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七)~C 第149经~第171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51

  第一四九经~一七一经:

  此二十三部小经都较精短,都是世尊的自问自答:

  149经:“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我胜(我比别人强)、我等(我与别人差不多)、我卑(我不如人家)?”

  150经:“何所有故……如是说:有胜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151经:“……如是说:无胜我者、无等我者、无卑我者?”

  以上三经,围绕着“胜”、“等”、“卑”三者而发问,以“我”中心所引发。

  152经:“……如是说: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

  153经:“……如是说:如是我、彼(指大梵天),一切不二、不异、不灭?”

  以上二经,乃为常见的典型表现。

  154经:“……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布施无功德)、无会(祭祀无功德)、无说(祝咒无功德),无善趣、恶趣业报(无善恶报应),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论正行邪行,均无果报)、无众生、无世间阿罗汉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见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

  此观点为典型的“断见”,为邪见的一种。

  155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均无成效)、无士夫方便、无士夫精勤、无士夫方便精勤(人类任凭怎样善巧方便精进勤劳,均无效果)、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作;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神,无方便、无力、无势、无精进、无堪能(不能改变,无能为力),定分、相续、转变,受苦乐六趣?”

  此观点不仅是断灭论,而且是一种颓废的消极虚无主义。

  156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诸众生此世活,死后断坏无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终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根随空转,舆床第五(疑为“弟子”),四人持死人往冢间,乃至未烧可知烧然已,骨白鸽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说有者,彼一切虚诳妄说,若愚若智,死后他世,俱断坏无所有?”

  此为断灭论的一种,类似于朴素的唯物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不存在了。人的精神意识是依附于色身,色身亡灭,意识亦无所附,自然归于消灭。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认布施具有任何功德(“高慢者知施”),即使再有智慧,也只是聪明一世,而不能遗存于后世(“黠慧者知受”)。他们认为因果报应、善恶轮回之类的学说,均为胡说八道(“若说有者,彼一切虚诳妄说”)。

  157、158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众生烦恼(清净),无因无缘?”

  此亦为邪见(断见)的一种,对因果报业的彻底否定。认为众生烦恼(或作恶),是没有什么缘由的(并非由于作恶引起的果报);而意念清净者,也并非是通过修行而获得(指修各种善行)。那么如何解释世间的种种高贵低贱、富裕贫穷、高矮胖瘦等等现象呢?看来持这种观点者,也未必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159经:“……如是说:众生无知无见、无因无缘?”

  160经:略。

  161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谓七身非作(七种身并非创造出来的),非作所作(并非可造而造),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能杀害)、不动(不可摇动)、坚实(是很坚实牢固的)。何等为七?所谓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七种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动、坚实、不转、不变、不相逼迫,若福、若恶、若福恶,若苦、若乐、若苦乐、若士枭、士首(指砍头),亦不逼迫世间。若命、若身,七身间间容刀往返,亦不害命,于彼无杀、无杀者,无系、无系者,无念、无念者,无教、无教者?”

  持这种观点的,亦为邪见之一。在佛陀时代,作为六师外道之一的迦罗拐角陀迦旃延,就是持此主张。此派认为众生皆由此“七身”(七种元素)所组成,这七种元素将永恒存在,任何内在、外在力量都无法使其变易。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其典型表现就是否定善恶因果报应。

  162经:“……作、教作、断、教断,煮、教煮,杀、教杀,害众生……作如是学,彼非恶因缘,亦非招恶。于恒水南杀害而去,恒水北作大会而来,彼非因缘福恶,亦非招福恶。惠施、调伏、护持、行利、同利,于此所作,亦非作福?”

  此种观点也是否定善恶业报的一种表现。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惠施、调伏、护持、行利、同利”——五摄法行,这就是后来大乘“四摄”法的最早出处(源头)。“惠施”即“布施”,“行利”即“利行”、“同利”即“同事”(共事);而“护持”约相当于“爱语”,即为处处帮助别人,体恤他人,在他人危难时刻伸出援手。五摄法行中的“调伏”,主要表现为加强自我思想修炼,使自己的境界逐渐臻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别人提高思想境界。此五摄法行,实乃三乘所共修;而五摄与四摄之间,一个是我他兼顾(自利利他),一个是偏重于舍己为人(利他),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163经:“……于此十四百千生门、六十千六百五业……于此八万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来经历,究竟苦边。彼无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我常持戒,受诸苦行,修诸梵行,不熟业者令熟,已熟业者弃舍,进退不可知。此苦乐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缕丸掷著空中,渐渐来下,至地自住。如是八万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复如是?”

  这种观点事实上也是一种错误的。此观点认为,众生“究竟苦边”(了脱生死)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须要历经很长很长的时间(八万四千大劫)。在此之前所作的所有努力,无论我们再精勤奋斗,都是徒劳无用的——这就是“生死定量”论。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与“即身成佛”、“顿悟”等观点存在根本冲突。不仅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予以否认,佛陀也将此观点,纳入“邪见”之列。我将这种观点,概括为“机械宿命论”。(2月21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七)~D 164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七)~B 第148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M 1044经所述的事件发生在佛陀灭度之后..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K 1120经:本经叙述天帝释修忍辱行,并迫..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F 第591经:本经叙述有一位优婆塞于大会..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C 754~757经(舍利弗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C 第416经~418经(受持经):受持四圣..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Q 第485经(优陀夷经):本经探讨有关“二..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F 六、瞻波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A 优婆离经(一)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G 1138经:本经叙述佛劝迦叶为大众说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J 916经 刀师氏来到佛所,佛陀问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果想解脱的话《显密前行与正行修行心要》颂词要解 珍宝人身[栏目:噶陀仲巴仁波切]
 请问用腹式呼吸,注意力是否仍然放在风门观鼻息?[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二节[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莫让名利之心超重[栏目: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栏目:雪漠]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永不颠倒的真理——佛学四谛之道谛[栏目:印良法师]
 轻之与重[栏目:高明道老师]
 佛性与如来藏(霍韬晦)[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李子红了[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