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8199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法王大宗喀巴说:
 
  「暇满难得寿无暇,串习能除此生欲。」1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援引上述颂文为我们略示改正动机之法,然后回顾了已讲述的那些科判,并重述一逼「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中恶趣苦的内容。大师接着说:)
 
  由此想从有暇身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在思惟恶趣苦产生深切的恐惧之后,如果想寻求能拯救恶趣痛苦的依怙与后世安乐的方法,当知能拯救后世恶趣苦的依怙,就是皈依三宝;而方法即是对一切安乐的根本—业果发起深忍信,而作如理取舍。
 
  戊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分两部分:(己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净皈依;(己二)于一切安乐根本业果发深忍信。
 
  己一、趣人圣教最胜之门修净皈依
 
  皈依分五小节: (庚一)依何因皈依;(庚二)皈依何境;(庚三)皈依量为几何;(庚四)皈依利益;(庚五)皈依学处。
 
  庚一、依何因皈依
 
  皈依是否清净,取决于心中是否有清净的皈依之因。如《答极白增上心问‧善慧笑声》中说:
 
  「皈依体性之要义:
  自身生起大怖畏,知三宝具救护力,
  由此所生之皈依,是一切智汝所许。」
 
  皈依必须具备以下二因:自己对轮回与恶趣苦心生恐惧;信任三宝有能力保护我们远离那些怖畏、对三宝起深忍信。不具备上述条件,就不是清净皈依。
 
  如果对痛苦没有畏惧心,我们就生不起寻求皈依的心:如果对皈依境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想去皈依,或是虽想皈依但心里并不相信、只当皈依是一句空话。
 
  再者,对自身恶趣苦心生畏惧,对轮回心生畏惧,对他人在轮回中受苦心生不忍起悲悯心,这三者依次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因。所以,对昨日讲的恶趣苦生起恐惧,便是此处所说皈依因中的一项。
 
  庚二、皈依何境
 
  皈依何境分两部分:(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辛一、正说认明皈依境
 
  如《百五十赞》中说:
 
  「若彼一切过,毕竟皆永无,
  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设有此心者,即应皈依此,
  赞此恭敬此,应住其教法。」
 
  凡是有能力辨别谁是可皈依、谁是不可皈依的人,即应皈依内道佛教的大师、大师的教法,以及安住于该教法的人士,世上大多数人喜欢寻求世间王魔、天、龙、厉鬼等的庇护:外道则多以梵天、帝释等皈依处,然而这些鬼神本身也是轮回中人,所以不堪皈依。那么究竟谁是可皈依的对象呢?
 
  《皈依七十颂》中说:
 
  「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脱依。」
 
  只有佛、法、僧三宝才是我们可皈依的对象。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三者认识不清,也不可能会有清净的皈依。在没有深自省察的情形下,外表上似乎是一位大乘持明行者,但一遇到生病等灾难,或是要做重要的决定时,便跑去求助于世间护法和王魔、厉鬼、当方土地神祇等,带着一肘长烟施用的柏枝,有庙就进、见像就拜。这是内心不信三宝,而把鬼神看得比三宝重要的外在反映。即使寺院的名册上有他的名字,事实上这种人连内道佛教徒也谈不上,更遑论是大乘的持明行者。
 
  龙、王魔、厉鬼等没有悲、智、力三者的功德,他们连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而且大部份属于畜生道和饿鬼道,比我们的层次还低。我们无论如何也还是人,所以还有比皈依他们更卑劣的事吗?
 
  对于轮回和恶趣苦,世间鬼神不仅无力相救,就算是在处理暂时的小事上,也是利小害大。(帕绷喀大师举例说,以前有个身患肿瘤的人,来到夏鲁2山神住的地方,正巧碰上山神要对其他非人交肉税,山神便将那人的肉瘤取来充数,于是豁然痊愈。另外一个患肿瘤的人听到此一消息后,也来求助,但结果是旧瘤未消又添新瘤。像这样,世间鬼神有时对我们有帮助、有时反而有损害,所以不是永远可以信赖的对象。)
 
  外道们以梵天、帝释、大自在天、威猛天、六面天等为皈依的对象,他们虽然要比上述那些鬼神好一些,但本身并没有解脱轮回和恶趣,所以也无法救护他人。内道佛教的大师则与他们不同,《赞应赞》3中说:
 
 「宣告我是汝,无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
  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
 
  大师佛陀具备圆满的智、悲、力功德,我将在下面讲解三宝各别功德时加以详细叙述。王魔、厉鬼等鬼神不仅丝毫没有这些功德,而且就算把天、龙等世人所相信的皈依处所有功德加起来,也还不及一位内道证预流果声闻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二利已臻圆满的究竟皈依处,是断尽一切过、圆满一切德的导师。简单地说:二种法身就是胜义佛宝,二种色身即是世俗佛宝。
 
  至于法宝,其中的胜义法宝即是指「灭」或「道」所包含的圣者心中的「清净谛」4。所谓「灭谛」是指各无间道5。所引发本份障盖的解脱分;所谓「道谛」是指圣者心中能得该「灭」方便的现观。如果要为未曾学过大论的劣慧者举例说明,则胜义法宝可以说就是这个「三士道次第」;十二分教6等为世俗法宝。
 
  僧宝中的胜义僧宝,为具足智解脱八种功德7中任何一种功德的圣补特伽罗;凡夫具戒比丘满四人者,为世俗僧宝。对他们施行利益或损害,会产生依僧伽而造的善不善业之果。
 
  如果只是解救一种怖畏,不需皈依处三者全备,每一皈依处均有解救的能力。以前多康8有一人被老虎衔走,他向观自在祈祷,老虎立即将他放在地上走开,由此脱离虎难;再如富楼那出家证阿罗汉果后,他的弟兄和商人们入海取〔胜地旃檀〕,当旃檀的守护神准备将他们的船只捣毁时,富楼那尊者的兄弟们齐声向他祈祷,得以逃过这场灭顶之灾;9又如当龙王向「明胜」王拋洒兵刃之雨时,目犍连将之转变成花雨。10
 
  然而,要救离所有的轮回和恶趣苦,则需三宝全备。譬如身患沉疴的病人,需要药物、医师和护士三者来治愈他的病;同样的,为了能脱离轮回、恶趣之苦以及有寂重怖之沉疴,也需要如医师般能开示解脱道的佛,如药物般能得解脱三士道的法,以及如护士般修法良友的僧,三者缺—不可。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就是这三位。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三宝之所以可皈依,主要是因为佛宝的功德,其中有四项原因:
 
  (一)佛本人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如果引导我们的皈依境本身尚未解脱一切怖畏的话,怎能解脱其它人的怖畏呢?这就像一伙人一同被水冲走或一起陷进泥淖,白顾尚且无暇,如何互助。
 
  然而,大师佛陀已解脱一切怖畏。以前提婆达多想谋害佛陀,他拋投大石,却伤不了佛陀;11未生怨王曾在王宫放出一头愤怒疯狂的大象「护财」出来伤害佛陀,其它阿罗汉因为害怕而飞到空中,只有佛陀毫无畏惧并将「护财」调伏。(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讲述了长者〔吉祥隐〕一次害佛未果的故事:一次暗设火坑,一次食中下毒,但均未能得逞。12大师又指出,那时〔吉祥隐」及其妻认定佛陀也是个会害怕火坑和毒药的凡人。这些情节也适用于修「依止善知识法」中「自所见相无法定」一节。)这些是佛陀断除二障及其习气之力,解脱自身一切怖畏的具体表现。
 
  (二)佛善巧解脱他人一切怖畏之法
 
  即使能够解脱自身的一切怖畏,但未能善巧方便,不知如何解救他人,也救不了别人,就像双手残废的母亲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样。然而,佛薄伽梵却极善巧调伏各类化机之方便。瞋恚如「指曼」一样的大罪人,13我慢如干闼婆王「极喜」、「护光」之辈,14大力非人如药叉「能夺」与「住野」之类,15愚痴如盘陀迦般的钝根,16或如年迈长者〔吉祥生〕等善根非常少的人,17如佛弟子难陀那般贪欲极重者,18佛陀均能度化。
 
  (三)佛大悲普度无有亲疏
 
  如果某人的悲心有偏颇,就只会利益亲友而不利益仇敌。佛陀则不然,他对所有众生都一视同仁。佛陀对害他的仇人提婆达多和自己的儿子罗怙罗间不存任何亲疏之心,也没有利此而不利彼的区别。提婆达多为了与佛陀争胜,吃下一些药用油,因而无法消化而致病。大师以谛实语祝愿,说他对提婆达多与罗怙罗平等慈爱,因此治好了他的病。19(帕绷喀大师指出,释迦牟尼佛是最近出世的佛,以此为代表,可推知其它佛的功德。)
 
  (四)无论有恩无恩佛皆饶益
 
  若非有恩无恩悉皆饶益,就会和我们一样,在稍微有点财势的时候,往往不屑与那些比自己贫弱的人交谈,更不用说出手援助。只帮助对自己有恩的人、无恩的就不顾,是无法保护弱小者的。佛陀却不是如此,他对所有众生都作饶益,无论是对他有恩还是无恩。
 
  以前有位比丘病苦无依,佛陀亲自照顾,为他清洗沾在身上的粪尿。佛陀还收留了一个婆罗门青年,此人有丑相十八种,连乞丐行伍也进不了。20(帕绷喀仁波切又详述了佛陀保护、摄受其它不幸有情的故事:「明胜」王的女儿「金刚女」有着形似猪脸的丑恶面容,这类丑陋的众生,佛陀依然饶益;21长者「通晓」的儿子「善来」福报极劣,在他出生之后,家中财产逐渐耗尽,最后沦为乞丐,凡是与他同行乞讨的人都得不到食物,名字也被改称作「恶来」。不论任何地方他都找不到友伴,甚至于进不了乞丐群中,连接近都不被许可,厄运连连,也是由于佛陀的庇护、摄受,而得到拯救。)22
 
  所以,佛陀的大悲不仅对众生没有亲疏之分,而且普作饶益,不论对方对佛是有恩还是无恩。事实上,佛陀对弱小的众生还特别悲悯。(帕绷喀大师总结说,如果我们所皈依的对象缺乏大悲心,想要得到保护也是枉然;由于佛陀具有大悲心,纵使不向之求助,佛陀也必然会救护。)
 
  庚三、皈依量为几何
 
  简单地解释了皈依因和皈依境之后,现在要接着讲皈依的量,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辛一、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我们应该在了解三宝各自的功德后作皈依,所以分三点来讲: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
 
  (一)佛功德
 
  佛功德又可细分成身、语、意、事业四种功德:
 
  ① 身功德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庄严,即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手足轮相具、足底如龟腹」等三十二相以及「佛爪赤铜色」等八十种好。「相」表拥有者为大丈夫;「好」为具有内在功德的象征。
 
  若能思惟相、好体性的功德和因的功德等,会更有力量,所以在此我们按照《宝鬃论》中所说的教授来修:假如我们将独觉、有学和无学声闻、以及转轮王等世间所有的福德加起来,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个「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好」;成就所有「八十种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种「相」;成就「三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
 
  德的十万倍方成「顶髻相」;成就该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语梵音」。
 
  此外,如来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均有说话的功能,宣讲佛法。顶髻和毛孔等也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见一切如所有和尽所有的所知境。因此,按照「道次第」传承祖师的规炬,「俱胝圆满乐善所生身」等三句,23每一句均可配合身、语、意来解释。因此,佛身周逼一切所知境,凡是佛身周遍的地方,佛语和佛意也同样周遍。所以说,一切世界映现于佛身,佛身周遍于一切世界,佛身秘密不可思议。经24中说:「智所周遍处,身亦如足覆。」
 
  佛陀的顶髻通常在瞻仰时只有四指高,但如果真要加以测量,那是无法办到的。 《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持力」菩萨曾以神通向上飞越无量世界来观看,但始终无法见到如来顶髻的尖端,最后倦而返回。
 
  佛陀的衣服不触及身体,总是离体四指左右,但前来觐见者均能清楚地见到佛身的轮廓;佛陀的双脚虽不碰地,但能清晰在地上留下*轮等纹路的足迹;如果虫蚁等正好进入佛的脚下,它们将在七日内沉浸于极大的快乐,然后从畜生道死殁往生天界。
 
  此外,我们也应忆念《喻赞》中所说的那些功德:
 
 「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
  如无云秋空,群星为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瑞严覆,
  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尤满,
  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比。
  尊口妙莲花,与日开敷莲,
  蜂见疑为同,当如悬索转。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瑞严,
  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
  以手作抚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
  印画此地上,莲苑何能美?」
 
  (帕绷喀大师说,此处如果要广修,应配合《现观庄严论》等经论中所说内容。)
 
  ② 语功德
 
  佛语具有六十种音支,主要的如密续中所说:
 
  「虽说一语音,各别现多相。」
 
  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依据《谛者品》25的意趣说道:
 
 「一切世界众有情,于一时中询诸疑,
  于各各前尽所有,身语庄严同时现,
  虽作事业息分别。」26
 
  意思是说,即便各类众生同时向佛陀询问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来也能同时以一种声音,根据众生各自的语言和各自的根器来解答一切疑问。例如,广、中、略三种《佛母》27虽然是佛陀同时说的,但因为化机的关系,变成广、中、略三种形式。
 
  此外,佛陀的声音不分远近都听得到。《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目犍连为了测量佛语传播的距离,以神通力前往许多界,所到之处听到的声音,仍像在佛前听到的那般清晰,所以无法测定佛语传播的限度。
 
  其它语功德,如《百五十赞》中说:
 
 「观尊面可爱,从彼所听闻,
  极和雅语音,如月汪甘露。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
  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鸟;
  摧殷极无知,翳障如日光;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
  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初闻尊之语,能夺闻者意,
  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庆慰诸匮乏,诸放逸所归,
  今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帕绷喀大师又指出,佛语不仅具有上述功德,而且还有身与意的功用等,佛语秘密深不可测。)
 
  ③ 意功德
 
  关于意功德的详细情况,应当参阅各大教典,了解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智品类28功德。已经闻思过大论的人,也应将大论中广泛开示的内容在此加以利用而作思惟。简言之,意功德可分「智功德」和「悲功德」两种:
 
  智功德,佛陀能在如所有性中入定的同时,明见一切尽所有法,如观手中庵没罗果。《赞应赞》中说:
 
 「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
  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比如说吧,过去释迦族有个名叫难达嘎的人去世之后,一些自然外道为他作超度法事,这些外道照往常风俗将死者召来现形并施予饮食,难达嘎的亲戚都信以为真。佛陀说,那是干阖婆「毗雅巴嘎」和药叉「桑噶达」等鬼神变化成死者的样子而来。但他们都不相信,于是大师命释迦族每户各带一个米袋来,内藏各户的姓名条。释迦族人照办了,因为户口众多,结果需要一头大象才能将那些米袋驮来,佛陀一个也不差地辨别出哪个米袋是属于哪一家的。至此,释迦族人才由衷生信。此事出自经典所说29。律典中也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树被火烧成灰烬,并放在海里随浪翻搅多时,再呈交给佛陀,佛陀甚至能一一辨别出这些灰烬原是树的哪个部分、属于哪个树种、生长在哪个地方。
 
  除此之外,佛陀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功德:所谓「身随示神变」,是指佛陀能在千万亿等任何数量的化机前面各现一个化身;所谓;〔语普说神变」如前已释,是说佛陀能随顺每一有情的语言和意愿,开演佛法;所谓「意等持神变」,是说大师在作「世俗发心」时,能使一切有情,甚至蚂蚁如此微小的生物也能了知其它有情的心思以及如来的意向;在作「出世间发心」时,则连「最后有」菩萨也无法知道佛陀的想法。
 
  (帕绷喀大师又说,佛在说《佛母》时,曾将一切世界转变成净上。如是等等,佛的功德无量无边。)
 
  「悲功德」,如伟大的第七世嘉却‧格桑嘉措所说:
 
 「或有凡夫于自钟爱偶为瞋恨自在时,
  亦行弒戮然汝恒念诸有情众如独子,
  损恼之意下至少分心中久已拋弃故,
  如我自爱较汝悲心纵然一分亦难及。」30
 
  我们对自己的珍爱再怎么深切,也比不上佛对有情悲愍心的一小部份。而且佛的悲心与我们有或增或减的悲心不同,不是见到受苦的有情才生起、没有见到就不生起,因为佛陀永远观见一切有情在受苦,所以他的大悲心也从不间断,永远地对有情运转。佛陀的悲心,是早在入道以前就开始修习并获究竟纯熟的力量所致。由见于此,《百五十赞》中说:
 
 「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
  为解众生惑,尊久为悲缚。」
 
  《谛者品》中也说:
 
  「观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
  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④ 事业功德
 
  对此,我们应按照《宝性论》中所说的九种譬喻来思惟:
 
  「如帝释鼓云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宝,
  如来犹如谷响者,亦如虚空与大地。」
 
  当帝释的影像不待功用和分别,映现在吠琉璃地面上时,小天神见到后都想获得同样的成就,于是去修集资粮以求获得天主帝释的果位;同样的,当人们看到相好庄严的佛身时,也会想获得佛身而积聚其因,这是佛身事业。
 
  三十三天界中有一只大鼓,称作「持力」,系由诸天神福德所成。该鼓不捶自响,发出法音,开演四法印,劝说天神们去追求解脱;同样的,诸佛不需要有动机的造作,便能普宣佛语,将众生安置于增上生和决定善中,为有缘和可勘教化的众生说法,这即是佛语事业。
 
  犹如云中降下的雨水能使禾苗生长,能使化机相续中的善根稼穑生长,是为佛意事业,如是等等。31
 
  此外,佛以示现身神变调伏有情,以语事业说法,藉由「无烦恼三摩地」而行意事业。
 
  简言之,八地以下的菩萨需要依靠粗显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萨仍需要微细的动机,所以无法作出同时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佛的事业则不然,佛不需要有「我当饶益有情」这样的动机和功用等。正如空中的月亮本身没有分别心,在任何有水的容器,甚至草尖上的露水,只要水面上澄清不动,就会倒映出月影;同样的,一旦化机的相续清净、调伏的时机已到,佛的事业便会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帕绷喀大师指出,所谓「佛的事业」,事实上是指「以自因智慧法身为增上缘所生的白善功德。32」)
 
  (二)法功德
 
  诸位当中已学习过大论者,应思惟如见道无间道断除自道本份障盖的道理。不了解的人,可以想一想,以前所讲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从那里来的?这些功德是藉由灭、道等证法和数法才得以产生,所以法具有生出如是不可思议功德的功德。
 
  (大师解释说:总的说来,法宝是就灭谛及见、修无间道等五道、十地而言,但此处所说的法是以调伏自心为主。所以,粗浅地说,如前所言,可以此「道次第」作为代表。)
 
  (三)僧功德
 
  以声闻资粮道行人为例,因为对三有生起厌离即入资粮道,培养「十三种菩提资粮」33并获得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初三分,为了利他而显现变化和神通等;加行道行人抽像地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见道行人有现证空性等功德;修道行人逐渐断除八十一种修所断烦恼;证阿罗汉者功德更大;他们可以将物体由多变少;凭借地遍、水遍、火遍、风遍和空遍三摩地显现多种变化;能到临任何有化机的地方。(帕绷喀大师说,声闻阿罗汉也有无量功德:佛陀涅槃后,阿难调伏外道,在七日之内令八万人见谛;近隐阿罗汉34说法时,有恶魔降下食雨和宝雨,又变化成舞者表演舞蹈,近隐为她套上花鬓,加持成异常丑陋的面目。)35我们现在大多将「声闻」看得很低微,但如果我们仅有声闻的功德,恐怕也会被归入大成就者之列。
 
  菩萨的功德更是浩瀚无际。资粮道、加行道位「胜解行地」的菩萨,以闻、思、修抉择空性义,因修习悲心、菩提心和甚深见,压伏现前的能取、所取分别,圆满第一阿僧祗劫资粮;见道位初地菩萨布施波罗蜜多修持为最殊胜;修道位二地至十地的菩萨,随着观见法性的不断深入,获得其它九种波罗蜜多36的修持圆满。
 
  此外,初地菩萨能在一剎那间获得十二种百功德:化一百身;每一化身有百位菩萨围绕;能见百劫;震动百世界;入百种三摩地;见百位佛;得百佛加持;化现一百佛剎;游访一百净上;开启一百法门;成熟百位有情和住世百劫。十二种功德一一对照,二地为千,三地为十万,四地为百俱胝,五地为千俱胝,六地为十万俱胝,七地为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为十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为等同百万阿僧祗世界微尘数,十地为等同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37(简言之,不净七地获得圆满第二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清净三地获得圆满第三阿僧祗劫资粮的功德。如是等等,详如各大经论所说,僧功德无量。)
 
  辛二、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由知差别之门皈依分六部份:
 
  ⑴ 体性差别
 
  佛的定义是现证菩提者,亦即没有任何障盖、直见一切诸法真理的人。菩提一词藏文为「绛曲」,其中「绛」的意思是熟练,就像我们称精于念诵为熟练一样,证德达到究竟亦名如是;法的定义是佛出世的结果,如佛转四谛*轮时,「五贤士」相续中相应生起见道等种种证德,乃随程度不同而异;僧的定义是修习佛法者。
 
  ⑵ 事业差别
 
  佛的事业是讲经说法;法的事业是断除应断之烦恼:僧的事业是从旁协助积极向善,例如,以身作则修法证果而为他人楷模等等。
 
  ⑶ 信解差别
 
  皈依时,对三宝信解不同,如同渡江时对船师、航船和同行之人的态度;对佛,应当看成是供养承事的对象;对法,应看成是自心中应当现证的内容;对僧,应看成是如法同行的伴侣。
 
  ⑷ 修行差别
 
  即将上述三种信解用于实修。
 
  ⑸ 随念差别
 
  即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内容,来忆念三宝的功德。
 
  ⑹ 生福差别
 
  佛的生福差别在于凭借一位补特伽罗就能增长福德;僧则是凭借多位补特伽罗增长福德。佛与僧是就补特伽罗而言;法是依靠非补特伽罗来增长福德。
 
  所以,皈依佛是以供养和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要令法在自己相续中生起而皈依。
 
  辛三、由承许之门皈依
 
  由承许门皈依分三个方面:承认佛为开示皈依的大师:承许法是正皈依;承认僧是修行皈依的助伴。就像病人对医师、药物和护士寄予三种不同的期望一样。在相续中每生起一种断、证正法,就能解脱一种怖畏,因此以法为正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
 
  以前,印度的阿阇黎部跋达悉地斯瓦弥兄弟二人,最初乃外道,为了供养大自在天,前往岗底斯山,当他们目睹大自在天也皈依佛陀,便投入佛门,成为大乘的大阿阇黎。之后,为歌颂佛的卓越功德,造《殊胜赞》一文。应如赞中所说,以我们的大师为皈依处,坚定不移地学习佛的教法;不以苯教和印度六师等佛法以外的对像为皈依处。内道与外道的大师、教义及学习该教的僧伽,其胜劣之区别,如《殊胜赞》中所言:
 
  「我舍诸余师,我皈依世尊,
  若问是何故?尊无过具德。」
 
  又说:
 
  「于余外道教,云何善思惟,
  如是于怙主,我心起深信。」
 
  《赞应赞》也说:
 
  「何应趣应遮,何净何杂染,
  此是大雄教,与他言说别。」
 
  藏地虽然没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有些自称是佛教徒和学者的人,在遇到紧要关头,或是为了广收徒众,或顾全别人的面子,对信奉苯教或蛮夷宗教也觉得无所谓。这是认为有两种皈依处的做法,已舍弃了心中的皈依,而被摒出内道之列。
 
  有些人说:「我爱好佛教,也爱好苯教。」然而苯教的大师、教义及其信徒并没有堪作皈依的原因存在。苯教大师并不具备断尽一切过失等功德,教义中连如何减轻烦恼的方法都没有;虽然苯教的僧团表面上也受别解脱戒,但并没有律仪的传承,所以这三者都不具足功德。苯教中连内道的皈依都没有,所以不宜皈依。
 
  (帕绷喀大师告诫说,佛、苯之间不应像吵架一样,相互说一些贪自瞋他的话。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阅读过去智者的权威论着,以了解苯教的起源,例如土观‧达麻班杂(法金刚)38的著作《论一切宗派之源流与教义‧善说晶镜》等。)苯教在祖师、教义、见地三方面,混杂有外道的见地和修持,并剽窃佛经伪造成自己的经典,从古代生存下来流传至今。这种低劣的教派绝不是求解脱者可以皈依和信任的对象。止贡,季丹贡波(世间依怙)39基于这些考量,说道:「在苯教的见修类文章中,有的说一切情器世间是从卵中出生,也有说是由卦象或自在天所创造,这都是外道邪见的流衍。」《噶当子法》40中说:
 
  「外道苯教悉地速,暂乐终堕恶趣中,
  外道苯教似炉火,稍近虽有安乐起,
  若行接触即焚烧。」
 
  瑜伽自在杰‧密勒日巴也说:
 
  「苯教根源为邪法,具力龙魔之所创,
  不入解脱究竟道,苯教乃是极劣种。
  外内二道差别者,乃皈依处相径庭,
  内道皈依为三宝,外道梵王遍入天。
  自身解脱轮回已,方能解脱他有情,
  此惟佛陀正等觉;大自在等世间天,
  自为生死系缚故,虽有能力为他人,
  赐予暂时小悉地,解脱生死何能赐?」
 
  又说:
 
  「《白色十万龙经》等,说于五部龙坛城,
  愿求成佛甚荒谬,龙者乃是畜生故。
  「苯身普贤」等坛城,花样虽多率皆是,
  往昔蓝裙班智达,所臆造之诸邪法。」
 
  现在有些人将苯教的「辛拉沃噶」与观自在视为同一,并说一切有情皆诸佛化机之故,苯教中也有许多佛菩萨的身,所以修苯教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种说法只是自己被邪见恶习所染污蒙蔽的过甚之辞。如果这不是过甚之辞,试问,畜生中也有佛菩萨的化身,如果仿效猪狗的行为,是否也是有德无过呢?所以,凡是求善之人,应该将所有令人反胃的恶见像擦粪的石头一样丢弃,认定佛教的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全心交付三宝,这是最重要的。
 
  简言之,皈依并不是口中念诵的文句而已,皈依就好象罪犯向有权势力的官员寻求庇护的心态一样,因为害怕恶趣与轮回,相信三宝有能力拯救,企盼三宝作为依靠,这是皈依的标准。皈依是否在相续中生起,取决于是否已有这种心态。所以,在皈依的体性没了解清楚前,先不要急着只是念完十万遍皈依文,而应努力设法在相续中生起不造作的皈依因和体性等等。
 
  皈依有两种形式:以他相续中已成就的三宝为对像而祈求庇护的「普通皈依」,以及以未来在自相续将出现的三宝为对像而决心证取的「殊胜皈依」。每一种均有「三士」个别的皈依作法。学习大论的人,应以「殊胜皈依」为主而努力修习。如果到了修皈依的时候,向来所学却派不上用场,与一般在家老先生的皈依没有区别,这是闻思不能致用所犯的错误。
 
  不懂经论的人,也应具足皈依的二因而全心全意信赖三宝。具体作法应当如病人指望医生、药品和护士的态度来修。如能由具足二因之门至心信仰皈依处三宝,便是在相续中生起了清净皈依,因此这是最主要的。否则,计数念皈依偈也好,自称是菩萨和持明者也好,都一无是处。正如噶当派祖师41所说:「睨视顾盼的上座,或许尚未入内道佛教徒之列。」
 
  庚四、皈依利益
 
  皈依利益有八种:(辛一)入内道佛子数;(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辛六)不堕恶趣;(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辛八)速疾成佛。
 
  辛一、入内道佛子数
 
  修皈依时,不要像学舌一样、流于空洞言词,而是能至诚皈依。心中何时生起清净皈依,何时即进入内道佛教徒之列。否则,即使计数满十万遍「皈依偈」,也不是内道中人。现在可以听到很多人说念皈依计数,而很少有人要在心中生起皈依。以前达波地区有位比丘名叫「阿塔」,与朋友们一起念皈依偈计数。阿塔因认真思惟皈依的内涵,需时甚久;其它人却只顾计数,念得飞快。即将念满十万遍的时候,他们都担心阿塔念的次数不够,问他念完多少,阿塔反问说:「难道你们只是在计算念皈依偈的次数吗?〔(帕绷喀大师解释说:修习皈依所缘而念诵计数,这才切实有益。)
 
  辛二、为一切律仪之基础
 
  不论我们受三律仪中的任何一种律仪,都以皈依为起始,否则戒体不生。正如大地是房舍的基础及禾稼、果树、森林等生长的所在,皈依是一切律仪生起的根基。
 
  辛三、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
 
  心中若有皈依,过去造集的许多业障都将消尽,例如,「未生怨」王弒害已得不还果的父亲「频毗婆罗」(具色藏),造下无间罪和近无间罪,因皈依佛陀,得以清净业障。如佛经中反复再三的讲述,即便只是持诵诸佛的名号,或诵读佛经,如诵持《般若经》一递,也有清净多劫罪障的功德。
 
  辛四、顺易累积广大福德
 
  皈依所致的利益和福德不可思议,《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尤其佛乃殊胜福田,对佛种下的善根,纵然缺乏清净的动机,也必然成为证得圆满菩提的因。《大悲白莲华经》中提到:
 
  「阿难,譬如某长者有一广大良田,无诸岩石、树根、荆棘及砂朱,善作耕耘。所选之种亦新鲜未腐,未受风吹日灼,不因断裂、腐烂而损耗。此等种子应时播入田中,时时灌溉,或令干燥,以一切种善护之。阿难,若彼长者后时复至田前,立于塍言:愿汝种不成!愿汝种不生!愿不增长!我不需有果!我不需所得!阿难,于意何?彼长者能以言辞令彼等种不成种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来!」复问:「彼果不成果否?不现前得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来!」
 
  佛说:「阿难!彼赞叹三有、欢喜三有者亦复如此,彼供佛己,发愿永不以此善根成究竟涅槃,然不成究竟涅槃者无有是处。阿难!于佛所生之诸善根,不欲亦成涅槃果,我说彼等终成涅槃。如是乃至于佛世尊一念心生,彼等一切善根之果即是涅槃,我说彼等终成涅槃。」
 
  辛五、人与非人不能为害
 
  皈依人与非人不能为害。以前有外道修「风绳法」成就,企图用风绳套住一位年轻的佛教居士,未能得逞;42印度有一人触犯王法,被放逐到尸陀林中,以前凡是被扔进尸陀林的人,当晚就被食肉非人攫走吃掉,没有一人存活,此人用一块僧衣碎布放在头上,并作皈依,遂免于非人之害。43
 
  过去有个藏人牧民,在荒原迷路一天,遭到熊的攻击,几乎死去,他醒来时头部已受到重创。后来有位上师问起他受伤的原因,便向上师陈述了遇险的经过,于是上师为他开示「皈依」教授。后来有一天,他又再次与熊遭遇,便疾作皈依,那头熊用鼻子嗅了嗅,居然闻不出人的气味而走开了。
 
  又如给孤独长者的故事,他只是口诵「皈依偈」,便在夜晚看见逃离尸陀林的路,非人也无法伤害他,后来因为礼拜一座外道神像而失去加持。44
 
  有一小偷,窥知有人供养一位比丘布匹,便在夜间前来行窃,比丘设计捆绑住他的双手,一边口称三宝之名,一边用棍子痛打三下。小偷逃走后,来到一座桥梁下方,那座桥上经常有非人出没。他覆诵先前比丘的话,暗自嘀咕道:「幸亏只有这三句,要是更多,我今天就死定了。」当天晚上,没有非人敢经过那座桥。
 
  (帕绷喀大师例举了这些故事,接着说道:我们面临紧要关头时不要恐慌,应衷心仰赖三宝,以三宝为唯一的皈依处而修皈依。)
 
  辛六、不堕恶趣
 
  皈依能免堕生恶趣。以前有位天子,死后确定受生为猪,临终时向帝释求救,但帝释无力救助而转求佛陀,佛陀开示了「皈依」教诫,后来天子依佛教诫在皈依中死去。后来帝释观察该天子死后受生在何处,由于各界天神祇能见到比自己低下的地方而无法看到上层天,帝释无法在上层天发现他的踪迹,便向佛请示,佛揭示说,他已受生在兜率天中。由此可见,〔皈依〕修法不仅使必然受生为猪的天子免堕恶趣,还令让他往生更高层的天界!现在我们口诵「皈依发心偈」时,不知道「皈依」法的重要性,总是东看西瞧、心生散乱;而在念「娑跋瓦」等观空咒的时候,却喜欢装模作样、故弄玄虚地闭闭眼睛,这反映出:我们根本不知道内道的入门和免堕恶趣的稀有方法在哪里!
 
  阿底峡尊者洞察皈依和业果的重要性,而开示这方面的教授,故而得到「皈依上师」和「业果上师」的称谓。尊者听说此事后言道:「单凭我的这个名字,也能利益圣教!」
 
  所以,我们与其假装修一修在临终时使不上力的生圆次第,还不如修习清净皈依,因为它能保证我们下一辈子下堕恶趣。桑结绷曾说:
 
  「总之死无常,心中若未生,
  「集密」未为深;心生死想时,
  三皈依亦深。」45
 
  辛七、无劳成就现前与究竟诸事
 
  随愿成就的方法,没有比皈依更殊胜的了。正如菩萨热振瓦46所说的那样:「别太指望于人,而应启请于天。」过去的大德,其暂时和究竟诸事一切都是依靠祈祷三宝(天)而实现愿望。以前热振地方有个人,就是靠这个方法赢得诉讼等事。
 
  辛八、速疾成佛
 
  现在因作皈依而形成「造作等流果」,能使我们在今生中一遇到恶缘便立刻一心皈依。因为心总是跟着习惯走,法尔如是;所以临终之时,也能忆念佛陀。如《三摩地王经》中所说: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
  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又说:
 
  「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
  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怙。
  若时病不安,受苦至于死,
  念佛不退失,苦受莫能夺。」
 
  (帕绷喀大师总结说,皈依不仅有上述利益,还能令一切生中获暇满身,遇皈依处,不离皈依行,学究竟道而在自相续中成就三宝、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学处
 
  皈依学处可分两种:(辛一)各别学处;(辛二)共同学处。
 
  辛一、各别学处
 
  各别学处中又分(壬一)应遮学处;(壬二)应修学处二种。
 
  壬一、应遮学处
 
  ⑴ 不皈依世间天神
 
  皈依佛后不可皈依世间天神。现在连一些比丘在遇到意外,窘困无奈时,也跑到世间天神像前,叩头如倒蒜,这种行为败坏了佛弟子的声誉。如前已述,如果认为有两种不同皈依处,将破坏自相续的皈依律仪,并被逐出内道的行列。
 
  我们可以对天、龙、王魔、厉鬼等施以朵玛及作香施、烟施,只是请他们作如法的助伴,而不必皈依。就像给别人送礼,请他们帮忙办事,而不需皈依一样。
 
  ⑵ 不损害有情
 
  皈依法的人不应伤害有情。伤害的意思,不仅是指屠杀、捶打和掠夺等情节特别恶劣的事情,指派不正当的苛捐杂税、以及虐待动物,如强迫牲畜超重驮负等,也是损害有情的行为,不可以去做。
 
  ⑶ 不与外道共住
 
  皈依僧后不可与外道交往。虽然在藏地并没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还是有与之类似的人,他们不信三宝和业果,认为这些都是善辩的上师、格西们捏造出来的。我们应避免与这类人深交。我们的见地尚不坚固,很有可能轻信他们的话而改变信念,所以应当与这些恶友保持距离。
 
  某人在格西博朵巴面前提出他对佛陀降世的怀疑,当时格西善巧地反驳说:「那么您的祖先德乌那贡也从未出现过。」此人说:「他是确有其人,因为他留下某某手迹、某某遗物。」博朵瓦引用相同的理路说:「佛陀也留有这些遗规、这些经典!」此人才相信佛陀曾降临于世。
 
  壬二、应修学处
 
  ⑴ 恭敬佛像犹如大师
 
  皈依佛后,对—切佛像都应想成是真正的佛,包括质地低劣或形状丑陋的佛像,甚至「擦康」内的残破佛像亦然。 《亲友书》中说:
 
  「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我们往往对来自印度的「利玛」像47和铜像、金像等抱有很大的敬重,将这些佛像安置在佛龛的最深处;对泥等制成的佛像却没什么信心,已残破的佛像就放在堆垃圾的地方,准备有一天送到「擦康」。先辈祖师们说过,将佛像往外送,无异于将自己的福报往外推。
 
  同样的,唐卡一旧,就把缎质边幅拆掉,卷起正中的画面处理掉。这已暴露出当事者对三宝缺乏信敬,内心已经腐烂。
 
  ⑵ 下至一字纸页应敬如法宝
 
  皈依法后,下自一字也应敬之如真正的法宝,否则生生世世将变成愚痴无知之辈等,过失极大。霞惹瓦曾说:
 
  「我们对法任意戏弄,不恭敬法与法师,这是恶慧之因。我们现在已经够愚昧了,不要再积集愚痴的因。如果将来比现在更愚痴,我们又该如何呢?」
 
  我们通常把一枚五分硬币看得比一张字纸更贵重。如果我们发现有钱掉入泥坑里,会设法用长棍等物捞取,对字纸则不然。  
 
  以前嘉旺却杰(佛王法主)48担任基巧堪布49时,政府任命他负责「铁虎年调查组」50。
 
  当时他的办公处堆满了各地宗溪众多的官书文契,每当要走动,像如厕的时候,他总是先搬移文件,空出一条信道才走,此做法应当效法。
 
  ⑶ 下至红黄僧衣残布应敬如僧宝
 
  皈依僧后,对掉落在地上的僧衣残布、补钉或穿在身上的僧衣也应保持极大的恭敬。格西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师在路上发现一块黄布补钉时,不是贸然踩过,而是捡拾起来抖动干净后,再放在洁净的地方以示恭敬。这样的行持我们应当效法。
 
  《地藏十轮经》中说:
 
  「瞻波华虽枯,尤胜诸余华;
  犯戒罪比丘,仍胜诸外道。」
 
  假如我们对犯戒比丘不敬,会导致什么样的过失呢?其过失当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中所说:
 
  「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
  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比丘,
  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之次第。」
 
  辛二、共同学处
 
  共同学处有六条:(壬一)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皈依;(壬二)由念恩之门嚼瞰之先应作供养;(壬三)安置他有情于皈依;(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皈依;(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
 
  壬一、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皈依
 
  我们应该经常回忆先前讲述的内、外道大师和教法的差别,以及三宝各别的功
 
  德,而不断地皈依三宝。
 
  壬二、由念恩之门嚼瞰之先应作供养
 
  佛、法、僧三宝应时刻铭记在心,每当享用饮食的时候,先将荐新部分供养三宝,如此供养,功德极大(帕绷喀大师进一步开示说,因为三宝乃是无上福田,所以供养时不能掺杂有轻蔑、放逸、懈怠等心,下至供养一杯净水,也应恭敬如新任司膳官献茶予胜者一切种智。51)
 
  壬三、安置他有情于皈依
 
  相信并贩依「富蓝那」52等外道祖师或苯教祖师「辛饶」及其教法、入教恶友等,因而造集恶业的人士,应当劝喻说服;其它尚未对三宝有信仰恭敬而可以引导的人土,应当在谈话间讲述三宝的功德。透过这些方式使人皈依三宝。
 
  壬四、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皈依
 
  认可三宝为真正皈依处,至诚生起信心,昼夜六时皈依三宝。
 
  壬五、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
 
  事情无论大小,都应倚仗三宝,勤供三宝后进行。不能怀有恶意谄诳等,也不可皈依土地神、王魔、厉鬼、占卜师和苯教徒等。
 
  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
 
  一旦舍弃皈依,就会脱离内道。既然不足内道,就再也下是沙弥、比丘、菩萨种性和密宗师。皈依虽然不是舍弃一切律仪的唯—因素,但如果舍弃了皈依,就舍弃了所有律仪。所以,大到生命危难,小到玩笑赌誓,都不能舍弃三宝。《道次第广论》中说:
 
  「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皈依;如是虽末舍弃三宝,然亦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
 
  (帕绷喀大师接着讲述了一个宁舍生命也不舍三宝的例子:过去有外道胁迫一位佛教居士,如果不舍弃三宝就得死亡,居士不愿舍弃皈依,遂遭外道杀害,死后投生天界。随后大师又将上述内容覆讲一遍。)
 
  注释:
 
 
 
  (1)、引自《三主要道》。
 
  (2)、夏鲁位于后藏雅卓雍措附近的一座山边,相传为鬼神聚居之地。
 
  (3)、全称为《佛薄伽梵赞‧应赞而不能尽赞之赞》。
 
  (4)、灭、道二谛为〔清净谛〕;苦、集二谛为〔杂染谛〕。
 
  (5)、分见道无间道与修道无间道两种。诸凡小乘见道等至智为遍计实执之真对治者,即小乘见道无间道相。诸凡小乘修道等至智为俱生实执之真对治者,即小乘修道无间道相:诸凡大乘见道等至智为遍计实执之真对治者,即大乘见道无间相。诸凡大乘修道等至智为本分所断二障随一之真对治者,即大乘修道无间道相。
 
  (6)、佛所说能诠诸法,归纳为十二部分: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稀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前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种从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7)、八种功德为:1、知如所有;2、知尽所有;3、个别自知;4、解脱贪障;5、解脱滞障;6、解脱劣障;7、三智所表之总智;8、三解脱所表之总解脱。参见无着造《大乘宝性论释》。
 
  (8)、西藏东南部。
 
  (9)、详见于《毗奈耶事教》。
 
  (10)、详见于《毗奈耶分别》。
 
  (11)、详见于《毗奈耶事教》。
 
  (12)、详见于《圣吉祥隐经》。
 
  (13)、详见于《贤愚因缘经》。
 
  (14)、有关前者的故事详见于《毗奈耶杂事》,后者详见于《毗奈耶事教》。
 
  (15)、详见于《毗奈耶杂事》。
 
  (16)、详见于《毗奈耶分别》与本书第1册〔第三天〕章。
 
  (17)、详见于《贤愚因缘经》。
 
  (18)、详见于《毗奈耶杂事》。
 
  (19)、详见于《毗奈耶事教》。
 
  (20)、详见于《撰集百缘经》。
 
  (21)、详见于《贤愚因缘经》。
 
  (22)、详见于《毗奈耶分别》。
 
  (23)、全颂为「俱胝圆满乐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释迦主尊之前我敬礼。」
 
  (24)、《开示如来秘密不可思议经》。
 
  (25)、又名《开示菩萨行境甚深方便经》。
 
  (26)、引自《三时颂》。
 
  (27)、《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别名,广本为十万颂,中本为二万五千颂,略本为八千颂。
 
  (28)、二十一种无漏智品类为:1、三十七菩提分;2、四梵住;3、八解脱;4、九次第等至;5、十遍处;6、八胜处;7、无烦恼三摩地;8、知愿处智;9、六神通;10、四无碍解;11、四清净;12、十自在;13、十力;14、四无畏;15、三无护; 16、三念住;17、念无失性;18、永断习气;19、大悲;20、十八不共法;21、一切种智。
 
  (29)、指《请问死殁云何经》。
 
  (30)、引自《圣大悲观自在前赞叹启请文‧降利乐雨》。
 
  (31)、此外,佛的身、语事业如梵天化身;佛的意事业如日;佛的意秘密如摩尼宝;佛的语秘密如谷响;佛的身秘密如虚空;佛的大悲如大地。
 
  (32)、化机所造之十善等功德亦表佛之事业,因其功德是以佛之智慧法身为增上缘而生故。
 
  (33)、《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说:「1、若自圆满;2、若他圆满;3、若善法欲;4、若戒律仪;5、若根律仪;6、若于饮食知量;7、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不眠瑜伽;8、若正知而住;9、若善友性;10、若闻正法、若思正法;11、若无障碍;12、若修惠舍;13、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34)、七代付法师的第四位,与阿育王同时代。
 
  (35)、参阅《贤愚因缘经》。
 
  (36)、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
 
  (37)、有关十二种功德的具体解释,可参阅《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等经论。
 
  (38)、土观‧达麻班杂(1737~1802)。
 
  (39)、法名仁钦贝(宝吉祥,1143~12l7),止贡噶举派的创立者。
 
  (40)、收入《噶当宝籍》下卷。
 
  (41)、指博朵瓦‧仁钦赛。
 
  (42)、由于居士至诚皈依三宝,外道放出的风绳在他面前呈鞠躬状而退回。数次受挫后,外道为皈依的力量所慑服,便与诸门徒改信佛教。
 
  (43)、详见于《地藏十轮经》。
 
  (44)、当长者口诵《皈依偈》时,空中有一道光出现为其引路,在他拜了外道的神像后,光便消失了。
 
  (45)、引自《噶当嘉言集》。
 
  (46)、疑为仲敦巴的另一个尊称。仲敦巴于1057年创建了噶当派祖寺热振寺,该寺位于拉萨以北六十里外的机曲河边,毁于文革期间。
 
  (47)、古代印度东部所铸响铜佛像。
 
  (48)、法名为洛桑成烈南杰(善慧事业尊胜,十九世纪),色拉寺著名高僧,着有《文殊怙主法王大宗喀巴传‧佛教美饰稀有摩尼鬘》与《俱舍论疏》等。
 
  (49)、DL喇嘛随身近侍中的高级僧职。
 
  (50)、1890年,西藏政府为审查官方文件以修改法规而成立的机构。
 
  (51)、义译为胜者一切智,DL喇嘛的尊称。
 
  (52)、外道六师之一。
 
 

{返回 掌中解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掌中解脫 第十三天 深信业果—一切安乐之本
下一篇:附录五: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心匙
 掌中解脱 第六天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三天 金刚乘、四摄与发心仪轨(预备)
 掌中解脱 第十天 死亡无常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掌中解脱 第十二天 皈依——入圣教之门
 附录二 《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
 掌中解脱 第八天 意乐依止法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掌中解脱 第二十四天 发心仪轨(正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分别不分别[栏目:济群法师]
 第六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四、省念承风接响[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禅-内外和平 二、佛教所见的内在与外在[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心灵成长]
 四十《华严》译者般若三藏法师故里考辨(王亚荣)[栏目:华严文集]
 我这样的回向方式对吗?[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禅林风雨 13.出水莲花[栏目:果煜法师]
 独处随缘[栏目:白云禅师]
 缘起法中不动摇[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