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M 1052经、1053经讲述“恶法”与“真实法”。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0

  1052经、1053经讲述“恶法”与“真实法”。何谓恶法?谓十恶业;何谓善法?“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即十善业。1053对此讲得更为清楚些,比如杀生分为亲手杀、教人令人,或者见到杀生起赞叹之心,都属于杀生的范畴。1054经、1055经谈到奉守十善业者为善男子,而行持十恶业者即为不善男子。1056经说有成就十恶法将堕入地狱,而成就十善法将上生天上,一个如“铁鉾(矛)钻水”,一个如“铁鉾仰钻虚空”。对于什么叫“铁鉾钻水”,其寓意似乎不太明确。1057经谈到二十法,这二十法将十业分为两类,比如将杀生分为“自手杀生”和“教人令杀”。不仅如此,还可以细分为三十法,即“自手杀生”、“教人令人”以及“赞叹杀生”(第1058经)。在1059经中,甚至将它们细分为四十法,比如将杀生细分为“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以及“见人杀生心随欢喜”四种,十恶业分为四十法,十善业也可分为四十善法。第1061经将十不善法称为“非法”,将十善业归为“正法”;第1061经将十善法归为“正律”,而将十恶业归为“非律”。

  至此,杂阿含第三十七卷内容全部结束。最后简要谈一谈十善与十恶的话题。十善业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是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三是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在原始经典中,十善业是世间一切善行的总称,是死后不堕地狱畜类恶趣,得以上生天堂的重要条件。在上述的各种小经之中,无不是这种观点的直白表露。到了大乘思想流行时期,十善业的意义有了进一步提升,例如《大智度论》里说“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十善道则摄一切戒”,即是说持戒乃以十善业为基础,如果不行十善,持戒也无甚益利。故而我们现在总是将“五戒十善”联系到一起,持五戒就必行十善,这是人天善趣的必备条件。到后来,大乘佛教还将十善业视为世间善行的基础,甚至将十善业称为十善戒,将之列为大乘菩萨行之一。不仅如此,人天善趣的十善业与出世法门的八正道也有相同之处,例如印顺法师在《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中提到:“由于十善是通于一般的,所以被看作人天善法。八正道是出离解脱的正道,所以说是出世的无漏功德。其实,十善与八正道是相通的。”因为十善业可以分有漏福分与无漏圣道两类,有漏就是人天的十善法,无漏就是出世的八正道。同理,志求西境的念佛净土法门,也是将十善业列为必备资粮之一,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里的“善根福德”,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平时必须要广为行善,少造或不造恶业因缘,具体而言就是亲十善而远十恶。个人福德需要用自己的善行善念去努力培植,善行善念需要我们去精心培养,用心呵护。其实为善并不难,“勿为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行十善不需要我们去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便是善行的最好施行方式。在善恶法的四十种中,佛陀就很清楚地将它们分为自为、教人为、见为赞叹以及见为而心随欢喜四种。善恶往往存乎一念之间,就好像我提到的那些“看客”们,在集体无意识中,却导致了集体犯罪——这便是众生“共业”产生的基础。共业的后果非常严重,比如说无论是地震、海啸或全球变暖,或者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所谓“世界末日”,往深里说,都是众生共业所产生的果报显现。从佛教的因缘法则来看,我想我这种观点还是可以站得住脚的。(9.5.)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A 1026经名叫“善生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L 1047、1048经为“圆珠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H 八、八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七)~E 721、722经(转轮王经):关于轮转..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E 975经是外道补缕低迦向佛陀请教的话题..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M 在1011经中,天人以偈问佛:“谁掩于..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G 1033经为佛陀于达摩提离长者的病演说..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1164经:本经思辨性比较强,主要阐述..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A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
 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K 第401经(百枪经):本经用譬喻之法,叙..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P 992经:本经叙述二种福田。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趣品《圆觉经》之十九[栏目:超然法师]
 了生死[栏目:梦参法师]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九)盲目闭关不可取[栏目:圣者言教]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栏目:济群法师]
 知苦而息苦&平静的心[栏目:清净的法流]
 要相信因果轮回很难,佛菩萨为什么不能示现神通,让大家亲见,而度化更多的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密宗只有富人才能修,穷人只能修显宗这种说法对不对?[栏目:四龙吞珠仁波切]
 47 恶人同样有被得度的机会[栏目:本性法师]
 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作出的新解释(普性法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Getting The Buddha Mind[栏目:Master Sheng-Yen]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