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经~一七一经:
此二十三部小经都较精短,都是世尊的自问自答:
149经:“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我胜(我比别人强)、我等(我与别人差不多)、我卑(我不如人家)?”
150经:“何所有故……如是说:有胜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151经:“……如是说:无胜我者、无等我者、无卑我者?”
以上三经,围绕着“胜”、“等”、“卑”三者而发问,以“我”中心所引发。
152经:“……如是说: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
153经:“……如是说:如是我、彼(指大梵天),一切不二、不异、不灭?”
以上二经,乃为常见的典型表现。
154经:“……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布施无功德)、无会(祭祀无功德)、无说(祝咒无功德),无善趣、恶趣业报(无善恶报应),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论正行邪行,均无果报)、无众生、无世间阿罗汉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见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
此观点为典型的“断见”,为邪见的一种。
155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均无成效)、无士夫方便、无士夫精勤、无士夫方便精勤(人类任凭怎样善巧方便精进勤劳,均无效果)、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作;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神,无方便、无力、无势、无精进、无堪能(不能改变,无能为力),定分、相续、转变,受苦乐六趣?”
此观点不仅是断灭论,而且是一种颓废的消极虚无主义。
156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诸众生此世活,死后断坏无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终时,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根随空转,舆床第五(疑为“弟子”),四人持死人往冢间,乃至未烧可知烧然已,骨白鸽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说有者,彼一切虚诳妄说,若愚若智,死后他世,俱断坏无所有?”
此为断灭论的一种,类似于朴素的唯物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不存在了。人的精神意识是依附于色身,色身亡灭,意识亦无所附,自然归于消灭。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认布施具有任何功德(“高慢者知施”),即使再有智慧,也只是聪明一世,而不能遗存于后世(“黠慧者知受”)。他们认为因果报应、善恶轮回之类的学说,均为胡说八道(“若说有者,彼一切虚诳妄说”)。
157、158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众生烦恼(清净),无因无缘?”
此亦为邪见(断见)的一种,对因果报业的彻底否定。认为众生烦恼(或作恶),是没有什么缘由的(并非由于作恶引起的果报);而意念清净者,也并非是通过修行而获得(指修各种善行)。那么如何解释世间的种种高贵低贱、富裕贫穷、高矮胖瘦等等现象呢?看来持这种观点者,也未必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159经:“……如是说:众生无知无见、无因无缘?”
160经:略。
161经:“……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谓七身非作(七种身并非创造出来的),非作所作(并非可造而造),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能杀害)、不动(不可摇动)、坚实(是很坚实牢固的)。何等为七?所谓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七种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动、坚实、不转、不变、不相逼迫,若福、若恶、若福恶,若苦、若乐、若苦乐、若士枭、士首(指砍头),亦不逼迫世间。若命、若身,七身间间容刀往返,亦不害命,于彼无杀、无杀者,无系、无系者,无念、无念者,无教、无教者?”
持这种观点的,亦为邪见之一。在佛陀时代,作为六师外道之一的迦罗拐角陀迦旃延,就是持此主张。此派认为众生皆由此“七身”(七种元素)所组成,这七种元素将永恒存在,任何内在、外在力量都无法使其变易。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其典型表现就是否定善恶因果报应。
162经:“……作、教作、断、教断,煮、教煮,杀、教杀,害众生……作如是学,彼非恶因缘,亦非招恶。于恒水南杀害而去,恒水北作大会而来,彼非因缘福恶,亦非招福恶。惠施、调伏、护持、行利、同利,于此所作,亦非作福?”
此种观点也是否定善恶业报的一种表现。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惠施、调伏、护持、行利、同利”——五摄法行,这就是后来大乘“四摄”法的最早出处(源头)。“惠施”即“布施”,“行利”即“利行”、“同利”即“同事”(共事);而“护持”约相当于“爱语”,即为处处帮助别人,体恤他人,在他人危难时刻伸出援手。五摄法行中的“调伏”,主要表现为加强自我思想修炼,使自己的境界逐渐臻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别人提高思想境界。此五摄法行,实乃三乘所共修;而五摄与四摄之间,一个是我他兼顾(自利利他),一个是偏重于舍己为人(利他),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163经:“……于此十四百千生门、六十千六百五业……于此八万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来经历,究竟苦边。彼无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我常持戒,受诸苦行,修诸梵行,不熟业者令熟,已熟业者弃舍,进退不可知。此苦乐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缕丸掷著空中,渐渐来下,至地自住。如是八万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复如是?”
这种观点事实上也是一种错误的。此观点认为,众生“究竟苦边”(了脱生死)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须要历经很长很长的时间(八万四千大劫)。在此之前所作的所有努力,无论我们再精勤奋斗,都是徒劳无用的——这就是“生死定量”论。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与“即身成佛”、“顿悟”等观点存在根本冲突。不仅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予以否认,佛陀也将此观点,纳入“邪见”之列。我将这种观点,概括为“机械宿命论”。(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