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G 568经:本经主要叙述质多罗长者请教迦摩比丘有关“行”等一些问题。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02

  568经:本经主要叙述质多罗长者请教迦摩比丘有关“行”等一些问题。

  一、有关“行”

  1、问:“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答:“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口、意三业。

  2、何谓身行、口行、意行?

  答:出息、入息(呼气、吸气)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

  3、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想、想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质多罗长者补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二、寿、暖、识

  问:有几法——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寿、暖、识三者,是组成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如果此三者一旦失去,就成了被舍弃的纯“物质”的东西,等同于荒冢间的“木石”。寿为命根,暖指体温,识指六识。

  三、死、入灭、正受

  1、问:若死、若入灭尽正受(入初禅以上的禅定,为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暖寿,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来正受差别之相。

  2、云何入灭正受?

  答: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3、如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4、云何为出灭正受?

  答:出灭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当出正受。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5、起灭正受者,何法先起?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答:从灭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

  6、入灭正受者,云何顺趣、流注、浚输?

  答:入灭正受者,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注:顺趣为随顺地流向,流注即流向,浚输为疏通渠道。

  7、住灭正受时,为触几触?

  答: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

  8、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

  答:入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与观。

  在本经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死亡与入灭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论点。同时,我们也知道,如果要修习禅定,就必须修心止与观二法,这也是中国天台宗的修行法门的两大基石。当我们一旦进入到禅定(正受)状态,由六根对六境所产生的六触也就消失了。因此,本经中虽以一问一答方式,但是其中却向我们传递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佛教根本理论。比如说,“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起灭正受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这些都是为后期的部派佛教甚至后来的大乘佛教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经中所阐述的理论十分抽象,没有禅定修习体验者,是根本弄不彻底的。(11.29)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H 569经、570经:此二经都是梨犀达多尊者回答质多罗长者的提问。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F 566经~575经:此十经均叙述质多罗长者的一些事迹,故一并叙述。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M 987经:佛陀对弟子们说,“我于二法依..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G 1221经:本经叙述尼拘律想尊者因病般..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八)~B 二、须闲提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E 1215经、1216经:如前所述,婆耆..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C 1180经:本经叙述佛陀至婆罗门长者大..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H 979经:本经叙述须跋陀罗尊者在佛陀将..
 漫说《杂阿含》(卷一)~D 第15经:核心议题是“五阴为结使”..
 漫说《杂阿含》(卷九)~I 第242经(知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F 1218经~1220经:此三经是婆耆舍..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E 第464经(同法经):本经阿难诣诸上座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离贪 Banishing Lust[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生死轮回 前世今生[栏目:妙境法师]
 君主法规论[栏目:索达吉堪布]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五[栏目:达照法师]
 通往自由与智慧之路 二 混乱的生命或是安祥的生命[栏目:隆波通禅师]
 佛教的天堂和地狱的观念[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八章 辩音菩萨章[栏目:清净法师]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栏目:清净法师]
 儿童教育专家释戒傲[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四章 妄心生灭迷失本性之三[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