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九)~G 第237经(长者所问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7

  第237经(长者所问经):

  本经是一位名叫郁瞿娄的长者与佛陀之间的问题,即比丘能否获得“见法涅槃”。

  长者问:“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现世、,现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槃?”

  什么叫“见法涅槃”?即此生此世便可以证得涅槃,获得解脱。那么什么样的比丘可以见法得涅槃,什么样的比丘不可以见法得涅槃呢?

  佛陀回答说:“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这里所讲的还是有关如何处理六根与六境之间的关系的老话题。这里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爱念染著”四字上面,若有爱念,便会产生染著。相反,“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若我们进一步加以深究:是什么因素驱使我们的六根老是追逐于六境呢?这里就需要向上溯源,即产生爱念染著的本源,最后的落点在于“无明”。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们“无明”的生发与延续呢?此时就必须考察累劫世的业力招感。如此一来,我们就要上下求索,陷入到“绵绵无绝期”的思索之中。

  第238经(因缘经):

  在上面的237经中,我曾对“爱念染著”是如何产生的话题,进行了简单而肤浅的探讨。从佛法的角度上讲,修行的法门是很多很多的,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便是形容修习法门之多。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种:

  1、以“行”为主,“解”为辅;

  2、以“解”为主,“行”为畏;

  3、将解与行合二为一,即“解行并重”。

  我们有时候在思想认识方面往往会陷入误区,即对于如何处理解与行二者的关系方面有所偏颇。不可否认,我们在更多的时候,都会自我标榜为“解行并重”;然而在实际运用方面,却重行轻解。其实理由很简单,一旦重解而轻行,便会陷入文字游戏,流于空谈(玄谈)。但是我个人以为,将解与行主观地对立起来,并非明智之举。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就当前而言,无论是居家信士还是出家比丘,往往是持邪见者居多而持正见者鲜见。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我们都很自以为是(甚至是顽愚),什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起码没有自己正确)。在对待解与行的关系方面,我以为二者是一个统一整体,无法截然割裂。在解的过程中,肯定有行的必须;而在行之中,也同样需要解的指引。这里的“解”,不能单纯理解为“知识”或书面上、口头上的东西,它更多地可以归结为修行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即观念形态或指导思想。在修习的过程中,一旦指导思想(即“解”)出了问题,所引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若从修行的最初入手方式来说,无论是先“解”还是先“行”,都无关紧要;最怕的便是我们食古不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眼下汉传佛教最时髦修行途径,便是净土念佛法门。如果我们朝前深究一步:“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作答:“是为了求生西方。”这样回答对不对?对的,但是回答得太完美了,完美得几近不真实。

  我们姑且对这种近乎完美的回答表示认同。进一步问:“我们为何要求生净土?”

  最简单最直接的回答是:“离苦得乐。”

  如何“离苦得乐”呢?修习净土法门的信徒回答是“持名念佛”。

  那么“持名念佛”需要哪些次第与要求呢?标准式的回答或许是:“老实念佛。”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一心不乱”之类的标准答案。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往生西方的一个必备条件,便是“一心不乱”,心乱了什么都免谈(助念也是协助“一心不乱”的方式之一)。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呢?若展开来说,便是两句客套话,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如果我们不持戒,不修定,不植慧,乃至三毒烈焰高涨,对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心、权力欲望却是极度膨胀,那么我们又拿什么去“一心不乱”呢?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十分有趣味的现象,不少老师父整日佛号不断,然而他们的脾气却紧随着佛号,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发脾气,好像全天下就数他是修行人,其他的人全是混日子的。这使得我甚至产生了一些疑虑:这究竟是在“念佛”呢,还是在炼就一副坏脾气呢?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我觉得我们还是务实些好——我的观点是:

  持名念佛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任务是:灭除贡高我慢之心!

  继续追问: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还是佛陀高明呀!他对弟子们说,这都是由于“因缘”而促就。是什么因缘?便是所谓的六大因缘,即眼色因缘、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身触因缘以及意法因缘。正因为此六大因缘,才使得我们产生以“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的我慢之心。其实“我慢”是极难断除的。对于广大的净土信徒而言,若通过“持名念佛”来根除“我慢”,可能会存在不少障碍。从《阿含经》的立场上来说,原始佛法毫无保留地主张“自净其意”、“以己为洲”、“自性皈依”。如果过份倚仗他力来解决我们身上那些十分顽固的毛病习气,并非有着十成的把握。我想,在更多的时候,持名或许只是一种权巧,我们往往期望通过持名而使得自己心垢不起,然后再来对于我们的心念,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四双八辈”,恐怕是我们难以跨越的修行次第。(4月3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H 第239经(结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F 236经(清净乞食住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J 1283经:本经阐述佛陀的求财观与用财..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I 第322经(眼内入处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九)~C 三、圣道经(189)
 漫说《长阿含》(卷十二)~D 二、自欢喜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H 第266经(无知经):本经主要是从对五受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F 1169经:本经名曰“琴经”,主要以琴..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F 六、瞻波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H 第210经(地狱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H 第44经(系著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M 在1011经中,天人以偈问佛:“谁掩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上师开示忏悔及超度堕胎胎儿[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十三 月天子众——日常生活中能觉悟,便是见佛[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从亚洲金融风暴谈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上)[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二八二 善人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三届:三皈五戒开示(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放水族毒解丹砂[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浴佛(林子青)[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交命给佛 做极乐人[栏目:仁焕法师]
 看破、放下、自在(徐文明)[栏目:倓虚法师纪念文集]
 凡情失圣—明勖[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