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经(种子经):
在本经(即《种子经》)中,佛陀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五受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很有启发。佛陀以植物的五种种子,来譬喻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阴(即五阴如五种子)。
经中说:
“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不被风所害),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在这里,佛陀阐释了种子生长所必需的一些条件。比如说,种子本身没有问题,“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但是光有土地却没有雨水的滋养,那么这些种子是不可能发芽生根的。同理,若种子光有雨水的滋养,却无可供生长的土地,那么这些种子最终也必将是中途夭折,无法活命。对于种子生长所必需的一些客观条件,凡是对自然科学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晓其中要略。佛陀在这里只是借用种子来作五阴的比喻而已,其重点并非是探讨种子如何生长。只是我们在这里,需要记住三个概念即可:五种种子、地界、水界。
接下来佛陀涉及到五阴与五种子的类比: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在上面的论述中,佛陀说:
第一,五种种子,譬喻为“阴俱识”。所谓阴俱识,是指识执取于四蕴(色、受、想、行)。
第二,地界譬喻为四识住。所谓四识住,即识所安住、生长、增广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识必须依色、受、想、行四蕴而安住。
第三,水界比喻为贪喜。贪喜,即由贪爱而生起的欢喜与各种欲望。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攀住占用),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上面的这段经文很抽象,而且十分深奥难懂。根据我们个的理解,它实际上在阐述五阴中“识”与其他四阴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五阴之中,“识”(或称其为“意”)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识并不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它必须依靠其他四阴而生存与增广。但是它一旦与其他四阴其结合,便会产生各种“攀缘”的严重后果,即产生“封滞”,即对于其他四阴的攀住占用,以爱、慢、见等方式而缘取于四阴,使人难以自拔。比如说,当识与色相结合时,由于无始以来天生而伴随的贪爱,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攀住占用着色的驱动。这种攀住占用,就像绳索将我们五花大绑一样,使我们动弹不得。像其他的受、想、行三阴,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之中的凡夫俗子,要想让识与其他四阴不结合,那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么怎么办呢?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从现实之中的“贪爱”入手。如前所述,识是以其他四阴为生存基础,如果离开色受想行四阴,那么识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识一旦离开了四阴,便归于消灭。也就是说,识与受、想、行、识四阴之间,必须有着一个纽带的存在。这个纽带,便是贪爱。如果我们离开贪爱,那么就不会产生执著;若离开执著,我们就不会为贪爱所束缚,因此攀缘便归于断灭。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将“识”消灭了呢?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识一旦形成,便难以使之回归于未生之状态。当然,我们若做到消灭贪爱,那么此时所产生的诸“识”,便是远离颠倒梦想的善识。此时,我们必然会恶识消退而善识增长。
其实,要做到远离“贪爱”也并不是遥不可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会将“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两句话,时常挂在嘴边。这个“知足”与“能忍”,实际上便是“离贪”的等义词。“知足”就是知道满足,做事说话要讲究个“度”,也就是把握火候。一旦超过了必要的界限,便是贪爱。而“能忍”呢?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令人愉悦的事物(声音、觉味等)时,我们能够有效克制自己的欲望。比如说我们看到绝世佳人,便不由自主地多瞟上几眼(哪怕是偷偷地);若闻到扑鼻香气,或看到自己喜爱吃的食物,有时虽说表面上镇静自若,可心里却早已垂涎三尺了……凡此种种,都属于“不能忍”。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样也是“不知足”、“不能忍”的另类表现。从根本上说,“人”虽在“江湖”,然我们难道真是“身不由己”么?未必吧?更多的时候,所谓“身不由己”,只是某种托词而已,因为我们并未真正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在这里,需要思索几个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
1、识是否真正脱离四阴而独立存在?
2、如果识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那么这个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而存在;
3、若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即与其他四阴而共生共灭),那么识阴是产生于四阴之前,还是产生于四阴之后?通俗地说,就是精神先于物质,还是物质先于精神?
希望有智者结合本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