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O 第55经(阴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88

  第五十五经(阴经):

  本经叙述什么是五阴,什么是五受阴等事。其实“五阴”与“五受阴”在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它多是作为名词来用;而五受阴则是与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活动过程,它多作动词用。正如佛陀在本经中所言:“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嗔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名如是,是名受阴。”五阴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它们一旦对内外境产生了某种执取与贪著,从而生起嗔恚、愚痴等各种后果,便成为“受阴”。色法一般指各种有形物体,而心法是一种意识或意识流活动过程,它往往是无有外在形状,有时却能产生比有形物体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均能产生后果。因此佛教中有句名言,叫“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即是此意。

  第五十六经(漏无漏法经):

  本经的主旨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话题。

  1、有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有漏法;

  2、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于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无漏法。

  这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最基本的阐释。当然,关于什么是有漏无漏,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漏无漏,它们中间又有哪些具体的分类,这是唯识学的研究范畴,此处不再多述。

  第五十七经(疾漏尽经):

  本经叙述假如善于观察诸阴,就能疾得漏尽。

  本经有一些故事情节。从经文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外出乞食,并不太喜欢有人陪同。经中所谓佛陀“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即指此事。

  当然,佛陀身为一教之主,他一个人外出乞食而无人陪伴,在弟子们看来,总觉得不太合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过去一些朝廷命官,一旦外出巡视办事,总会鸣锣开道,搞些仪仗之类的东西,地方官员与当地百姓皆夹道欢迎。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官员们也很少一人独行。当然,电视剧里的那些所谓康熙、乾隆微服私访之类的噱头儿,毕竟只是“戏说”,绝不可当真或较真儿。如今佛陀贵为人天导师,却独身一个外出,弟子们打心眼里总是有点过意不去。因此,当安陀林中的一位比丘遥见世尊一人独行时,便赶紧跑到阿难的居所,对阿难说:“阿难尊者,世尊一个人外出乞食,你怎么不去陪伴啊?”

  阿难闻后,嫣然一笑曰:“看来你是有所不知。世尊为何一人外出游行呢?此乃‘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啊!”阿难言下之意是,佛陀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不希望别人打扰他,这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后来佛陀越走越远了,最后住锡于北方的半阇国(一个属于摩揭陀国管辖的部落村庄)的波陀聚落。但是众比丘并不知道世尊云游到哪里了,于是就再次来到阿难的居所,问道:“今问世尊住在何所?”

  阿难说:“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诸比丘此时还是很想念佛陀的,大约是许久没有听到佛陀的开示了,于是他们请求阿难带他们一起去拜见佛陀:“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

  对于大家的心情,阿难是体谅有加,于是他“默然而许”。

  从经中可以得知,此时佛陀游行得并不是太远,阿难他们大约过了半天功夫,便到了佛陀的暂居之地(树林之中)。世尊见到众比丘都云集四周,也十分高兴。他便给大家说家,所谓“示、教、利、喜”(即“教示,劝导,称赞并使众人生欢喜心”)。

  在这些闻法的诸比丘当中,有一位比丘便无意中动了一个念头,此念头为:“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意思是说如何便捷快速地断除烦恼并获取解脱呢?

  这位比丘所产生的疑念,及时地被佛陀觉察到了。于是他为了开导该比丘便对大家说:“如果你们中间的哪位比丘产生了‘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的疑念,那么我现在就可以为他解答。”

  佛陀这次有针对性的说法中,重点谈到了三十七道品。他说,如果比丘对于此三十七道品勤加修习,就一定会获得解脱。可是仍旧有一部分比丘“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有的比丘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甚至还相当严重。相反,如果比丘对于佛陀所说之法,能够做到“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就一定能够快速地得尽诸漏。那么从具体修行实践而言,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佛陀进一步分析了十二因缘以及每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说,要想断除烦恼,就必须从断除五受阴入手,从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入手,这是修行很关键的步骤。

  关于五受阴与十二因缘的话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多有涉及。我在此处所想说的是,十二因缘与五受阴之法,决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也决不是可以用“小乘教”所能囊括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手持佛珠,经不释卷,可是心里面对于名闻利养却是念念不忘。他们甚至还大言不惭,唱着“一切为了利益众生,一切为了度化众生”之类的陈词滥调,到头来却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09.12.09)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P 第58经(阴根经):叙述五受阴乃以欲为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N 第54经(世间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七)~D 四、多界经(181)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D 875~879经均叙述“四正断”..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罗摩经(204)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N 在1263经中,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不..
 漫说《长阿含》(卷五)~B 四无量心与典尊的出家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F 第465经(著使经):叙述地水等六界,均..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Y 1360经、1361经:此二经叙述俗人与..
 漫说《中阿含》(卷七)~A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B 864经至866经,此三经阐述初禅。..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I 1156经:有一天清晨,佛陀著衣持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人问临终时是否应该捐赠器官?[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万物同体息息相关[栏目:万行法师]
 临时抱佛脚 老伴得往生(果定)[栏目:不退念佛·往生纪事]
 大德已去风范长存(接受台湾法鼓山张光斗居士一行采访录)[栏目:学诚法师]
 佛陀开启解脱之路——浴佛节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49集[栏目: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惠能大师[栏目:白云禅师]
 受了五戒后自己交得不能守能舍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四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众生恶业感召地狱境界[栏目:大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