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的作用,就是来不断地梳理,我们自身处理不掉的一些行法障碍,这样能证得现前三昧。在我们还没有解决自己的法则问题、生死问题之前,是太需要善知识了,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教诲有两种,都可以成就此三昧法义,一是传乘教诲,即依经教故,除诸疑难,令人安乐于法则之中;二是亲证教诲,即把诸修行善巧直接表现给现缘有情,令其安住于法中而得度脱。
善知识难遇故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若真遇到有法之师,不能舍,舍师之过是很大的。有法是什么?就是能令我们得到法的安住和喜悦,令我们消除疑虑和轮回的烦恼根源,否则就是无法。所以,过去说师有四类:最好的是“有法有食”不仅给予法,还提供衣食安住环境,比较好的是“有法无食”;第三类是“无法有食”;最后是“无法无食”。如果遇到有法教导我们、有法成就我们之师,都不应舍,应该恭敬供养,而不能依后两类,否则就太苦了。
《般舟三昧经》中有侍师十年的说法,其实就是去除骄慢与对歭心智,以恭敬心爱乐守护。现在人多有“背于师长,好于孤游”的现象,受了戒或学佛有一点东西后,就找种种理由、很“恰当”的理由离师,因随心所欲而无法延续法身慧命,多生迷茫。
若没有清晰的传承来源,就会对法有疑虑。妄想心中生出的总是对待,就会一会儿信,一会儿又产生疑虑,而传承就是无疑抉择。另外,没有亲证也会产生疑虑。为了消除这两种疑虑,所以需要讲传承,需要有所证。现在人学佛不太重视这两点,而比较重视“我认为”、“我喜欢”、“我不喜欢”……这都是业习,其结果多是不能持续,多带来疑虑和烦恼。若有传承、有亲证,这个问题就消除了。
我们若于法有传承、有亲证,就不为天魔外道所动摇,即无有疑虑、无有畏惧。就远离了对歭。若今天说信,明天又怀疑了,那就不具信根力,而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当时的变异感受罢了。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