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经、536经(独一经):经中叙述目犍连尊者,从阿那律尊者处听闻四念处法。
本卷最后二经与前面诸经稍有差异,重点是讲述四念处。在本经中,四念处被誉为“一乘道”,即直证佛道的修习法门。阿那律尊者也很有神通,号称“天眼第一”。他在一静处进行禅思,思惟的内容便是四念处。他念道:“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四念处的内容是哪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身、受、心、法四观念处。四念处的功用是什么?“若于四念处远离者,于贤圣法远离;于贤圣法远离者,于圣道远离;圣道远离者,于甘露法远离;甘露法远离才,则不能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果我们远离于四念处,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也就是不能脱离生老病死而轮回六道。相反,如果“信乐”于四念处,则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清凉与安乐。
阿那律的念头被目犍连及时捕获,他“如力士屈伸臂顷”,一下子就来到阿那律的身边。他向阿那律请教“云何名为乐四念处”,阿那律回答说:“若比丘身身观念处,心缘身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如是,受、心、法念处,正念住调伏、止息、寂静,一心增进,是名比丘乐四念处。”
在536经中,目犍连就四念处的话题又问道:“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阿那律回答说:“若比丘于内身起厌离想,于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正念正知。如内身,如是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作厌离想、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住正念正知。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关于四念处的话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谈得较多,此处不再多述。(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