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99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你越是对身体(自己)百般珍爱、呵护,总是惯着、顺着,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腐朽不堪。
  
  一切法都是如此,你越承受不了,就越不敢面对。比如,很多人为了身体或者为了自己,总说“不能吃凉的,要吃热的。”“不能穿薄的,要穿厚的。”结果稍微吃点凉的,肚子就坏了;稍微穿少点,就感冒了。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就总惯着身体,以前没有那么多事,现在事儿越来越多了。不能这样,否则事儿特别多。你越这样做,身体就越弱,越变成没有抵抗力的一种东西了。所以,不要总这样惯着自己,顺着自己。
 
     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了,不能总顺着烦恼和习气,要去对治它们,学会放下,学会勇敢。要思维“我可以”“我来做”“我来承受”……在前面讲过,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应得的,没办法,自己该承受的必须要承受,自己该面对的必须要面对。不仅要承受自己的痛苦,还要去替他人、替众生承受痛苦,“我来代受,我来代替!”就要学会这样。这样身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我们都希望自己富裕一点,希望自己条件好一点。其实你越富裕,你内心的贪心、欲望可能就越大;你条件越好,身心可能会变得越弱。
 
  有些人总依赖别人、依靠他人,一旦身边没有人了,一旦没有人来帮助了,就觉得很无助,就觉得完了。有什么啊?尤其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了,要学会独立,学会自立。“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一个人来承办、面对,我不依赖别人,不依靠他人。众生可以依赖我、依靠我,但是我不依赖众生,不依靠众生。不用说众生了,连佛菩萨我都不依靠。”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总依靠上师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哎哟!上师加持我;哎哟!佛陀加持我。”有这种依赖性。其实,你越依赖上师、佛陀,事儿就越多。应该思维:“我已经皈依佛了,我已经皈依上师了,让我来保护佛,保护上师;让我来照顾上师,照顾佛;我要替上师利众,我要替佛陀利众。”这才是对的!
 
  我不是说过嘛,要稳重,要勇敢,不要慌。遇到事情了,稳重一点,不管面对什么,勇敢一点,没有事。你不把它当事,它就不是事。天没有塌,地也没有陷,一切都会好的,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因为佛的智慧、上师的智慧是圆满的。首先稳定心态,再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了。无论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勇敢一点。若是这样,什么事都不是事。

  我们是学佛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对自己客气了。如果你不学大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要学大乘佛法,就要开始学做菩萨了。我们天天发菩提心,天天在佛面前发誓。既然已经发菩提心了,那就是菩萨了,你就要做菩萨了。你学做菩萨,不是要别人来保佑你,而是你要去保佑别人;不是让他人来利益或帮助你,而是你要去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你不是想做菩萨吗?就要这样做。
 
  本来没有什么事,但是因为你自己太自爱、太想保护自己了,所以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烦恼。你为什么要这样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呢?

  真的,我再跟大家说一遍:作为修行人,要稳重,要勇敢,不要心慌意乱,手忙脚乱。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若是你能稳重,问题就好解决了,就没有事了。一切本来都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觉得很可怕,甚至天塌了、地陷了,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觉得根本没有余地了一样,这都是你的幻觉。
  
  有时候,人的心一乱,这样一胡思乱想,就会有这种感觉。比如,之前也是在某个地方,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事,但是后来别人一说这里有鬼或者闹鬼,自己心里开始胡思乱想,一执着,就觉得真的有声音了,有动静了,然后就害怕,根本睡不着,甚至呆不住。若是真有这些事,那之前怎么没有呢?都是心嘛!这是举个例子。
  
  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自己吓唬自己的,都是自己没事找事造成的。即便就像现在这些世人所说的“天塌了!地陷了!”那又有什么啊?比如说结婚、离婚,有的人说“结婚是人生大事!”现在这个年代,结婚、离婚比吃一顿饭还容易。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随便,这算什么大事?若是以前,那肯定是大事,现在就不是大事了。什么都是这样的,都是自己的心。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若想:只要承办所有欲妙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如此堕落下去,那么它的欲望无有止境,无法满足,即便整个大地上的所有财物还不能予以满足,那谁能满足它的所有贪欲呢?本来无有承办欲妙的能力却想承办,依此而苦恼、疲惫、嗔恨等,由于愿望未得以实现或不满足而大失所望,生起忧愁。
  
  人就是这样,贪心、欲望无止境,拥有的越多就越贪。刚开始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这个时候就想:若是身上有几万块钱,解决了吃住等问题,这样就满足了。但是一旦身上有了几万块钱,就想有几十万了,几万块钱远远不够。一分钱也没有的时候,几万块钱对他来说真的够了,因为这个时候贪心小,欲望小。一旦有了几万块钱时,就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增长了,欲望高了,这个时候的目标是几十万,觉得有几十万就够了。然后为了这几十万劳累、奔波,历尽千辛万苦。等挣到了几十万的时候,又觉得不够了,这个时候想的是几百万,觉得有几百万就够了。等真有了几百万,又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和欲望又增长了,这个时候又想要几千万、几个亿;真有了几个亿,就想要几十个亿、几百个亿……凡夫世人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若是真正能知足少欲,几百块钱也觉得够了,也会满足。但是,知足少欲不是谁都有的,那是通过修行最后要达到的境界。若是不知足少欲,可以说没有修行;若是没有修行,有了几个亿,还想有几十个亿,甚至有几百个亿、几千个亿……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永远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可能想不到:“不可能吧?几百个亿还不够啊?几千个亿还不够啊?”这个时候他的贪心和欲望更高了,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
  
  人就要学会知足、学会少欲,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就行了。人要学会一切随缘,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都是缘聚缘散,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来去、生灭、高低、贵贱,可以说都是缘起法,都是无常的,也可以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说,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谁能满足他的欲望呢?没有人能满足。凡夫世人都是这样,最终还是大失所望,最后还是在忧愁和烦恼当中离开这个世界。所谓的世界首富、大明星里也肯定有很多佛菩萨再来,肯定也有有修有证的人,这都不用说了。
  
  大家要学会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说要穿破的、吃烂的,不是非要住山洞,不是必须要住森林。所谓知足少欲,就是有多大福报享受多大福报,无论怎样都很开心,很快乐,很轻松,很自在。
  
  若是知足少欲了,住别墅、住平房真的没有差别。修行人不是必须要住平房,修行人也不是必须要住别墅,住哪里都一样。有福报就住别墅,住别墅也很轻松自在,很开心快乐,一点儿都不影响心情,一点都不影响自己的内心。别墅算什么啊?别墅又怎么了?就是几块石头嘛,最后还要留下来,没有什么啊!修行人住平房也行,也很开心快乐,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修行人,特意住平房,特意住小小的房屋,那也是执着。
  
  若是执着,若是装模作样,无论怎样做都是一样的。装富人、装穷人有什么差别?装贵人、装贱人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都是装的。“我不能在高处,我要在低处。”这也是装的。所谓“不能在高处,要在低处。”这讲的是心态。不用特意求在高处,也不用特意求在低处,一切随缘。让你坐在高处就坐在高处,心里没有一点傲慢心等烦恼;让你坐在低处就坐在低处,没有一点嫉妒等烦恼。这就是境界啊!想修行就要这样修。
  
  怎么装都是一样的,装清净也是装。有的人就装清净,认为自己很清净。其实,真正的清净还用装吗?若是清净,怎么都是清净的;若是不清净,怎么都是不清净的。清净还是不清净,主要是看内心,并非看外表。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当人无所求的时候,福报无有穷尽,内心有满足感,这才是最大的富有。若是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但内心里没有满足感,你还是个贫穷者,一无所有。若心里真正有满足感,不是装的,那么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当你的心态放下的时候,才是清净的;若是放不下,怎样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要学会放下。我们有一句法语:你把自己的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你把自己的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这是我说过的话,自己过后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说出来的?含义很深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恐怕你们不明白,不接受啊!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在这两句话里包括了一切。现在有些人说要学这个、修那个,有的说要修加行,有的说要修正行,有的说要磕头,有的说要念咒中之王百字明,也行,先这样做吧。其实,仅这两句话就够了,若是真的吃透了,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办法啊,都是擦肩而过。
  
  佛法是谁学谁得,谁修谁得。谁有善根、福德,谁就能成;若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就不能成。如果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算了,没有办法。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是你自己,我不会烦恼,我不会痛苦。真的没有什么,谁埋怨谁啊?我讲得这么好,我传的法这么好,若你们不明白,也不学,这也没有什么。其实埋怨大家或者批评大家,这是错误的。
  
  既然把话说出去了,肯定有意义,但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缘的众生在哪里,这句话就能在哪里起作用。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世间的快乐越增长,对身体越好,对自我的贪心就会越重,所以别给它欲乐的机会。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不要贪执自己最喜欢和最贪爱的东西。当你不贪恋或者不喜欢、不执着的时候,这叫“真妙财”,即圣财。
  
  《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一切的恐怖都是因为我们贪爱身体产生的。这个身体就是个不净物,也是一切恐怖的来源、根本。身体是依靠心的牵引才活动的,如果没有心识来牵引,它就不能动。当它不动的时候,就是又脏又可怕的尸体了,如棺材里的尸体。不用说见到尸体,当我们见到棺材时,就会觉得心慌,甚至觉得很晦气。
  
  这具尸体之所以能活动,能走,说话,跟你一起聊天,一起生活,这都是因为有心(灵魂)的牵引。一旦灵魂离开了,没有心的牵引了,它就无法活动,不能说话,不能走,不能跟你聊天,也不能跟你在一起生活了。灵魂是灵魂,尸体是尸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这二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关系。因此,这个身体有什么可贪着的?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最后,这个身体火化后,又变成了一堆灰。为什么把它执为我?为什么要为了它而让自己受尽折磨呢?这值得吗?
  
  大家要好好想想,好好思维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对治贪心、贪欲,才能对治我执,否则不可能。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无论是活,还是死,这个虚假的身体又能对我做什么呢?这样仔细分析,以智慧观察,它和粪便没有差别。若是你非要把它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粪便也执着为我呢?对这样的一个身体,为什么不遣除将其视为“我”与“我所”的慢心,也就是我执我爱的心呢?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你所珍爱的这个身体,你所保护的这个身体,它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啊!为什么要这样呢?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这个身体和那颗树没有什么差别,你为何要对这个身体贪执、嗔恨呢?
  
  身体和大树这二者有什么差别?我们把这个身体视为“我”、执着为“我”了,而没有把那颗大树视为“我”、执着为“我”,仅此而已。你为什么不把那些不净物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大树执着为“我”呢?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孤独地狱的众生把树执着为“我”,当有人砍树、锯树的时候,他就觉得痛苦。
  
  其实,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没有什么可恨的,它和你没有关系。在前面也讲过,灵魂就像游客、旅客,这个身体就像旅店,旅客临时凑和住在这个旅店里,二者就这么个关系而已。当旅客离开了,他和旅店就没有关系了。自己的心识(灵魂)和身体二者就是这种关系,你把握好这种关系就行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自己很精心地珍爱、保护这个身体,其实这个身体最终就是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
  
  你这样百般珍爱、保护这个身体,一会儿说“不能冷”,一会儿说“不能饿”,连他人随便看一下都不行,更不用说碰了。但是到最后,身体和心识已经分开了,它就是那些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而已,你为什么还要这样珍爱、保护它呢?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既然这个身体既无贪心,也无嗔心,你为何要苦苦地贪爱它呢?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什么样的诋毁能令身体嗔恨?什么样的赞叹能令身体喜悦?既然身体无有心识,有人诋毁它,它不会生嗔恨心;有人赞叹它,它也不会欢喜。它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反应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为了身体而费力取舍赞毁呢?真的不值得,不应该啊!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有人喜欢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他喜欢我的身体,就可以保护我的身体。”所以你把他视为朋友。若是这样,众生都一样爱自己的身体,都一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那你为什么不喜爱这些众生呢?
  
  你为什么把他视为朋友呢?“因为他喜欢我。”喜欢你什么?“喜欢我的身体呗。保护我,就是保护我的身体呗。”他既不可能喜欢你的心识,也保护不了你的心识,他只能喜欢你的身体,只能保护你的身体。若只是因为他喜欢你的身体,保护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然后去帮助、利益他。那么,一切众生都一样,都是爱自己的身体的,都是能保护自己的身体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把一切众生视为朋友,去帮助或者利益他们呢?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贪欲心、执着心都是轮回的因,都是痛苦的根。所以,之前讲的都是对治贪欲,尤其是对治我执的方法。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不值得贪。它原本就是个虚假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就是个假象而已。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贪欲了,也不会执着了,这样也就断掉了痛苦的根、轮回的根。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
  
  虽然这个身体过患多,是个不净袋,但若是你会利用,它就会变成如意宝。若是你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众生,用它来承办利益众生的事,你就可以令自己解脱、圆满,获得圆满的果位。若是这样,它就成为如意宝了。
  
  那么,这个身体到底是不净袋,还是如意宝?就看你自己的心。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怎样利用它。若是你真的会利用,它就是如意宝;否则,它就是不净袋。
  
  我们现在发愿要利益众生。我们先要放下自利,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利他。没有了欲望,才有真正的愿望。欲望是轮回的根,愿望是成就的根。如果对世间的贪心和欲望都没有放下,就别说利益众生了,这是不可能的。
  
  对世间没有贪心、欲望,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才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我经常强调,先修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发菩提心。我要求大家注重学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五内加行,才能真正成就。否则,没有用。
  
  现在有人说:“我要完成加行的数目,我得修完加行啊!”什么叫“修完加行”?仅仅完成这个数目有什么用?欺骗的是谁啊?还是自己嘛。虽然念完了十万遍百字明,但是业障不仅没有消,甚至还增长了;虽然念完了十万遍发心偈颂,但还是自私自利……这样做有什么用?真的,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刚开始在汉地弘法的时候就讲过,不要追求数目,要保证质量。数量不重要,质量最重要。我觉得若是没有出离心,修什么都是空中楼阁,真的。所以,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出离心是最重要的。
  
  你发慈悲心、利益众生,我没有说不好,也说“好”。但是,这个慈悲心不是谁都可以发出来的,利益众生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没有一定的能力就去利益众生,这不叫利益众生,而叫伤害众生。也许你不信服,“怎么能是伤害众生呢?我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念这个咒、念那个咒,不好吗?”不一定,真的不一定,你这是利益,还是伤害不好说。若是以盲引盲,就是伤害,不是利益,这是害己害他。
  
  慈悲心不是谁都能够发出来的。我在讲加行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首先要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若是没有深信因果,没有深信轮回,不会有四无量心;若没有四无量心,不会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是对有些人而言,我怎么说都没有用,我也没办法。你这样做,还想成就,就犹如海里捞针,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这不是着急的事,要学会放下这种心态。佛讲的是心态,别总想这个,想那个,总求这个,求那个。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是不会成就的。珍惜自己的缘分,珍惜自己的福报,把心态放下来,尽量学会安住。法都是殊胜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福报。福报不用再去求,缘分不用再去追,这就是缘分,这就是福报啊!珍惜缘分吧,珍惜福报吧!若是你总是觉得还要去求,那就没有办法了。我是怕你耽误你自己,如果你不接受,我也没有办法,这也不是勉强的事,总而言之,一切随缘!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愚行足堪厌”:仔细一分析观察,贪执愚夫无义的行为真的是“足堪厌”。
  
  “今当随圣贤”: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不能跟世人学,跟凡夫学;不能跟世人一样,跟凡夫一样。此处“圣贤”指的是菩萨、佛。若是真的想学佛修行,就彻底跟菩萨学,跟佛学。凡夫和佛菩萨是两种思维、两种境界,思维方式不一样,境界不同。也许二者在身份上没有差别,外表上没有差别,但是思维方式、境界绝对是有差别的,寂天菩萨已经对此讲得很清楚了。佛法广大奥妙,但是寂天菩萨慈悲,以又简单、又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圣贤看人、看事、看物肯定是不一样的。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忆念佛的教义,也可以说是寂天菩萨的教义,再也不能放逸,精进努力地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昏沉、掉举、贪欲、疑惑、嗔恚。
  
  若是真的明白了,就要与这些划界限,现在就要跟佛学,跟菩萨学了。忆念佛的教言,忆念菩萨的教言,不放逸,精进努力去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修三摩地,也就是禅定。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从现在开始,就要像大慈大悲的佛菩萨那样断绝一切罪过,坚韧不拔地奉行一切善法,夜以继日,精进不怠。若是不这样精进努力学修,什么时候才能解脱痛苦呢?自己的痛苦何时才能完结呢?一定永无终止。
  
  大家自己看吧,若是还想接着痛苦,还想轮回,就不说了;若是再不想轮回,再不想痛苦了,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现在就要乖乖地听从寂天菩萨的,没有别的选择了!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为除诸障故”:“障”指的是烦恼障、所知障。若是要彻底毁坏二障,就要依靠人无我、法无我两种智慧,要有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的智慧。证悟人无我的智慧,是对治烦恼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是对治所知障的。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这两种智慧能对治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里说的人无我、法无我也是第九品《智慧品》里要讲的内容。
  
  “回心避邪途”:心避开欲望、分别等邪道。若是有了这两种智慧,两种障碍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专注真实善法所缘,恒常修持禅定。
  
  禅定是基础,之前讲的主要是禅定,也就是寂止;第九品《智慧品》要讲智慧了,也就是所谓的胜观。寂止和胜观要双运,才可以对治烦恼,对治所知障。前面讲了世俗菩提心,接着要讲胜义菩提心。这段偈颂也是两品之间的连接文,起连接作用。
  
  第八品禅定(静虑)讲解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七)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一)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十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真的爱家吗[栏目:仁焕法师]
 沸腾的水煮透命运人生[栏目:心静自然禅]
 柏林禅寺晋院法语[栏目:明海法师]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栏目:万行法师]
 应对举止之间,你应该能够运用得很贴切[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念佛临终往生慎要(了愿)[栏目:净土宗文集]
 造像地狱救双亲[栏目:圣像灵异篇]
 顺逆中的考验[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曾经在承天禅寺的公布栏,看到这个世间有伪经,请问要如何处理这些所谓假的经典?[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般若摄颂释 第二十九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