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五)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89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只有自己喜欢寂静处,才会去寻找寂静处,依止寂静处。所以,首先要明白依止寂静处的功德,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否则,不会去寻找寂静处,也不会依止寂静处。

  壬一(于静处生欢喜)分四:一、向往静处之友伴;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三、向往静处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在自己没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的时候,还是要寻找如山洞、森林等寂静处。在这样的寂静处,以各种鸟类、野兽、草木等为友伴,它们不会说是非,也不会搞是非,就没有“刺耳音”,这样自己的内心也容易平静。

  若是在红尘,跟凡夫在一起,经常会听到自赞谤他等很多是非,这些“刺耳音”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的修行。所谓的“刺耳音”,也包括绮语、恶语等,泛指那些会令自己受到影响,心容易散乱的话题。

  尽管应当依止山洞或森林等寂静处修行,但是先要有足够的闻思,这样做才是比较如法的。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没有足够的闻思,没有生起真正的定解,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到山洞、森林,或者寺院,去闭关修行。有些人到了寺院,也不愿意闻思,就想闭关或者禅修等。其实,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真正到山洞、森林、庙里闭关修行时,不用再背那么多书,不用再背那么多仪轨,对这些应该都了如指掌,已经有一定的定解了,才可以这样做。有的人就喜欢闭关修行,但是如果你不明佛理,也没有任何定解,这样直接闭关修行没有多大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成就。还有些人不闻思就打坐修法,这样做也没有多大意义。

  必须要有足够的闻思。我们经常说闻慧、思慧、修慧,先有闻慧、思慧,最后才有修慧。若是没有闻思,不会有修慧的。在有正确见解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所谓的修行,否则是不会有的。仅仅口头上念念咒,念念佛号,这不叫修行,因为你内心里没有生起正见,没有生起定解。

  首先你要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见解。圆满次第有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指的是大空性,刚才讲的就是无相圆满次第。你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不离圆满次第的,圆满次第也是不离生起次第的。即使你已经观出坛城或本尊,有那种境界,但若是你没有证悟大空性,没有空性的见解,这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最后都会成为邪魔外道之类,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现在有些人说“修本尊法嘛,可以直接念一些咒,直接观坛城或者本尊……”也有这样进行修持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圆满次第的摄持,只观佛、观本尊,尤其是观那些愤怒本尊,不但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反而会变成恶魔。出现这种情况的不乏其人,这都是很不好的。如果仅仅修生起次第,要真正修到那种境界也是非常难的,即使通过努力、精进修行而达到了,若是没有圆满次第的摄持和基础,容易变成恶魔或者鬼之类的。所以你想真正成就本尊、成佛,必须要在空性的境界中才会有这个结果,否则是不会有的。

  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佛号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因果正见、轮回正见、无我和空性的见解,只念佛号,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所以,大家要先明理,在相续中生起定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有这些定解,没有疑惑,已经很坚定的时候,可以到山洞、森林或寺院闭关,依止这样的寂静处去修炼。在有一定的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红尘,回到世间,利益众生。否则,你总是在山洞、森林或者闭关修行,也利益不了众生。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自己明白佛理以后,若是有机缘,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可以到森林、山洞或清净的寺院闭关修行。到了这些殊胜的寂静处,以动物作为友伴,内心自然就能安静,就能欢乐。

  自己先了解依止寂静处的功德,然后对寂静处、对这样殊胜的修行场所有向往或欢喜心,心里就有这种渴望:“我什么时候能到寂静处啊?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鸟、野生动物、草木等作为自己真正的友伴啊?”

  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

  我在前面也讲过,若身边多了一个凡夫,肯定就多了很多烦恼,同时也会增长很多痛苦,所以没有什么意义。自己到了寂静处,没有凡夫做友伴,也就没有这些是非,可以把鸟类、野兽、草木作为自己真正的友伴。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这是向往寂静处之住所。到森林,坐在大树下;到深山,住在岩洞里;“无人寺”指清净的寺院。到了这些寂静处,抛弃以往的家庭等尘世,不再眷恋。

  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就不能再有眷恋,不能再有牵挂,不能总想着世间的事,总牵挂着这些亲人。反之,若仅身寂静而心不寂静,这样还是不寂静的。既然自己已经上山了,甚至在寺院剃度出家了,该放下的应该彻底放下,一心学佛,这是很重要的。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什么时候我才能一无反顾、无有挂碍居住在谁也未执为我所、天然广阔的地方,不依赖任何人而自由自在地修行,无牵无挂。

  癸三、向往静处之受用:

  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自己心里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居住在寂静处,只有基本的资具,比如说三法衣(五法衣)、钵等。吃的是一些植物等,穿的也是别人用过的,甚至不穿衣服都是可以的。

  以前,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的时候,没有穿的衣服,无忧无虑,无烦恼,不用防盗,不用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现在在寺院,也算是依止寂静处,但是大家所拥有的资具是很丰富的。

  癸四、向往心之功德:

  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什么时候我才能到尸陀寒林(如天葬台等),看着那些尸体,心里如是观想:他人以前的骨骼、扔在尸陀林的尸体,与我的这个身体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最终坏灭之有法,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物。

  这样观想,可以断除对身体的贪着。

  壬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自己的灵魂离开肉体以后,这具尸体被扔在尸陀林中,因为腐烂而散发出臭气,连那些狐狸、柴狼等众生都不愿接近,更不用说其他人,包括我们的亲人了。

  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


  这个身体生下来的时候就是骨肉相连的,但最终也会支离破散,其他那些亲朋好友相互别离,就更不用说了。

  身体不值得我们贪恋,我们身边的这些亲朋好友也不值得我们贪恋。所以,要放下对身体和亲朋好友的贪恋。如果不贪恋,利用这个人身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通过这些亲朋好友,也可以利益很多众生,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但若是贪恋这些,就是没有意义的。

  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生的时候是孤身一人,死的时候也是孤独一人,我的痛苦他人无法代受,即便是亲戚朋友也无法代受,只有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障碍善法的这些亲友又有何利益呢?

  若你总是牵挂这些所谓的亲朋好友,总跟他们在一起,就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也会影响自己承办究竟的利益,所以这些亲朋好友、家亲眷属都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譬如,行途中的旅客们不会执着暂时的落脚处。同样,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亲友,也都是暂时的。我们的身体是暂时的,就像旅店;我们的神识是暂时的,就像游客。我们的亲朋好友,也是暂时的。今生是亲朋好友,但不可能永远是亲朋好友,来世可能就会变成仇人、敌人等;今生的仇人、敌人,到了来世,可能会变成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住所,所拥有的财产也同样都是暂时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当断除对这些的贪着。

  壬三、教诲依止静处:

  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


  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应该趋往寂静处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个人扛起我的尸体,送到尸陀林就可以了,没必要有很多亲朋好友围着大哭。

  世间人都希望自己有病的时候,甚至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儿女、亲友都在身边围绕着,伤心、难过地大哭。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时是不希望身边有人,尤其是不希望身边有这样伤心、难过的人,因为到那个时候这些都是障碍。

  现在很多出家人总是担心:若自己生病了,身边没有人照顾怎么办;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人管怎么办。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特别希望身边没有亲人,没有人。有病了,谁也不知道;死在山洞里了,谁也不知道,这样可以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受到干扰。

  世人总是积累财产,希望有好房子,希望有很多钱,希望有人陪伴,其实到临终的时候,这些都是障碍。若是能放下也没有什么,但放下是非常难的,没有一定的修行,没有真正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放下。也许你认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你可能想不到,到那种关键的时刻,放下非常难,根本不可能放下,这样这些就会变成一种障碍。

  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临终的时候,身边的人应该越少越好,这些受用越少越好,否则到时候都是障碍。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与谁也不亲,与谁也无怨,只身一人居于寂静处,亲戚朋友等看待我好像早已死去了,这样一来,即使在真正死亡时也无人忧伤。

  一个人在深山里,病了没人知道,死了也没人知道。无论你是小乘修行人,还是大乘修行人,这个精神必须要有。虽然一个大乘修行人可以不远离闹市,但是必须要有这种精神,也可以说必须要有这种境界。这样,你肯定不会有“有没有人管我”的顾虑了。

  现在有的人为什么不敢出家?山下也没有什么牵挂,自己完全具备出家的条件,但是却不肯出家,为什么?就是怕出家了,有病了谁管?死了怎么办?若是你心里真的有这些顾虑,说明你还不具备出家的资格,你不出家也是对的。尽管这些顾虑是多余的,但是它说明你心里还是放不下。

  其实,这些取决于自己的福报。无论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若是你有这个缘分,到时候一定会有人照顾你,一定有人管你的;若是你没有这个福报,你有几十个儿女也没有用,到时候一个也不会在你身边,你还是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更痛苦,更怨恨:“我养育了这么多儿女,但是到关键的时候,最需要人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你若怀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真的完了,这样还不如没有孩子,还不如没有养育过他们。尽管没有孩子,但是自己有这个福报,身边有人照顾,那时你心里肯定更快乐或者更感恩,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下,在这种感恩的心情下,离开这个世界,那多好啊!

  我经常讲“要活在当下”,意思就是没有必要想那么多,没有必要想过去的事、未来的事。把握当下,让自己活一天快乐一天。若是这样过日子,这样活着,是最明了的,也是最自在的。也许世人会认为,天天没心没肺、傻呼呼的,活得很糊涂,活得不自在;其实并非如此,智者谓之“傻人有傻福”。

  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临终前,身边没有人干扰,内心也没有牵挂,我也不会有因见到忧伤者而心情不悦,因此就能想到佛和菩萨,就能忆念佛、菩萨了,不会因他人干扰而内心散乱。

  作为学佛人,对佛菩萨并非没有丝毫的信心,但若是身边有这些人,一受到他们的干扰,就无法忆念佛菩萨了。有些人一心念佛,特别想往生,但若是临终时,身边有这些人,自己心里没有放下,念佛是很难的。阿弥陀佛肯定会来,但是你自己无法能够念佛,也就没法跟佛相应,没法知道佛的到来,没法得到佛的接引。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所以,应当只身一人住在环境优雅、琐事鲜少、舒心悦意、能息三门一切散乱的林间。

  自己若是能依止寂静处的话,心情自然就能愉快,内心自然就能平静,这些分别念、妄念自然就会息灭。

  这里讲的都是寂静处的功德,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身要远离愦闹,依止寂静,这是修静虑、修禅定的基础、前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四)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十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六)
 《入菩萨行论》讲记(五十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 甘蔗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三 昼度树品]
 关于三论宗“境智”之关系(理净)[栏目:三论宗文集]
 因明同、异品定义中为何没有“除宗有法”[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一人修道 一家福报[栏目:仁焕法师]
 天梯之书(福兰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