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F 第465经(著使经):叙述地水等六界,均为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92

  第465经(著使经):叙述地水等六界,均为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本经是被后世称为“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教一些问题。关于罗睺罗这个人,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需多作介绍。不过单从“罗睺罗”三字的字面上去分析,即为“月障”之义,可以推算罗睺罗尊者出生的那天晚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月食现象。过去发生月食还是有些可怖的,我国还有一种“敲锣赶跑天狗”民俗,说明月食(尤其是全月食)难得一见,将此夜出生的孩子,取名时与月食有着瓜葛,也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有一天尊者罗睺罗见到佛陀,请教道:“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是说,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去除有我、我见、我慢而不执著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看到过多次,尤其是佛陀在谈到五阴时,曾作重点阐述。佛陀在本经中从“六界”的角度予以回答。这里的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种界,我们常称作六大。四大偏倚于物质世界,而空与识,则将我们的空间、意识领域悉数囊括进去,无有遗漏,十分全面。我们对于六界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可见的、不可见的……它们既不是以“我”为主体,并不为“我”所拥有,也不是与我们毫不相干,更不是二者的混合体。因此,“比丘应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就是说,修行者如果能做到对于六界而认识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便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世间诸苦千奇百怪,名目繁多,且无处不在。一个人若能做到“究竟苦边”——无论其活着还是命终身灭,皆极不平凡,完全有资格接受人天的赞叹、事奉、礼敬与供养。我常常在想,接受别人的供养,是好事还是坏事?回答是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对于大修行者、大福德者而言,这是好事情,因为他自己很有成就,接受别人的供养,等于给了供养者播下幸福智慧快乐的大善种子。相反,若我们饱食终日尸位素餐,在接受别人的供养时无有惭愧心、忏悔心,那样一来就大大不妙了,不仅给自己增添罪业,对布施者而言,也没有多少功德可言。因此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上面讲,叫“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因为“饭善人,福最深重”。因此我们在接受信众的四食供养时,心怀惭愧、诚惶诚恐,还是很有必要的。

  顺便说明,我本人对于阿含诸经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文字“知见”层面上,甚至距“知见”层面还相去甚远。我私下里以为我福德浅薄,无有智慧,对于经文只是泛泛而读,却不求甚解——这决不是谦词,而是事实如此。但是阿含又是极其重要的佛教入门经典,行者若怀真诚心深入经藏,四部阿含(尤其是杂阿含)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典籍。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对于那些醉心于名利者,建议还是抽空读几篇阿含经典,相信会很受用。(9.15.)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G 第466经~468经 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教的一些问题,佛陀及时从不同角度给予精辟的回答。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七)~E 第464经(同法经):本经阿难诣诸上座以及佛所请教问题,均得到同一答复。
 漫说《长阿含》(卷二)~D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1174经:本经以流树为喻,教诫比丘当..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G 第551经(诃梨经):本经叙述诃梨长者以..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F 第384经(十力经):本经是佛陀叙述其“..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B 第344经(拘絺罗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诸法本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K 第247经(习近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F 第42经(七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D 1329经:本经为天神劝导天神至佛所闻法..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I 894经叙述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流浪汉 Aimless Wanderer[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输得起」的大将之风――转恶缘为菩提道[栏目:侯松蔚教授]
 舍得放下,难得糊涂[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不要把佛菩萨当神明拜[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福慧明灯》--佛法入门导引 生死和轮回[栏目:祈竹仁波切]
 贤愚经波婆离品[栏目:经典]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熏染到了什么程度呢?[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一念不生全体现[栏目:宣化上人]
 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黄夏年)[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