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四)~C 第90经(优婆迦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03

  第九十经(优婆迦经):

  本经所述内容,与八十九经基本一致,即关于清净祭祀方为种良田,可以视为同一部经的两次分说。其偈颂为:

  无为无诸难,邪盛时清净,如法随顺行,摄护诸梵行。

  馨香归世界,超过诸凡鄙,佛于邪盛善,称叹此邪盛。

  惠施修供养,邪盛随所应,净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罗汉田,如是广大施,诸天所称叹。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供养,等摄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净信心解脱,于无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现在试着将上面的偈颂,以白话的形式加以译释:

  对于祭祀法会,若不是刻意而作,

  且没有造成灾难的话,也同样是清净的大会。

  所谓如法而行,随顺众生,

  就能够摄护众多梵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馨香所归的世界啊,乃是超过心鄙的;

  对于祭祀大会,如果方法得当,不去杀生,我也会倍加称叹的。

  在举行祭祀法会之时,祭师们都要恭恭敬敬,躬身亲为,

  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平等而收摄自他,才能获得极大的善报。

  有智慧的人,都要像这样去行惠施,以这样的清净心获得解脱。

  如果一切如法祭祀,那么有智慧的人,在命终之后,

  都会往生到一个没有罪业的世界。

  ——这个“无罪世界”是极乐世界么?我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第九十一经(郁阇迦经):

  本经主要叙述居家之士,于现在与当来之世,能得利乐之法。

  首先说几句与本经内容关系并不那么密切的话,算是题外之话吧。

  前几天早晨上殿,突然动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很想看看《法华经》。当然,我对《法华经》并不陌生,但是很想再看一遍。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要看一遍《法华经》呢?因为我突发奇想,很想写一篇文章,名字就叫《试谈“法华经”中的管理学理念》。下殿之后,为了贪图方便,我就从网上下载了《法华经》的DOC版本,然后躺在床上认真地翻阅着——需要声明,我这种躺在床上看佛经的态度,是极其不严肃的,如果按照佛教信徒的标准来看,我算是一种道德上的犯罪了。

  如果不从一个信仰者,而是从一个研究者的立场坦率地说,《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讲述三乘与一乘的关系问题。所谓三乘是权(方便),一乘是实(究竟)。我们大家都不要以三乘中的任何一乘为究竟,而是直指佛乘,速成佛道。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经中还列举了两例,一是提婆达多生时坏事做绝,死后堕入地狱,但是佛仍然为他授记;其次以龙女即身成佛的例子,来说明即便是女人,也同样可以成就佛道。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必去细说,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法华经》,可能就不是很多了。那么《法华经》中到底有没有管理学的理念呢?有是肯定的,比如说管理学中的“目标明确”、“循循善诱”、“发挥工作能动性与主动性”、“树立信心”以及善于做政治思想动员工作等等方面,在《法华经》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体现。但总体而言,由于法华经在反复讲三乘与一乘的关系,使得我有些晕头转向。最使我头晕的就是法华经中的偈颂,实在是太多太多。也就是说,佛陀在用古白话把需要阐释的义理宣讲完毕后,接着又用偈颂的形式,再次重申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而且这种现象在法华经中可谓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一方面是法华经的翻译工作获得了文学家们的大力润色,使得整部经典文笔流畅,生动优美;另一方面这种文学形式,应该是属于变文的范畴。而在《杂阿含经》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到偈颂却明显地多起来了,与前三卷的风格大不相同。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前三卷的说法时间应该是较为早期,因为经中多多少少闪烁着“变文”的影子。

  这部《郁阇迦经》内容比较丰富。故事大约是这样的:有一位年青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有一天他向佛陀道请教两个问题。

  问题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意思是说,居家信士需要怎样做,才能获得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完满人生?

  问题二:“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意思在说,在家人怎样做,才能获得死后不堕恶趣,而永远享受快乐呢?

  其实这个问题倒是蛮现实的,现在我们很多法师在宣扬人间佛教时,所宣讲的内容,不外是与完美人生有关的话题。如果信奉大乘经典的法师们能从阿含经中汲取点营养,我想法师们在今后的弘法道路上,肯定是如虎添翼,表现非同一般。

  对于第一个问题,佛陀是如何回答这位郁阇迦婆罗门的呢?佛陀说,他有四法,可以令居家人在俗世生活中获得“现法安”与“现法乐”。哪四法呢?所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下面分别对四个具足进行介绍:

  1、方便具足

  “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2、守护具足

  “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3、善知识具足

  “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4、正命具足

  “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优昙树三千年开一次花,喻稀有),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令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如是,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对于佛陀有关如何获得现世安、现世乐的回答,其实对古文学稍有涉猎者,均能看得懂是什么意思。对于第一具足(方便具足),其侧重点主要落在“正业”上,即从事任何职业,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无论你是当官的还是平头百姓,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无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都要踏踏实实,不可投机钻营、懒惰成性,更不可坑蒙拐骗、坏事做绝。因此佛陀教导我们做事情要“精勤修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佛教徒来说,就要把五戒十善落到实处,不要讲一套做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那样就不好了。

  关于第二具足(守护具足),佛陀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秦始皇梦想他的子孙能够传至千秋万代,可是他暴病而死后,秦朝江山没过几年就完蛋了。一是秦朝过于倚重“法治”,严刑峻法弄得百姓只得“道路以目”;其次是他们漠视民意,视人民如敌寇;最主要的便是他的子孙狂妄自大,对于得之不易的江山不知道珍惜,整天胡作非为,以至于闹出“以鹿为马”的历史笑话。因此佛陀对居家弟子们说,你们所有的钱谷,都是你们辛辛苦苦挣来的,不容易啊!你们要善于守护,不为那些坏蛋所算计。谈到这里,我倒想起了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胡家富可敌国,可是在他死后没多久,所有家产均被变卖、典押出去了,令人深思——此为题外话,此处不多说。

  第三具足是善知识具足,即我们在交友方面要慎之又慎。多与善知识打交道,所谓“近朱者赤”,即是此理。何谓善知识?就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无论是金钱道义上,还是文化修学上,对自己都是多有助益。对于那些牌友酒友,乃至狐朋狗友,便是恶知识了。

  第四是正命具足。这里所讲的对象,应该是古印度所谓的“居士”阶层,即吠舍经商者。佛陀在这里教导经商者要公平,既不能昧良心,也不能自己赔本,所谓君子赚钱,取之有道。对于财富,我们既不能做守财奴,也不能挥霍无度,入不敷出。要量入而出,好钢用在刀刃上。作为居家人,要力所能及地做些帮贫济困的善事,这样才能称之为“正命”。

  对于第二个问题,即怎样做才能“令后世安、后世乐”的问题,佛陀也作了回答:“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1、信具足

  “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2、戒具足

  “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

  “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4、慧具足

  “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在上面四具足中,所谓信具足,是指信仰佛陀与佛法,这个与三皈依的“皈依佛”是同一个意思;所谓戒具足,就是指居士五戒内容;所谓施具足,是指居士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施予修行比丘们(主要指出家比丘,当然也包括布施给穷困人们)衣食等日常必须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心的修行环境。最后一个慧具足中的“慧”,主要是指修习四圣谛。

  而在后世四具足中,我们需要留意的是施具足。对于布施的主体,欲达到“如法布施”,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第一,要“离悭垢心”;第二,要“常自手与”,如果因缘具足的话,最好自己亲自去布施,尽量不要让别人代劳;第三,要“等心行施”,这点很要紧,不能存有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心理,要以恭敬心、平等心、慈悲心去布施。

  最后,对本经进行简略总结:

  现世安乐四法:方便、守护、善知识、正命。

  后世安乐四法:信佛、持戒、布施、修慧。

  二者合起来,称作“居家八法”。(界定,2010年1月22日,于普陀山)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D 第92经(骄慢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四)~B 第89经(优婆迦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F 第312经(摩罗迦舅经)有一位比丘,名叫..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F 685经(乳母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A 一、瞿默目犍连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九)~B 第506经(帝释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五)~A 一、持斋经(202)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I 1172经(毒蛇经):本经中列举八种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A 第993经叙述佛教诗人婆耆舍尊者的赞佛..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I 第470经(箭经):其主要叙述:无论凡圣..
 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漫说《长阿含》(卷八)~E 四正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为什么会聪明呢?[栏目:宣化上人]
 大日经疏讲解 第33集[栏目: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比丘尼传 5 梁 山阴招明寺法宣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这样供佛、念佛、回向如法吗?[栏目:布施供养·净空法师问答]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七章 任运成就大瑜伽[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1.禅即心[栏目:龚隽教授]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栏目:白话佛经]
 大乘空义[栏目:印顺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