑的。所以说我们光看到眼前的这种色相,就认为它是光明的,是对的。而认为黑天就是黑天,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影像还不如黑天,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影像的时候,我们还不如底版哪。把底版去掉了,后面才是光明哪。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在黑暗之中,也就是黑暗加黑暗的变化。)

  弟子:师父,发下菩提心,能不能进步?

  你可能没听我讲的那个带(指录音)。我那里就讲了什么叫菩提心?你记住了,不是嘴上说几句叫菩提心,那不叫菩提心,那叫牙疼咒,啥用也不管,那只是发个愿而已。真正的菩提心是在于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禅定,在不断地持戒的基础上才生起的。菩提心是突然发起来的,不是嘴说出来的。菩提心一旦发起来,它不退转,它是无相心。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菩提心认为是什么呢?是一种发愿,把愿力当成菩提心。我发一个愿,我起一个誓,这就是菩提心。那不是。

  所以有很多人说:“我发菩提心,去年挺好,今年就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那是成佛的种子,那能退转吗?它是不可能退转的事。菩提心从哪儿来?从持戒开始,从禅定开始,从为大众服务开始,这才行。就这么点基因,从这么点基因开始,不要盲目地先找个果,如果走错路就完了。

  有人成天说发菩提心,每天发,发了一个月两个月又没了;然后再发,总发总没,他就找不着原因。原因在哪儿?因为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个无相心,是个不分别心,是严持戒律的清净心所生起来的。你这么理解才是对的,所以不能那么做。

  现在你看居士发“菩提心”的很多,退道的可多可多了。成天都讲:“师父,我发菩提心了,我在佛前已经发完了。”我一听这就完了,这哪儿是菩提心,这不是菩提心。没办法,他就认为这个是菩提心,那就错了。所以不能这么认为,这只是发了一个愿而已。

  所以说,他所发出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而且没有基础,只不过是鹦鹉学舌。它不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是别人告诉他,或照书本念,看别人学过来的,它怎么能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你自己那个心所发出来的,那个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必须在清净心的基础上,还得有定力,还得无相,才能发出来。

  要想清净就得严持戒律。你想有定力就得不断地努力和坐禅,减少妄想。另外呢,还有一个要无我。我们刚开始不可能达到无我,所以你必须照无我做,为大众服务去,不分别。这样,慢慢就能达到无我。这些基础都具备的时候,当因缘成熟的时候,突然一天,一下就发出来了。等发出来的时候,你这一辈子也受用不完,它不会退转。

  我们现在所讲的,就是把菩提心讲成一个发愿。体清老和尚说:那是牙疼咒啊,就是糊弄糊弄人而已,止止牙疼,实际上不起什么作用。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不起,但想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确实不行。所以你想要发菩提心就得往这上用功。我不是糊弄你,我要是糊弄你,也像他们那么说,那话好说,可那是骗人。

  弟子:师父,我也听一个人说:现在要发菩提心,先看那个论(指某一部论书)。不先学戒,要学那个论,还说可好可好了。我心里想:那你也得先学戒呀!

  他说得也对,学论也行,学什么都行。但是你不在戒的基础上学,学的那东西它就没有基础。等你学完论以后,产生的知见就抵触那个戒律。如果你学戒律了,对论反而能进一步深入理解,论也能助你的戒律,戒律也能助你的论。所以说,就看你怎么用。就像那个“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他光想去砍柴,拿着钝刀去砍,“噼哩啪啦”砍了大半天,没砍几个枝,刀也坏了,就算拉倒了。怨谁啊?他怨刀。刀是好刀,关键是你没磨,你要磨了,它就不是这样了。先磨刀,先找出基础的东西,走哪步都有它的步骤,必须从基础开始。

  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画画。原先我画画随便就画,先画了圆圈(指画脸的轮廓)再画眼睛。人家画画的不是,先画眼睛后画脸。我就不行,所以我这一辈子也成不了画家。你自己想象的东西它不好使,你违犯规律就不好使。必须得先干吗呢?先从基础开始。

  说这点的意思就是,大家坐禅的时候还得努力,别懈怠。别以为:哎呀,这遭罪啊,痛苦啊,吃饭吃不下去了,什么大便干燥了……这点事都跟牙疼似的,没有啥意思,都不算事儿。

  亲藏可能现在才知道我那时候上厕所便血。那时将近三年,两年多吧,不到三年的时间,没让他看过我在厕所便血。几乎是上趟厕所便一次血,几乎是这样。都不让他看,拿一些灰,撒上就完了。他要是看见就给弄药了,就用药了,是不是?用药当然是好了,但是你那个心就不老实了。另外,那也容易吓着他,心也不老实,他就得找居士要药去了,是不是?又攀缘了。宁愿流点血,那算个啥事?所以啥事也没有。

  有时候流点血还好呢,对身体好。就像你牙疼,省得火在里头憋着,都出来了更好。有时候火出来不是坏事,你不经过这个考验都不好使。你看那个鸟刚关进笼子,使劲撞笼子,毛都撞坏了。最后老实了,就不撞了,它的毛也没事。所以人也是这样,必须把他关得老老实实,就是一句话:你把身体捆得越死,你那个心才能活起来。“人心死,道心生”。就这么回事。

  另外,这个唱赞也挺重要,因为啥呢?咱们一年到头就两次法会,对居士多少也得有个交待,不是咱们爱好这个,咱用咱们认真学“赞子”的这个心去布施。到那天,居士上咱们这来拜忏也好,参加法会也好,咱用咱这个清净心,把它布施出去,让他们得福,也就是咱们报答人家恩情。咱吃的用的不都是居士供养的?一年就两次,咱也不搞多,这就完事了。

  现在佛教中有些事情还处于不是完全正规的状态下,有些事还得做,你不能不做。像超拔、吉祥,这个事本来就用不着搞的。修行就是修行,搞这个干吗?但是现在外面搞超拔、吉祥全要钱,老百姓对佛教就产生怨言了,认为佛教没有希望了,所以咱们搞这个就是要纠正这个风气。等因缘一旦成熟了,马上一刀就断了,什么也不搞,是吧?

  你看现在放生的就少了,这几天没有了吧?我告诉王居士:“你要放生,你们居士自己念念就行了,不用上这来放。”他来这儿放生有时耽误时间,有些动物就死了。他那天放生后说:“这鱼啊,有不少死了。”我挺恼火。他说:“怎么办哪?”我正好就借坡下驴,说:“你们念吧!”他好一顿的忏悔,说:“师父,不行,还得你们念。”我说:“不行。那鱼的命重要,你不能让它总死在这里。居士念一样,有个别的咱们再念一念就完事了。”这样慢慢的,一点点理顺过来就好了。居士也明白这个道理了,咱们也就逐渐地往正规走了。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无所求即为禅

  ——修禅定必须得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自心作佛。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初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沙弥禅堂

  听众:大悲寺内诸沙弥

  今天谈谈怎样来坐禅。实际上坐禅哪,说它复杂也复杂,说它简单也非常简单。当我们用嘴,用语言去描述的时候,它会变得很复杂,产生了各种的方法。大家各有各的体会,包括一些姿势、动作、用心的方法。实际上这有什么意义呢?语言就是语言,它代表不了坐禅。坐禅得靠我们不断地努力,坚持去坐,坐久了自己生出来的感受那才是“禅”。并不是说语言描述的那个就是“禅”,所以说,体清老和尚曾经讲过:“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坐禅最应该回避的问题就是语言。

  什么叫坐禅?就是去掉我们的知见,包括我们坏的想法和好的想法都要放下。如果放下我们坏的和好的想法,那就是禅。也就像六祖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如果你不思善不思恶,“我”就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了,那就是真“我”。所以我们坐禅的目的就是要“不思善不思恶”,用心都得往这里使劲儿,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编者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坐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现在呢,我们坐禅有几种方法,比如说有的是念佛,妄想起来了用念佛对治。这个方法对不对?对。就是说妄想起来去念佛,并不是为了念佛而去坐禅。坐禅不是为了念佛,是坐禅的时候妄想起来了我们才念佛,念佛的目的是去掉妄想,不是那佛号就是禅。佛号只是语言,只是一个方法。所以说,我们打坐的时候,妄想起来可以念佛号,一般就是三声两声就完事,或是一声都可以。比如说我正在打坐呢,突然想起大米饭。“大米饭”这个念头不能马上空下去,一个劲儿(连续不断的意思)地起来,比较坚固,比较强烈,这时候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句就完事。

  为什么念佛呢?念佛能去掉妄想吗?其实念佛去不掉妄想——是转移。因为那个妄想生起来的时候,本身它自己就灭掉了。不是妄想起来——想起“大米饭”,就“大米饭、大米饭……”那个念头不断地想,不断地在那搁着,停住,不是这样。那妄想起来以后,它瞬间就灭掉了。是由于我们相续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行阴的能力,它不断地把这个妄想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影片似的,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几帧几帧地把它串起来,当速度一放快了,就好像一个连贯的动作。

  因为我们的思惟就像一个放映机,把这些本来已经灭掉的妄想给连贯起来,以为这个妄想还继续存在。所以有时候我们念佛,习惯不断地用佛号去“砸”这个妄想,这是错误的。这种用心的方法有时候也能起一点作用,但最后还要受其害,不能得到里面真正的意义。

  妄想起来,我们念佛号是一种“转移”。我们听到佛号以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不是让我们用佛号去砸脑子,有的是砸头部,砸中间。以为妄想是从脑子里出来的,所以佛号就往脑子里拼命使劲儿,最后脑子中间就形成了一种木胀胀的,或是顶部头疼,眼睛胀的这种现象。这个佛号是用耳朵听,听完就放下。因为声音完了。声音完了就一切都放下了,都没有了,就完事了。所以说,虚云老和尚讲:“这就叫以毒治毒。”(从究竟来讲)佛号也是毒啊,它也是个妄想。

  包括参话头也是这样,“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也是以毒治毒。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控制能力不行,想当时空掉,但我们功夫不到。为什么说我们自己空不掉它?有时妄想起来,念佛它也(空)不掉,或是参话头它也(空)不掉。这和参话头、念佛本身没有关系,是我们平时培养的定力不足,不具备这个能力。

  但参话头和念佛对不对呢?对。为什么有时候起不到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力没到,心的力量达不到使话头或佛号能起到应起的作用。这些佛号啊、话头啊,都必须靠我们内在的定力才能发挥作用,不是我们嘴里说“念佛是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起作用了。

  有的人把佛号当成一种什么呢?佛的力量。认为念佛就完全靠外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佛号自然有它的功德存在,但是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要靠我们的定力才能发挥它根本的作用。我们要没有定力,它不会起作用,所以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了。不要指望一句佛号或一句话头就把我们的妄想去掉了,不是那么回事,必须靠我们平时的定力。

  那什么是我们的定力呢?主要是持戒,戒律严谨。如果一个戒律你都做不到,包括吃饭、睡觉等等的事情,也就是财、色、名、食、睡你都克服不了,你想“我念着佛号,就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你念得再多,由于不持戒也不能成佛。所以说,必须靠戒律。

  应该靠戒律来培养我们平时的定力,我们在戒律上能够严谨,就有了定力。这个定力生出来了,才会使各方面的定力逐渐地汇集,越攒越多。进行每天的持戒和禅定修行等,等这些定力增加了以后,我们再用这个话头和佛号,它就能起到了它的作用。

  所以说,佛法绝不是迷信,是非常实在的。得踏踏实实地走,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才起作用。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抱有幻想。有的抱有一种希望和幻想,比如说有的念佛,想:“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流着眼泪,瞅着阿弥陀佛就哭啊,“这是阿弥陀佛来接我来了。”这完全是一种情感的作用。虽然产生了一点信心,但大部分都流落在情感里。而且往往把自己的修行都寄托在外力上,这就是心外求法,这是不对的。

  修禅定必须得靠我们自身的努力,自心作佛。所以说,不要抱一点儿的希望,因为外面所有的影像,包括外面的一切反映,都是我们内在的定力和持戒清净的结果。所以说一切法不从外得,全从内心得。如果有一法可以从外面得,那我们的内心就不可以生出万法来。所以说,万法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定不要走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去,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就是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努力。过去禅宗有那么一句话:无心道人。修禅定主要是要做无心道人,一切心都不要有,什么希望心哪,所求心哪,一概不要。就像木头、石头一样去往前修,这才能成就。

  有的讲:“像石头、木头?你讲得不对,这不是无情了吗?这不走到断灭里去了吗?”这种说法不合适。本来我们就是有情众生,因为有情他就成为众生,只有无情才能成为圣人,只有无情才能彻底地克服、去掉我们所有的知见,也就是我执和法执。黄檗禅师曾经就讲过:“修行就要像木头一样。”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还没修呢,一天没修呢,就考虑:“是不是断灭啊?”还有一个“无记”等等。还没等修呢,就研究无记是怎么样。这一点意义都没有,不但没意义,反而还障道了。

  就像人走路似的,还没等走呢,就想:“摔倒了怎么办?摔坏了怎么办?摔死了怎么办?”你说这路还能走吗?没法走了。走一步都得看看石头,看看路面,你就永远也不会走了。为什么?他被外相所夺,他自己的心里就生出了外相。路还没走呢,他就创造了很多的困难出来,自己给自己设了很多的障碍,所以这种修行是不能成就的。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我们也知道小孩跑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摔倒了疼,就忙三火四、连跑带摔地,就往前骨碌走(指磕磕绊绊,连滚带爬),就这样长大成人。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也是连滚带爬地往前走,不再考虑后果的问题,不再考虑将来遇到境界怎么办,也不考虑无记怎么办,什么都不考虑。也就是说一切都不再考虑的时候,你在修行中、在禅定中才会前进,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个大家要细细地体会。

  千万千万记住:不要找理论。任何理论都是多余的,所以坐禅的时候就是把什么都放下,什么理论也不再想,不再思惟。而且只要是妄想起来了,马上去对治。所谓的对治不是对治妄想,而是对治我们的连续性——我们思想连续的那个妄想,不是去对付原来生起妄想那个事情的妄想。这里我说得比较多,要想体会得自已慢慢体会。

  参话头也是这样。参话头一定参到哪儿呢?参到话的前头。什么叫参到话的前头?也就是说参到你的妄想刚要起来还没形成的时候,参到那个地方去。就是话还没生出来,刚要起心动念的时候,得参到那块儿,这叫参话头。不是等这句话出来了:“哦,我要吃大米饭。”那已经晚了。但是呢,不管它起来多少,我们要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不断地提起正念来,养成一种习惯性,妄想刚一起来,“念佛是谁?”参来参去,参到话的前头,当刚一动念的时候,这个话头就起作用了,马上就到位。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最后就剩个“谁”,“念佛”没有了。

  念佛是干吗呢?是给我们现在这个思惟听的。真正起作用吗?它不起作用。就像我们念佛似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念佛念来念去,“阿弥陀佛”没有了,就剩一个“阿”字,后面的字没了,它不起作用。所以说,密宗有那句话:这个“阿”字是元音,一切音的开始。最原始的音,就是用这个“阿”字种到我们种子识里,就起作用了。

  所以说,“阿弥陀佛”这个佛号,都是对治我们现在这种妄想而起的作用。有的说:“把佛号种到心里去,种到种子识里去。”其实他不清楚什么是佛,你不打妄想就是佛。不是这个佛号能种你种子识里,它能种进去吗?是不是?种子识能装那么多话吗?要是能装那么多不断起伏和生灭的东西,它也不叫种子识了,是不是?那是我们的知见和思惟,不叫“种子识“了。(编者注:种子识即为阿赖耶识,有真常净识和染污妄识及真妄和合等不同说法,此处师指其为真常净识。)

  所以这个要特别注意,坐禅的时候这方面要多注意。主要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毛病:大家喜欢看书,喜欢找理论,用理论来支配自己去坐禅。确实佛经里有很多通过思惟生灭,最后开悟的例子。一思惟生灭法,最后很快地就悟道了,确实有这样的。这种方法恐怕对我们坐禅来讲效果不大,我们不具备这个根机。

  我们往往拿它这种思惟作为一种调节,从《四料简》来讲,作为一个调节还可以,如果作为一个主要的修行方式那是不正确的。本来不应该思惟,反而去思惟,本来应该放下,反而用一种理论来代替了放下,还是变成放不下。所以我讲这三点大家要注意,这三点就是修禅定关键的地方。(编者注:《四料简》为中国禅宗临济宗的一种教相。其内容为:“(一)有时夺人不夺境。(二)有时夺境不夺人。(三)有时人境两俱夺。(四)有时人境俱不夺。”)

  一句话,你们坐禅的时候,就是硬坐。什么上火啊,眼眵出来了,腰疼了……不要考虑。我坚持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坚持一分钟就得一分钟。因为我们修的是心,不是修的身体。等我们身体修好了,这个时间早过了,因缘也早过了,可能我们也该死了。所以说不要抱这个希望——我身体好了再去坐禅。

  所以你记住了:不要考虑身体情况,有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现在摆着现成的条件,我就这个条件。腿疼,我能盘腿就盘腿,盘不了腿我散盘行不?散盘不行我耷拉腿行不?耷拉腿不行我伸腿行不?坐不住我垫高一点行不?有病实在坐不住了,我靠着行不?靠着难受,我靠一侧行不?就是什么呢?一切条件我都不讲了,就是一个“坐”字,就抓住这个重点。

  当然有些我们能做到的,身体还很好,我们就尽量要把姿势摆正,以免以后产生麻烦。但是不能完全靠这个,有的说:“我今天困了,我这腰疼了,累了,我不坐了。”那你就吃亏。越是在累的时候,困难的时候,有病的时候更得坐。有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就是没有条件也创造条件,这才叫坐禅呢。

  现在有的人说:“哎呀!今天不行,我脑袋迷糊不坐了。”这是一个;说“今天我脚疼不坐了”,这是一个;说“今天我腰疼不坐了”,这是一个;又说“今天我胃不好,吃饭没吃好,不坐了……”就拿这些理由作为一个不坐的理由,开小差,最后病苦只能由于你的这种知见和习惯性不断地增加。等到这个机会失去了,你再想去坐就没有那机会了。因为你再去坐那是以后的事情,前面的时间全浪费了,你想再追回来是不可能的。这一秒过去了,就永远不再属于你。

  有的人说:“今天我脑袋疼,腰还疼,是坐还是不坐?”你坐了,有可能就因为你的腰疼和头疼,而产生一个大定力,因缘就是在困难中得来的。很多的殊胜因缘都是在难行能行中得来的。也就是说在你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等等的时候,在克服这些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定力,定力从这里出来。我们现在大部分人都要求:身体好,吃的也好,什么都好,完了再去盘腿。刚坐没十分钟,难受了,不行了。一看难受了马上不坐了,又恢复放逸的状态了,说:“明天再修好了。”有的甚至修一个月能坐一天,能坐一次,坐一个小时。你说你合不合适?剩下的这些时间不全都浪费了吗?

  所谓的坐禅,那叫什么坐禅?最后形成了一种有条件的坐禅,没有条件不能坐禅。有的说:“师父,条件好了才能坐禅。这屋里有风,有风不能坐禅。”世上都有风,当你临终的时候,当境界中出现有风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平时对风境就讨厌、逃避,最后呢?临终时同样就给你风的显现,你到底是入定不入定?最后你逃避了,就被风的境界转了。

  比如说“我胃疼不能坐了。”你老是因为胃疼不坐,最后临终的时候,境界给你现出的就是胃疼,你坐是不坐?腿疼等等的都是一样,你怕什么,最后临终时就给你现出什么相。

  对任何相,只要有一样产生一种恐惧和执着,它都是要你命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修禅定不管是什么条件都要去坐,这个心才能稳下来。只要给自己开任何条件,最后呢,一个是失去成佛的机会;另外你养成一种惯性,最后临终时都是你致命的弱点。

  为什么咱们每年都要去行头陀,干什么呢?就是不创造任何条件,都是自然产生的条件,有什么条件算什么条件。乞食,上这家你能知道这家做什么饭吗?给你和不给你都不知道。乞到什么是什么,这样的话,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去修行,你才能克服自己的种种要求和贪恋。苦我也能修,好也能修,不管什么条件我都能修,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态度。

  禅定也是这个意思,什么条件都坐禅。有禅垫我就坐着,没有禅垫我搁地上坐着,有什么条件算什么条件。当然了,我们在这种条件下,最后如果有个好条件那就更好了,姿势正确一点那就更好了,那是以后的事。我们心里首先应该准备的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坐禅、修定。哪怕吃饭前,吃饭后都可以“坐”;起来就是“坐”;走道也可以“坐”,就应该时时在禅定之中。

  为什么我讲了个“经行”呢?经行就是把坐禅挪到行走当中。什么叫经行?说穿了就是在走路中进行禅定,摄心。当你经行时能够摄心的话,到任何地方你都能摄心。如果经行你要摄不住心,到别的地方也不行。那我们坐禅也一样,禅堂里我们都不能坐禅,到别的地方还能坐禅吗?给你条件都不好使,是不是?说“我临终时候入禅定”,那就别说了,没有意义了,一点意义没有。

  我们四大分解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痛苦。四大分解,什么是四大?谁说一下子?

  弟子:地、水、火、风。

  四大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你要经过这么几个考验,比如说热——火大,我们现在这里暖和了,热了,这就觉得难受了,你都坐不住,将来四大分解你能扛得住吗?要是有风了,冷了不能坐禅,当四大分解的风大现前时,你能扛住吗?有的喜欢风,喜欢小微风吹着啊,氧气挺足的,最后没风了你怎么办?随境就转了。或是地大,需要个坚固的地方支撑,没有地大的时候你就不能坐禅了。听到流水声也不能坐禅了,完了。有的喜欢听流水声,喜欢水的流动,最后没水大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说,不管它有和没有都得坐禅,那才行呢。

  就是说外境这个四大对我们不应该有任何影响,有和没有都没有影响,不追求任何一种。我也不追求它,也不拒绝它。换句话说,四大如果我们都能克服,不在乎的话,你还在乎身体吗?身体就是四大组成的,所以说,哪儿疼了,哪儿难受了,那不都是四大吗?有人说:“我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什么?不就是水大和风大吗?说“我怕冷”,这都是我们对四大产生了执着,而在身体上起的变化。我们身体好坏那没办法,父母给的,就这样,我们也不能靠吃药来解决这些问题。要随着因缘,就是有什么因缘是什么因缘。不管什么四大,越有这种病我越去克服。比如说当你怕冷,越怕冷,最后那冷越厉害;当你不怕冷的时候,冷它就不厉害了,它就对你没有影响。有时候很多都是我们心念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应该克服四大,不管是身体的四大还是环境的四大,都应该克服。

  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只管修行。管什么呢?就是往前走,不考虑以前,也不考虑以后。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听说“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有的人可能就要说:“师父,你说这个我赞成,因为是佛经讲的。师父,你说那个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这个我不认可。”词变了他就不认可,他执着了一个名词。所以说,这就是我们的毛病。

  我们就是要求什么呢?眼前有什么条件我就“坐”什么条件,就完事了。一句话:我就是往前走。说:“我这个腿疼。”腿疼它就疼呗,有腿我也坐,没腿我也坐,得有这种决心,这个禅定才能有所进步。换句话说也就是“应无所住生其心”。不光是说我们对眼睛看的,耳朵听的不住,上市场的时候我们也不住,什么都是不住,都有个“应无所住”。现成有什么条件我就修什么条件,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就这么修。

  有的就不是了,说:“这条件不能修,不好,我就希望一个人在屋里修。”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他不知道大众熏修是个宝贝。而老是在条件上斤斤计较,你永远修不成,只有不在乎外面的条件才行。当然了,我们身体有时候可能克服不了,比如雪天上外面去修,我们修不了,但是现在眼前有什么条件,我们就应该做去,不要再分别,这就是修禅定最基本的要求。

  这点要做不到,就说明你对佛法,对“一切唯心造”,领悟的恐怕还不行,你也不具备开悟的因缘。为什么那些祖师大德开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苦修的精神和一个不怕困难的精神。什么叫不怕困难?就是不考虑外面一切的环境,苦也好,好也好,不在乎那些东西。不再考虑了,什么人啊,人和人之间的事啊,我烦他不烦他的,他晚上尽放屁打嗝的……不考虑那个,那些都是幻境。

  过去有个祖师大德,是哪个师父忘了,修禅定。他最喜欢干净,他师父给他弄到粪池中间那块儿,在粪池边上坐禅。刚开始真受不了这臭味,坐来坐去,味儿没了,他才知道,原来一切味道都是自己的分别心造成的。当入了禅定,这些东西就没有了,根本就不存在臭不臭的问题。不是外面有个臭味,是自己分别心生出来的臭味。他认识到这个就开悟了。还有一个从树上往下跳的例子,他师父说:“你跳!”他就不敢跳,一看那万丈深渊。他师父说:“你不是说了吗,一切听师父的?”最终他跳下来了,一跳下去发现原来是平地,根本就不存在万丈深渊。所以说,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当你不怕困难的时候,困难就退了;当你越怕困难的时候,困难越现前。另外你别要求困难消失,你要求困难继续存在。今天不是冷吗?“冷好,这冷太好了!冷点我能锻炼锻炼,我在冷里坐禅脑子更清醒,好!”生起欢喜;今天特别热,“热好,我连热都克服不了怎么行?《西游记》里孙悟空还在火炉里成就一个火眼金睛,我不成火眼金睛,最起码我能扛点热,不被它吓倒了。这还是合适的,所以热了我也坐。”

  就是一切条件都成为你的助缘,不要让它成为你的逆反心理的那种知见,对一切环境要生起高兴。坐禅时一看:“哎呀,东倒西歪的。”你看到他们东倒西歪的,起烦恼了:“这哪能坐禅?”你到底是给他坐呀,还是给你自己坐?为什么他倒?因为你有分别心他就倒。你要没分别心:“噢,他倒了,倒了说明我要不好好坐,那就是我的样子。”自己赶紧提起正念:“我好好坐吧。”当你坐好了再瞅的时候,他也不倒了,变过来了。所以说,外面的一切影像,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所造成的,但是呢,没有几个人认可这个事。

  头些日子有个居士,我给他讲,讲完了问他:“你明不明白?”“师父,我不明白。”说了半天他不明白,我说:“你回家好好明白吧!”他老怨天怨地怨外面。换句话说,最愚蠢的人就是怨外面,不怨自己。我们既然学佛了,既然修禅定,要想成就佛法、成就佛道,就不要怨外面。

  眼睛那是一个障道的因缘,耳朵也是障道的因缘,不能看、不能听,不去听、不去感受。所以说,眼前怎么用好这个心,就是我们最殊胜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禅定,把这种不分别心用到我们所有的生活中去,分分秒秒都用这种心去修,那你很快就有所进步。所以说,这个禅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不只是禅宗坐禅,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得坐禅。念佛也得坐,有的说:“念佛人念佛就行了。”念佛你走时(指临终往生)得什么样呢?也得进入禅定去念佛,这才行。《净土文》不讲吗:“如入禅定。”告诉你“如入禅定”,你回避也不行,经书在那儿写着呢。有的说:“我念佛和入禅定那是两回事。”嘴念心不动,那就是禅定。所以过去祖师大德不讲吗:“每日吃饭未吃一粒米。”就是心不动,虽然吃饭,他没有那种分别相,心不动。

  我们也应该那样,不要考虑条件,另外不要外求。现在有很多人都讲“佛力”加持,什么是佛力?就是你自己,你自心努力就是佛力。有的人说:“不对啊,师父,你看人家有的没学几天,但老诵经啊,人家就修得挺好。”实际上你不知道,有的人是前生禅定努力积累下来的资粮,所以说,很快修得就很好。我们不指望这个,前生没攒下来我们今生攒,前生攒下来了我们不住在那里。

  我们既然出家了,就是前生具有福报因缘。我们既然有福报因缘,剩下的事情就不再考虑了,就是一个往前走。闭着眼往前走就完事了,闭着眼睛,耳朵不听,就往前走,哪怕撞墙上撞死,是不是?我往前撞就完事了,别考虑撞前面撞个包怎么办?晕过去怎么办?没人抢救怎么办?别考虑那个事儿,你要考虑,哪个你也走不动。就是说一切条件都不要了,像傻子,像木头一样往前走,这样的话,我们修行肯定能够有所进步。

  今天时间不多了,就不讲了,有时间再讲。大家听没听明白?

  众弟子:听明白了。

  你们是沙弥啊,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记住自己是沙弥。为什么叫你们记住自己是沙弥?就是说,沙弥一个最大的修行特点是:不允许讲理,不允许有条件。如果要是讲理,要有条件,你就不是沙弥。那你是大戒师吗?更不是。你是白衣,你不是出家人,你不是修行者。那是什么呢?混子,就是个混子。或者按世间法来讲,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如果你是个修行者,不可能提出这个条件,那个条件。

  有的说:“我要求苦的条件,行不行?”那也不行,好的坏的都不能住,有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什么叫苦啊?眼前这个条件,你只要是反感了,那对你来讲就是苦,好的也变成苦的。如果你什么都不要求,那坏的就变成好的。条件在哪儿呀?就在于自心平静,不再追求。我常给你们讲:人这一生要无所求地活。无所求不是物质上无所求就完事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无所求。什么叫无所求?换句话说就是“应无所住”。只有无所求的人才能“应无所住”,你有所求都是有所住。

  修行简不简单?简单,太简单了!但有的人就太复杂了。为什么复杂?因为你有所求就变得复杂了,如果你无所求就变成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入道和不入道的关键地方。在有所求中去生存和计较,你永远是个失败者,永远不会成功,也可以说,就是废人一个。只有当你无所求的时候,不管早成就晚成就,肯定要成就的。因为佛法就是这条路,有所求就是心外求法,无所求就是自心成佛。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

  打坐的方法

  ——坐禅就是去掉我的知见,不要有“我”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去掉。

  ◎妙祥法师

  一、逆境中坐为坐禅

  选自《二〇〇八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昨天我在大悲寺跟他们大戒师,还有沙弥讲坐禅的问题。我说:坐禅哪,不是吃饱了喝足了,身体非常好的搁那儿坐,那不叫坐禅。坐禅,什么叫坐禅?就是克服一切痛苦来坐禅,包括眼睛红了,眼眵出来了,耳朵疼、嗓子疼、腰疼、上火干燥,甚至有的还便血等等。必须得从这里克服出去,这才行。你要是不这样,你叫坐禅?那不叫坐禅,你那叫找个舒服地方坐一会儿。坐禅必须要从痛苦中挺过去,那才叫坐禅。

  二、如何打坐

  选自《二〇〇五年五月为大连居士开示》

  打坐我想就是不打妄想。首先我们知道,打坐就是一个目的。不管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一, 个——不打妄想。不管你双盘、散盘都是不打妄想。走道也可以“打坐”,甚至吃饭也可以“打坐”,有时候工作中也可以像坐禅一样地工作。当然了,这个体会你得慢慢来。

  打坐在佛经里有双盘、有单盘。一个腿搁上面,一个腿搁底下,这叫单盘。两腿都盘在一起,叫双盘。双盘最殊胜,又称金刚坐。单盘呢,分吉祥坐、降魔坐,就是腿搁的方式不一样。不管哪个方式,目的都是把自己的心摄住。

  一般的方式就是把腿盘上以后,找一个合适的坐垫,瘦人臀部要垫高一点。如果过胖的人臀部也要垫高一点,因为他腿胖,自己会坐得倾斜,这就不合适了。有时候,臀部那一块儿垫高一点,这样腿容易降伏一些。在打坐之前,轻轻盘上腿,再把这个下身稍活动活动,这样的话皮肉不会被夹住。衣服都要穿得宽松一些,这样盘上腿就坐。

  我的想法就是,不管什么条件下都应该打坐。走道也应该像打坐一样走道,走到哪儿修到哪儿,你不必非得回到屋里打坐去。随时都要用功,出门口就用功,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回家,或是回到单位,或是回到念佛堂打坐,都可以。

  打坐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静。以静来求得我们的定力和智慧,也就是在静中来求这个定和慧的问题。这里我们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静中怕有动静——就是怕声音。

  有时候,有的居士在家打坐,突然有人进来了,或突然电话响,或是门响,甚至走动的声音,逼得我们有很多的居士不能打坐,就想回避这种情况,怕吓一跳。正坐得好的时候,平时不进你的门,这时候突然就敲门进来了。或是平时都不来客人,你一打坐客人就来了,就弄得心很烦,起了很大的烦恼,这不应该。

  因为我们知道,你要不修,别人不来考验你。你要修,别人肯定要来考验你的。特别是打坐心一静的时候,我们耳朵听见的声音反而比平时要大。现在都是楼房,还好一些了,过去那个木头房子,你一打坐的时候,那房梁都“嘎嘎”直响。平时都听不到,这时候,突然房梁都响,有时候像折了一样,等你醒了一看,什么也没有。

  要知道有很多的声音不是来源于屋子,是我们耳朵产生了幻听幻觉。耳根留下的那种习性,在清理的过程中就要反映出来。特别是敲门,有的人正打坐呢,一敲门,突然心里就吓一跳,起了很大的烦恼,说:“这一下完了,我走火入魔了。”所以说,你这么想就障道了。本来你不会走火入魔的,但是你有一个走火入魔的概念在那块儿,那非走火入魔不可。因为你这个念头就是走火入魔的念头,所以说我们应该放下,不要怕这个声音。

  有时候声音对我们来讲是个好事情。因为我们六根在回收的时候,必然要发生很响的动静。六根回收得越好,声音越大。最好的时候就是蚊子叫唤,他都听得像打雷一样。所以说呢,平时敲门的声音本来不大,这时候对你来讲就非常受影响。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处理,比如有人敲门,当时你心念马上转一下:“哦,这是帮助我开悟来了。”甚至问自己:“哎呀,这声音敲得挺响,我心吓一跳,我怎么没开悟呢?虚云老和尚不就是因为声音开悟的吗?那我怎么没开悟呢?我是不是开悟了?”你这么反问一下,自己的心态马上就平了,那种所谓的“走火入魔”就不存在了,这个方法非常好。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打坐要注意这点。包括电话突然响了——“哎呀,我是不是开悟了?”问问自己。这样的话,马上把这个恐惧心就给转移了。这个要注意。

  三、对治坐禅中的恶念

  选自《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为朝阳居士开示》

  坐禅的时候,有时候思想不净,这个只管去对治,比如说要念佛,你可以念佛;参禅,就可以参话头。净不净我都这么修,这得靠功夫,得靠时间。别想等有什么条件我再去念佛,有什么条件我再去修禅,应该有啥条件就修啥条件。如果你想把条件攒足了,到时候你又不修了,所以说这都是不能等、不能靠的事。比如说我上公交车,我在车站等车得一段时间,估计能等个十分钟。那我就修这十分钟、八分钟,心不散乱,在那儿静静地去修。有一分钟我修一分钟,有十分钟我修十分钟,就得这么攒,这才行。

  四、念念禅定

  选自《二〇〇七年行脚前开示》

  比如说坐禅,坐禅我们叫静虑,为什么呢?就是去掉我的知见,不要有“我”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去掉。

  六祖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善恶都不允许思。你有思,思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就是世间法,就是生灭法,就是妄想,就是无明,所以不允许你有任何思。当然了,我们在坐禅时可以这么用功,我们一旦不坐禅的时候,我们的功就用不上了。特别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做?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不要把这个禅定荒废了,死在这个坐禅上,要用在日常的所有事情上。特别是人事上更得用,我们最大的斗争可能就是在人事上的斗争,互相之间的斗争。你说一句话我说一句话,你这种看法我这种看法,这是我们最大的弊病,必须在这个上面用功。

  禅定禅定,不是你坐禅就是禅定,是通过坐禅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定力和悟性,再把它用到实际中去,来破除我们的幻相。我们不能老上当,应该把这个禅定用在当下。就是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都要破它,逐渐地破。为什么在当下破?因为一个念头有无数个刹那,不在刹那上下功夫,你永远破不了无明。但是我们抓不住这个根本无明,那我们就抓住粗的,在每个念头上下功夫。念破了,刹那就会逐渐地停止,逐渐地减慢。它减慢了,我们逐渐地就抓住它了。(编者注:刹那,翻译为“一念”,经中说,我们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刹那。又言: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也就像参话头,我们参到前面去了,参到话的前头。什么是话的前头?就是无明刚要起来的那个头,就抓住它的头,一下子就把它抓住了。抓住它了,我们就成就了。抓住它,我们就开始不顺着烦恼走了。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

  参禅中的境界问题

  ——打坐发现了很多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也是虚幻的,境界只是打扫灰尘时的一种现象。

  ◎妙祥法师

  一、何谓着魔

  选自《二〇〇〇年行脚途中开示》

  在修行过程中,比如说有人修禅定,出现一些境界,对一些境界出现了一点执着。这种执着在佛教里讲是不对的,但和没修行的人比,还比他强多了。在你没修成之前,这些习气和执着自觉不自觉地要产生一些行为,有人就把这种行为称为着魔。比如说遇着境界了,见着观世音菩萨了,他就每天看这个也是观世音菩萨,看那个也是观世音菩萨。总是去追求,所以说追求来追求去,追求出来一种着相。

  本来观世音菩萨是让我们得到解脱,得到无相,而他对这种相过分追求,产生了一种着相。精神上也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往往把这一现象叫做着魔。还有一种现象,由于贪嗔痴的作怪,我们在修行中生理起到很大变化。比如说学佛以后,身体变好,心里也有点定力,身体发生很多的变化——八触:冷、热、滑、暖、粗、大等这些现象,还有十种功德,这都是色、受、想、行、识五阴区的变化。因为我们有了定力,平时我们的好恶、想象力就承受不了了。由于有了这些变化,就生起了欢喜心或是烦恼,进而心里达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有人就把这作为一种着魔状态。

  实际上这种现象就是修行中的正常过程,修行中不可能不发生一些变化。走路的时候,一步迈出去,地上留下脚印,而你腿的动作和肌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可能像你坐着时候那样。生理上变化了,但我们不了解,感觉这些事情奇奇怪怪。而且有些人就在这上面产生了妄想,说三道四,或是说看到了一些东西,或是过分地追求,或是认为自己有了某些神通。这就是由于平时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产生了一种幻觉。这种幻觉产生以后,不是执着就是害怕,所以有时候把执着和害怕也叫做着魔。

  (编者注:八触,身有所感触,就称作触。将得初禅定时,身中生八种之感触,被称为八触:一、动触,坐禅时,时而发生身体乱动的现象。二、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三、轻触,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四、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少动。五、冷触,俄而身如水冷。六、暖触,身热如火。七、涩触,身如木皮。八、滑触,身滑如乳。考此八触发生之原因。欲得初禅定时,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而相替,地水火风狂乱而如此发动也。不知此法相之人,骤起惊怖,思我今发病,驰回不已,遂乱血道,真为狂气矣(此依止观九,止观八无动痒二者,有软粗二者)。《止观》卷八:八触者:心与四大合则有四正体触。复有四依触,合成八触。重,如沉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粗,如糠肌。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软,出息顺火大而粗。)

  二、境界是扫心垢时的灰尘

  选自《二〇〇八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爱出境界有两种,真正打坐如果出境界不是坏事情。因为修行中要是没有境界,说明我们这个修行还是速度慢。出一些境界也是很正常的。打坐发现了很多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也是虚幻的,境界只是打扫灰尘时的一种现象。

  什么是境界?我们知道,打扫卫生的时候,一扫这灰尘就会扬起来,境界就是这个灰尘扬起的一种变化。往往我们把境界看成神通,看成了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有时候非常执着地在这个境界里,这样的话就会生出另一种境界,也就是人为的、想象出的一些境界。

  有的是一打坐就感觉到身体的变化、气流的变化、心脏的变化等等。甚至哪个佛菩萨来给他讲法,这都是自己的意念力所产生的一种虚妄的东西,它是不真实的东西。这个是要特别注意的,绝对不能顺着这条路走。

  我们正常的打坐中如果出现境界,那很正常。比如说,打坐的时候突然地在前面看到了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能和自己前生有关,一瞬间就过去了,它不会停留很久的。这都是很正常的。

  比如说,公案上有那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修行人在山洞里打坐,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他母亲来了,来找这个修禅定的人。这个修禅定的人就认为这俩人是魔变化的,来破坏他修行。他顺手就把自己旁边的斧子拿出来了,就给这个背着他母亲的孝子一斧头,然后他继续打坐。当时这斧头打得俩人都不见了,他挺高兴:“你看,这种境界没了,魔没了。”等他醒来一看,斧子劈在自己腿上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打坐的时候他产生了一种境界,他不知道这个孝子就是他的腿,这个母亲是啥?实际上就是他的身体,他以为这是外来的。就是说,这种修行人他是心外求法,所以就给他(外界)一斧子,最后的结果呢?还是砍了自己。

  还有一个关于境界的故事,有个修行人的一个徒弟,每次打坐的时候都看到眼前有一个蜘蛛,要吃他。就对着他鼻子,对着他眼睛,张牙舞爪地要吃他。他害怕了,就问他师父,他师父给他一枝笔,说:“这个蜘蛛再来了,你就给它身上画个圈。”

  第二次他又打坐,这个蜘蛛又来了,他就给那蜘蛛画个圈。然后他又找到师父说:“我已经给它画圈了。”他师父说:“你把衣服撩起来。”他一看,他的肚脐上也画了个圈,原来那个圈画在自己肚脐上了,画肚子上去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他对于这个心外的境界不能了解,他以为是外来的,所以就产生了恐慌和苦恼,越产生恐慌和苦恼,反而这种境界越厉害。由于他师父的正确指导,最后破除了。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求大家不要心外求法。一切唯心造,不管是天动地摇,都是唯心所造的。如果你有一念说是外来的,你就跑到心外求法去了。这些蠢事啊,我们都觉得好笑,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这么做。为什么说天天这么做呢?因为我们即使不打坐,每天也都有境界。

  比如说你睡觉的时候,旁边的人挤过来了。你认为是他挤你,他占了你的地方,或是你认为他不好,他有种种的毛病。这就是心外求法。你不知道你旁边这个人就是你,你所看到的别人的毛病,那就是你自己的毛病,和这个打坐时的境界是一个道理。

  但是我们人呢,往往只在打坐的时候承认外面有境界,而且等境界出来的时候,他并不能抗拒。为什么不能抗拒?因为他平时养成一种“心外求法”的习惯。平时境界现前的时候,每天的境界现前时,他都以心外求法的思惟去解释——“这人不好,那人对我也差。我对得起那人,那人对不起我,那人伤害我,那人占我的便宜了。”他老是这么想,时间久了,他就养成了一个“心外求法”的习性。所以在打坐的时候出境界,他就过不去这一关。实际上境界每天都有,只不过是我们认识和不认识的问题。

  所以爱出境界的人应该知道,有很多境界是我们意念力所暗示出来的。比如说有些大仙啊,他就会拼命地追求一种境界,好给人看病,好说得准一些,这实际上都是一种意念力所追求出来的,产生了幻境,在幻境中又生起幻境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幻境,他在这个幻境中又想创造一个幻境,就是颠倒再颠倒。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首先我们平时应该多看《金刚经》和《楞严经》。

  《金刚经》是无价之宝啊!你们在这儿可能差一些,在大悲寺那边,有人把我也当成“大仙”了,成天找我看病。弄个精神病就找我,说:“我这孩子精神不好,师父你给看一看。”说是哪个大仙说的,就那个穿百衲衣的师父能给你看好。你说,这哭笑不得,如果把他撵回去吧,孩子遭罪;你讲一讲吧,这就不成修行了,是不是?成看病的了,但是也没办法,也得给他解说。

  主要的一个毛病就是什么呢?这些所谓的有病,就是财、色、名、食、睡这几关过不去。境界出现了以后,由于家里的大人和周围所有人,对这解释不正确所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按照《金刚经》和《楞严经》的宗旨去解释,最后造成了精神分裂啊,幻听幻觉啊这种现象。有的轻一点,经过反复地说,反复几次地强调,入了心了,很快就好了。

  所以说,我们平时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应该反复地思惟,反复地印证。不管自己理解和不理解,要坚持这一条。不能因为自己不理解就产生怀疑,只能在不产生怀疑的条件下去理解,这才可以。也就是说,“我坚决不变,不变去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宗旨要牢牢地把握住,你才能脱离这种境界,否则这个境界你过不去的,就事论事,你解释不了。往往对我们在打坐中和平时所出现的境界,这还好说,特别是在你闭关的期间,出现境界的时候,师父又不在眼前,这个时候你就很难了。

  有时候境界出现就在一瞬间,就看你的用心怎么来解决。因为境界是你心里生出来的,也是你在修行中有了一定定力,所打扫出的灰尘的一种变化。就在你心里一瞬间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后,有时候这境界马上就下去;如果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时候这个境界就会把人弄疯了。

  有时候境界出现了,鬼哭狼嚎的,万物都动起来,那太正常了。所以那时候你要没有一念的定力,而且如果你心外求法,这个事情反而越来越重。如果你知道它是自心的变化,再加上你的定力,它马上就会下去。有些境界它必然要出现的,就看我们怎么来处理。

  三、打坐中“动”的处理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中有病的部位忽然出现动的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打坐中还没有真正地摄心,没有定,而被外境给转了,也就是被生理这个部分所影响,念没有摄死。你摄死了以后,它哪还有身体的部位?身体都没有了,哪有病的部位?病的部位出现了疼痛和动的现象,那就说明我们的念头没有死,没有“摄心为戒”,也没有把念头打死的这种功夫。

  而我们所谓的打坐,往往都是观察或是不断地搞小规模的思惟动作,所以说这就不行,有病的部位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不管出现什么现象,我们都应该知道,这都是起心动念的结果,所以应该在这上多下功夫。出现了动的现象,应该马上检查自己的念头,是不是放逸了?是不是有思惟?当有思惟的时候就错了。有思惟,它不可能不动,因为你已经随着自己的妄想而起作用,所以应该怎么做?应该马上把心摄住,实在摄不住可以念一念《心经》,这都可以。这样的话,这种现象慢慢就会消除,千万千万别让动的现象随着妄想出现。

  为什么有的人一打坐就会出现动的现象?不光是生理,这种现象就像我刚才讲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叫魔?魔就是动,动就是魔。当我们出现动的情况时,那就是魔。当你刚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出现动,因为这个魔被逼出来了。被逼出来以后,它的反应就是动。所以说,佛法是以静为主,而魔是以动为根本,这个应该清楚。动的现象我们知道,那是魔的现象,所以千万不要随它走,应该知道这个现象。

  他讲的有病的部位出现动。我们打坐要是很好的时候,不光是有病的部位,有的甚至身体也在动,有的像飘到空中去了。包括房子也在动,一切物质都在动。再大的,就是山河大地都动,那就是地震,有八种震动。所以大家应该清楚这些。这个动有好有坏,但“动”都是因为我们心里不清净,有这些污垢才会动。就像一个房子,这个破房子需要拆掉,你想拆它就得动,“动”也就是拆掉破房子,这是好的现象。还有一些现象,由于我们执着于一种动,它会产生一种魔的方法,所以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注意。

  降伏昏沉掉举

  ——主要是要有一个了脱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沉。

  ◎妙祥法师

  一、克服昏沉与掉举

  选自《二〇一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编者注:掉举,即散乱的意思,简单解释即指在念佛或参禅或其他修行中内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的状态,“掉举”为五盖之一。)

  这个昏沉是来源于我们平时对佛法的恳切心不足,你只是打坐,是在打坐,但是没有把生死这件大事情十分放在心头上。要说没放在心头上这冤枉我们了,确实为了生死才去打坐的。但是心里还是不着急,认为了生死还有时间,还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明天可能不在这个世间了,叫你睡你也睡不着,是不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昏沉,能睡着,就是我们的生死心不切,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方面,包括掉举呀,这些主要一个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有个上道的过程。比如说,起来自己迷糊糊就打坐去了,或是处在一种迷糊的状态去打坐,而且你不知道这种迷糊和那个打坐是两个概念。打坐不是迷糊,而迷糊不是禅定,所以你这个得分清楚。

  如果出现了昏沉和掉举这种现象怎么办?你应该是振作一下精神,提一下话头或佛号。比如参话头,你就提一下“念佛是谁”,再反复地提,反复提。念佛呢,你就反复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紧一下,把这个掉举克服。

  如果再克服不了,你就可以下坐,下坐经行,经行就是走,绕圈走。如果这个走克服不了,就跑香啊,跑得呼呼直喘的时候突然站住,马上这个困意、睡意就都不在了。这时候身体的放松和肌肉的运动,都达到了一定的热乎程度,往下一坐,很快地心里就平静下来了。因为一跑,这个妄想呢,它也就不去想了。原先你是慢慢走啊,或坐那儿,妄想就自己不断地相续啊,想完这个再接着想那个。这一跑,哪个你也想不成。这就是说呢,很快就能得到定力,这是一个办法。

  比如说,还有一些掉举的行为,头低得过低,还有的坐得不牢靠,这些事情都可以克服。一般坐的时候这个脖子要靠衣领上,靠后面的衣领,不要过低,过低很容易压气,过高我们很容易睡着了,睡着了也不好。就说脖子正好靠着衣领,这个角度比较合适。为什么要头正、腰直,这是因为和我们的心有关系。我们心在得到正定的时候,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做到这种有定力的状态了,它不是疲劳和不疲劳的事情。所以说,做好一个不掉举的姿势,这都是很重要的。

  二、烦恼为打坐助缘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在打坐中,有时觉得静不下来,也得继续坐下去,坚持下来。“静”不下来也说明我们在“得”,你以为发现自己“静”下来了才是清净,其实你平时根本就不知道有个“静”字,是不是?你打坐发现了“静”,就说明我们在得了。得呢,是肯定得了,但是你后来呢,如果能一个小时都比较平稳,那就更好了。“得”与“得”的好和坏的问题,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题。

  因为你本来坐的时候就散乱,但也比不坐强。坐的时候你觉得散乱,你看你要是不坐更散乱,是不是?你坐了,正像你说的,坐了后散乱,是散乱在行为上。真正某些行动上。其实他的定力早就得了。这个“得”,不能按照你心里的想法来断定,因为它是无相的东西,是不是?有时候,你判断不准确,你觉得心里很乱,说现在我修行怎么越修越完了,越修越乱了。实际上你不知道这种乱只是去除灰尘的过程,实际上你早就得了。

  打坐没有时间的限制,多长时间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哪怕你坐得非常散乱,就是心里很忙,打很多妄想,也比不坐强。你觉得散乱,但是你没有这个散乱的过程,你哪有以后的定,是不是?都得经过这个过程。

  比如说打坐,修一修自己就觉得闹心了,烦躁了。认为自己根本不行,认为自己修行不好,没法往前修了,所以放弃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毛病,实际上你不知道这一步你迈了多少。一步有一步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一个坎,一步有一步那个加持在里面。所以说,你不懂这个问题,是不是?表面上是暗,实际上是在修定的一个过程,就这个过程,有的不认识。甚至在乱中的时候更要诵咒。应该在静中的时候早晨诵咒,晚上静的时候打坐,你越乱的时候越应该诵咒,越应该打坐。

  这个乱就像人往火坑里跳似的,这个时候你能不去抓住这根救命草、救命绳往上爬吗?那个时候你得顺着它,叫它下来,是不是?这个时候你更得需要这个咒或是禅定了。这个时候虽然你打坐也打不进去。而且呢,甚至你诵咒诵的也不准确,但是效果要比你在平时静的时候打坐诵咒,功德要大得多得多。你那个时候是在不动的地方,是在好的地方去修行,在正常情况下修行。而你这个是在危险的时候修行,能一样吗,是不是?

  在危险的时候如果能修行,那在什么时候你都能修行了。你在那个静地方修行,也是为了出现危险的时候好能控制自己,是不是?你不能在危险的时候放松自己,那是绝对不正确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危险的时候先别打坐,你看那么乱,干吗呀,去随顺一下子吧,等到晚上静了的时候,没人的时候你再打坐吧,省得如何如何。”或是:“你现在别念佛了,这儿人太多了,静一静再念佛吧。你咒也别诵了,那么些人多忙叨(指行动匆忙急迫的样子)。你说是不是?”

  所以说,你不能丢了最可喜的时间,就应该在这个地方互相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是?这个时候你绝不能让步。它就在这个时候争夺你,你就在这个时候把真心找回来,绝不让它争夺过去,就完事了。所以说,得经过火中炼红莲嘛,是不是?就在困难中修,在乱中修,在烦恼中修,去争夺,去珍惜那一份去。

  三、克服坐禅中的困难

  《二〇〇六年三月为一沙弥开示》

  我们就以为,坐禅得有个禅堂,没有禅堂就不能坐禅了。另外,我们以为坐禅得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有汽车的地方就不能坐禅了;走道不能坐禅;吃饭不能坐禅;做事情不能坐禅,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好修行的地方。所以说用不上功,是我们没有去把这生死看得那么近。

  另外呢,我们对什么叫坐禅不了解。坐禅并不是坐那个身体,我们是坐那个心,这是主要的。至于有时候坐不端正,我们可以逐渐地调整。因为我们的条件已经很好,很殊胜了,是我们过去没有吃过苦,不知道这个条件来得太不容易了。

  像行脚的时候,走道的时候,哪有坐禅的机会啊!每天你得走,还要完成四十里路,还要乞食,根本就没有坐的机会。现在大家有这么个条件,师父在外面护着,包括居士的护持。有这么个机会,我们还在这里挑别人打呼噜啦,或是身子不正啦等等。这是我们没有受苦,要是受点苦你就知道,这可来得太不容易了。另外呢,就是杂念纷飞,本来我们总爱往外看,原先就是杂念纷飞。说“我不坐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杂念”,那是不对的。你不坐,永远不知道你杂念纷飞;等你坐的时候,就知道杂念纷飞了。所以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很多人坐禅的时候,就以为:“我一坐禅反而妄想多了,不坐禅就没有妄想。”他不知道他原先就和妄想是一家,坐禅等于有了一面镜子,来发现了妄想。本来是个好事,但是他就不肯,就是认识到这个问题,也不敢面对现实,他以为杂念反来影响他。实际上,这时正好是去掉妄想最好的机会。越是这样发现了妄想,就好像找出了毛病,我就越要在妄想中坐。

  你今天不妄想纷飞吗,那我明天还坐,到时候非得把妄想一点点灭掉不可,一定要把妄想坐没了。坐没了不就是对治吗,你上哪儿找去?所以说,那个禅啊,都是硬坐出来的,不是一坐那儿就没有妄想了。

  “昏沉掉举”,昏沉掉举是我们正念不足,这是一个关键。另外呢,你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比如说,你脖子要贴在衣领上,脖子后面要贴着后面衣领上;如果你腰挺不直,你就靠垫子,一下子挺起来。这时你就想:这个修行来之不容易,在了生死这块儿,我要把它做好。昏沉掉举马上就没有。

  它不是事实,因为昏沉掉举不是事实。如果一困了的时候,稍微昏沉一点,这都可以理解。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就是没有把它看得很正确,比如说昏沉、掉举,我们也要在这上用功,首先要把它,像你说的——你躺下好几天,为什么要躺下好几天呢?就想把这个心平静下来,是不是?想把它调整过来,所以说,你用躺的方式或吃药的方式,想把它控制住。而它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一种昏沉和掉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它必然要带来这个副作用。虽然昏沉掉举,但是他终归是在那儿坐着,你知道吧,同样也会完成这个什么呢?就是这个打坐的过程。

  如果天天要那么有精神,那不是咱的修行方式。那得什么样呢?一天那得睡十个小时觉,或是十二三四个小时觉,还得吃饱饱的。坐那块儿,只能坐一支香、两支香,多坐一点儿他都坐不了。因为啥呢?他这个妄想比你的还厉害,只不过他睡不着了,坐那块儿还像回事。

  所以说,昏沉掉举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这个很正常。过去有句话,你在闹市精进佛也担忧,在山林里睡大觉佛也放心。就这句话,你看你在禅堂,你昏沉掉举啊,也算修行。如果你要说:“这时间我也不坐,我上外面去溜达,省得昏沉掉举。”那佛都担心,你就在外面怎么精进,也和这是两个概念。他终归是敢走这条路,已经在这走了,在坐禅了,知道吗?只不过坐得不好。就怕你坐都不敢坐,他昏沉掉举的和那个不坐的是两个概念,你知道吗?昏沉掉举只是一个过程。

  另外我们可以参话头,先慢慢对治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掉举昏沉。虽然不是个好事,但对我们来讲,要从某个角度讲,比不坐要强得多得多。它也是修行中的一个过程,得慢慢克服,人不可能老是精神下去,得一点点来。只要能坐得住,那说明心还是老实,你能睡着觉,那都算老实。宁可在丛林睡大觉,不上小庙瞎胡闹。是吧?你看他昏沉掉举,他在道上,你看你没在那儿坐,在那屋里休息,实际已经离开道了,这不一样。

  四、打坐如何克服昏沉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如何克服昏沉”哪,这个问题就得长久地来做——得多打坐。只要定力增加了,它就不昏沉;定力不增加,它就昏沉。外面的妄想打得越多,打坐的时候昏沉就越厉害。你看,不打坐,唠闲嗑的时候挺精神,一打坐,昏沉就特别厉害。就是他把精神都浪费在其它方面上了,到真正用功的时候,他就没有定力了,所以就产生昏沉。

  要克服昏沉,第一个就是如何增加定力,不能光在打坐的时候增加定力。应该平时不闻、不看、不去感觉,这就是为打坐增加定力,昏沉自然就要轻。另外,打坐时臀下面要垫得高一点,稍高一点,垫完了以后腰能挺起来,这样的话,它也能减少昏沉。再一个是少吃,吃得过多也昏沉,这也是一个现象。

  要想克服昏沉,这里有很多方法。如果多诵戒,它也可以减少昏沉。特别是诵《金刚经》,它也会克服昏沉。主要是要有一个了脱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沉。但昏沉也不是一下就能克服的,必须得长久地去做功夫才能达到。

  五、打坐时昏沉怎么办

  选自《二〇一〇年二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确实会出现昏沉,我们应该用各种方法来调解。说用尽方法,其实还是没用尽,你不信,如果一个警察在后面拿枪指着你,看你还昏沉,敢吗你说?不敢!你看弄个挺厉害的狗搁你那儿趴着,或一条蛇在跟前,我看你昏沉?绝对不会昏沉。就是说昏沉其中有一个什么呢?就是生死心不切,你看警察搁那儿,说:“你要动一下我就给你毙了!”你看说什么他也不动,他再也不昏沉了。要是狗在后面咬怎么办?他也不敢动;怕蛇咬——“这要是钻到我衣服袖里,你说多难受啊!”所以说,他说什么也不敢动,因为它涉及到生死问题,所以他就不敢动。为什么我们老昏沉,就是生死心不切,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方法用得不得当,这就是说有时搁那儿一坐,第一个念头“我得休息休息”,他把打坐当成休息了,心里没有想克服昏沉的意念,所以他一下就昏沉了,这是一个。有的也采取了很多方法,还昏沉,这时可以坐高一点,把身子勒住。因为把座儿稍微垫高一点,把身子先从头部开始勒,用意念勒,头正梗直,下颌微收,稍微收一点。然后手这么一放,把腰固定住,就像板儿固定住了,最后腿这块儿把它盘好,像个石头坐那块儿,把它勒成一个圈。最后把身心放下,就不容易倒,也不容易昏沉了,这也是很好一个办法,最起码能维持很长时间。

  但关于昏沉还有一种说法,说少吃可以减少昏沉,这也确实存在,少吃食物。因为食物里特别是面食,面食面包含有5-羟色胺,这个5-羟色胺本身就像一种催眠剂、镇静剂似的,所以吃完了容易昏沉。所以世间人为什么晚上强调不吃饭呢?有的瘦,晚上就吃饭,吃完了过不了几天肯定就是个大胖子。

  谈到昏沉我还想起一个事来,有一个师父,出家二十多年了。打了几个般舟七?打了九个。九十天一个七,打了九个般舟七,差一个十个,五年打了九个般舟七,非常精进。有时候打到半道不合适了,有坐着、有跪着或其他方式,马上就舍去,完了再重新打。腿肿得很厉害,但非常好。他跟我说过那么一个事,他说:“我为了克服昏沉啊,我就吃菜不搁油。吃白食啊,不搁油。所以说现在一点油腻不能进,很少能进,到你这儿来,我这破例了,吃点带油的菜,原来不吃这个。”

  你们大家说这种说法对不对啊?

  弟子:对。

  对。还有没有说的?

  弟子:……

  她说,《金刚总持论》说不吃油盐酱醋为外道法,咱先不谈这些事。我跟他讲这么个事,我说:“昏沉确实是不应该的。但是呢,你如果不吃油盐酱醋,首先不吃盐和油,本身是先分别,心先分别食物有个好和坏。由于这个分别,而好像达到了一种清醒的状态,但这个清醒的状态并非是真清醒。”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是以心不动、不分别为根本。他分别在先,以为食物会克服自己的昏沉,所以说对食物就产生了分别。产生了分别以后,他的修行就在分别的基础上去修。所以说苦修确实苦修,但是为什么最后的成就不像想象得那么好?首先毛病就出在分别这块儿上了。

  我跟他讲:“宁可昏沉我也不分别,昏沉我可以慢慢克服。但分别心起来,那是没法克服的,所以说不能因小失大,一念分别就会到三恶道里去了。”分别心在修行中至关重要,为什么《金刚经》讲“应无所住生其心”?“应无所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分别叫“应无所住”,它就能生其心,如果你分别了,这个心就不会出现了。不管你昏沉不昏沉它也不会出现了,所以说首先是不分别,再慢慢地在这个基础上想法去消除这个昏沉,这才是对的。

  不能再要求食物是什么样的、什么条件,能用和不能用,除了佛戒内规定的,其他的不能再分别。有的人就出现这毛病了——我现在修行了,我今天觉得胃不太舒服,师父能不能给我做点面片?明天给我做点这个,后天做点那个。行,这倒是可以照顾,你要是病重了可以照顾。后天就又提出别的了,在这里就鼓捣起来了,所以最后就影响了你的结果。

  你说这个师父不努力吗?非常努力,我闭关前就认识了,你想九个般舟七,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苦行。就我都不敢下这个决心,也想打般舟七,还没敢下定决心打九个般舟七。确实很殊胜,努力地实践,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说把分别的东西还当成宝贝了,你说多可惜!我为什么跟你们讲这个事?就是让大家一定要警惕,不分别才是最殊胜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治昏沉问题,这个很重要。

  换句话说,我宁可用不分别这个心去干吗呢?去马上死掉,也不为了分别而存在,这是修道的精神。你要掌握这个标准的话,修道无往而不利,是不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人就是——我也出家了,师父你告诉的东西我也去做了,我也去努力了,但是为什么我现在的成就就是不理想呢?就是你这个分别心还存在着,留有余地,虽然这个地方没在,但在别的地方分别了。一个衣服你也分别好和坏;吃饭也分别“给我没给我”;哪个好吃、不好吃;别人先给了,我怎么后给了;给多给少了等等。上厕所也抢着位置,没有啥不分别,到处都分别。虽然你在这儿修,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很难成就。

  成就的根本你给舍掉了,所以你能成就吗?虽然我们有很多的业障不假,业障是有。但是你要用不分别心而去努力做的话,他也同样会成就的——这是方法,你得掌握住根本的东西。重点的东西你得掌握,虽然同是为了修道,但是方法也要正确。所以根本的东西不能舍去,不分别是根本的东西。

  念佛与参禅

  ——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修禅或者修净的目的。

  ◎妙祥法师

  一、何为禅净双修

  选自《二〇〇〇年行脚途中》

  一门深入两个全都包括,不管禅、净。修净本身就是个禅,禅就是一心不乱;净土还是一心不乱。净土就是无一切相,和禅定是一回事。这个各有说法,解释方法也不一样。

  这个禅净双修可能是指方法问题了。比如打坐,有的去参话头,同时还要去念佛,如果这样的话,如果你成就了可以。否则最好选择一个。再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刚开始念佛,念到做梦也能念佛了,师父这时告诉你可以参“念佛是谁”了,而平时说参话头往往都是你在口里念着这句话。等到我们不知道念佛的时候,这个念佛的声音还有,这时候才是参话头的机会——“念佛是谁”,不念怎么还在念?这时候就参“念佛是谁”,这就是禅净双修,先修净,后修禅。

  还有一种方法,有人修禅开悟了,他为了保养圣胎,每天专门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刚开始修禅。开悟以后又修净,来保养圣胎,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方法可以互用,怎么适合自己,怎么能把自己修出来,就怎么修。

  所谓的“禅净双修”——只要你能把妄想控制住,能够如法去修,都可以。但是你不要上午修禅定,下午又念佛,这样就不深入,修杂了,这样不好。你可以先这步,再那步。比如修禅宗的参“念佛是谁”,刚开始都得念几句阿弥陀佛,层次不同,禅净双修发挥作用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的看法,这两个没什么区别,目的无非是把妄想控制住了,都是这一条路。自性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它们有什么区别?没有啥区别。主要入门方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产生的理论不一样,但最后结果都是放下,别打妄想就完事了。掌握这个方法,你怎么修都行,你甚至什么也不念,只要能不打妄想,我看你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禅。如果你打妄想,修什么,嘴里念什么也不行。

  二、参话头的殊胜与保证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参话头是多大年龄都可以参,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是不是?这种说法也不是坏意,他说年龄大了,是怕你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坚持,不如念佛呢,直接了当,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从愿力这方面讲。参话头呢,是在念佛的基础上参,而且在念了佛以后再参,修行就更加进一步,这是非常好的法门。如果有决心呢,这条路可以走,而且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禅定要求一天就要了断生死,或是几个七,或一年半年,就得了断生死,这得拿出东西来。参话头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那个是非常殊胜的,就像念佛法门里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一心不乱……”,那个就是参话头。那个是根据哪儿来的,就是根据参话头来的。

  如果念佛想改参话头,这挺好。最好能请一位参过话头的师父帮你开导一下,然后你再去参去。参到什么地步?话头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有些事你不理解,有时候怕耽误参话头的时机,需要叫他帮助、指导你才行,必须得找那些参过话头的人,才能指导你。没有参过话头,或是他参过几天,没有成就,没有走这条路,他没法指导你。所以说你得有师父认证,你有了境界,过不了关了,得认证是不是?

  三、参话头就是参到话的前头

  选自《二〇〇二年为大悲寺僧众开示》

  打坐如何能提起道心?这个道心哪,是先用我们各种的方法提起。用各种方法来提起,不让我们昏沉,通过不昏沉再去掉妄想。比如参话头,妄想来了马上就要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妄想走了,这句话就要放下。妄想来了我们就提起来,走了就放下,而静静地听,静静地等,这是一种方法。但是呢,我们由于这种方法做不熟,有时候来了,妄想来了,想参“念佛是谁”,但有时候光看到妄想了,这个“念佛是谁”念不起来了。想要念,这时候已经太被动了,而且有时候费很大劲,特别是处在半昏沉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平时经常参话头。

  因为我们的妄想没有断过,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参。妄想来了,我们就念“念佛是谁”,妄想走了,我们还是念“念佛是谁”,因为妄想没断过。平时我们就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老提这个念。熟了以后,这个“念佛是谁”,它就养成一种惯性,随时都可以提起来。等到我们睡觉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当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念佛是谁”。不光坐在禅堂要提,随时都要提。而且每天早晨起来,第一句话,“念佛是谁”,就这么参。所以说参来参去,养成了一种惯性,就能被你熟用。

  你用它用熟了,到时候妄想来了,自然这个“念佛是谁”就容易提起来。所以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就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观。当妄想一来了,“念佛是谁”。但是拿出这一句话绝不是压妄想,这是个关键地方,你别去压。妄想来了——“念佛是谁!”这样就坏了,你又皱眉头又使劲儿,这个不是功夫。虽然你是为了赶紧地降伏妄想,但妄想不是你这么使劲儿就能解决的。一定要轻轻地提起来。我给大家讲过,妄想过来了——“要吃大米饭”,你呢,“念佛是谁”,注意在“念佛是谁”上,别注意观察这个妄想走没走,就是“念佛是谁”。完了回来,你轻轻放下就行了,轻轻放下就可以。

  如果你用话头去压妄想,最后妄想虽然是暂时被你这个“念佛是谁”代替了,但代替的这个东西同样也产生了一个新妄想。它本身又是一种执着,也成了一种新的妄想。虽然是要比最初那个妄想强一些,但是这还是有弊病。应该是妄想提起来,我也不住你,你走了,我也不管你。也不去看“这妄想走没走啊?”你要动这个念,又产生了一个妄想。

  所以说,打坐怎么去提呢?就是什么念你都不要有。你也别弄一个:“哎,我什么念也不要有。”这也不正确,把它轻轻放下就完事了。妄想一来——“念佛是谁”,妄想一来——“念佛是谁”;等到困了,就“念佛是谁”。就慢慢提,提到一定程度,就能养成习惯,这是做功夫,并不等于我们这么做,就已经到家了。这是做功夫,做到熟了的时候,就不断地参,参到哪儿呢?参到话头那块儿,什么是话头?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话头?好。你说。

  弟子:师父,我看书看的,这不是自己的功夫。话头就是这句话的前头,“念佛是谁”,这个“念”字起的时候,就已经是话了,就不是头了。应该参这个头是什么。

  还有谁有自己的想法?

  弟子:话头就是妄想,可能是妄想的代替者,它代替了妄想……

  嗯,谁还有想法没有?

  弟子:妄想的前头。

  这个话的头,话,“念佛是谁”,这整个就是妄想。这就是代表妄想的,就是用它来处理妄想,它本身就是个妄想,要参到这句话的前头。这个前头是什么?有两种概念。所以说呢,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因为话的前头,就没有妄想了,就是话头了,话的前头。话尾就是妄想,所以说,话的前头就是一念不生。我们达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是不是到家了呢?前面还隔一层关。当然了,这个一念不生久了,自然地就会破了这一关,这一关还是一念不生。

  所以说,一念不生这里包括两关的问题。这是我的想法,倒不是书上有这种东西,书上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应该这么看,为什么说“念佛是谁”,要参到这句话的话头?为什么不说我们平时思惟这个话头?因为那个太粗了,太粗没法去用。所以说我们用念佛或参话头的方式来去掉,来控制我们的妄想。最后就剩它——“念佛是谁”了,我们再参到它的前头去。或是我们念佛,念到佛号的前头,这才是对的。它的前头——“阿弥陀佛”和“念佛是谁”,虽然它俩的前后顺序有一个前,有一个后,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

  四、念佛参禅本无差别

  选自《二〇〇七年十月为宝林寺尼众开示》

  一尼众问:古来大德禅净双修不碍圆融。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净土却要信愿行,这信和疑是否矛盾?

  这个禅净双修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的,实际上不存在双修问题。因为禅里有净,净里有禅,这叫修行。他这可能是个比喻,就是说净里有禅,禅里有净,所以他说双修,实际上就一修。如果一修不修了,那就是禅净,本来就是圆融无碍的。但禅宗讲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就是要把我们的妄想收住,不让它跑掉了,牵住这个牛鼻子。谁来牵?禅宗讲的是参话头,参“念佛是谁”这句话起了疑情。同样用这句话的那个“谁”,来破除这个“疑”。

  在净土中,也是这回事儿,它并不是两个。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而所谓的一心不乱,就是把这个佛号念到妄想凝聚了,不再往下走了,这和破除疑是一样的,都是不打妄想了,在不打妄想的这个时候还有很多小的妄想。那就是最后的根子,是我们平时要断除的。这个时候它(妄想)就起来了,这个和参话头的疑一样。它这里就有一个妄想没有破除,但同时我们的妄想已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了。这时候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就要起作用了。如果你平时能够让佛号深深地扎在种子识里,这时它就要爆发出来,它就要打破这个疑。一句佛号就会把我们的疑根断掉,也就是把我们的妄想断掉。这就和禅宗讲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样。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用功夫时,一个用的是参话头,一个用的是佛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在种子识里扎下来,把我们妄想逐渐地变轻,最后突破那一关,见到我们的自性,这就是我们修禅或者修净的目的。所以说它不属于矛盾,本来就是一个。

  五、禅的分类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禅有多种形式,有长行三昧,就是不断地走。你像打般舟行,就属于长行三昧,就是不断地走,不停,也不坐着,这是长行三昧。还有一种,是长坐三昧,坐禅似的,老不起坐,一下子坐多少年,多少年地那么坐,那叫长坐三昧。还有一种,是半行半坐三昧,比如念佛一小时,坐一小时。咱们这儿也是,坐久了,我再走一走,就是半坐半行三昧。这也是一种法,比较好一些,适合普通人,适合大众互相调解的这个心理。走累了回去一坐就是了,他就老实了,这个心容易调伏。

  佛说了,不修禅定,没有智慧——这已经说了必须得修禅定。这个禅呢,分多种形式出现:有的以念佛为禅,有的是以专门静坐为禅,有的是以修密为禅,方式不同。比如还有的行长行三昧,有的是行长坐三昧,还有的行半行半坐三昧。比如长行三昧,像念佛就是这个,一百天长行不断那个叫般舟三昧,那就属于长行三昧。还有一个长坐三昧,长时间不起座,就是像入定似的,这种长期的坐禅,叫长坐三昧。还有半行半坐三昧,一面坐香一面跑香,这是修禅的。而修念佛法门,一面念一个小时佛,一面再坐一个小时,这都是这样的。

  禅是通一切法的,而且不光佛教有禅,有禅定,而且外道也在修禅。但是真正通禅定的只有佛教,外道他得不到真正的禅定,什么叫做“禅”?就是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为禅,这个禅不管你修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密也好,都得往这个上面使劲,这才是为禅。修到这个地方是禅,禅是什么?禅就是佛,佛就是禅,你说谁能离开禅,谁能离开佛,是不是?

  六、动静一如真修行

  选自二〇〇五年所讲《经行》

  我们知道禅宗有一种参话头的方式,都是在禅堂里,实际上经行时参话头更有它深刻的意义。选择哪些方式随自己的愿力,都可以。无论是修哪个法门,或者愿意试哪个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处。特别参话头是很殊胜的。念佛以后,再参“念佛是谁”,或直接参“念佛是谁”。这样就开始参,不断地参,久了自然有疑情。疑情生起了,离断生死就不太远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这很好。特别是紧着走路,紧着参话头,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语”指的是言语,“默”指的是不语,“动”是行动,“静”就是不动。就是说我们修行应该学会,不仅在静中能修行,动中也能修行,动静一如这才是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修行就成了有时候修,有时候不修。这样我们心用得不是那么全面,就会把修行的时间延长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须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随时随地地了脱生死,不要等。

  附录:

  虚云和尚参禅要旨

  ◎虚云老和尚

  目录

  一  参禅的先决条件

  二  禅堂开示

      引言

     一、办道的先决条件

   1.深信因果

   2.严持戒律

   3.坚固信心

   4.决定行门

  二、参禅方法

   1.坐禅须知

   2.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3.话头与疑情

   4.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三、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四、用功两种难易

    (一)初用心的难易

   1.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2.初用心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二)老用心的难易

   1.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2.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结  论

  三  参禅警语

  四  除夕普茶示众

  五  修与不修

  壹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做不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磨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或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

  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

  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它,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它,不随逐它,也不要排遣它,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妄即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贰  参禅法要

    ——禅堂开示

                引言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一、办道的先决条件

  (一)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1)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

  释迦佛出世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

  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

  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哪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

  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

  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2)百丈度野狐的故事。

  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

  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

  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

  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二)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方,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它,总没法把它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用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怨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三)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

  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它,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

  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四)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有的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就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二、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一)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哪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燥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它,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三)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唯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地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哪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哪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候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四)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

  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三、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用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哪曾跑过几步路,哪曾饿过半顿肚子,哪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什么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四、用功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心的难易;(二)老用心的难易。

  (一)初用心的难易

  (1)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哪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哪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哪知妄想却拼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哪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哪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支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2)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路头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

  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地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哪个去分动分静?哪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二)老用心的难易

  (1)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2)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  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哪有这样啰嗦。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叁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

  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

  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地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

  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唯须注意枯木岩前叉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

  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

  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唯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闲话呢?

  肆  除夕普茶示众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常住没有好供养,请诸位多吃杯茶。照历书规定,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

  人事上的措施,多是应着天时而来的。如农人的春耕夏耘,秋放冬藏;工人的起工停工;商人的开张结账;学校的开学放假。我们出家人的结制解制、请职退职,无一不是根据天时节令而来的。一般人认为过年是一个大关节,要把一年的事作个总结,同时要休息几天。

  你我有缘,侥幸今日同在云门,平安过年。这是佛祖菩萨的加庇,龙天的护持,亦由大家累劫栽培之所感。但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地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

  我们本来天天吃茶,何以今天名“吃普茶”呢?这是先辈的婆心,藉吃普茶提醒大家。

  昔赵州老人,道风高峻,十方学者参礼的甚众。

  一日有二僧新到,州指一僧问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那一僧云:“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曰:“不曾到教伊吃茶去且置,曾到为什么也教伊吃茶去?”州云:“院主。”院主应:“喏。”州云:“吃茶去。”如是三人都得了利益。后来传遍天下,都说“赵州茶。”

  又如此地云门祖师,有学者来见,就举起胡饼,学者就领会了。所以天下相传,“云门饼”、“赵州茶”。

  现在诸位,正在吃茶、吃饼,会了么?如若未会,当体取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大抵古人念念合道,步步无生,一经点醒,当下即悟。今人梵行未清,常常在动,念念生灭,覆障太厚,如何点法,他亦不化。所以诸位总要放下一切,不使凡情妄念,染污自己的妙明真心。

  古人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现在吃花生,若不知花生的香味,就同木石。若知花生的香味,就是凡夫。如何去此有无二途处,就是衲僧本分事。纵然超脱了这些见解,犹在鬼窟里作活计。大家仔细,放下身心,莫随节令转,直下参去。

  五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什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什么修行与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啰嗦。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哪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终)


{返回 妙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发心(二十一)结束语·千锤百炼始成钢
下一篇: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依教奉行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二〇〇七年六月初五自碧山寺受戒归来开示
 在家与出家
 二〇〇七年春授沙弥十戒后的开示
 参话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栏目:曹越]
 台湾云林观音讲堂佛学问答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觉囊“梵音古乐”的千年传奇[栏目:觉囊]
 修行是唯一有意义的事情[栏目:达照法师随笔]
 生死的幻觉 第11章 永恒解脱的指路明灯[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中国佛教与现代化(默雷)[栏目:佛教与文化]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四、依师践行莫空过[栏目:学诚法师]
 佛教的万法缘起思想[栏目:觉醒法师]
 尼沙经[栏目:大品]
 净空法师谈止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