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D 第262经(阐陀经):本经为阿难为长老阐陀述说有关离二边的中道之理。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9

  第262经(阐陀经):

  本经为阿难为长老阐陀述说有关离二边的中道之理。

  本经发生的时间,是在佛陀灭度后未久——具体是多长时间,佛陀中并未交待得很清楚。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居止于鹿野苑,阿难尊者此时住锡于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

  有一位长老名叫阐陀,其“持户钩(守护僧舍的自卫器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阐陀长老为何有此举动呢?原来他自感自己修行学识境界很浅薄,想向诸位大德讨教一二,“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见到这位老人家如此诚恳,有的比丘就告诉他:“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可是阐陀长老并不满意,他说“我已知色无常”,意思说你们所讲的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啦!可是色为什么是无常的?大家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么?“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对于阐陀的这个提问,大家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阐陀对天长叹:伟大的佛陀已经灭度,如今该向谁请教呢?“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经过反复思量,他想到了阿难尊者——“尊者阿难……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经过长途跋涉,阐陀长老最终见到阿难之所,并说明来意。阿难听后,对阐陀说:

  “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能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在这段回话中,主要是讲两层意思,即“破”与“立”。所破者,即我们对“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即三法印)都能做到耳熟能详,可谓佛教最基本的教理。然而又有几人洞悉三法印的高妙之处呢?大多数都停留于认知层面,甚至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罢了。所立者,即阿难对于阐陀的由衷赞叹。阐陀长老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深入表里,对无常、无我以及涅槃的妙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维,最终却不得要领。如果阐陀听闻到“色无常”之类的说教便戛然而止,裹足不前,那么他根本就用不着千里迢迢跑到拘睒弥国来向阿难求取正法了。

  阿难继续对阐陀说: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阿难的这段话,极其精炼艰深,可谓大有深意。

  首先,阿难对阐陀长老所说的“正法”,并非他自己杜撰,而是亲闻佛陀所说“诚实之言”。当时佛陀教导尊者迦旃延,阿难作为佛陀的侍者,自然是“亲从佛闻”。既然是出自佛陀的尊口,那么肯定是字字玑珠,毫无半点虚词。

  其次,本经的重点,是“离二边,行中道”。什么叫“二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执着于两种极端。我们常说的二边主要有四种,即苦与乐二边、有与无二边、断与常二边以及增与损二边。比如说,苦与乐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若主张绝对的苦或绝对的乐,即极端的苦行与极端的享受主义,便是谬误;而无端地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即为增、损二边。当然,若我们执着于无常,或执着于涅槃,同样也是属于“边”的范畴。而不执着于二边,不偏不倚,即谓之“中道”。

  复次,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便可以了知世间的真相,此即谓之“正观”、“正见”。

  最后,在具体分析何谓“中道”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佛陀在这里所谓的“中道”,实际上就是对因缘所生法的深入观察,即十二因缘。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便是十二因缘法的高度浓缩。

  至此我们方才知道,光知道五阴为无常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对五阴无常的道理仅仅停留于表层上的理解,它对于我们的实际修行,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呢?总的途径便是“离二边、行中道”。具体而言,便是对十二因缘的深入观察与体验。(5月20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F 第264经(小土抟经):佛陀以小土抟为喻,从而说明五阴无常、无我,且皆不可得的道理。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C 第261经(富楼那经):本经叙述取五受阴之故,会计量为我。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A 第905经是探讨佛陀灭度后的去处归属问..
 漫说《长阿含》(卷二)~C 六不退法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I 1235经:本经以波斯匿王之系缚国人,..
 漫说《杂阿含》(卷十)~K 第270经(树经):本经重点是教导我们修习..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A 一、世记经·閰浮提州品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I 786~788经(向圣经)叙述若心向于..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A 《杂阿含经》第三十四卷与三十五卷多谈及..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E 965经名叫“郁低迦经”,郁低迦是位外..
 漫说《杂阿含》(卷三)~O 第82经~第87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B 在609经中叙述了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三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在安乐中念佛成佛的药师法门(普光)[栏目:药师佛·文集]
 二八四 吉祥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观众生品第七 第三十章 八未曾有难得之法[栏目: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为什么佛不经常示现让人增强信心?[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杂阿含经--修习四念处的譬喻[栏目:白话佛经]
 相应4经 无皮肤经[栏目:相应部 19.勒叉那相应]
 戴佛珠的深意[栏目:佛网文摘]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栏目:包容的智慧]
 佛说梵网经 卷上 菩萨心地品上[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