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八)~C 第497经(举罪经):本经要点是检举他人之罪,应秉持如何的立场与心态。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01

  第497经(举罪经):本经要点是检举他人之罪,应秉持如何的立场与心态。

  舍利弗向佛陀请教:“世尊!若举罪比丘欲举他罪者,令心安住,几法得举他罪?”就是说,如何检举才能做到如法如理?

  佛陀回答说:“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义饶益、柔软不粗涩、慈心不嗔恚。”这里所讲的,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方可有资格检举他人,否则便是不如法,会给自己造成过失。

  第一,实非不实,就是要实事求是,所谓真实之语、诚实之语,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捏造,不能途听道说,更不能捕风捉影或者添油加醋。

  第二,要“时不非时”。检举他人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即策略),如果不分地点场合、不分时间,想到哪说到哪,即便是诚实之语,也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相仿的例子我们可以从生活之中找到很多,这里毋需多述。

  第三,要“义饶益非不饶益”,就是说检举他人,要从帮助他人、使他人改正错误,从而走得更高更远更好的立场去检举,而不是秋后算账、落井下石,甚至是告黑状、图谋给别人穿小鞋。说白了,就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出发点来检举他人。

  第四,“柔软不涩”,这里同样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有时我们需要用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有时轻轻点拔一下,用眼神、手势示意,用小纸条提醒,或者请别人捎个话,等等,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语句生硬,态度粗暴,即便我们用心再良苦,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功而返,弄不好还会埋下怨仇的种子。

  第五,要“慈心不嗔恚”。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这个世间圣人毕竟是稀缺资源,可谓亿里挑一。对于别人的过失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比如犯戒、毁戒),我们需要用一颗慈悲心、怜悯心来劝导他们、帮助他们。冷嘲热讽、阴阳怪气、虚情假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舍利弗继续问道:“世尊!被举比丘复以几法自安其心?”这里所讲的是被检举者应具备的正确态度。

  佛回答说:“被举比丘当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处得?为实莫令不实,令时莫令非时,令是义饶益莫令非义饶益,柔软莫令粗涩,慈心莫令嗔恚。”这里所讲的,就是被检举者对检举的内容以及出发点进行一些简单的审念。比如说对方讲的是不是事实,对检举时间把握的是否到位,是不是出于公心在帮助自己,语气怎么样,是不是在打击报复自己?经过审思后,应该努力改正,永不再犯。

  对于检举方而言,如果所检举的内容纯粹子虚乌有,“当以几法饶益令其改悔?”佛陀对此回答是:我们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方设法令其悔改。

  诚然,作为检举方而言,谁也不能保证他所检举的皆为事实,皆能奉行五法;而作为被检举方而言,即便是检举方五法并行,无可挑剔,也不能保证犯错者悉能虚心接受。在本经中,佛陀在舍利弗尊者的请益下,一一给予详细的解答。从现实角度出发,我觉得我们只能做到两点:第一,若要检举他人过失,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二,从过失者角度而言,对于他人的热心帮助,我们应虚心接受,由衷感激,哪怕是人家不能完全做到实事求是,甚至是毫无根据,我们也应调整心态,虚心受教。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完全适用于处理佛教僧团内部的矛盾与纠纷,毕竟大家都是同门手足,完全没理由搞什么“阶级斗争”。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对于那些顽冥不化的比丘,即“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不勤修学、不自省察、为命出家、不求涅槃”者,我们该怎么办呢?佛陀在此给出的答案是“不应教授,与共言语”,也就是“默摈”法,大家不要理会他,情节恶劣的,完全可以将其摈除出僧团。佛教的宗旨之一是“慈悲”,然而它绝不是毫无原则的慈悲,更不是滥慈悲。(10月5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八)~D 第498经(那罗揵陀经):本经叙述舍利弗赞叹菩堤之超绝。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八)~B 第492经~496经:此五经均为舍利弗尊者为诸比丘所说之法,故一并浅说。
 漫说《杂阿含》(卷二)~L 第50经(阿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G 第265经(泡沫经):本经以种种譬喻,说明..
 漫说《杂阿含》(卷八)~O 第228经(增长经):增长法与损灭法。..
 漫说《长阿含》(卷三)~C 四种沙门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N 1076经:本经叙述陀骠摩罗子请佛允许..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215)
 漫说《中阿含》(卷二)~A 一、善人往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1164经:本经思辨性比较强,主要阐述..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F 第591经:本经叙述有一位优婆塞于大会..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F 1137经与乞食法有关的话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四.将此一命布施给人[栏目:玉琳国师]
 法会读诵本 12.放生功德[栏目:法会读诵本]
 04-028《在家菩萨法》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修行要有智慧[栏目:仁焕法师]
 如何思维认识“暇满人身”[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01 地藏菩萨本愿经(唐实叉难陀译)[栏目:01 经典]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因果的真相 第十章(五)重要的不是得失,而是你对他人是否真的有帮助[栏目:因果的真相]
 第九章 回头的路 - 东初老人[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上班不能参加共修,可以自己单独修吗?[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