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B 第561经(婆罗门经):本经重点为阐述何为四如意足。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21

  第561经(婆罗门经):本经重点为阐述何为四如意足。

  有一次,有位婆罗门来造方阿难尊者,问他为什么出家?“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阿难回答说:“为断故。”那么“何所断”?阿难回答说是“断爱”;“何所依而得断爱?”断爱总得有个根据,有个倚靠,断爱的基础是什么?阿难回答说是“依于欲而断爱”。这个“欲”,是“愿望”、“发心”之义。阿难的意思是,要“断爱”,首先必须具备断爱的想法,有断爱的希望,否则断爱将会变成空话。

  婆罗门听后很是纳闷,心想这个“欲”乃是无穷无际的,而且种类很多,根本说不清道不明,“尊者阿难!岂非无边际?”可是阿难却说:“婆罗门!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婆罗门的意思是依欲而断欲(爱),是不合道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比如说,“我们希望断除我们的希望”这句话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它自相矛盾。我觉得婆罗门自己可能觉得他的疑问是成立的,事实上他没有领会“欲”与“爱”二者的本质区别。阿难举例道:“婆罗门!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回答是肯定的;“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回答是“如是,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那么,“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回答是“如是”。

  在这里,阿难通过这样一个例证,得到的结论是:首先必须具备某一愿望或目的,比如说到精舍的目的是为了释疑,这本身也是一种“欲”,但这种欲对我们并无大碍;相反,对我们还会有好处,它会使我们趋向于善,趋向于求真求美。一旦我们达到了善,求得了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原先的那个“欲”还存在吗?自然不存在了。阿难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婆罗门没有搞清楚而已。

  为了更明白地阐述这个道理,阿难讲述了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四种禅定的方法,也就是“断爱”的方法,分别是欲、精进、心、思惟四种。欲是一种原动力,是一种初始愿望,即对于断爱求禅定的愿望;精进是将这种愿望化为实际行动,勇往直前,精进不已;若能精进。所愿皆得。第三是心定,即进入一种思惟审虑的过程,逐渐进入某种禅定的状态;第四是思惟,思维彼理,心不散驰。如此一来,断爱目标自然可达。(11月23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C 第562经(瞿师罗经):本经叙述何谓世间说法者、善向与善到。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阿难尊者之间的问答语录。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A 1145经至1150经,此六经重点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四)~L 第101(人间经):本经所阐述的是佛陀的庄..
 漫说《中阿含》(卷十)~I 十四、涅槃经
 漫说《杂阿含》(卷五)~H 第110经(萨遮经):本经叙述萨遮尼乾子欲..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G 第727经:本经叙述佛陀在病中嘱咐阿难..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L 1009经叙述佛为天子演说“心”的作用..
 漫说《杂阿含》(卷三)~B 第61经(分别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A 第455经(想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G 1116经叙述天帝释向佛请教佛法。..
 漫说《杂阿含》(卷四)~I 第97经(乞食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中的圣地—菩提伽耶[栏目:传喜法师]
 《六祖坛经》第六讲[栏目:崇慈法师]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栏目:祈竹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六二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南海放光—陶士衡[栏目:文殊菩萨·感应录]
 20 但愿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栏目:本性法师]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唐仲容)[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讲话[栏目:觉世论丛]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