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 亲近善知识
 
{返回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30

  第五 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的作用,就是来不断地梳理,我们自身处理不掉的一些行法障碍,这样能证得现前三昧。在我们还没有解决自己的法则问题、生死问题之前,是太需要善知识了,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教诲有两种,都可以成就此三昧法义,一是传乘教诲,即依经教故,除诸疑难,令人安乐于法则之中;二是亲证教诲,即把诸修行善巧直接表现给现缘有情,令其安住于法中而得度脱。

  善知识难遇故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若真遇到有法之师,不能舍,舍师之过是很大的。有法是什么?就是能令我们得到法的安住和喜悦,令我们消除疑虑和轮回的烦恼根源,否则就是无法。所以,过去说师有四类:最好的是“有法有食”不仅给予法,还提供衣食安住环境,比较好的是“有法无食”;第三类是“无法有食”;最后是“无法无食”。如果遇到有法教导我们、有法成就我们之师,都不应舍,应该恭敬供养,而不能依后两类,否则就太苦了。

  《般舟三昧经》中有侍师十年的说法,其实就是去除骄慢与对歭心智,以恭敬心爱乐守护。现在人多有“背于师长,好于孤游”的现象,受了戒或学佛有一点东西后,就找种种理由、很“恰当”的理由离师,因随心所欲而无法延续法身慧命,多生迷茫。

  若没有清晰的传承来源,就会对法有疑虑。妄想心中生出的总是对待,就会一会儿信,一会儿又产生疑虑,而传承就是无疑抉择。另外,没有亲证也会产生疑虑。为了消除这两种疑虑,所以需要讲传承,需要有所证。现在人学佛不太重视这两点,而比较重视“我认为”、“我喜欢”、“我不喜欢”……这都是业习,其结果多是不能持续,多带来疑虑和烦恼。若有传承、有亲证,这个问题就消除了。

  我们若于法有传承、有亲证,就不为天魔外道所动摇,即无有疑虑、无有畏惧。就远离了对歭。若今天说信,明天又怀疑了,那就不具信根力,而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当时的变异感受罢了。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返回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六 尊敬善师视如佛
下一篇: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四 常精进 勿懈怠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十五 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四十一 于诸物心中不染著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七十 至心回向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十七 一切诸求皆当断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二十四 不求名闻及利养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六十四 善能堪忍无嫉妒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四十八 禅中不受味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六十 断绝淫欲弃愚痴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十二 莫行两舌离分他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五十 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十五)[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Abbreviations[栏目:The Buddha's Ancient Path]
 07-071空性的智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栏目:禅林衲子心]
 怕财富贬值被盗[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点亮心灯[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持戒的方法 节录[栏目:戒律学研究]
 菩萨六度万行[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罗汉的现象界—唯见四大种性[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共修开示[栏目:果硕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