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九)~E 第235经(近住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14

  第235经(近住经):

  本经以“师”与“弟子”之前的关系,来譬喻眼色与恶不善法之间的关系。佛陀对此的表述为:“有师、有近住弟子,则苦独住;无师、无近住弟子,则乐独住。”

  佛陀的这句开示,似乎有些深奥。若从常理上说,老师慈爱,弟子贤孝,这本来是好事情。可是从佛法的角度上来看,却未必是这么回事。从佛陀的这句开示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佛陀不太在意师生之间的情谊。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近住弟子”是何寓意。我个人以为,“近住弟子”应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1、是指居家两众,即是指平常意义上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对于居家弟子来说,出家比丘是住持僧宝,是居家弟子所依止的对象。居家弟子们对于比丘(尤其是戒腊十夏以上的比丘),要以师礼事之,恭敬、赞叹、供养、事奉,即平常所讲的“亲近善知识”。从弟子的角度来讲,他们可以被视作“近住弟子”,即以亲近三宝为宿住,故称近住。

  2、是针对初出家的沙弥或比丘而言。这里的“师”,是指阿阇梨,即教授师(指那些匡正弟子行为,堪为师范楷模的得道高僧)。《五分律》中列出了五种阿阇梨,而此处的“师”,便是第一种,即出家阿阇梨;此处所谓的“近住弟子”,是指依止于阿阇梨安住的初出家者。

  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层面上讲,我们都可以知悉“师”与“弟子”之间,是一种“近住”与“被近住”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佛陀用这样的譬喻,究竟想说明怎样的问题呢?佛陀接下来解释道:

  1、有师、有近住弟子:“云何有师、有近住弟子,则苦独住?缘眼、色,生恶不觉善,贪恚痴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师。若于此边住者,是名近住弟子。”

  2、无师、无近住弟子:“云何无师、无近住弟子,常乐独住?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彼比丘不行,是名无师;不依彼住,是名无近住弟子。”

  从上述经文我们可得知,佛陀以眼、色喻为师(即六根对六境),而将恶不善法喻为弟子。应当承认,佛教虽然既不主张性善,也不主张性恶(善恶自造,无有定论),但是从种种经典的表述来看,我觉得从客观现实的层面来讲,佛教是比较倾向于性恶论(虽然佛教主张“自性清净”)。根据众生驱利避害的本性,我们往往会选择拥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或自己喜欢的东西,即原始的审美意愿。当眼色相结合时(同理,耳声等亦同),所生起的第一念,事实上并不是什么善念,而是“生恶不觉善”,它相似于耶教的“原罪说”(从表象上理解)。我们正是受到这种恶念的驱使,才会引发“贪恚痴俱”,最后使得我们被各种欲望所颠覆,永无翻身的希望。一旦我们被这些“贪恚痴”所牵引,必然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来,这就是“师”与“弟子”二者关系,亦是普通人的价值取向。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佛教虽然讲“万法皆空”,甚至进一步产生“烦恼皆空”的观点(理由是一切皆随因缘而生灭),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佛教从来没有否定烦恼的客观存在——无论这种“客观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而存在。换句话说,“烦恼”并非虚无飘渺或子虚乌有。如果“烦恼”真的可以自生自灭的话,那我们根本就用不着花精力去修行;如果我们真的是“自性清净”,那么“烦恼”与“无明”又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这里往往就会产生一种看似相互排异的“悖论”:既然“自性清净”,就不可能会产生“无明”与“烦恼”;既然产生了“无明”与“烦恼”,那么“自性”就不可能是“清净”的。

  既然“烦恼”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都会遭遇“烦恼”。那么圣人与凡夫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呢?即如何对待和处理烦恼,亦即圣人与凡夫的根本不同,在于他们面对烦恼时所持的态度。圣人在遇到烦恼时,可以做到“无住”;而凡夫一遇到烦恼,便会“近住”,便会手忙脚乱,甚至六神无主。“无住”与“近住”,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陀在上述的经文中,所阐述的不正是这个意思么?概括而言,即“近住则苦患,无住则安乐”。如果我们细细地品读《金刚经》,便会明白整部经典,实际上就是在讲“根”、“境”、“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此三者,《金刚经》将全经核心还是归结到“无住”二字上面。因此《金刚经》用破除四相差别的权巧说法,力图让我们做到“心无所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讲的还是“无住”。如果我们对于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去“近住”(“于此边住者”),甚至主动去贪求,只能说是我们离那个“自性”是渐行渐远,永远也寻不着那个清净的“本来面目”。相反,如果我们“无师、无近住弟子”,则“建立梵行,能正尽苦,究竟苦集”,将会变得唾手可得。(3月3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F 236经(清净乞食住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D 第234经(世间边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H 891经名为“毛端经”,是佛陀以毛端之..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F 第465经(著使经):叙述地水等六界,均..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G 1070经:本经叙述一少年不欲协助作衣..
 漫说《杂阿含》(卷七)~C 第149经~第171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J 897经,六入处为主题。
 漫说《杂阿含》(卷九)~R 第255经(鲁酰遮婆罗门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D 1297经:在本经中,天子以偈问佛..
 漫说《杂阿含》(卷二)~G 第43经(取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D 第288经(芦经)
 漫说《中阿含》(卷五)~B 二、成就戒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位居士请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未经您开许,可以看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下)[栏目:成观法师]
 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谢路军)[栏目:其它]
 佛法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宝莲)[栏目:佛教与医学]
 当下的桃花源[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太安被杀佛像救活[栏目:圣像灵异篇]
 饮食简供的观修[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栏目:侯松蔚教授]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3 心如意足[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九)[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